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文明互鉴与民主想象的更新

書城自編碼: 382141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谈火生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62174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2.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知宋·宋代之科举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0
《逻辑迷宫》
+

HK$ 147.5
《《道德经》智慧100讲》
+

HK$ 200.6
《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四版,精装)》
+

HK$ 181.3
《美学散步(彩图本)》
+

HK$ 63.0
《近思录(国学典藏)》
+

HK$ 74.2
《谈美》
編輯推薦:
本书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旁征博引,叙述明了,对古今中外的协商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精心的分析和阐述,是一本有很高学术价值的专业书籍,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內容簡介:
本书从思想史的视角切入,探讨西方文明和儒家文明中协商思想的源头和资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西方文明中协商民主的思想源头。第二部分探讨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协商传统。第三部分将民主和协商民主观念置于中西方对话的背景中来加以考察。 本书的特色是直面民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心系中国协商民主长远发展的根基,并将这种忧思转化为潜沉的学术探讨,从文化传统中寻找民主进一步深化的思想资源。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破除民主问题上的西方中心论,而且可以为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關於作者:
谈火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长聘副教授、系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政治思想史、民主理论、中国政治。近年出版的主要论著包括:《协商治理的当代发展》(2018年)、《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16)、《协商民主的技术》(2014年)、《民主审议与政治合法性》(2007年)等,编著和译著包括:《代表理论:问题与挑战》(2018年)、《百年卢梭》(2010年)、《民主理论导论》(2010年)、《审议民主》(2007年)等。
目錄
第一编 西方共和主义传统与民主想象的转换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的“宴会之喻”是民主的认识论证明? 2
第一节 哪个“多数”?公民政体 vs 民主政体 5
第二节 参与何事?政治决策 vs 控制官员 9
第三节 deliberation:个体慎思vs集体讨论 12
第四节 结语:民主理论的演变与亚里士多德的命运 18
第二章 从神圣到世俗:人民主权观念的诞生 21
第一节 人民主权观念的中世纪渊源 21
第二节 人民主权观念的世俗化 28
第三章 卢梭的“共同意志”概念:协商民主的现代源头 35
第一节 共同意志:一个概念史的考察 36
第二节 共同意志:generality还是universality? 40
第三节 如何发现共同意志? 46
第四节 结语:共同意志概念与协商民主理论 55
第四章 卢梭的双层民主模型 59
第一节 民主制与选举式贵族制:孰优孰劣? 60
第二节 “主权是不能被代表的” 66
第三节 卢梭:直接民主制的理论先驱 73
第四节 卢梭民主思想的制度设计 77
第五节 结语 83
第五章 公民教育:卢梭美德共和国的微观基础 85
第一节 成熟公民的形象 86
第二节 家庭教育:腐败社会的公民教育 88
第三节 公共教育:理想城邦的公民教育 100
XIV / 文明互鉴与民主想象的更新 中西协商思想探源
第四节 结论: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的统一 108
第六章 历史范例:卢梭笔下的塞尔维乌斯改革和百人团大会 115
第一节 塞尔维乌斯改革、百人团大会与人民主权 118
第二节 减缓等级投票制的危害与共同意志的实现 123
第三节 德性:塞尔维乌斯体制有效运作的基础 127
第四节 结语 131
第二编 中国传统经典阐释:作为协商民主的思想资源
第七章 兑():《周易》中的协商思想及其启示 134
第一节 “说”vs“悦”:兑之本义辨析 136
第二节 对话:协商的原则与方法 142
第三节 “说之大”:协商的功能与作用 150
第四节 《兑》卦对当代协商民主建设的启示 155
第八章 《周易程氏传》中的君臣共治 160
第一节 圣君贤臣:君臣协力与君臣之分 162
第二节 庸君贤臣:得君行道与士大夫的政治主动性 166
第三节 圣君明臣:上巽于君、下顺贤才 171
第四节 弱主常臣:止君之恶与下顺贤才 175
第五节 程颐君臣共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180
第九章 家国殊途与家国同构: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家国观比较 186
第一节 基本预设:家国殊途与家国同构 189
第二节 政体设计:异彩纷呈与囿于一隅 192
第三节 政治伦理:友爱与忠孝一体 196
第四节 结论:安“家”以兴“邦” 200
第三编 理论旅行与中国民主思想的生发
第十章 “民主”一词在近代中国的再生 204
第一节 古汉语语境中的“民”与“主” 205
目 录 / XV
第二节 “民之主”与“民做主” 210
第三节 民主与民权 214
第四节 “人民做主”与“公民自主” 218
第五节 结语 222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的协商民主:理论嵌入与实践发展 22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224
第二节 中国化:理论输入的策略选择 228
第三节 嵌入式发展:寻找理论楔入实践的切入点 233
第四节 结语 241
参考文献 243
图目录
1.图2-1 上帝、国王和人民三者之间的关系 30
2.图3-1 共同意志产生的示意图 50
3.图11-1 学术期刊中关于协商民主的文章数量:
      2004—2010年 226
