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編輯推薦:
在世俗王权被推翻之后,谁来占据原本至高无上的君主腾出的位子?
现代民主政治中存在着很多“马基雅维利时刻”,如选举过程中的政党提名、竞选中的宣传造势、对竞选对手的攻击抹黑等,不一而足。如何理解这些现象?目前比较传统的解释是这些“马基雅维利时刻”是特定时期、特定国家还不够“民主”的表现,应该给“人民”更多在场的机会,让人民尽可能地自己统治自己。然而,这个解释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作者认为,更为根本的困难在于是否存在一种“有内在一致性的人民”?如果有,哪怕只是在理论上可能,也将一举解决这个理论难题。然而,现实中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共同利益并非自然的、一成不变的存在,很多时候都是被表达、被建构的结果。
现代政治行动的主体——政党、政治家——与马基雅维利笔下的“新君主”形式上虽然明显不同,但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扮演着创新“制度与生活方式”的角色。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从马基雅维利说起,反向理解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与逻辑,以及它可能崩坏的原因。
本书着重指出,现代民主存在着将马雅维利主义的权力游戏推向极端的倾向。例如在今天的“极化政治”中,权力斗争使得很多细微的事务
內容簡介:
20世纪的人们早已不再那么关心马基雅维利时代的“君主之事”,但权力的逻辑变了吗?现代民主是对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权力真相”的否定,还是为其提供了新的舞台?马基雅维利早已预见了现代社会“极化政治”的可能性,他意识到虽然追求权力所引起的冲突会带来制度的更新与国家的强大,且“新制度与秩序”的到来不可能避免地会对“旧制度与秩序”造成破坏,但正如14—15世纪的佛罗伦萨史所证明的那样,恶性冲突会使国家与人民“越来越孱弱,越来越卑鄙无耻”。
本书带着现代民主的困境对马基雅维利做了详细的阐释,聚焦其“冲突理论”,展示了一个激进、现代甚至革命的马基雅维利,同时挖掘出一个不太为人知晓或重视的“保守的马基雅维利”,并指出这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其复杂性正如现代民主之复杂性。
作者并不避讳民主政治中那些并不美好的细节,反而以它们为基础,讨论现代民主政治所释放的潜力与可能性,同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探究现代民主政治出现崩坏倾向(如民粹主义)的深层原因。
【作者的话】
对于马基雅维利的三种主流的解读——施特劳斯、斯金纳与剑桥学派、左翼视角,本书都有所择取,但总体上认为马基雅维利表达的是一种激进的、友好的、平民的政治理论。尽管他同样重视精英的作用,但并不是阶级意义上的财富或地位对一个社会的作用,而是某些具有德性和能力的积极行动的个体的作用。换言之,马基雅维利支持的实际上是带有鲜明平民立场的政治理论,是一种激进化、平民化和现代化了的亚里士多德式的政治思考。也正是因为他创造性地改造了古典政治传统,他的理论才对现代社会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刺激作用,大大地打开了现代人的想象空间。
關於作者:
段德敏,江苏溧阳人,博士毕业于比利时鲁汶大学伦理、社会与政治哲学中心,现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大政治学系副系主任,北大公共治理研究所、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北大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政治理论、政治思想史、欧洲政治等,出版专著Political Freedom in Tocqueville(2012)、《十字路口的欧罗巴》(合编,2020)等,出版译著(含合译)《德国地方政府》《两个世界之间的托克维尔》。
目錄 :
【目录】
小引
第一章 导论:马基雅维利与现代社会
第二章 奠基与暴力
一 历史中的政治
二 找回“政治”
三 奠基中的抗争
四 “冲突”的两面
第三章 新君主与现代国家
一 君主国的类型学
二 能力与命运
三 君主镜鉴
四 君主与国家
第四章 罗马共和的再造
一 “自由而强大”
二 冲突的政治
三 德性与命运
第五章 佛罗伦萨史的启示
一 保守与激进
二 马基雅维利与“人民”
三 马基雅维利的“保守转向”?
四 冲突理论中的“政治”
第六章 现代君主与革命
一 “新制度与新秩序”
二 “新秩序”的科学
三 现代君主与革命
第七章 权力与政治代表/ 328
一 代表与君主的面具/ 330
二 政治代表之争/ 346
三 权力与政治代表
第八章 结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