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編輯推薦: |
★ 周国平写给当代青年的“精神拾荒集”,精选读书、写作、艺术相关随笔五十余篇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周国平
★ 托尔斯泰把日记藏在靴筒里,尼采的著作一开始无人问津。周国平用大半生的读书体会,讲述大作家们的小故事,带我们领略其精神世界
圣埃克苏佩里、米兰·昆德拉、海明威、卡夫卡、苏东坡、帕乌斯托夫斯基、儒勒·列那尔、王小波、尼采、哈耶克……好的阅读,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的被唤醒。
★ 跟随哲学家的脚步,重新思考文学、艺术与现代生活——除了艺术,没有什么能把美留住。除了作品,没有什么能把灵感留住。 ★ 收录《读永恒的书》《小说的智慧》《精神拾荒三部曲》等名篇,思考通透,文笔隽永
→嗜好往往使人忘记自己终有一死。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我们在大地上扎根,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牵挂、责任和爱。在平时,这一切使我们忘记死亡。
→ 拿起书,不安——应当自己来写作。拿起笔,不安——应当自己来生活。
★ 装帧升级,知名艺术
|
內容簡介: |
周国平读书随笔集大成之作,写给青年人的“精神拾荒集”,荟集读书、写作、艺术相关经典随笔五十余篇。全书分为七辑,作者用大半生的读书体会,结合精彩而富哲理的小故事,分享如何让读书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读什么书,如何读书。阅读是实现自我唤醒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在谈论读书、写作、艺术、审美的基础上,周国平还提出对现代小说、诗歌、散文、艺术的理解,并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对现代媒体、教育、科技进行了反思。
自我是一个凝聚点。不应该把自我溶解在大师们的作品中,而应该把大师们的作品吸收到自我中来。对于自我来说,一切都只是养料。——周国平
|
關於作者: |
周国平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爱与孤独》《灵魂只能独行》《只有一个人生》《我喜欢生命根底里的宁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宝贝,宝贝》等。
译著有《悲剧的诞生》《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思考》《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等。
|
目錄:
|
第一辑 不时髦的读书
人与书之间
爱书家的乐趣
读书的癖好
愉快是基本标准
因为它在那里
读永恒的书
直接读原著
经典和我们
好读书
读好书
怎么读
第二辑 语言的圣殿
私人写作
走进一座圣殿
小说的智慧?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平淡的境界
第三辑 文学的使命
诗人的执着和超脱
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简洁的力量
青春不等于文学
精神拾荒三部曲
答《诗刊》杂志问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
论诗
论创作
论风格
幽默与自嘲
自由的灵魂
第四辑 我的写作观
我的家园在理论和学术之外
为自己写,给朋友读
与中学生谈写作
生命的足迹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写作的态度
作品的价值
第五辑 精神寻找形式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艺术家的看及其他
论美
论艺术
论艺术家
第六辑 时尚考察
纪念所掩盖的
名人和明星
休闲的时尚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媒体时代的悲哀
向教育争自由
快乐工作的能力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企业家式的能力
品行与报酬
第七辑 科学与人文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现代技术的危险何在?
人是地球的客人
医学的人文品格
|
內容試閱:
|
读书的癖好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比起嗜书如命的人来,我只能勉强算作一个有一点儿读书癖的人。根据我的经验,人之有无读书的癖好,在少年甚至童年时便已见端倪。那是一个求知欲汹涌勃发的年龄,不必名著佳篇,随便一本稍微有趣的读物就能点燃对书籍的强烈好奇。回想起来,使我发现书籍之可爱的不过是上小学时读到的一本普通的儿童读物,那里面讲述了一个淘气孩子的种种恶作剧,逗得我不停地捧腹大笑。从此以后,我对书不再是视若不见,而是刮目相看了,我眼中有了一个书的世界,看得懂看不懂的书都会使我眼馋心痒,我相信其中一定藏着一些有趣的事情,等待我去见识。随着年龄增长,所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当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书的兴趣则始终不衰。现在我觉得,一个人读什么书诚然不是一件次要的事情,但前提还是要有读书的爱好,而只要真正爱读书,就迟早会找到自己的书中知己的。
读书的癖好与所谓刻苦学习是两回事,它讲究的是趣味。所以,一个认真做功课和背教科书的学生,一个埋头从事专业研究的学者,都称不上是有读书癖的人。有读书癖的人所读之书必不限于功课和专业,毋宁说更爱读课外和专业之外的书籍,也就是所谓闲书。当然,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出伟大的成就。英国哲学家罗素便是一个在自己的专业上做出了伟大成就的人,然而,正是他最热烈地提倡青年人多读“无用的书”。其实,读“有用的书”即教科书和专业书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职业技能,但是读“无用的书”也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唯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宋朝诗人黄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林语堂解释为:你三日不读书,别人就会觉得你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当然也说得通,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不让人喜欢的。不过,我认为这句话主要还是说自己的感觉:你三日不读书,你就会自惭形秽,羞于对人说话,觉得没脸见人。如果你有这样的感觉,你就必定是个有读书癖的人了。
有一些爱读书的人,读到后来,有一天自己会拿起笔来写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现在成了一个作家,也就是以写作为生的人。我承认我从写作中也获得了许多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能代替读书的快乐。有时候我还觉得,写作侵占了我的读书时间,使我蒙受了损失。写作毕竟是一种劳动和支出,而读书纯粹是享受和收入。我向自己发愿,今后要少写多读,人生几何,我不该亏待了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