4.图11-2 关于协商民主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
      2004—2010年 226
5.图11-3 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与民主理论相关的文章:
      2004年1月1日—2013年10月18日 227
表目录
1.表3-1 吉尔丁关于共同意志的计算公式 48
2.表5-1 家庭教育元素在《爱弥儿》和《新爱洛漪丝》中的
     分布情况 90
3.表5-2 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 101
4.表5-3 家庭教育和公共教育的古今之别 111
5.表7-1 “说”字在《周易》爻辞、彖传和象传中的
     出现情况 137
6.表7-2 “说以先民”的不同解释 139
7.表8-1 《周易》中君臣共治的四种理想类型 162
8.表11-1 协商民主论文的内容分布 232
9.表11-2 协商民主论文的杂志分布 233
內容試閱
历史视野在民主研究中并不新鲜。早在1960年代,巴林顿·摩尔就通过对英、美、德、日、中、俄、印等国的比较研究,考察了从专制向民主过渡的特定社会政治条件。a在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学界涌现了大量关于民主历史的研究著作,这些著作所描绘的经典历史图景是:民主起源于雅典,在中世纪走向沉寂;中世纪晚期随着城市共和国的兴起而复活,并在现代的三场革命中脱胎换骨,由古典的直接民主走向现代的代议制民;伴随着西方殖民活动,民主与炮舰一起被传播到了全世界。b
近年来,这一经典历史图景逐渐被打破。这要得益于民主研究的一个新动向——对民主的历史本身进行“民主化”。它既不是着眼于对作为民主模板的雅典历史的深入发掘,也不是着眼于对欧洲民主化或第三波民主化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而是试图超越西方中心论的民主叙事,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反思民主发展的历程。它将目光扩展到全球,广泛探索各大文明不同历史时期的非西方民主实践,从比较政治理论的视角,重新反思民主的基本性质及其未来前景。
这一研究视角的出现,原因有三。首先,西方自由民主本身表现不佳。近年来,各种关于民主危机的论调不绝于耳。西方国家的周期性民调显示,公民们对政党政治、腐败现象和经济的极度不平等深感不满。c以近期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无党派政治中心发布的民调为例,被调查者中80%以上的人都认为“对方政党的官员对美国民主构成‘清晰而现实的威胁’”;45%的人认为“不管a 巴林顿·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王茁、顾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b 约翰·邓恩主编:《民主的历程》,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约翰·邓恩:《让人民自由:民主的历史》,尹钛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芬利:《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郭小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李剑鸣主编:《世界历史上的民主和民主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1。
c 达维德·范雷布鲁克:《反对选举》,甘欢译,2~4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II / 文明互鉴与民主想象的更新 中西协商思想探源
谁成为美国总统,撇开国会和法院采取必要行动,结果会更好”a。人民对其政治体制的不信任当然不限于美国,几乎所有被称为民主的政治秩序都被制度失调、日益增长的社会不平等和公众理想幻灭等问题所困扰。b皮尤研究中心2019年发布的一项针对2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对民主的运行方式表示不满意。c这也是近年来西方各国民粹主义抬头的重要原因,而民粹主义的兴起被视为对民主的一记重击。尤为严重的是,在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民主的精神与实质被逼到了悬崖的边缘。
其次,战后欧美各国民主推广工作的糟糕记录。几十年的民主推广(Democracy Promotion)工作,不仅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反而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尤其是2011年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以来,社会政治的动荡和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让西方的民主推广工作名誉扫地。
2021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更是演变成了一场大溃败,连美国驻阿富汗美军前指挥官军事顾问杰克·米奇利都不得不承认:“我们在过去20年中对阿富汗政府做的,相当于摧毁了它,并且没有建立起一个运行良好的政府机构。”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斯蒂芬·霍姆斯(Stephen Holmes)和保加利亚“自由主义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伊凡·克拉斯捷夫(Ivan Krastev)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世界美国化的过程中,美国自己成了最大的输家?他们给出的答案是,美国的民主输出和被输出国对美国民主的照搬照抄败坏了民主的声誉。
经过30年的实践,照搬美国的东欧国家对美国充满了怨恨,从一开始对自由民主充满幻想到今天跌入失望的深渊。d
最后,非西方大国的崛起迫使西方学术界不得不正视非西方民主体制的正面价值。当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强劲崛起之时,西方国家的光环也慢慢褪色。曾几何时,在一些非西方国家人民的心中,美国就像一座山巅之城,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自由民主制度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利于和平与繁荣的政体形式,
a 王若弦:《最新民调:美国人支持国家分裂》,载《新民晚报》,2021-10-03。
b John Keane. The New Despot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20. 5.
