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什么是“无师自通”的学习奥秘?孔子传授了什么独门秘籍,可以治愈你的知识焦虑?儿童开发大脑的有效途径是什么?什么才是成年人的第一课?真做学问,为何要从原典入手?为什么背诵才是人类最原始的学习方式?……
1、 本书系统梳理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传统文化学习之道的7大主题和45个要点,全面系统、层次丰富而又短小精要,便于读者轻松快速掌握传统文化学习之道的核心精髓,体悟一以贯之无师自通的内在心法,唤醒本自具足的内在智慧,习得身心性命的安顿之道,应对千变万化的复杂世界。
2、 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更需要追本溯源,去触摸人类永恒不变的最高智慧,把握亘古不变贯穿始终的“元”问题,故本书名为“学习之道”,着重于“道”,以“道”御“术”,以不变应万变,来应对眼下种种之不确定,获得超然独立的智慧与远见。
3、 大数据时代,现代人被海量的知识信息所淹没;人工智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传统行业,固守特定的工作技能,我们随时都有可能被取代。重新思考该如何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迫。本书是一本终身实用的成长修炼手册,往圣先贤千年流传下来的宝贵的学习理念、方法,可以帮助现代
|
內容簡介: |
《问道南怀瑾:学习之道》系统梳理了南怀瑾先生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之道,分为七大主题:无为、专精、次第、读诵、语言、融通、策略,共四十五篇精华文章,每篇一个学习要点,全面系统、层次丰富而又短小精当,帮助你轻松快速掌握传统文化学习之道的核心精髓,体悟一以贯之无师自通的内在心法,唤醒本自具足的内在智慧,习得身心性命的安顿之道,更加从容智慧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复杂世界。
现代人的知识越来越广博,而真正的学问却越来越少,人生缺乏宗旨与方向。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理解,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为注重以启发式的方法,开显人人本自具足的生命智慧,注重以“道”御“术”,以不变应万变。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一以贯之、一通百通的智慧心法和安顿身心性命的学习之道,正是应对现代人心灵迷茫、知识焦虑的一剂应时良药。
本书篇章结构如下:
第一章《无为》,首先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的最高道理,是开发人性中本来具有的智慧,人人皆可无师而自通。
第二章《专精》,介绍古人“无师自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做学问贵在专精恒久,方法太杂、头绪太多,反而带来困扰,不易成就。所谓“书读千遍,其义自见”,制心一处,沉潜反刍,最后消归自己的才是真学问。
第三章《次第》,辑录了传统文化关于学习次第的精华理念,如童蒙养正应从“洒扫应对”的人格和生活教育入手,而不是急于灌输知识;成年人的第一课是先要认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孔子做学问的程序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学习之道,须清楚次第,拾级而上,否则空积一堆无序材料,大厦无法建成,扁舟难以渡江。
第四章《读诵》,讲述现代人为何要读诵传统经典。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精华结晶,儿童时期开始诵读经典,是古人基本的教育方法。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经典诵读的传统被忽视、遗忘甚至轻视,导致现代人缺乏深厚的文化根基。南怀瑾先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原理意义、诵读书目推荐、读经如何与现代教育配合等关键问题的讲述,本章皆有辑录。
第五章《语言》,讲述了现代人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口头的言语往往会随着时空因素而不断演变,中国古人创造性地将言语变成文字,超越了言语时空变化的障碍,保存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经验与心血。南怀瑾先生认为,学习中国文化首先要注意学习中国文字,文言文是打开中国文化宝库的钥匙。钥匙丢了,则很难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第六章《融通》,辑录了现代人培养全局思维的重要理念和方法,如“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货店”“文史哲政,浑然一体”“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等等。未来已来,突破认知的盲区,融会古今中外的精华,养成无物可方的器度,才能继往开来,日新又新。
第七章《策略》,针对现代人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困惑,整理了南师提供的一些接地气的窍门,如:繁忙的现代人如何才能高效阅读大部头,怎样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如何让大脑休息放松,等等,易学易用。
|
關於作者: |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出身于温州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自青年时代立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志向后,南怀瑾先生讲学六十余年不辍。他以“经史合参”的方法,讲授儒、释、道等传统文化典籍,讲解不受教派、门户的限制,打通各家学说,纵横古今中外,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又每每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接轨,让人受益匪浅,深受海内外各界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编者南怀瑾文教基金会,是由南师子女、社会贤达、众多弟子共同发起成立,旨在求真、求实、求信的理念,与社会大众共同分享南怀瑾先生的智慧。
|
內容試閱:
|
教化最高的道理,是引发人性中本自具有的智慧,“无师自通”,并不是有个东西灌注进去使你明白。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活活泼泼的,如孟子所描写的“跃如也”,因此可以不偏不倚,“中道而立”。如果老师呆板地告诉学生,填鸭式地教育,那就钉在一个死角,钻到牛角尖里去,就不是“中道而立”了。
——《孟子旁通(中)》(尽心篇)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什么是学?普通的知识,一天天累积起来,每天知识累积增加起来就是学。为道呢?是损,要丢掉,到最后连丢掉都要丢掉,到了空灵自在的境界。这还不够,连空灵自在都要丢掉。最后到了无,真正人性的本源就自然发
现了。孔子这里就是说,不要以为我的学问是“益”,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知识,而是找到了这个“一”,豁然贯通,什么都懂了。的的确确有“一”这么个东西。从我们的经验,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要增加人生的经验,其实这还是不够的,必须加一句交万个友,还要交一万个朋友,各色人等都接触了,这样学问就差不多了。由学问中再超脱、升华,可以达到本源自性的地步了。
——《论语别裁》
“夫道不欲杂”,孔子这里说的道,不是修道的道,也可算是另一个原则的道;人生的大原则大道理,都是同样不能杂,要专一。这句话很重要,你们修道打坐,想证果位,要一门深入,方法不要学多了。方法多了,你没有智慧不能融会贯通,结果一样都无成。做人做事这个道,这个法则之道也是一样。“杂则多”,道杂了思想就多了;“多则扰”,思想多了就困扰自己;“扰则忧”,困扰自己就烦恼忧虑;“忧而不救”,人有烦恼忧虑在心中,救自己都救不了,还能救人家吗?还能够救天下国家吗?
