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72.5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6.4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102.4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102.4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3.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4.4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人性的弱点》
1.人类史上伟大的成功励志学经典,风靡全球销量突破1.5亿册。
2.作者戴尔·卡耐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人性的弱点》是他的终身代表作。
3.本书凝聚了卡耐基成功学思想精华,自1936年出版以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
4.本书忠实还原了卡耐基初始手稿,并收录了市面上罕见的《创造奇迹的信件》及《让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的七种方法》。
5.书中关于结交朋友、提高影响力的伟大理念,经过了无数普通人的成功验证,也将激励更多人取得辉煌的成就。
《人性心理学》
先驱巨作
本书作者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他吸收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对后世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
本书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思想***总结之作,深入探讨了人性与命运的关系问题,全球畅销100多年,帮助无数迷茫的人看清自己,理解他人,掌握命运。
教育秘籍
本书既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面镜子,也是帮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一杆拐杖,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性格的探索,解密个体发展与群体的关系,呈现人性主宰
|
內容簡介: |
《人性的弱点》
本书挖掘出从古至今所有关于结交朋友、提高影响力的伟大理念,用无数普通人通过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激发你的斗志,帮你摆脱精神内耗,突破思维局限,最大限度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看透并利用人性的弱点,主导每一场沟通谈判,轻松达成目标、掌控全局,尽情展现个人魅力。
《人性心理学》
是阿德勒在创建个体心理学派之后出版的*本著作,汇集了他对个体心理学解读的核心思想。书中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性格奥秘的探索,解读个体的多种心理现象,阐明个体发展与群体的关系,以及童年对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影响,帮助我们了解人性主宰下的社会交往原则,学会识别和调整自身的认知误区,融入社会生活。阅读本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人性心理学: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
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
为什么林徽因选择嫁给梁思成?为什么长得丑就当不上状元?为什么没有人相信张飞是书法家?是非成败,其实都隐藏在微妙的人性中。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经过多年研究,将人性的应用场景分为自我认知、解读他人、社会竞争、说服策略等十大类,以中国百余位伟大或平凡的人物为对象,观察其在某一情境下的反应,并给出西方心理学界对该反应的研究成果。层层剖析之下,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人性”其实都建立在错觉和幻象之上,这是人性*的特征,也是它的盲点和弱点。洞悉人性,能让你了解别人也认识自己,挣脱“人性枷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规避人性的陷阱,准确直接地达成目标。
|
關於作者: |
戴尔·卡耐基(Dale Carnegie)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著名的演说家、心理学大师,西方现代人际关系教育的奠基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和成功学大师。代表作《人性的弱点》多年来始终被西方世界视为社交技巧的圣经之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有《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心理学与生活》等多部经典著作。