c Richard Wike,Laura Silver,Alexandra Castillo. Many across the Globe Are Dissatisfied with
How Democracy Is Working. Pew Research Center,April 29,2019. https://www.pewresearch.org/
global/2019/04/29/many-across-the-globe-are-dissatisfied-with-how-democracy-is-working.
d Ivan Krastev,Stephen Holmes. The Light That Failed:Why the West Is Losing the Fight for
Democracy. Pegasus Books,2020.
以至于福山禁不住发出了“历史终结”的感叹。1990年代,那些从威权政体转型而来的国家都将自由民主视为其终点。但这种情况已然不再。大多数国家在转型过程中都驶向了灰色地带。这些混合政体不是对西方模式的暂时偏离,而是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政体类型。a从一开始就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中国变得越来越自信,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有吸引力。b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本国的民主改革之路没有必要对西方亦步亦趋,完全可以像中国一样,根据各自的条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新的情况迫使西方学界正视非西方国家的政治经验,并反思自身民主制度的不足。
在新的全球视角下,学界对民主的历史进行了重新发掘,其中,有几个发现是发人深思的。
第一,民主不是欧洲文明独有的政治现象,甚至也不是最早产生于欧洲。1993年,《世界历史》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民主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的文章,文章指出,民主有着远为丰富和复杂的历史。文章考察了迥异的环境中民主治理的例子,如中国传统的乡村、非洲的部落大会、印度的共和国、美洲的原始土著等,认为在部落等联系紧密的团体中,某种形式的民主的产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通过多数决或全体同意的方式来选择领导人、进行决策,类似的机制广泛存在于世界历史之中。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人民均可借助其传统资源来构建现代民主。c 2006年,杰克·古迪(Jack Goody)在《偷窃历史》一书中,特别关注民主是如何被欧洲化的。他认为,自19世纪开始,由于殖民活动和工业革命,世界历史的建构便由欧洲所支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中心论的民主史观被构建起来,民主被认为是希腊人的发明,是犹太—基督教文明的独特特征。但这显然有违历史的真相。d2009年,马克思主义学者约翰·基恩(John Keane)以一人之力完成了一部厚达958页的巨著《生死民主》,系统梳理了从公元前2500年前两河流域的民主实践到战后现代民主形态的演变,
a Richard Youngs. Exploring “Non-Western Democracy”. Journal of Democracy,Vol. 26,No. 4,2015. 140~154.
b Ivan Krastev,Stephen Holmes. The Light That Failed:Why the West Is Losing the Fight for
Democracy. Pegasus Books,2020.
c Muhlberger S,Paine P. Democracys Place in World Histo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1993,4
(1):23~47.
