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編輯推薦: |
葛亮,荣获“香港书奖”之作
个人的阅读,建筑他人的此生
文字烛照文字,时间印刻空间
一梨一枣,山水春秋,无限须弥
特别收录:20幅作者亲选精美彩插,致挚爱生活的你
“当代最具大师潜力作家”葛亮全新随笔集记录书,也记录某个人生阶段,以生活为切口,关乎饮食、艺术、城市、记忆,无论身居何处,笔下尽是可爱的人们见微知著,阅读他人的同时,知晓自己的痛点,于是懂得尊重每一个人,祝福每一个人小说家葛亮的读书笔记,在文字中读到对生活的郑重和挚爱
|
內容簡介: |
《梨与枣》是作家葛亮的全新随笔集,分“朵颐记”“谈艺录”“格物志”“东西引”“少年游”“挽歌行”“太虚境”“林下赋”等八个章节,关乎阅读,也有关写作所见。写著书的人,写读书的人,也写爱书的人。通过阅读、寻访,字里行间,皆读到对生活的郑重。且以“梨与枣”的互勉尊重之意,致敬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
關於作者: |
葛亮,作家,学者。先后就读于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高校中文系教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著有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瓦猫》《七声》《戏年》《问米》《浣熊》《谜鸦》,文化随笔 《小山河》《梨与枣》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国文字。曾获“中国好书”奖、“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等奖项。长篇小说代表作两度获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 。作者获颁“海峡两岸年度作家”、《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国人物”。《飞发》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
目錄:
|
自序
上阕
第一章 朵颐记
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北鸢》小引
浇上一勺鱼香酱汁,就变成四川的了——扶霞·邓洛普《鱼翅与花椒》
一味独沽,教授的私房菜——林文月《饮膳札记》
臭美臭美,皆大美——汪曾祺《故乡的美食》
第二章 谈艺录
琳琅有声,碰瓷得来——涂睿明《捡来的瓷器史》
一桌二椅,万水千山——柯军《说戏》
捕光捉影,不负旧日——何藩Hong Kong Yesterday
五德始终,何不好色——陈鲁南《织色入史笺》
裁云筑山,往复无际——王澍《造房子》
第三章 东西引
亦中亦西,可口可乐——蒋彝《伦敦画记》
姹紫嫣红,白驹上陌——白先勇《台北人》
那么近,那么远——中川雅也《东京塔》
此心安处,逃之夭夭——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
第四章 格物志
被收藏与被精简的时代——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古来世居于此,将来亦永驻不动——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我们以气息辨认彼此——帕·聚斯金德《香水》
你真是个人云亦云的人——安伯托·艾柯《带着鲑鱼去旅行》
下阕
第五章 少年游
二掌相击,何若孤手拍之——J.D.塞林格《九故事》
他们都是时间中的孩子——伊恩·麦克尤恩《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迷宫如雾,及记忆的把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缓刑》
拥抱彩虹,向光而生——太宰治《斜阳》
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V.S.奈保尔《米格尔街》