王溢嘉著名心理科普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先后在《联合报》《南方都市报》等十余家报章杂志撰写专栏,历任《健康世界》月刊总编辑、《心灵》杂志社及野鹅出版社社长等职。著作有《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变态心理揭秘》《人性心理学》《虫洞书简》《实习医师手记》《前世今生的谜与惑》《汉民族的幽暗心灵系列》等畅销书近50种。
|
目錄:
|
《人性的弱点》
第一章
待人接物的基本技巧 / 01
欲采蜂蜜,勿蹴蜂巢 / 02
人际交往的秘密技巧 / 17
如何才能左右逢源 / 30
第二章
赢得他人喜爱的六种方法 / 47
如何才能广受喜爱 / 48
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 59
记住人们的名字 / 67
优美而动人的谈吐 / 76
怎样引起别人的兴趣 / 86
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 91
第三章
如何让别人支持你 / 105
你不可能在争辩中获胜 / 106
怎样避免树敌 / 113
如果你错了,就坦率承认 / 124
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更能吸引苍蝇 / 132
苏格拉底的秘密 / 140
对待抱怨的安全办法 / 146
怎么与人合作 / 150
创造奇迹的有效方法 / 156
每个人真正需要的 / 161
没有人会拒绝的请求 / 169
电视剧里都是这样演的 / 175
如果所有方法都不管用,不妨试试这个 / 180
第四章
怎么让别人同意你的观点 / 187
如果一定要批评,请用这种方式 / 188
怎么批评才不会让人气愤 / 194
先承认自己的错误 / 198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命令 / 203
让对方有面子 / 206
怎么鼓励别人取得成功 / 210
让美誉激励他人 / 215
让对方觉得改变其实很简单 / 220
让人们乐意帮你做事 / 223
第五章
创造奇迹的信件 / 229
第六章
让家庭生活更加幸福的七种方法 / 239
不要让婚姻变成坟墓 / 240
不要用爱绑架对方 / 246
不要互相指责 / 249
学会欣赏 / 251
女人眼中最重要的事情 / 255
想快乐的话,不要忘记这些 / 258
不要做婚盲 / 262
附录 / 269
《人性心理学》
部分 人类行为
章 灵魂/3
生命的定义与前提/3
心理功能/4
人生的目的/5
第二章 人的社会属性/11
真理/11
群体生活的必要性/12
安全与适应/14
社会意识/16
第三章 儿童与社会/17
婴儿的处境/17
困难的影响/20
人是社会动物/25
第四章 我们生活的世界/27
宇宙的构造/27
决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的要素/29
A.知觉/29
B.记忆/30
C.想象/31
幻想/38
梦:一般意义上的梦/40
共情与认同/41
催眠与暗示/42
第五章 自卑与认可/49
童年境遇/49
弥补自卑,渴望认同,实现超越/51
生命与宇宙/59
第六章 生活准备/69
游戏/69
注意与分心/71
过失与遗忘/74
无意识/75
梦/84
智力/92
第七章 性别/95
性别与劳动分工/95
男性的主导地位/97
女性的自卑/103
拒绝女性身份/107
两性之间的对立关系/117
变革/119
第八章 家庭星座/121
第二部分 性格的奥秘
章 概述/133
性格的本质/133
社会意识对性格的影响/137
性格发展的方向/140
传统心理学的观点/147
气质与内分泌/148
总结/155
第二章 攻击型性格/157
虚荣与野心/157
嫉妒/182
妒忌/184
贪婪/187
厌恶/188
第三章 非攻击型性格/193
孤僻/193
焦虑/195
胆怯/199
适应不良的粗俗本性/207
第四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211
幽默/211
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212
学生气/213
学究气/213
卑微/215
傲慢/217
心境/218
运气/219
宗教崇拜/221
第五章 情绪/223
分离型情绪/224
A.愤怒/224
B.悲伤/227
C.情绪滥用/228
D.厌恶/229
E.焦虑/230
连接型情绪/232
A.快乐/232
B.同情/233
C.谦虚/233
附录
关于教育/235
结论/239
《人性心理学: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
第一章
自我认知里的人性
君子自重:李鸿章为什么去拜访俾斯麦? /002
天鹅效应:隋文帝为什么立杨广为太子? /004
本位主义:魏征为什么说守成比创业难? /006
归因有别:崇祯皇帝为什么在煤山上吊? /008
匹配理论:武大郎为什么会死于非命? /010
自我调控1:王安石为什么坚持变法却不洗脸? /012
自我调控2:洪承畴为什么会变节投降? /014
和而不同:张爱玲为什么落落寡合? /016
自我反省:王阳明为什么说舜是不孝子? /019
谁与争锋:孔子为什么赞赏荣启期? /021
界定自我:欧阳锋为什么问“我是谁?” /023
展现真我: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田? /025
第二章
解读他人时的人性
投射作用:林黛玉为什么会猜忌他人? /030
事出有因:孙子荆为什么在灵堂上学驴叫? /032
先入为主:孔子为什么感叹看错人? /034
先验印象:楚留香为什么是个鬼灵精? /036
顺序效应:庄子的猴子为什么转怒为喜? /038
