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8.3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101.2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6.4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127.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HK$
1725.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7.3
|
內容簡介: |
《华西坝的钟声》是由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谭楷创作的第四部关于华西坝的纪实文学作品(前三部分别是《枫落华西坝》《你们是最美的天使》《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位于四川成都的华西坝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化重要的地标之一,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而且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现代医学的起源地之一。《华西坝的钟声》讲述了多位或生于华西坝,或长于华西坝,或学于华西坝,或奉献于华西坝的抗战英雄和医学专家等精彩的人生故事,展现了华西坝文化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华西坝精神的时代性,堪称一份珍贵的华西坝人文史料和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
|
關於作者: |
谭楷,1943年生,四川成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科幻世界杂志社总编辑。著有《让兰辉告诉世界》《我是大熊猫》《枫落华西坝》《你们是最美的天使》《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等作品。其中,《让兰辉告诉世界》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图书奖,《枫落华西坝》入选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我用一生爱中国:伊莎白·柯鲁克的故事》入选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宣部出版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月度书单、“中国好书”月度书单。
|
目錄:
|
上篇 烽火英雄
第一章 罗盛昭,你在哪里?
一、打开被尘封的历史档案
二、斗志昂扬上前线
三、另一支凶恶的“敌军”
四、惨烈的牺牲,刻骨铭心之痛
五、你能问心无愧地说“我是罗盛昭的校友”吗?
第二章 岳以琴,书写在南京上空的血誓
一、决战前夜写自传
二、英雄故居,学者摇篮
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四、终于成为中央航校学员
五、风云际会壮士飞
六、七天击落六架日寇飞机
七、南京上空的孤鹰
第三章 参与“曼哈顿计划”的蓝天鹤
一、弟子心中的蓝天鹤
二、留美博士突然失踪
三、科学救国梦不断
四、在华西坝崭露头角
五、在罗切斯特“一飞冲天”
六、向民众解说原子弹
七、磨难虽多心无瑕
八、弟子严孝强的回忆
九、铜像永流芳
第四章 三次弃学从军的曹振家
一、芷江受降,难忘的一天
二、第一次弃学从军
三、第二次弃学从军
四、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五、第三次弃学从军
六、“曹骨头”的半生坎坷
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五章 飞行员张义声答光明路的孩子
一、养鸽子的张爷爷藏着大秘密
二、加入空军,明白“知耻而后勇”
三、为什么要选择驾驶轰炸机
四、绕了大半个地球
五、驾驶着B-25轰炸机回来了
六、轰炸,轰炸,再轰炸
七、痛心疾首与永远怀念
八、怀念空军生活,开始养鸽子
九、光明路的孩子,绝不会忘记
下篇 大师剪影
第六章 “中国公共卫生学之父”陈志潜
一、陈志潜还在人间吗?
二、成都,北平,晓庄
三、“定县模式”取得成功
四、奔忙在抗战的大后方
五、“永向前”,颠簸在穷乡僻壤
六、最美的夕阳
七、为人民,重实践,吐真言
第七章 曹钟樑、曹泽毅,父子校长,两代名医
一、老子告儿子
二、内科医生的童年
三、拖不垮的曹哥子
四、三级跳
五、二十年大战钩体病
六、医德,接受严峻考验
七、又一个“曹哥子”
八、从外科到妇产科
九、磨砺,磨砺,再磨砺
十、在巴塞尔大学拿下博士学位
十一、著书立说
第八章 华西“刀神”吴和光
一、解读“和光”
