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編輯推薦: |
◎话语史中的“人民”
作为现代话语的“人民”,始于启蒙运动时期,代表者是卢梭。但是,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才真正确立了人民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秉持历史唯物论的人民观,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开启了人民话语的历史叙事。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的“人民”
在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人民”具有三个不同理论视域的位置:在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至上;在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居于主体地位;在政策与人民的关系中,以人民为中心。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政治哲学类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研究”结项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本书立足历史唯物论关于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关系的论述,引申出“话语生产”的概念,以“话语生产”理论为视角,论述“人民至上”“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三大人民观念及其指涉的事物,采用话语史研究方法,进行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的个案研究。
|
關於作者: |
商红日,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全国统战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政治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旨趣集中于政治哲学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发表论文及评论性文章等100余篇,独著、合著、合译、主编学术文集、研究报告等20余部。
|
目錄:
|
导语
一、话语是什么?
二、话语何以生产?
三、“人民?有什么好说的?”
四、如何理解本书的结构?
五、本书使用了什么研究方法?是如何使用的?
六、文本如何体现了知识逻辑和智慧逻辑?
第一部分 话语生产论说
第一章 话语生产的一般理论
一、精神生产
二、话语、话语实践及话语生产:概念析论
三、话语生产的语境和语义
四、话语生产的若干方式
五、话语生产中的作者
六、小结
第二章 话语史
一、话语史不是概念史
二、作为话语生产史的话语史
三、话语史:话语生产理论的方法
四、分类、对象、问题:话语史研究具体方式
五、话语史中的意义研究
六、现代性话语史的哈贝马斯拐点:一个研究个案
七、小结
第二部分 人民观念的话语生产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政治的话语生产及话语体系构建:总体语境和语义
一、中国的现代世界观及话语生产的语境构建
二、中国特色话语:命名及话语史解析
三、中国特色话语的生产
四、跨越现代性的现代化:中国特色话语生产的时空逻辑
五、小结
第四章 人民:话语史考察
一、人民:语汇和修辞
二、卢梭的人民话语
三、历史唯物论语境中的人民话语
四、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话语
五、小结
第五章 从政治价值到政治实践:人民至上的话语生产
一、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意涵
二、人民至上的政治价值逻辑
三、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根本原则
四、人民至上与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领导
五、人民至上与当代中国政治家精神建设
六、小结
第六章 创造国家制度和进入国家:人民主体地位的话语生产
一、马克思的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思想与中国的实践特征
二、人民:进入国家及其主体地位
三、国家治理的主体性及人民主体地位
四、小结
第七章 以人民为中心及从人民返向公民的话语生产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纲领
二、发展纲领:政策价值主导的实践逻辑
三、从人民返向公民的话语生产
四、小结
结 语
一、关于话语生产的论说
二、语境和语义的设定
三、关于人民观念
四、关于人民至上观念的话语生产
五、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话语生产
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及人民返向公民的话语生产
七、人民及其福祉:国之大者
附 录
中国政治的话语生产:知识逻辑与智慧逻辑会通的思想实验
一、日常生活事件及其话语生产
二、现代性治理工具的缺陷
三、知识逻辑与智慧逻辑
四、中国政治话语生产的文化场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机理研究
一、从党和人民的关系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二、从人民与国家的关系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从人民与发展的关系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內容試閱:
|
导语 一、话语是什么?
尽管后文将专门讨论话语这个概念,但开篇先有个概略的交代总是必要的。当人们将话语这个概念固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某种表达形式,甚至可能仅仅将话语理解为某种指称或命名,或者将其视为区分不同表达的语言现象,那么就极易发生话语混淆的状况。但在当下各种话语问题的研究中,此类情况还是较为普遍存在的。要在基础研究层次讲清楚什么才是话语,似乎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研究任务。
本书的话语研究通过话语生产的论说而形成了对话语的一种新的理解和阐释:话语属于某种生产性事物,或者更直接地说,话语属于精神生产的事物。不能不强调的是:话语不能与其所言说的事物相分离,从而二者之间呈现完全的一体性关系。就话语生产理论而言,某一话语一旦脱离了它所言说的事物,那么它就不能作为话语来理解。因此,虽然话语在形式上也体现为概念、命题、思想、理论等,但这只是形式上的表达或呈现方式。从本质上来讨论话语,则话语一刻也不能离开它所言说的事物,话语就是对事物的言说,话语研究就是对事物的本体及其变化的研究。
由此说,话语研究是对事物的根本问题的追问,它是从事物已经呈现出的实然状态出发而返向事物本身的持续探究。因此,在人们普通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一定要区分话语和非话语似乎没有太大的必要,只要人们能够领会彼此的意思,达到准确理解就够了。但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表明,话语问题属于学术的领域,它是基础问题。话语不具有“普通性”,是需要经过“生产过程”才能形成的,依照本课题研究的结论:话语是作者的作品,是人们精神生产的成果。
说话语是人们精神生产的成果,这只是一个大致的描述,还不是很精确的解释,例如“打土豪,分田地”这个口号是不是精神生产的成果?当然是!但它却不一定是话语。“打土豪,分田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给中国人民留下深刻历史记忆的标语口号。口号与话语,这是一个有意思和值得做话语生产理论研究的主题。从世界范围看,标语口号是人们经常采用的传播方式。但无论是声音所制造的“景观”(如气势、群情等),还是通过视觉而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映象”(如某个场景、某种行为等),标语口号都将藏着的话语表征出来。这就是说,标语口号自身并非是话语,而是话语的“替身”。诸如“黑人的命也是命”“我不能呼吸”,这些都不能算作话语,而是某种话语的声张或欲求。严复的“救亡图存”、孙中山的“振兴中华”、鲁迅的“救救孩子”等呐喊,也不是话语,而是某种话语的表征。这样一来,人们可能反倒更加迷惑了。话语毕竟是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它或者是一个概念,或者是一句话,或者是某个理论,而上面列举的这些口号,至少都是一个句子或概念,那么话语和非话语的界限究竟何在?让我们回到“打土豪,分田地”这个口号,来继续说明什么是话语。这个口号不是话语,而它喊出来或张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却是话语。那么它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是革命,或更具体地说,是土地革命。革命或土地革命就是这个口号所喊出来的话语。革命这种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土地革命这样的事物在内,需要构建出话语体系来系统言说。因此,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揭示或呈现事物的性质、特征、规律、逻辑、本质联系等等的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