体谅作用:管仲为什么说知我者鲍叔牙? /040
定式效应:张飞为什么不像书法家? /042
负面效应:屈原为什么写《离骚》? /045
自我兑现:刘秀为什么能成为天子? /047
立场问题:扬雄为什么说张仪、苏秦是诈人? /050
泾渭合流:苏曼殊为什么不守清规戒律? /052
第三章
生命辩解下的人性
生命的自主:东方不败为什么喜欢绣花? /056
建设性错觉:阿Q为什么总是能得胜? /058
自我辩护:徐志摩为什么和张幼仪离婚? /060
鱼与熊掌:林徽因为什么选择嫁给梁思成? /062
认知失调:李白为什么说爱酒不愧天? /064
防卫性归因:贾谊为什么写《过秦论》? /066
黄巢效应:洪秀全为什么要造反? /068
对价作用:康有为为什么坚持维新保皇? /070
偏执的意念:汉武帝为什么对长生术执迷不悟? /072
诱惑洗礼:顾炎武为什么不齿钱谦益? /075
歧路亡羊:项羽为什么不想东山再起? /077
第四章
社会竞逐中的人性
光环效应:王衍为什么能误尽天下苍生? /080
天生倒霉:状元为什么会变成榜眼? /082
美丽暗影:赵飞燕姐妹为什么被称为祸水? /084
人要衣装:赵匡胤为什么需要黄袍加身? /086
服饰策略:辜鸿铭为什么穿马褂留辫子? /088
不同流俗:王羲之为什么东床袒腹? /090
女性打扮:秋瑾为什么喜欢穿男装? /092
媒体效应:袁世凯为什么想当皇帝? /095
宣传有术:陈子昂为什么当众摔琴? /097
马太效应:替关公刮骨疗毒的为什么是华佗? /100
芝麻开门:姜太公钓鱼为什么离水三尺? /102
第五章
人情好恶里的人性
投其所好:奕为什么能成为咸丰皇帝? /106
马屁分野:薛宝钗为什么能讨贾母欢心? /108
批评有理:李宗吾为什么要南怀瑾骂他? /110
增减效应:解缙的祝寿联为什么受人喜爱? /112
物以类聚:崔沆为什么喜欢崔瀣? /115
同中有异:唐太宗为什么说宇文是小人? /118
失态效应:谢安为什么能让人更加喜欢? /121
反败为胜:唐德宗为什么要下诏罪己? /123
礼尚往来:少年包拯为什么不进富翁家? /125
自我揭露:韦小宝为什么能让人剖腹相见? /127
边际效益:司马光为什么推荐刘器之当官? /130
得失皆宜:曾国藩为什么相信天命? /132
第六章
说服策略里的人性
投桃报李:慈禧太后为什么爱打麻将? /136
爱屋及乌:宋江为什么夜访李师师? /138
师出有名:苏东坡为什么在殿试时作假? /140
换位思考:利玛窦为什么要改变世界地图? /142
自己人效应:触龙为什么能说服赵太后? /144
调和效应:鲁迅为什么说要拆掉屋顶? /146
得寸进尺:黄石公为什么能让张良替他穿鞋? /148
低球策略:袭人为什么能让宝玉听她规劝? /150
片面之词:鲁肃为什么能说服孙权不降曹? /152
动之以情:大乐透为什么登报急寻中奖者? /154
危言耸听:郑袖为什么会救张仪? /156
心理反动:周瑜为什么要与曹操决一死战? /158
第七章
团体压力下的人性
从众行为:表决为什么要用举手方式? /162
冒险偏移:李世民为什么发动玄武门之变? /164
众口铄金:曾参的母亲为什么相信儿子杀人? /166
服从权威:赵高为什么能指鹿为马? /168
符号关系:曹操为什么迎汉献帝到许昌? /170
团体迷思:惠施为什么说异议被堵塞? /172
异端崛起:陈胜为什么需要吴广? /175
社会刺激:王军霞为什么能一马当先? /177
共犯结构:王伦为什么要林冲献上一个人头? /179
决策参与:完颜阿骨打为什么能以寡击众? /182
第八章
情绪起伏时的人性
相濡以沫:伍子胥为什么喜欢与伯嚭为伴? /186
火上加油:祢衡击鼓骂曹为什么越骂越火? /188
嫉恨根源:杨修为什么会惹来杀身之祸? /190
禁果效应:贾宝玉为什么爱读《西厢记》? /192
爱憎有别:卫灵公为什么改变对弥子瑕的看法? /194
习得性无助:李斯为什么不再为自己申冤? /196
情绪认知:王旦为什么能对寇准宽宏大量? /198
嫉妒纹理:秦桧为什么给皇后送错鱼? /200
补偿心理:老百姓为什么要齐桓公再丢脸? /202
预知效应:纪晓岚为什么要测字算命? /204
生理回馈:弥勒佛为什么笑口常开? /206
信念作用:狄青为什么用铜钱占卜? /208
第九章
利益得失中的人性
沉没的代价:诸葛亮为什么六出祁山? /212
需求的层次:李自成为什么会禁淫杀? /214
博弈分配:窃贼为什么发生内讧? /216
囚徒困境:胡雪岩为什么以戒欺为店训? /219
选择的吊诡:这个试吃摊为什么生意好? /221
得失与冒险:寇准为什么拿宋真宗孤注一掷? /223
德西效应:陈轸为什么劝昭阳不要画蛇添足? /225
利己利人:台湾为什么有那么多“功德会”? /227
因果错觉:曹彬为什么要延缓处罚? /229
心理免疫:吕惠卿为什么无法感动宋哲宗? /231
口是心非:叶公为什么看到龙会吓得半死? /233
第十章
水泥丛林里的人性
稀释作用:公交车乘客为什么袖手旁观? /236
社会惰化:滥竽为什么能充数? /238
匿名效应1:戴帽子进银行为什么被打? /240
匿名效应2:王语嫣为什么会向段誉吐露心事? /242
公用地悲剧:雷峰塔为什么会倒塌? /244
破窗效应:禁倒垃圾牌下为什么堆满垃圾? /246
二手资料效应:曹操为什么变成了大白脸? /249
烫火炉原则:王熙凤为什么严惩宁国府仆妇? /251
权力效应:朱元璋为什么会诛杀功臣? /253
虚实相乱:秦王为什么驱逐公孙衍? /255
音乐效应:超市为什么播放慢节奏音乐? /257
|
內容試閱:
|
《人性的弱点》
写作本书的因缘
20世纪的前三十五年,美国一共出版了二十万种图书。其中大部分书是很无聊的,所以有的书根本没有人买——是的,我说的是“大部分”。全世界最出色的出版集团董事长曾经很坦率地告诉我,虽然他的公司已经有七十五年的出版经验,可是每出版八本书,就有七本是赔钱的。
那么,我又是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而我写完之后,您又是为什么要从几十万种书里选择这一本呢?