二、“中场”大将
三、大道至简
四、泰山压顶
五、摘取“皇冠上的宝石”
六、中西医结合出奇效
七、“老船长”的眼光
八、他穿着灰大衣走来
第九章 华西泌尿外科泰斗邓显昭
一、共同的回忆
二、一生与华西结缘
三、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四、荣获莫尔思奖章
五、在抗美援朝手术队
六、建设华西泌尿外科
七、平凡之人,勇担责任
八、为什么学生喜欢听他讲课
九、与人相处,磨擦系数为零
十、打开那只秘藏的盒子
第十章 杨振华,让时间证明一切
一、走近杨振华教授
二、莫尔思金质奖章与罗斯福总统奖学金
三、克利夫兰总统号
四、在朝鲜第十四兵站医院
五、闲置的柳叶刀
六、“哑巴”和“二十四个女儿”
七、三十四年之后才被评为教授
八、瑰丽晚霞,缓缓落下
九、让时间证明一切
第十一章 中国有朵“麻醉云”
一、刘进教授捐了一个亿
二、经历:四个“四年半”
三、刘进来到华西医院麻醉科
四、麻醉亚学科在迅速发展
五、“一个亿”的来历
六、在华西想起路遥叔叔
七、不要一人麻,要麻大家麻
八、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附篇
附篇一 川医创造的松田宏也的奇迹
一、不仅仅是一位日本母亲的期望
二、攻克死神盘踞的顽堡
三、在“钢丝绳上”移动脚步
四、明亮的眼睛灵巧的手
五、生活在姐妹兄弟中间
六、中国四川,第二故乡
附篇二 欢乐颂
一、贝多芬与《欢乐颂》
二、华西坝的歌声
三、奥运火炬手龚锦源教授
四、把“快乐足球”踢到多伦多
五、“华西坝第一耍哥”
后 记
|
內容試閱:
|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的这句诗,写绝了峨眉山。一个“秋”字是什么意蕴?是秋霜?是秋水?还是身体感觉到的秋天之清凉与干爽?现代诗人洛夫曾对我说:“李白才是中国‘朦胧诗’的先锋。‘半轮秋’是很美的意象,一个‘秋’字,奥妙无穷!”
在峨眉山,眼睛醉了,耳朵呢?静谧之中,你会听到弹琴蛙“噔噔噔”的琴声。那琴声清亮如溪水,脆响似钟磬,更像是仙姝们在调弦,这是极简约又极动听的天籁!
琴声中的峨眉山,真是太美了:山上冷杉直立,沉醉于琴声;古寺缥缈的香烟,也随琴声起舞。那山路,那山溪,那林海,那花丛,在琴声中,显得更加神秘。
峨眉之蛙,让古诗中的仙山与现代科学结缘。
1938年夏天,年轻的两栖类学者刘承钊,带着十几名学生,走进峨眉山,发现这里是一座生物大宝库。他们听到了满山满谷的弹琴蛙此起彼伏的琴声,还发现了之前书上没有记载的罕见的长胡子的青蛙,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发现并记录下来的两栖动物。
一轮明月已经爬上峨眉之巅。夜半更深,女学生胡淑琴发现,刘承钊老师还没有回来。他到哪里去了?学生们都着急了,决计四处去寻找。胡淑琴仿佛有心灵感应,说:“我去找,我晓得他在哪里。”
在弹琴蛙优美的琴声中,胡淑琴径直走向一条山溪。不远处,月光勾勒出一个熟悉的身影——刘承钊老师完全沉醉在青蛙的世界里。橘黄色的手电光,轻轻扫过溪边的灌木丛,他在观察,在倾听,在感受,在记录。而胡子蛙并不害怕刘承钊,它们鼓着大眼睛,可能只是把那一束手电光当作亘古不变的、亮一点的峨眉月光罢了。
在月光下,在琴声里,青年教师和他的女学生相爱了。这树林,这小溪,这美丽的夜色让这份爱情充满了诗情画意。
同时,峨眉山成为刘承钊学业的光辉起点。
1951年,刘承钊教授被任命为华西大学*校长,全国院系调整之后,任四川医学院院长。他在华西坝扎下了根。
“当——当——”华西坝的钟声应和着峨眉弹琴蛙的琴声。我在华西坝的钟声里长大成人,不知不觉已年近八旬。回首往事,我想,我应当尽力为故乡华西坝留下些文字记录。
仰望刘承钊的背影,他定格在峨眉山月光下的琴声中。
仰望乐以成的背影,她正抱着新生儿,叮嘱幸福的产妇。
仰望蒋旨昂的背影,他正在做社会学田野调查,留下一串黄泥脚印。
仰望王永贵的背影,他正在埋头签一份遗嘱,把遗体献给医学。
……
我想写中国顶尖神经内科专家黄克维、著名化学家何伟发,还有口腔医学大师邹海帆、夏良才、肖卓然,药学大师谢成科,他们分别是我发小黄竟成、何勤、邹玲莹、夏宁、肖崇俊、谢晋逸的父亲。那时,父辈们年富力强,正值事业的鼎盛时期。他们那和蔼可亲的面容,在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清晰。而他们的暮年形象,反而有些模糊。
我想写传奇人物罗忠恕。他曾是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创立了“东西文化学社”,还直接与普朗克、爱因斯坦、李约瑟交流过。他致力于东西文化交流,功劳卓著。
我想写著名作家韩素音。1995年冬天,我与她一起参加了一个座谈会,才知道她曾是进益产科学校的学生。学校旧址在小天竺街,与我家离得很近。
我很想写尽华西坝的大师,才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这两年,陆陆续续写下了陈志潜、曹钟樑、曹泽毅、吴和光、邓显昭等大师的故事,而刘承钊、乐以成、蒋旨昂等大师的故事未能成篇,实在遗憾。
但愿本书就是一块砖,扔出去,引出一块块美玉来。
才思枯竭之时,我常去钟楼下,在荷塘边徘徊。
细听华西坝的钟声,振聋发聩,激荡人心!