第六章 挽歌行
与君分袂,各自东西不回首——本哈德·施林克《朗读者》
尘封的作品,与人生的幽灵——斯蒂芬·茨威格《昨日之旅》
他们在一起纯洁地成长——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
我只不过是一个过了时的歌手——石黑一雄《小夜曲》
他已对时间几乎失去感觉——亚历山德罗·巴里科《绢》
第七章 太虚境
不在梅边,在柳边——汤显祖《牡丹亭》
你不必为了任何选择而追悔——布莱克·克劳奇《人生复本》
无用之用,海市蜃楼——乔治·佩雷克《人生拼图版》
南方的阿巴拉契亚——罗恩·拉什《炽焰燃烧》
第八章 林下赋
黑水白山,停车莫问——钟晓阳《停车暂借问》
黄昏入暗,一纸归命——黄碧云《微喜重行》
莫不静好,其华灼灼——王安忆《桃之夭夭》
可观一羽,同沽一味——周晓枫《有如候鸟》
一生简短,笔若刀锋——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
內容試閱:
|
敬梨枣
这本书关乎阅读,大约也有关写作所见。
现在我们对于一本书的经验,或变得简单和便利,尤其作为阅读者,因近年的疫情,电商成了主要的购买平台。和书之间,形成一种虚拟 的默契。购书的指标,依赖于网站的新书推送、封面和详情页。书到 来时,有那么一个瞬间,你仍然被击打了一下。因为打开塑封,有一点清浅的气味,在手中氤氲开来。那是油墨和纸质混合的气息,关乎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汇,书香。
数年前,写过一篇小说,叫《书匠》。写了一些爱书的人。他们有的读书,而有的修书。二者仿佛遥立在书的两端,却起自同一品格。这篇小说的开首,引了《颜氏家训·治家》中的一句,“借人典籍,皆需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叫老董 的修书匠,因为一本《杜诗镜铨》被做成了“金镶玉”,叹息是做就了书的“绝户活儿”。这是将书当人来惜的。何故?因他知道,一本书出自作者之手不易,再经历了数百年留下来,更不易。修一本书,从溜口、闷水、倒页、钉纸捻、齐栏、修剪、锤平、下捻、上皮、打眼穿线得二十多道工序。纸寿千年,是留下了文字的功臣,是载体这是后人惜书的缘故。
制书的人,又谈何容易。古人出书,谓付之梨枣。梨木、枣木都是厚重质密的木头,为雕版刻书的上选材料。那一个个字刻上去,需 花了很大的力气。如今的环保人士,说起粗滥无用之书,斥责浪费树木。 古人说的更为触目,称为“梨枣之灾”。如此一来,写书与读书的人,大概都需心里有些敬畏。
到了当下,我们还是要爱书的。即使彼此间的关联,没有如此艰 辛沉重。伴手所读,日月累积,仍有其意义。久了,有一些浅见与心得,又碰触了一些生活的机关,便也写下来。记录书,也记录某个人生阶段的自己。所涉的话题,也希望是日常可亲的,关乎饮食、艺术、城市、记忆。既然切口是生活,便不说什么堂皇道理。写到的书,作者类型不一。不仅有文学人,也有戏剧家、演员、建筑师、摄影师和瓷艺师。字里行间,皆读到对生活的郑重或举重若轻,也就懂得他们各自的珍视。自己下笔写他们,也变成一种对文字的反刍,不免也就更疼惜些。以自己的微,见他们的著。
作为一个读者,尊重写书的人;作为一个写者,也尊重读书的人。 或许是这本书初衷的凝聚。谢谢你们。
中国人的道理,都在这吃里头——《北鸢》小引
中国人有咏物言志的传统,又持有家国之念,对食物的关注往往 成为重要的窥口。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国策方略, 也是火候的拿捏得宜。庙堂毕竟复杂,失意于此,往往退而求其次, 以“吃”入文,算是一种心理补偿。写得越精彩,失意愈甚。历朝历代,自有书单可作辅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潮的《幽梦影》、 张岱的《陶庵梦忆》、李渔的《闲情偶寄》等等。而袁枚的《随园食单》, 则见旷达之相,自觉荡开仕宦“正途”。造园谱曲外,将饮食作为人生态度的一端。