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意思。请允许我试着回答一下。
从1912年开始,我便专注于为纽约的商务精英提供一系列培训课程。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教授公共演讲。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在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并在商务会谈和公共场合中更有效、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培训课展开几期之后,我逐渐发现成年人不仅需要提高沟通技巧,也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提高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
就是在那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也非常需要这样的培训。回顾过去的许多年,我深深为自己与人相处的笨拙和无法理解他人感受的冷淡而震惊。如果二十年前的我能看到一本教给我这些东西的书,我的人生也许会变得不一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也许就是人际交往问题。如果你的工作和商业有关,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迫切,而不管你是家庭主妇、建筑师还是工程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几年前,卡耐基教学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有了一个重要发现,这一发现后来又被卡耐基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在工程行业等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一个人的成功也只有15%是依靠专业能力取得的,另外的85%有赖于“人类工程学”,即人格特点和领导能力。
多年来,我每个季度都会在费城工程师俱乐部和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纽约分会开设培训课程。一共有大约一千五百名工程师参加了我的培训。他们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总结,逐渐发现那些收入最高的工程师通常并不是专业技术最厉害的家伙,所以他们向我寻求帮助。
不管是工程、会计、建筑,还是别的需要专业能力的行业,只要有专业技术就能找到工作,可是想要拿到很高的薪酬,就需要在专业技能之外掌握表达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能够激发他人工作热情的能力。
约翰·洛克菲勒在他的事业鼎盛时期曾经这样说过:“人际交往能力是一种可以购买的商品,就像普通的咖啡或糖一样,是可以买卖的。我愿意为这种能力付出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商品更高的价钱。”
也许你会忍不住想,如果这种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所有学校都会开设培养这种能力的课程吧?很遗憾,直到我写完这本书,我也没有发现任何一所学校开设了这门实用的常识性课程。
芝加哥大学和美国基督教青年会学校曾经做过一次联合调查,希望确定成年人最希望学习什么知识。这一调查花费了两年时间,耗资两万五千美元。调查的最后一部分是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市。那是一座典型的美国小镇。梅里登市的每个成年人都填写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共回答了一百五十六个问题,包括受访者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娱乐方式、收入情况、爱好、理想、遇到的麻烦、最想学习的课程等。调查结果表明,成年人最感兴趣的是健康问题,然后是和人有关的问题,比如怎么和人相处、怎么更好地理解别人、怎么让别人喜欢你,还有怎么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这个调查项目的调研委员会最后决定在梅里登市开设有关人际关系的课程。他们想找一本书作为课程教材,可是一本都没有找到。最后,他们只好向成人教育领域的专家求助,问他有没有什么书能够满足他们的需要。这位专家说:“我知道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书,可是他们需要的那本书,从来没有人写过。”
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他的话是对的。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想找到一本实用、有效的人际关系指导书,可是一本都没有。
因此,我决定亲自为我的课程编写教材。这就是本书的起源。我真诚地希望你能喜欢这本书。
为了撰写这本书,我几乎读遍了所有相关资料,包括报刊专栏、杂志文章、家事法庭的案卷记录,以及古代哲学文献和现当代心理学著作等。另外,我还聘请了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让他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各大博物馆寻找我可能错过的知识。我们专心研究心理学专著,查阅了上百本期刊文章,阅读了很多名人传记,希望从中发现从古至今的所有卓越领导人的特殊特质。我们一起研究过所有伟大人物的生平故事,从尤里乌斯·恺撒到托马斯·爱迪生。关于西奥多·罗斯福的传记我们就阅读过上百个版本。我们决定不惜金钱、时间挖掘出从古至今所有关于结交朋友、提高影响力的伟大理念。
我采访过很多名人,其中包括很多闻名世界的领袖。我采访过马可尼、爱迪生等发明家,也采访过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詹姆斯·法雷等政治家,还有欧文·扬这样的实业家,克拉克· 盖博和玛丽·碧克馥等电影明星,以及马丁·约翰逊在内的探险家。我试图通过采访了解到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技巧。
基于这些资料,我准备了一次简短的演讲,名字就叫《怎么交朋友,怎么影响别人》。这一演讲很快就被延长到一个半小时。这么多年来,我每个季度都会在纽约的卡耐基学院做这个演讲。
我总是会敦促学员在商务往来和日常生活中多运用这些原则,积攒经验,然后每个星期在课堂上分享这些经验。学员们把这项作业当作一种有趣的经验——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有关人性的实验。他们对此非常赞成,并很乐意进行尝试。