d Jack Goody. The Theft of History.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民主叙事和东方主义的偏见。a2011年,澳大利亚两位学者本杰明·艾萨坎和斯蒂芬·斯托克韦尔主编的《民主:被遮蔽的历史》,进一步拓展了这一主题。b该书的各位作者认为,人类历史上很多重要的民主时刻因西方中心论的偏见而被遮蔽,被摒弃于民主的历史画卷之外。该书考察了古典文明中的民主实践。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古典文明没有被局限于西方文明,而是包括古代两河流域、印度和中国在内。通过比较古代中东地区和古雅典的民主,作者指出,雅典民主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好的。作为民主之象征的公民大会在古代中东的历史很长,比克里斯提尼的改革要早2000年;并且,其包容性程度比雅典高,女性和外邦人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而他们在雅典是被排斥在外的。我们今天将雅典奉为民主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所致,欧洲中心论阉割了民主丰富的历史画卷。
基恩等人开创的“民主的全球史视角”(global history perspectives on democracy)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在他们的带动之下,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比较民主理论(comparative democratic theory,CDT)的研究之中。c2015年,《民主理论》杂志推出了一个专刊,主题就是“非西方民主理论”。该专刊致力于“拆毁禁锢民主概念和文化的高墙”,考察了南非、印度、越南和太平洋岛屿的民主实践及其民主观念,试图从丰富多彩的民主故事中寻找民主理论创新的灵感。d
第二,选举不是民主的标配。长期以来,一提到“民主”,人们想到的就是“选举”,仿佛选举是民主唯一的内容。但是,如果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会惊讶地a 约翰·基恩:《生死民主》,安雯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b Benjamin Isakhan,Stephen Stockwell. The Secret History of Democracy. 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1.
c Alexander Weiss. Comparative Democratic Theory. Democratic Theory,Vol. 7,Issue 1,2020. 27~47;Fred Dallmayr. Democracy to Come:Politics as Relational Praxi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7;Emma Hunter.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Public Sphere in Tanzania:
Freedom,Democracy and Citizenship in the Era of Decolonizati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Sungmoon Kim. Democracy After Virtue:Toward 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8;Matthew J,Walton. Buddhism,Politics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Myanma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7.
d Mark Chou,Emily Beausoleil. Non-Western Theories of Democracy. Democratic Theory,2015,2(2):1~7.


发现,在通常被视为民主源头的雅典,选举不仅不是民主的标配;相反,它被视为寡头政治的标志。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地指出,抽签才是民主的,选举是寡头制的。a那么,选举作为民主的标配,这种观念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其实它的产生很晚,是在“二战”以后。1942年,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提出:民主就是一种选择政治精英的制度安排;区分民主与非民主的标准就是,是否存在竞争性选举。b后来,他的这个定义就成为西方民主研究的标准定义。但是,熊彼特的最小化民主定义不仅极大地限制了民主理论发展的空间,而且带来了严重的实践后果。在这一定义的限制之下,民主被紧紧地捆绑在选举机制之上,其他的民主机制遭到了忽视。在实践中,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迈入竞争性选举这一门槛,便进入了民主阵营。欧美等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推销民主时就是按照“竞争性选举”的标配来设计民主制度的,结果不仅造就了大量的空壳民主,还出现了选举民主的持续增加和自由民主的停滞这两种趋势齐头并进的局面。c并且,选举民主在很多地方激化了固有的社会矛盾,甚至引发了严重冲突,包括族群冲突和宗教冲突,甚至种族灭绝。d
对此,西方学界进行了很多反思。反思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从理论上让民主与选举脱钩。1986年,特莉·卡尔提出了“选举主义”(electoralism)的概念,质疑民主的选举标准。10年后,她与菲利普·施米特发表了题为《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的论文,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民主“等同于定期举行选举”,她将这种观点视为“选举主义谬误”(the fallacy of electoralism)。e
a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294b13,吴寿彭译,2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b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c 戴蒙德:《第三波过去了吗?》,载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390~417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9。
d 迈克尔·曼:《民主的黑暗面》,严春松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乔姆斯基、
弗尔切克:《以自由之名:民主帝国的战争、谎言与杀戮》,宣栋彪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蔡爱眉:《起火的世界》,刘怀昭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杰克·斯
奈德:《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与民族主义冲突》,吴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保
罗·科利尔:《战争、枪炮与选票》,吴遥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
e Terry Karl. Imposing Consent?Electoralism Versus Democratization in El Salvador,in Paul Drake &