民族危难时,它每一个声响都是出征的号角;和平建设时,它每一次跳
动都是奋进的鼓点。
近百年来,华西坝的钟声化作一条奔腾的时光之河,浪涛送走了多少令
人敬仰的前辈。
仰望前辈们远去的背影,真觉得,要跟上他们的脚步,不容易!
为人民,重实践,吐真言
成都的华西医院门诊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人山人海,周边交通堵塞,要想挂老专家的号非常困难。再看看其他地方,几乎所有三甲医院的门诊部,都是每天爆满,如同春运期间的火车站。这让我们不禁怀念起陈志潜教授,如果我们认真地建构起加强版的“定县模式”,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把大量的小伤小病患者留在基层医务室,三甲医院则专治大病危病,会不会就不那么拥挤了呢?
张建新认为,巩固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只能稍微缓解一些大医院的拥挤,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在陈志潜推行“定县模式”的时代,一个县也没有一个合格的、懂得现代医学的医生,急需解决的是传染性疾病、瘟疫流行等生命攸关的大事。“定县模式”在医疗资源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发动群众,从基层筑起三级医疗网,非常有效。而现在,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已经大为改善,国人的平均寿命达到七十八岁。过去那种来得快去得快的“快病”好治,现在则多是大量的“慢病”。人们对寿命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了,都希望到最好的医院,找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物,得到最好的治疗。因此,华西医院以及所有三甲医院的拥挤问题,不是短期能缓解的。
那么,陈志潜教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呢?
1998年9月10日,九十五岁的陈志潜为自己在1926年创办的《丙寅医学周刊》题字:“二十年代,五四、五卅运动影响下,知识分子大多关心国家大事……”
张建新认为:首先,我们应当学习他,从年轻时就有大格局、大胸怀、大目标,为改变中国医疗卫生的落后面貌奋斗了一生。在今天,陈志潜老师的精神,对于如何培养具有公共服务精神的医学人才,也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其次,要学习他走出象牙塔献身社会,注重实践和服务人民。1926年,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丙寅医学周刊》主编,二十三岁的陈志潜在发刊词中写道:“今日之医学范围甚广,不限于治疗,亦不限制于预防。言治疗而不讲预防者非今日之医学也;言预防而鄙视治疗,亦非今日之医学也。”对于“防”与“治”的关系,他早有精辟的论述。建立现代社区医学保健体制,需要“防”与“治”并重,不可偏颇。
其三,要学习他积极、乐观、宽容的生活态度。无论顺境与逆境,他都泰然处之,永远调整好心态,由此带来的健康、长寿,使得他能对公共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张孔来教授是陈志潜的开门弟子,也是陈志潜带的第一位研究生。谈起恩师,他说:“我对他真正的理解是在20世纪70年代,他关心协和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成长,他谆谆而教,侃侃而谈,严谨的治学精神使我们不仅保持着师生情谊,更发展为事业上的同道。我视他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改革的先驱,并尊敬他代表先进知识分子‘为人民,重实践,吐真言’的优良品德。”
为人民,重实践,吐真言——九个字,概括得真好!
如今,在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陈志潜的塑像有如一座巨峰,人们想想他“为人民,重实践,吐真言”的一生,仰慕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