新書推薦:
《
宋瑞驻村日记(2012-2022)
》
售價:HK$
115.6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編輯推薦: |
在文物展具与装具类图书中为填补空白之作。市场上少量的同类书,多为泛泛介绍普通的商业包装。本书理论结合实践,用20万字的文字,配合1500幅彩色照片,24段视频,详细介绍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是相关从业人员和爱好者的实用工具书。
|
內容簡介: |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合理包装”,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
關於作者: |
刘彦琪,1983年生。任职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展览中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修复、青铜器的工艺技术研究等。在文物展具与装具设计方面有专利十余项。
|
目錄:
|
上 编
章 文物展具设计、制作与使用的基本问题 — 003
节 文物展具的概念 —————————————— 004
第二节 文物展具设计的基本理念 —————————— 004
第三节 文物展具设计、制作与使用的安全性要求 ——— 005
第四节 文物展具形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008
第五节 文物展具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010
第二章 整体支架与可拆解支架 ————————— 019
节 黄铜整体支架的设计与制作—————————— 020
第二节 可拆解支架的设计与制作——————————— 025
第三章 各种材质文物的支架与展托 ——————— 037
节 石器的展陈————————————————— 038
第二节 化石的展陈————————————————— 041
第三节 陶器的展陈————————————————— 046
第四节 铜器的展陈————————————————— 050
第五节 瓷器的展陈————————————————— 058
第六节 瓦当的展陈————————————————— 064
第七节 泥塑石雕的展陈——————————————— 068
第八节 石碑残片的展陈——————————————— 079
第九节 玉石饰物的展陈——————————————— 088
第十节 小件文物的展陈——————————————— 098
第四章 无酸瓦楞纸插接展具——————————— 101
节 小型拓片的无胶装裱与插接展具———————— 102
第二节 展陈画作的插接支架————————————— 108
第三节 可调角度支架———————————————— 110
第四节 提供特定斜度的画作支架——————————— 123
第五章 柜内展陈空间的搭建——————————— 135
节 传统展块的制作方法————————————— 136
第二节 无酸瓦楞纸插接成形的斜坡展块———————— 138
第三节 无酸瓦楞纸插接成形的方形展块———————— 153
第四节 无酸瓦楞纸插接成形的梯台展块———————— 160
第六章 其他辅助展具 —————————————— 165
节 木质模型—————————————————— 166
第二节 金属材料模型———————————————— 181
第三节 高分子材料模型——————————————— 183
第四节 雕刻翻模及浇铸成形————————————— 187
第五节 场景沙盘—————————————————— 190
第六节 展品的研究性复原及其模型制作———————— 200
第七节 文物的仿制及古代制作技术示意模型—————— 205
第七章 带框画作的悬挂展示——————————— 215
第八章 新技术在展具制作中的应用 ——————— 229
节 卜骨的 3D 打印展托————————————— 230
第二节 脆弱漆器碎片的展托————————————— 236
第三节 破碎文物的可拆解支撑系统—————————— 240
下 编
第九章 文物装具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 265
节 文物装具的概念、材料与设计理念——————— 266
第二节 无酸瓦楞纸盒的设计及计算原理———————— 274
第三节 缓冲泡棉的测量与加工———————————— 279
第四节 无酸瓦楞纸盒、缓冲泡棉与文物的装配————— 290
第十章 脆弱文物的装具 ————————————— 293
节 小件脆弱文物的装具————————————— 294
第二节 上下套入式缓冲模块————————————— 301
第三节 对开分型式缓冲模块————————————— 314
第四节 成套器物的缓冲包装————————————— 335
第十一章 便于提取文物的三面开口装具 ————— 347
节 三面开口的插接成形天地盖式纸盒——————— 349
第二节 上下套入式缓冲与三面开口纸盒的配合————— 355
第三节 复杂造型缓冲模块配合三面开口纸盒—————— 361
第十二章 可完全展开的文物装具 ———————— 381
节 可完全展开的包装盒————————————— 382
第二节 使用案例—————————————————— 390
第十三章 装具制作中的节约和环保 ——————— 401
节 使用窄长边料插接纸盒———————————— 402