Eduardo Silva eds.,Elec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1980—1985. San Diego:Center
for Iberian and Latin America Studies,1986. 9~36. 施密特、卡尔:《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
载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20~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可以说,“选举主义谬误”限制了民主的想象。从历史上看,一方面,选举既可能与民主关联在一起,也可能与寡头制或威权体制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民主除了选举这种机制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机制,例如,抽签、协商等。从某种意义上讲,1970年代以来兴起的参与民主和协商民主理论就是对以选举为中心的民主想象的修正。
第三,无论是选举还是协商都广泛存在于不同的文明之中。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学界都将民主视为西方文明的独特现象,甚至是新教文明的独特现象。在他们看来,民主是欧洲通过上千年的历史缔造出来的。它得益于欧洲的双重遗产:犹太—基督教宗教和伦理;希腊—罗马的国家治理经验和法律。a其他的文明传统不仅没有产生过这些因素,而且与民主文化是不相容的。其中,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首当其冲。例如,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儒家文明是反民主的;b朱迪斯·米勒将伊斯兰教描述为激进的、基要主义的反民主运动,认
定它对西方文明构成威胁。c但是,揆诸历史,这些看法都是非常偏颇的,他们对过去历史的描述也是不准确的。以伊斯兰文明为例,无论是选举还是协商,在伊斯兰历史上都不陌生。在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世界,就是通过选举产生部落领导人的,选举部落领袖的基本标准包括年齿、智慧、勇气、大度。按照主流伊斯兰教的观点,尽管哈里发要服从上帝的法律,但他必须由人民选举产生。只有通过选举,才能赋予哈里发以合法性。并且,选举建立在人民集体参与的基础上,参与者不限于男性,女性也可以参与。从先知时代开始,伊斯兰世界建立了自己的选举制度。不仅如此,伊斯兰世界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专门的协商制度——舒拉(shura)制度。
在《穆罕默德言行录》中记载了大量协商的例子,协商的事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事、战争、宗教、行政管理等。协商可能是伊斯兰世界最核心的民主原则,它要求政治领袖通过征求共同体成员的意见来实施对国家的管理。
a Benjamin Isakhan,Stephen Stockwell. The Secret History of Democracy,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1,chapter 5.
b 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欧阳景根译,28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c Miller J. The Challenge of Radical Islam. Foreign Affairs. 1993,72(3):43~55.
这一原则在《古兰经》中就确立了,与人民协商是先知善治的重要特征。a正如基恩所言,厄金斯·梅伊对伊斯兰世界的指控——“绝对权威是其政体的基本结构”——完全没有根据。他和其他学者所着迷与恐惧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还要再等很长时间才会出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殖民征服的后果。b
就儒家文明而言,尽管中国传统政治确实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国家层面的选举制度,但是,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当我们追踪民主的历史轨迹时,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选举民主之上,因为即使是在西方,选举民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20世纪的现象,而是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公民权利之上。按此标准,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发展出了与西方类似的公民权利,包括对于民主而言非常重要的言论自由权利。并且,在西方的选举民主传入之前,中国在农村保持了基层的自治,同时发展出了自己的选举制度,村长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就像19世纪上半叶法国使团所观察到的。c如果我们将民主的形式扩展到协商,则儒家文明的协商传统源远流长。
2014年,政治学领域的权威杂志《政治理论》(Political Theory)出了一期专刊,主题是“超越西方、协商民主”,明确提出协商民主研究要跳出西方中心论,通过对不同文明的政治协商传统进行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深化学界对协商民主的认知。其中两篇文章是以中国为例,讨论儒家文明中的协商传统,如言官制度、公论政治。d笔者也曾指出,中国传统政治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协商系统,它包括三个层次:最核心的是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协商(如朝议、谏议、经筵),中间是相当于哈贝马斯的弱公共领域的协商(如学校、书院、会馆),外层则是以大众舆论形态存在的协商(如祠堂)。士大夫阶层将这三个层次的协商机制有机衔接起来,成为颇具中国特色的协商系统。e第四,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有助于打开民主的想象空间,为民主的发展
a Benjamin Isakhan,Stephen Stockwell. The Secret History of Democracy. Hampshire:Palgrave
Macmillan,2011,Chapter 5.
b 约翰·基恩:《生死民主》,安雯译,11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c Benjamin Isakhan,Stephen Stockwell(eds.). The Edinburgh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Democracy:From Pre-history to Future Possibilit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2,Chapter 4.
d Baogang He,Deliberative Culture,Politics:The Persistence of Authoritarian Deliberation in
China. Political Theory,Vol. 42,No.1,2014. 58~81;Tan S. Early Confucian Concept of Yi(议)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Theory,Vol. 42,No.1,2014. 82~105.
e 谈火生:《中国传统政治中的协商系统》,载《天府新论》2016(5),8~11页。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