所以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而是像成长中的孩子一样,不断探索周遭世界,不断前进。这些探索是上千名学员的真实经历。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会把总结出的经验写在卡片上。那些卡片很快就被写满了,所以我们把它扩充到明信片那么大,然后就变成了海报那么大,之后就变成了一系列的手册。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它的背后,是长达十五年的实验和研究。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原则,绝对不仅仅是理论,或者毫无根据的揣测。它们产生的效果非常神奇。我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些原则怎么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我想举例证明。我有一位学生是企业家,手底下管理着三百一十四名员工。多年以来,他毫无顾忌地指责员工,从来没有说过一句感谢或者鼓励的话。学习了本书所说的那些原则之后,这位企业家有了很大改变,懂得激励,公司面貌变得积极向上,员工变得热情、忠诚,充满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位企业家少了三百一十四名员工,却多了三百一十四位朋友。他自豪地说:“以前,在公司里,一个跟我问好的人都没有,员工们看到我,都扭过头去,假装没看到。现在,我和他们的关系很好,连保洁阿姨都会热情地称呼我的名字。”
这位企业家的事业飞速发展,有了更多空闲时间,生活得更加幸福。最重要的是,他在家庭和事业方面都找到了快乐。
通过运用这些原则,销售人员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曾经把他们拒之门外的企业现在也开始和他们合作了。公司里的管理层因此有了更多的工作,待遇也相对提高。有一位高管很直率地说,因为学会了这些待人接物的技巧,老板刚刚给他涨了工资。
还有一位管理人员在费城天然气公司工作,他参加课程的时候已经六十五岁了。长期以来,因为个性好强和领导能力不够,他正面临降职。学习完这门课程之后,他不但摆脱了这些危机,还有了升职加薪的机会。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的宴会上,都会有人专门跑来告诉我,自从她们的丈夫报名参加了这门课,他们的家庭生活更加美满幸福了。
人们对自己身上的改变引起的效果感到震惊,觉得那简直就是奇迹。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和我分享这些成果,甚至不能忍到上课的时候再说,而总会提前打电话来汇报。
某堂课上讲授的原则让一位学员感触颇深,和同学们探讨到凌晨三点,大家才相继离开,他却依旧坐在那里思索。他在那时候突然明白自己以前犯下的种种错误,觉得一切都明晰起来,而未来变得一片光明。他太激动了,以至于一天一夜没有睡觉。
这位学员是因为自己太幼稚、太肤浅,所以特别容易接受新鲜的观点吗?当然不是。这位学员从事艺术品销售工作,见多识广,是当地的社交达人。他读过两所欧洲大学,熟练掌握三门外语。
在撰写这篇序言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位德国贵族绅士寄来的信。他的祖辈曾经在霍亨索伦王朝的军队中担任重要职务。他在一艘预备横渡大西洋的轮船上写下了这封信,信中热情地分享了他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时的感受。
一位从小在纽约长大,拥有一间大型地毯加工厂的富豪说,在为期十四周的培训里,他学到的有关影响别人的知识比他在哈佛的四年里学到的还要多。这种话是不是很夸张、很可笑?不管你怎么想,我只是诚实地把他的感想转述了一遍。这位生意成功、作风相对保守的哈佛毕业生是在1933年2月23日晚上,在纽约的耶鲁俱乐部面对六百名听众说出这番感言的。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曾经这样说过:“和人类所具备的潜力相比,我们仍然是未开化的。人类只发挥了很少一部分身心潜力。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极限。人类局限于自身习惯,从来没有把许多与生俱来的天分发挥到极致。”
这本书的唯一宗旨,就是帮助你挖掘那“许多与生俱来的天分”,唤醒潜力,并因此改变人生。
普林斯顿大学前校长约翰·西本博士曾说:“教育,就是学会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在您读完这本书的前三章以后,您如果还觉得自己没有学会某种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那么这本书对你来说就是彻底失败的。就像赫伯特·斯宾塞说的:“教育的最大目的不是教授知识,而是学会行动。”
这本书,就是一本让你学会行动的书。
戴尔·卡耐基
1936年8月
《人性心理学》 为自己树立一个可以努力追寻的人生目标
阿德勒毕生致力于让普通人能用个体心理学的观点解读行为、理解人性。所谓人性,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去概括它,但人人都觉得自己很了解人性,能够轻易看透人心,尽管这个社会一直缺失对人性的教育。其实,某些天生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确实更容易辨别人性,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同理心与他人感同身受,能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意识到他人的价值。还有一类人可以真正理解人性,那就是忏悔的罪人。他们要么是从某种精神问题中解脱出来,要么是从自己的病症问题中得到启发。总之,他们一定是经历了一番“寒彻骨”,终摆脱了生活的苦难,从人生的泥潭中挣脱出来,因而能从这种痛苦经历中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善与恶。