《北鸢》里写了一些饮食的场景。它们的存在,对笔者而言,是一些意外。每每出现在人物命运的节点,又似乎是百川归海。其实中国人对吃讲究,是素来的。说与乱治无关,又不全对。小说中第一次出现谈“吃”的场景,是民国十一年豫鲁大旱,百年不遇 的“贱年”。两地灾民南下,安置于齐燕两处会馆。富庶商贾设棚赈灾。主人公文笙父亲卢家睦经营的“德生长”,以“炉面”发放,就此与 城中的清隐画师吴清舫先生结段缘,成就襄城丹青私学。“炉面”为鲁地乡食,做法却甚为讲究,“五花肉裁切成丁,红烧至八分烂,以豇豆,芸豆与生豆芽烧熟拌匀。将水面蒸熟,与炉料拌在一起,放铁锅里在 炉上转烤,直到肉汁渗入至面条尽数吸收。”以此赈灾,果腹为其一,解流离乡民背井之苦为其二。内里却是有关中国人仁义的辩证。人自有困厄之时,商绅周济以乡里美食,是德行,亦是不忘其本。所谓礼俗社会,讲求血缘与地缘的合一,从而令“差序格局”出现。作为籍贯山东的外来者,卢家睦在襄城这个封闭的小城,缺乏所谓“推己及人”的血缘依持。所以,选择投身商贾,也是必由之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说得十分清楚,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而血缘社 会中奉行的是“人情”原则,两者相抵触,因此,血缘社会抑制商业 活动的开展。而这也正是家睦得以“客边”身份成为成功商人的前提(血缘与地缘)。但是,费先生同时也指出,籍贯是“血缘的空间投影”。其与“差序格局”中的“伦”相关,所以,便不难理解家睦对于鲁地乡民的善举,实质是出于对“血缘”念兹在兹的块垒。而家乡的食物“炉面”则成为最直接的“仁义”表达,这一点,恰为同属文化“边缘人” 的吴清舫所重视并引为知己。
所谓微言大义,饮食又可为一端。文笙随卢氏一族跑反归来,在圣保罗医院里越冬避难。医院里的外籍医生叶师娘,邀请他们在自己房间里向火。因为火里的几颗烤栗子。众人有了食物的联想。相谈入港,几成盛宴,之丰之真如VR之感。可及至后来,发现不过画饼充饥。但美国老太太叶师娘,就有了结论说“中国人对吃的研究,太精也太刁”。文笙的母亲便回她,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人的那点子道理,都在这吃里头了。接着,才是重点,她说的是中国人在饮食上善待“意外” 的态度。她从安徽的毛豆腐说起,然后是臭鳜鱼、杭州的臭苋菜、豆腐乳,益阳的松花蛋,镇江的肴肉,全都是非正常的造化。说白了都是变质 食品,可中国人吃了还大快朵颐。所以,说国人中庸无为,其实不然。中国人是很好奇勇敢的动物,不然鲁迅也想不出“乌鸦炸酱面”这样惊艳的食谱。再往细里数,有“三吱儿”等物,怕是连什么都敢往肚 子里吞的探险家贝尔,都要甘拜下风。
昭如说的,其实是中国人的包容,“常”可吃,“变”也可食。有容乃大,食欲则刚,也是对人生和时代的和解。中国人重视传统,但亦不慢待变革。沈从文先生在《长河·题记》谈及现代性,并不一味视为“进步”,而称其必然要在中国语境进行检验。此言不差。民国时代动荡不居,社会格局变更,造就了个人境遇伸发的可能性。帝 制推翻,1905 年科举废除,“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被仓促中断。知识 分子阶层出现了一系列分化。这分化亦宛如食物的变化与造化,出其不意,不拘一格。《北鸢》中的画师吴清舫,有清隐之誉,但在二次革命后,设帐教学,广纳寒士。这某种意义上担当了公共知识分子之责。另一类是毛克俞,其因青年时代的人生遭遇,尤其体会叔父在一系列 政治选择后落幕的惨淡晚景,就此与政治之间产生疏离。其最重要的 作品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完成,避居鹤山坪,埋头著述,在学院中终 生保持艺术家的纯粹。此外在第二章,写到孟养辉这个人物,原型是 天津的实业家孟养轩,经营著名的绸庄“谦祥益”。孟养辉的姑母昭德,不屑其作为亚圣孟子的后代投身商贾,他便回应说,依顾宁人所言,所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如有诗礼的主心骨,做什么都有所依持。因家国之变,选择实业,所谓远可兼济,近可独善。中国文化格局三分天下。“庙堂”代表国家一统,“广场”指示知识阶层,而后是“民间”。民间一如小说之源,犹似田稗,不涉大雅,却生命力旺盛。以食物喻时代,也是由平民立场看历史兴颓,林林总总,万法归宗于民间。(未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