第二节 使用小块纸板插接大盒———————————— 408
第十四章 展具与装具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 431
参考文献—————————————————————— 449
后 记——————————————————————— 451
|
內容試閱:
|
2016年,老父来京小住,当时我买了一个设备箱,因设计有小缺陷,不便使用,于是我用环氧树脂动手成形了改装结构,将它装配好并粘接到设备箱上,改进了不良设计。沾沾自喜之余,把这些小伎俩拿给同样喜欢动手实践的老父看,炫耀如何以“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招数解决了大问题。老父听后,评价说:“有好的设计应该申请专利,不然,只在这里和我吹吹牛,并无意义,没有他人知道,也不会有他人从你的改进中受益。”然而,当时我感觉申报专利就如同天方夜谭。2017年,因为修复项目中完成处理的文物需要长途运输,购买或定做文物装具的计划无法达成,手边现有技术又遇到瓶颈,只好自学包装设计,购买相应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了新的包装结构,解决了问题。和老父聊天提起此事,想起老父建议申请专利一事,于是有了尝试申报专利的想法。当年报出了项专利申请,次年得到了专利证书。2019年5月,老父病重,我接到母亲电话后订票次日归家。预感此行需要不少时日,当晚整理好了专利申报的说明书和材料并完成邮件递交。归家后,在老父病床前畅聊了近期的工作和所获专利,忆起老父前几年的“英明”决断与建议,还有老父培养我从小动手实践的往事,老父甚是欣慰。两周后,老父病故。
此后,每次遇到展具、装具设计制作中不易解决的难题,总会忆起和老父一同度过的往事,以及老父的忠告和建议。奇妙的是,不久后总会闪现灵感,时常半夜醒来,在手边的“点子本”上勾画草图和简单标注,次日一早到了办公室便开始动手尝试。通过如此方式,现已陆续申报了十数项专利。回想起来,老父的培养和当初的鼓励是这一切的基础,父爱与恩情长留心中,不敢忘怀。老父去世不久,家中又迎来小儿出生,家务倍增。老娘担心我对工作的投入减少,操劳着家中的大部分家务。尤其是整理此书资料的半年时间,每个下班后的夜晚和大部分周末,我都沉浸于写作,无暇他顾。如果没有老娘与贤妻看护小儿并承担沉重家务,此书的许多内容势必不能实现,成书也不知要耽搁多少年。老娘与贤妻同千千万万勤劳持家的伟大中国女性一样,以默默无闻、不留名姓的另一种方式,为国家贡献着。
写作中涉及绘画和色彩理论的部分时,少时画画老师杨舟在身边启蒙的往事历历在目,此书中许多的绘图,皆因少时绘画训练才可达成。而书中涉及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和结构设计的部分,则有赖于在北京理工大学学习期间,老师为我打下的专业基础。这些老师的教育之恩,始终铭记。
2010年硕士毕业前,我的简历被合作研究青铜器的胡东波教授推荐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波折再三和数月焦虑后,如愿等到了北京大学人事部的录用通知。假如没有初的推荐并获得如此优秀的平台,想必本书的诸多思考和实践都无从发生和实现。在工作转移到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这六年多时间,副馆长曹宏,同事王伟华、路菁和后来加入的新同事商晨雯,都在不同方面支持我在展览中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的思考和摸索。无此地利与人和的环境,此书中至少半数的案例都无从谈起。
2020年中,我正因许多工作实践和研究的案例不得发表,难以使其在同行间分享交流而愁眉不展,前辈华觉明先生建议我将过往工作整理成书。我受此启发,随后整理了著书目录和大纲。华觉明先生又大力相助,将目录和大纲推荐给了合作多年的大象出版社。我初的计划颇为宏大,拟将多年来随白荣金先生所学文物修复、随苏荣誉先生所学青铜器研究及工作后的文物保护和展陈工作全部著入书中。事非经过不知难,通过对书籍内容的初步整理,我意识到仅仅将涉及展陈工作的相关内容著述清晰,就需要上千张图片和二三十万字的内容,成书后将有四五百页的体量。于是我调整了著述计划,将有关文物修复和青铜器研究的内容暂且搁置,另行筹划。即便如此,其余内容的著述依然压力不小,仍有许多内容需要补足和完善。由于此书图文并茂,只有采用彩色印刷才能使书籍内容得到更好呈现,更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而这些都需要经费支持才有望实现。
2021年4月,看到北京市科委的“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专项优秀青年设计人才”项目的通知,我尝试申报了项目支持,提出申报若干展具与装具专利并出版相关专著的计划。意外而可喜的是,自认为难以被关注的小众领域,真的获得了支持。也正因此支持,才使此书的整理、完善、写作和出版得到有力的经费保障。
刘彦琪
2022年5月8日于家中
在当前的博物馆业务实践中,展具的设计、制作,普遍被划分在“展览形式设计”之下。而博物馆的藏品保护,关注藏品的应急性保护修复及预防性保护,预防性保护又重在关注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有害气体、有害生物、照明等等的控制。展具作为直接接触文物的物品,其结构、材料、工艺的安全性,显然与文物的安全相关,然而展具的设计、制作实践却缺少和藏品保护尤其是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的交叉。基于这一不足,本章试图在兼顾文物预防性保护和展览形式设计的前提下,提出若干理念与原则。