人类虽然是社会性动物,个体的发展也与群体密不可分,但我们从一出生就不断感受到分离,我们会与父母分离、与同伴分离、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分离。特别是在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我们的内心也更加孤独,即使是朝夕相处的人,也有可能成为熟悉的陌生人。我们感叹无人能理解自己,正如我们无法理解别人。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程度决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态度,我们的命运也是由自己的内心决定的。如果我们总是对这个世界有很多误解,就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可能导致人的性格偏差或者行为不良。这种误解可能不会立刻产生不好的后果,但一定会伺机搅动我们的生活,而且误解的危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加剧。因此,理解并解决人性问题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理解人性是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活融洽的前提。当我们更好地理解彼此时,就能更好地与对方产生共情,也能在与人相处时保持亲密的关系。
要理解人性、研究人性,一定绕不开“童年”这个话题。目前心理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决定个体生命发展的重要阶段是童年期。也就是说,个体童年期的经历和成年之后的行为表现有一致性与整体性,即使成年后外在的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某些心理过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也因时而变,但个体的内在行为动力和终想要达到的目标并没有改变。比如,一个在亲密关系中有疏离感的成人,总是与别人保持距离,极力回避各种亲密接触,并且性格多疑、不信任任何人。追溯至童年时期我们会发现,他的父母因为工作比较繁忙而无暇兼顾事业与家庭,导致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常常无法及时回应他的需要和情绪,而年幼的孩子又无法对这种经历做出理性的判断,那么他只会本能且自卑地认为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被关注的,以至于形成稳定的回避型依恋心理,即使父母在未来制造和孩子亲密相处的机会来弥补孩子童年的缺失,也很难改变孩子的生活风格和行为模式。这个成人的各种疏离表现正是对童年经历的映射,这种强迫性重复恰恰说明我们每个人都很难改变对生活的态度。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理解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人性特征,仅仅探究成年后的这一部分经历意义不大,一个人在童年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和态度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人性,不了解童年经历,仅仅做表面功夫,即使外在的行为表现确实发生了改变,内在的行为模式也依然没有发生变化。每个人自童年起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行为目的和生活目标,因此,我们未来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人性心理学》这本书能够纠正我们很多关于人性的错误观念,从而学会一种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当我们有自我觉知和自我批判能力时,我们就有能力和意识赋予过去的经历以新的价值和视角,并对人生产生一种新的理解,而且还会觉察出外在行为和性格背后的动力,这一切都将使我们成为一个不一样的人。
吴清波
厦门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好心晴读书会创始人
《人性心理学:如果漏读人性,成功总是差一步》 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新视窗
本书是由我在《南方都市报》的每日专栏《人性探微》结集而成。在报纸刊登时,因限于篇幅,每篇只有七百字,如今出书,为了使论述更周延,每篇扩增为九百字。
很多人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什么是“江湖”?它其实是“社会”的古典说法。那为什么会“身不由己”呢?因为大家认为置身于社会中,就会受到各种人情义理、礼法规范的羁绊,不得不衡量许多前因后果、利害得失,从而言不由衷、行不合意,做出自觉不想做或让别人感到讶异的事来。但这似乎太抬举“江湖”了,其实,一个人在某个社会情境下会有什么反应,主要根据他的思想、情绪、态度、经验、期待去进行判断、拟定策略、做出选择,而这一系列的过程,通常称为“人性的表现”。换句话说,“江湖”只是我们展现“人性”的场域,一个人会有什么表现和反应,主要并非“为人所役使”或“为事所役使”,而是出于自己的“人性反应”。
观察是了解人性的不二法门。江湖非常辽阔,人性也非常多样,为了让读者能做较有系统的了解,我将观察人性的社会情境分为十大类(自我认知、解读他人、生命辩解、社会竞逐、说服策略、团体压力、利益得失……),每类再细分为十余个子题,每个子题都提供两种观察:一是观照中国某一特殊个人(譬如古代的李世民、苏东坡,现代的徐志摩、公交车乘客,小说里的林黛玉、韦小宝)在某个特殊情境中的个别反应,一是介绍西方心理学界对人们在该特殊情境中常见反应的研究成果,每篇都以“为什么”来提出并回答各种相关问题。这样兼容并蓄,除了希望扩大视野、增加阅读乐趣外,更在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多数人性表现都是没有中西分别的,是古今相互辉映的。
透过这些社会万花筒,大家将看到各种可贵的、可敬的、可怜的、可怕的、可笑的、可取的人性。洞悉这些人性,不仅是为了了解别人,更是为了认识自己。就像江湖险恶般,在层层剖析下,大家可能会发现,很多所谓的“人性”其实都建立在错觉和幻象之上,这可能是人性的特征,也是它的盲点和弱点。但说这些,并不是要教大家如何利用它们来为自己“谋福利”,而是希望读者能因了解而省悟,挣脱这些“人性枷锁”,在重新踏入江湖时,不再受它们的束缚和凌虐。
王溢嘉
2008年4月
《人性的弱点》
欲采蜂蜜,勿蹴蜂巢
1931 年5 月7 日,纽约市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追捕格斗。纽约警方经过几个星期的搜捕,终于将重要犯罪嫌疑人——“双枪杀手” 克罗雷逼入绝境,最终在其女朋友的寓所将其擒获。
一百五十多名警方人员将克罗雷藏身的顶楼团团围住。他们在屋顶上砸出一个大洞,投入催泪弹,试图将克罗雷逼出来。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四周建筑物上架起了机关枪。大约一个小时以后,这幢位于纽约西区大街的宁静住宅响起了枪声,接着是机关枪“哒哒哒”的剧烈声响。那位“杀警暴徒”克罗雷蹲伏在一个大沙发后面, 不时冲警察开枪。上万名纽约市民目睹了这场枪战,群情激奋。这样的场面在纽约历史上可谓闻所未闻。
克罗雷被捕以后,警察局长马罗南发表声明,表示:克罗雷是纽约治安史上最危险的罪犯之一。他杀人就像切洋葱一样,眼都不眨一下!
