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7.3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HK$
48.3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7.3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7.3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12.7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12.7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9.7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90.9
|
編輯推薦: |
中国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颠覆还是泡沫?
反垄断背景下,互联网巨头应该何去何从?
用结构性思维看清商业世界,把握未来方向
|
內容簡介: |
来自现实的商业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多个维度,并不适合用一个学术流派的单一理论来解释。本书作者结合近三十年的商业研究实践,认为结构性思维是分析、解决复杂商业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论。
在本书中,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结构性思维的好处和使用方法,还运用这一思维方式,将其对于当前社会问题、中国经济未来走向、资本市场运行逻辑、现代企业管理以及未来行业机遇的观察与思考和盘托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这些观察与思考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家和创业者理解当下,做出正确的商业决策,也能帮助投资人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发现投资机遇,还能帮助普通大众看懂商业世界,明确个人未来发展路径。
|
關於作者: |
刘劲 现任长江商学院会计与金融学教授,教授管理委员会主席,投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并获终身教授职称。获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资本市场、财务会计和股权投资的研究,是股权投资和证券分析领域的国际著名专家,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多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同时也是多个国际一级学术刊物的长期审稿人及编委。曾获长江商学院杰出研究奖,加州大学安德森管理学院杰出研究奖,以及巴克莱全球投资最佳论文奖。
在长江商学院曾担任行政副院长、DBA项目副院长、创业创新社区发起人、校友理事会主席、校友基金主席等职务。
|
目錄:
|
第1章 用结构性思维分析社会问题
逆转生育率下降,办法有三个
群体判断:理性与谣言
如何像犹太人一样拥有超常的创新力
创新需要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
如何给孩子们减负
网络的逻辑
快乐和财富的秘密
第二章 用结构性思维分析变局下的中国经济
为什么中国一定要做碳中和
经济的虚与实
零利率的经济学
需求不足,从哪里找
人民币的国际机遇
中国的外汇储备该怎样投资
海南的发展需要突破性思维
第三章 用结构性思维看清资本市场的运行逻辑
股市的素描
A股公司利润的高速增长可持续吗
牛市爆发危机的症结
金融创新:发行国家股票调节风险溢价
国家股票的进一步解释
反思P2P:潜在的金融危机
第四章 结构性思维视角下的管理问题
企业数字化改造的核心逻辑
企业家应该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老板,你为什么留不住人才
高尔夫球与企业管理
如何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
如何系统思考企业传承问题
如何培养领导力
第五章 用结构性思维分析行业与投资机遇
理解产业的三维视角
为什么说中国房地产有两个泡沫,而原因只有一个
芯片产业的经济逻辑
软件行业的底层逻辑
反垄断下,互联网巨头何去何从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颠覆还是泡沫
新能源汽车估值泡沫何时会破
|
內容試閱:
|
天下医生很多,但神医不多;学者很多,但大师不多;管理者很多,但杰出的企业家不多。无论是行医、做学问还是做管理,都是在做复杂的事情。
为什么大多数人遇到瓶颈后止步不前,但有的人能突破羁绊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我认为,除了努力、天资、运气等因素外,优秀的人往往有独特的方法论。
简单问题与复杂问题
整体来看,世界上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简单的和复杂的。
简单的问题不需要太多思考,人们看到问题马上就能给出解决方法,结果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也会八九不离十。简单的问题之所以简单,是因为其所涉及的因素往往非常有限。
复杂的问题则牵涉多种因素。复杂的问题之所以难解决,首先是因为人们不知道是哪一种,或是哪几种因素在起作用;其次是因为不知道起作用的因素之间是怎样关联、怎样互动的;最后是因为不知道系统的稳定性是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否会发生变化。
简单的问题需要稳定的环境条件才能保持简单。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会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就像人走路,极其简单;一旦换个环境,走到冰面上,复杂度就会大幅上升;如果是走到湖中间快化的薄冰上,复杂度就会进一步上升;假如再加上七级大风和漫天的大雪,那就极其复杂了。
经济和商业问题一般都是复杂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问题比生物问题还复杂,因为生物是研究个体,但经济是研究很多人在一起的整个体系,复杂程度是单个个体的N倍。经济问题离不开经济理论,但除了经济学以外,其他学科对于分析经济问题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与重要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社会潮流的变迁(比如生育意愿)、科技方面的突破等,都会对宏观经济起到重要影响。所以,宏观的事情都是复杂的事情。
到了企业的微观层面,企业家会面临战略、组织、运营、财务、金融、营销、IT等不同方面的问题;同时,公司的业绩也受到来自国际市场、国内政策、行业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司要想基业长青,有持续性增长,就需要在这一复杂体系中找到突破口,增强竞争力。
一个有效方法论
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如何下手?
一个企业家,如果不能从复杂烦琐的经营环境中找到影响公司价值的决定性因素,肯定是做不好企业的。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决定经济持续性增长的主要因素,其采取的策略就可能导致长期的经济停滞乃至衰退。
如果比较一下成功的企业和失败的企业、成功的国家和失败的国家,我们不难看到失败是常态,而成功往往是个例。为什么成少败多?原因在于,正确处理复杂的事情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结构性思维是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论。如何建立结构性思维?