节文物展具的概念
展具,可以定义为展示陈列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展览中常见的展柜、展台、展架、道具、展板、说明牌、隔断、护栏、灯箱、多媒体设备等都在展具的范畴内,已有专著对相关内容进行过宽泛的介绍。而本书所论文物展具,是指直接接触文物的,用于文物固定支撑和摆放的卡扣、支架、展托、展块等;另外,用于诠释文物内涵的辅助模型和用于复原已逝历史图景的沙盘,也在本书所论的“文物展具”范围内。
第二节文物展具设计的基本理念
文物展具的功能在于支撑和衬托,通过文物展具的辅助来凸显文物,使文物处于视觉主体地位。展具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展具的色彩、质感、结构要弱化,采用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当观众观看文物时,被文物本体所吸引,而未觉察展具的存在,是的设计效果。
商用展具通常对视觉冲击力和审美效果特别重视,用以烘托商品的美感和经济价值。文物展具则不同,其与作为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珍贵历史文物直接接触,或与文物共处于同一保存环境中,其作用在于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增强展陈效果,便于观众欣赏和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文物展柜内的展托、支架、辅助模型等展具,用以辅助文物的展示和陈列。它们是博物馆陈列设计中柜内设计的重要内容。过去通常认为展具的作用在于突出文物的美感,当下文物保护意识日渐提高,展具设计中关系到文物保护与文物安全长久保存的因素——如展具受力结构是否稳定、与文物直接接触的材料是否妨害其安全长久保存等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文物以稳定的平置方式摆放于展台上,是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但是忽视了展陈效果,使观众不便欣赏和观察,文物的价值、内涵和美感无从呈现,这也是不利于文物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例如图1.1所示石雕残件,以稳定的方式平置于展台,虽然稳定,但其作为文物却美感不再,从观众的视角望去,甚至难以看清它的形体和整体面貌,文物的展陈效果和价值内涵的呈现更是无从谈起。而同样一件文物,通过展具的辅助,以图1.2的特定方式摆放陈列,它的历史感、美感和神圣庄严便被烘托出来了。
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总是一对矛盾体,因此要在文物保护要求的限制下,利用在一定设计与制作原则指导下制成的展具,辅助文物进行展示陈列,兼顾文物保护要求与展陈效果。
第三节文物展具设计、制作与使用的安全性要求
展具的设计、制作与使用,除了要考虑形式设计的诸原则,如色彩协调、材质搭配、光影造型、体量感的塑造等等,还必须符合如下要求以确保文物安全:(1)不破坏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2)制作材料与成形工艺的安全性;(3)便于从文物上拆解且不在文物表面遗留痕迹;(4)小干预;(5)材料的耐久性。
文物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有多种层面的理解。对“真实性”的常见而基本的理解是文物的材质与物质的真实,诸如“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等等。“完整性”常被理解为文物曾经有过的完整状态。真实性和完整性也可以从其他层面理解,如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文物作为历史证物,其上所赋存的信息是诠释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质基础。因此,真实性也意味着不可以在文物上增加信息。完整性也可以理解为文物上的痕迹、结构、附着物等未被随意删减。以石器支架的制作为例,石器表面的微痕对于研究其制作工艺和用途有重要价值,制作支架和使用支架时,不可使文物表面形成新的划痕,干预文物的真实性,妨害器物的研究。再如,一些器物上有细微的结构,关乎器物研究,若制作和使用展具时将其不慎损伤,也就破坏了文物历史信息的完整性,这是不被允许的。图1.3为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所藏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陶杯,其侈口直径大于底部圈足直径,器物重心较高,展陈时直接置于展台就容易倾倒,需配置支架。从器物宏观结构上看,圈足及柄中空,可用支架穿入其内以便器物稳定又不妨碍展陈效果。支架设计制作前先观察文物,了解文物历史信息的内涵和价值,是妥善保护它们的前提。如图1.4,陶杯柄部有长镂孔,而高柄内壁有凸起的细微结构,说明镂孔是器物坯体处于湿态且有塑性时,用工具戳刺而成。这是研究器物的重要细节,也是确定该器物制作工艺的重要物证。若设计、制作和使用托架时未关注到这些细微结构,支架的尺寸形状不合理,布展、撤展时将这些细微结构碰损,虽然并未造成器物在宏观上的明显改变和损坏,但体现这件器物制作工艺的重要信息被删减,文物作为历史证物的价值也被折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