那么,“双枪杀手”克罗雷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呢?警察向公寓开火的时候,他写了一封公开信。写信的时候,他的伤口正在流血, 所以信纸上也染上了鲜红的血迹。克罗雷这样写道:“在我的衣服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然而同时,那也是一颗仁慈的、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让我们回到不久之前。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克罗雷和女友开车到长岛的乡间游玩。俩人把车停在路边,正在亲热时,一名警察走了过来,对他说:“给我看看你的驾驶执照。”
克罗雷什么也没说。他拔出自己的手枪,扣动扳机,连开数枪, 将那位警察打死。接着,他跳出汽车,捡起那位警察的手枪,又向这警察补了一枪。这就是克罗雷所说的,“在我的衣服下面,是一颗疲惫的心。然而同时,那也是一颗仁慈的、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
克罗雷被判处电椅死刑。被押送到受刑室的时候,你也许会认为他在忏悔“这是我随意杀人应有的下场”。不,他在最后依旧认为: “我是因为要自卫,才不得不那么做的。”
这个故事的重点就在于,“双枪杀手”克罗雷到最后都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他对自己没有一丝责备。
也许罪犯都是这样的?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不如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我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都献给了人们,以使他们获得幸福, 过上舒服快乐的日子。可是我所得到的只有侮辱,在无止境的追捕中仓皇逃命”。
以上,是阿尔·卡朋说过的一段话。他在美国是臭名昭著的全民公敌,鼎鼎有名的黑社会头目,后来在芝加哥被处决。卡朋也从未自责过,他甚至认为自己是在服务大众,只是社会大众都在误解他, 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无独有偶,达奇·舒尔茨也有类似的想法。达奇是恶名昭彰的“纽约之鼠”,后来因帮派恩怨被杀死。他在生前曾接受报社记者的采访, 自称一直在造福群众。
我就这个问题向兴格监狱的典狱长刘易斯·路易斯请教过。他表示:“监狱里的犯人很少会认为自己是坏蛋。他们和你我一样, 也是人,也会为自己辩解。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说明为什么要撬开保险箱,为什么要开枪杀人。大多数人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适的理由。无论这些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他们总要辩解一番。他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根本不应该被关进监狱里。”
如果连阿尔·卡朋、“双枪杀手”克罗雷和达奇·舒尔茨,还有监狱里那些穷凶极恶的罪犯都从未觉得自己是错误的,从不自责, 那我们以及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是不是更加如此呢?
连锁百货商场的创始人约翰·梅格曾经说:“早在三十年前, 我就知道责备是愚蠢的行为。想办法克服自己的种种缺陷已经让我够忙了,我哪儿还有精力责备上帝没有把天分平均分配给每个人呢?”