——《庄子諵譁》
我向来主张,读古书不要一味迷信古人的注解。读秦汉以上的书,不可以看秦汉以后人的注解,要自己以经注经,就是读任何一本经书,把它熟读一百遍,乃至一千遍。熟了以后,它本身的注解就可以体会出来了。如跟着古人的注解,他错了,自己也跟着他错,这后果可不得了。须知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古时有圣人,现在也可以有圣人,为什么不立大丈夫的志向呢?
——《孟子旁通(下)》(离娄篇)
我常告诉年轻人,不要玩弄自己的聪明,不要用手段,不要动歪脑筋。这一百年来,也可说近八十年来,世界的变化,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化,训练得每一个青年的脑子都很厉害,各个人的本事都很大,人人都是诸葛亮。当然只是半个诸葛亮,只“亮”了一半,就是坏的那一半很“亮”。所以,在这个时代,以聪明对聪明,办法对办法,手段对手段,是必然招致失败的。在未来的时代,只有不用聪明的聪明,不用办法的办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诚恳、老实,才会获致真正的成功。因此,应该“以正为奇”,走正道;不过在某一时间,某一社会,某一环境,尤其在一种非常愚笨的时期或社会中,是需要用一点智慧的,那是真正的“奇”,其实那也是正道。
——《老子他说(初续合集)》
我们中国文化,在古代讲到学问是两条路,孔子在《论语》里说“博而后约”,先求渊博的知识,那是打基础,最后是深入一门,所以专家就是深入一门。但是像现在的所谓专家,不一定博,因为其他的多半不懂。其他不懂很严重,要博而后约,先要普遍的各方面都懂,这个是博,是通才,为政的人就是要通才。我在别的书中也讲过,我说现在几十年下来,证明无学问的人当家做主,比知识分子专家、比资本主义问题更多。我说将来专家专政,人类惨了,因为他只懂一科,难免有所偏颇。所以政治是要通才,“博而后约”,不是通才不行。不过,专家当政现象在数十年的历史经历中已充分显现,事实胜于雄辩,不容置疑。
——《列子臆说》
大家都会觉得很古怪,认为在这个时代,怎么还要教小孩子背书?一般人不懂,这是中国人已丧失的基本教育方法,也可以说,西方人也忘记了。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读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读。高声朗诵,有什么道理呢?这个含义很多,朗读多了,自然懂得言语与文字的音韵学。换句话说,也懂得文字和语言之间拼音的学问。不管中文、外文,高声朗诵,慢慢悟进去,等长大了,音韵学懂了以后,将来的学问就广博了。假使学外
文,不管英文、法文、德文,统统会悟到音韵的拼法,一学就会。
在中国古代,这是个普通的教育法,大家都会的。但是这个世纪,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后,对儿童的教育,再不采取朗诵、背诵方法,而着重知识的灌输与理解。这是因为在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初期,受美国教育家“杜威”思想的影响,教育上讲“实用主义”,主张教育就是生活,推翻他们所认为“古人背诵是读死书”的这种制度,认为念诵、背诵是像打针一样注入式的,又像喂鸭子硬喂进去,只会把人喂坏了。所以一百年来,东西方学校的教育都采取较放任儿童的方式,不需要背诵。只要求他懂得,来启发他的脑筋,开发他的智慧。尤其在中国五四运动这个阶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彻底地推翻读中国的古书,接受了新的教育,把一些教科书都变了。过去是读《大学》《中庸》《论语》《孝经》《三字经》《千字文》,变成读的是“小猫叫,小狗跳,开学了,开学了,老师早,老师好”,这是学语言,没有文化了,一直沿用到现在,这种教育方法所造成的流弊,祸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一代的中国人,变成没有文化根基。我常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南怀瑾先生关于“中西方文化导读活动”的讲话》
“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如果有外国人问起我们中国文化教育方面,过去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专家说的理论是他们的,我们讲句老实话,中国过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美国也讲生活的教育,但美国的生活教育是与职业、与赚钱相配合,而我们过去的生活教育是与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将来做什么事,人格先要建立。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现在我们的教育跟着西方走,所谓的生活教育,则是美国式的生活教育,教出来的孩子,先以能够谋职业,有饭吃,谋生为第一。其中差别很大很大,这是教育上一个大问题。当然将来会变,依我的看法非变不可,不变就不得了。社会自然会使它变,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势、某一阶段,自然会变。
——《论语别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