首先,结构性思维一定是跨学科、多维度的。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从理论基础上讲,结构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所有对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的学科都有所了解。
所以,建立结构性思维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知识面要广,太“专”的专家是无法担负起解决复杂问题的主导责任的。一个公司的会计,账记得再准确,离CFO也有很大距离,因为他不知道手里的账本和财务的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CFO的财务水平再高,离CEO也有一定距离,因为他不知道财务和公司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公司里层级越高的决策者,需要越广的知识面。
这么多学科知识,每门细挖起来信息量都极其庞大,一个人怎么可能全部掌握呢?因此建立结构性思维的第二个要求就是需要在学习每一门科目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重要的、结构性的知识点保留下来,同时把次要的、特殊的知识点忘掉。为什么要把学到的知识忘掉?原因很简单,人脑的存储容量和运算能力是有限的,我们要记住一些事情、处理一些事情,就必须通过忘掉其他的事情,腾出精力。不能忘记没有用的东西就不能记住有用的知识。这个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是一个把书变薄的过程。就像经济学,抽象到一定程度,可以分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如果继续抽象,到了最抽象的程度,实际就是一个数学问题: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追求最大化?至于追求的是什么,资源都有哪些,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了每一门学科带来的结构性知识点,我们就需要把所有这些知识点都关联起来,建立一个“超级结构”,这也是建立结构性思维的第三个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科之间实际上有很大的相关性。
比如,博弈论是经济学的一种基础理论,但可以广泛应用在诸多领域,既可以用来讨论党派之间的竞争,也可以用在国际关系领域,用来分析大国博弈、军备竞赛,还可以用在对公司的战略思考上,用来分析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各种博弈可能性。
一旦建立起“超级结构”,就需要时刻把它拿出来应用。遇到任何挑战,都应该把“超级结构”拿出来过一遍。
这样做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巩固“超级结构”在头脑中的新鲜度,时刻做出快速反应;二是运用“超级结构”可以保证我们看问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我们建立的“超级结构”不可能全面,或完全正确,通过应对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可以发现“超级结构”中的偏差和漏洞,反过来修正“超级结构”。
这个过程实际上和人工智能系统非常相似:系统的算法一开始以过往的经验知识为基础,或者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建立起初步模型,然后我们把初始算法拿到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实践中的数据我们可以提高算法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然后再拿到实践中去经受检验,无限循环。
所以,结构性思维要求我们具备三种能力:跨界能力、抽象能力、组织思维能力。通过结构性思维建立起有效“超级结构”的思想者,和普通人比起来,往往可以迅速、全面地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核心问题。然后,围绕核心问题寻找有效的新数据,不断逼近事物的真相。
掌握结构性思维的人的一个特征是观点有很强的前瞻性。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的前瞻性来自对事物核心结构或底层逻辑的洞察。
没有掌握结构性思维的人,在复杂问题面前,要么会没有头绪,要么会像苍蝇一样瞎撞,更不要说做前瞻性预测了。对于掌握结构性思维的人的表现,他们会惊叹其分析问题的速度和全面性,以为一定是天赋,岂不知最重要的其实是方法论。用合适的方法,人人都可以建立一个思想的“超级结构”。
《假新闻的出现: 互联网对群体理性的冲击》 谣言和假新闻的产生,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因为造谣者误判,另一种则是利益驱使。由于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做到理性,因此误判是在所难免的。比如,有些人对外星人深信不疑,一看到天空中的一些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独特现象就会将之归结为UFO 造访地球;有些人信了这个神或者那个仙,自然会把自己经历的很多无法轻易得到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迹;如果对科学没有扎实的理解,当别人开玩笑声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说2020年的某一天地球引力有独特的变化,会导致家里的扫把能自己立起来时,有人会深信不疑。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把扫把立起来这个事其实和引力变化无关。当这些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明显错误的解释再传播给其他人时,谣言就产生了。
由误判驱动的谣言虽然很普遍,但一般并不会对社会造成过于负面的影响。而如果谣言是造谣者因为利益驱动而故意为之,其危害就一定会存在,而且有时候极大。这种受利益驱动的谣言数不胜数。一般来讲,造谣者都是有获利动机的社会机构或群体。比如,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股价,可以人为做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公司运营数据,为的是在融资时欺骗投资人,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政府官员为了执政业绩,也可能掩盖对本国或本地区不利的经济或社会状况;石油和煤炭企业,为了能长期生存下去,可能会雇用科学家“发现”碳排放与全球变暖毫无关系;烟草公司,为了增加收入,可以说抽烟可以预防SARS或新冠肺炎①;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可能会杜撰数据,伪造结果。
谣言往往都是很能抓人眼球的奇闻轶事,传播力很强。谣言的传播机制很像病毒,一传十,十传百。谣言最终是否能“感染”整个社会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第一,谣言本身的迷惑性。简单的谣言往往不攻自破,复杂的、模棱两可的谣言就很有传播力。上市公司之所以经常有利润造假的行为,是因为要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