约翰·梅格很早就懂得的道理,我却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年才明白过来—— 99% 的情况下,人们不会为了任何事情责备自己。无论那是怎样严重的错误。
责备是没有用处的,它只会激起反抗,让人急于辩白。责备也是危险的,它会伤害自尊,甚至可能引发恨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F. 斯金纳在动物试验中发现:奖励比惩罚往往更有效。因为好的行为受到奖励的动物,比犯了错误受到惩罚的动物更快掌握学习内容,而且学习效果更加显著。此后的研究也进一步证明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责备不但不能改变事实,反而可能招来愤恨。
另一位心理学家汉斯·塞利也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我们越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越对责备深怀恐惧。”
因为责备而引起的怨恨不仅不能帮助我们改变,更会影响家人、朋友、员工的积极性。
俄克拉何马州的乔治·约翰逊是一家工程公司的安全管理员。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确保职工在工地上都佩戴安全帽。乔治每次看到不戴安全帽的员工,都会拿出管理者的权威,命令他们一定要戴上安全帽。员工们虽然当时妥协了,但是等他一走开,就会立即把帽子摘掉。
面对这样的状况,乔治决定换一种方式。每次他看到没有戴安全帽的员工,就会很体贴地问他们帽子的尺寸是不是不合适,或者是戴起来不舒服。然后他会很亲切地说明安全帽是为了保护大家的, 建议大家都戴上帽子,保护自己的安全。这个方法很有效。员工们不再有抵触情绪,违规的频率也显著降低了。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还可以拿出很多例子。其中最经典的, 是西奥多·罗斯福和塔夫脱总统之间那次著名的争论。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知道,正是那次争论导致了共和党内部分裂,使得伍德罗·威尔逊有机会入主白宫,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08 年,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下,塔夫脱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罗斯福前往非洲猎狮。当他回来的时候,看到塔夫脱的执政方式,他非常不满。他公开批评塔夫脱的保守主义作风,并决定亲自上阵,再度竞选总统。他还拉了一拨队友,组建了公麋党,这几乎导致共和党就此瓦解。没有了党内大部分势力的支持,在随后的竞选中,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选区的选票。这是共和党成立以来最大的失败。
西奥多·罗斯福将之归咎于塔夫脱,而塔夫脱是否内疚呢?当然没有!他眼含热泪地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件事究竟谁是谁非?是罗斯福还是塔夫脱?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但这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严厉指责并没能让塔夫脱觉得自己做错了,相反,塔夫脱一次又一次地重申 :“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20 世纪初期,“石油保留地贪污案件”这个例子。这一丑闻曾经震动整个美国,引发轩然大波。在整个美国历史上,这样的政治丑闻几乎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美国的内政部长阿尔伯特·胡佛效力于哈定(美国第29 任总统)总统内阁,并负责埃尔克山和蒂波特山的油田开采招标,开采出的石油原本是预留给海军使用的。谁知道这位内政部长并没有公开招标,而是直接将这活外包给了他的朋友爱德华·杜黑尼。作为回报,爱德华“借给”胡佛十万美元。阿尔伯特·胡佛还利用职务之便,命令海军陆战队开进油田,采取暴力手段驱逐附近的其他开采商。这些开采商在暴力威胁下不得不放弃领地,但是他们并不甘心,于是转而将胡佛告上法庭。发生在蒂波特山的这桩丑闻由此大白于天下。这一丑陋交易轰动全美,胡佛因此锒铛入狱, 而哈定政府和共和党的公信力也一落千丈。
面对排山倒海的谴责,胡佛悔悟了吗?完全没有!
几年后,赫伯特·胡佛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表示哈定总统被朋友背叛,从此郁郁寡欢,最后含恨而终。阿尔伯特·胡佛夫人听闻此言, 又急又气,从椅子上跳起来,挥着拳头哭喊道:“什么?说胡佛背叛了哈定?一派胡言!我的丈夫从来没有背叛过任何人!即使有一屋子的黄金摆在他面前,他都不会被动摇!他才是被人背叛的那个人!而你们还把他钉上了十字架!”
你看到了——这就是人性。那些作恶者会怪罪所有的人,却从来不会有所悔恨。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下一次,当你忍不住想要指责什么人的时候,不妨深吸一口气,想想“双枪杀手”克罗雷,想想阿尔伯特·胡佛。指责就像回旋镖,总会返回来伤害到我们自己。被责备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辩护,用同样激烈的指责回击, 也可能会像那位塔夫脱总统一样,无辜地流泪辩解:“ 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1865 年4 月15 日早晨,亚伯拉罕·林肯奄奄一息地躺在廉价出租屋的走廊尽头。这座房子就在福特剧院的对面,也就是他遭到约翰·威尔克斯·布斯刺杀的地方。林肯颀长的身躯斜卧在破旧的床尔逊有机会入主白宫,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而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908 年,在西奥多·罗斯福的支持下,塔夫脱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罗斯福前往非洲猎狮。当他回来的时候,看到塔夫脱的执政方式,他非常不满。他公开批评塔夫脱的保守主义作风,并决定亲自上阵,再度竞选总统。他还拉了一拨队友,组建了公麋党,这几乎导致共和党就此瓦解。没有了党内大部分势力的支持,在随后的竞选中,塔夫脱和共和党只赢得了佛蒙特州和犹他州两个选区的选票。这是共和党成立以来最大的失败。
西奥多·罗斯福将之归咎于塔夫脱,而塔夫脱是否内疚呢?当然没有!他眼含热泪地说:“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这件事究竟谁是谁非?是罗斯福还是塔夫脱?老实说,我也不知道。但这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西奥多·罗斯福的严厉指责并没能让塔夫脱觉得自己做错了,相反,塔夫脱一次又一次地重申 :“我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做错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