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編輯推薦: |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读。
|
內容簡介: |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 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4 卷论述了从笛卡尔到前康德时代的大陆理性主义伟大传统,详细阐释了在这一伟大传统中,笛卡尔、帕斯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等哲学家的主要思想及相关作品。
|
關於作者: |
著者简介
弗雷德里克·科普勒斯顿,著名哲学史家,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英国皇家哲学学会成员、亚里士多德学会成员、伦敦大学海斯洛普学院教授、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荣誉院士。
译者简介
陈焱,2014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现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明清哲学。著有《几与时——论王船山对传统道学范式的反思与转化》,获2018年第14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主要论文有《玄思死亡:当代哲学分析视角下的<形影神>》《王阳明在“四句教”公案中的思想立场研究》《郭嵩焘洋务思想中的船山哲学影响》等。
|
內容試閱:
|
前言
在上一卷(第3卷)末,我已经表明了想要在本套哲学史的第4卷(也就是在本书中)涵盖上迄笛卡尔下至莱布尼茨并包括康德的这一历史阶段的期望。当然,我那时的想法是,希望将整个近代哲学的部分放在一本书里来加以讨论。然而这一原初的目标并未达到。因为我最终发现,自己不得不花三本书的篇幅来著述这一时代及其问题。为了方便起见,我把这部分内容分别划成三个独立的卷本。第 4卷《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论述从笛卡尔到前康德时代的大陆理性主义的伟大传统。第 5 卷《从霍布斯到休谟》,用来探讨上迄霍布斯的英国哲学发展,以及苏格兰常识哲学。第 6 卷《从沃尔夫到康德》,则被我用来处理法国启蒙运动、卢梭、德国启蒙运动、从维柯到赫尔德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并且最后才是伊曼纽尔·康德的哲学体系。“从沃尔夫到康德”这个题目显然并不恰切;但前批判时期的康德哲学属于沃尔夫的哲学传统,至少其中有些东西是他所认同的,此一事实应是无疑;而如果把书名改成诸如“从伏尔泰到康德”,就显得过于突兀了。
正如之前的卷本那样,我是根据哲学家而非哲学问题之逻辑发展的先后顺序来进行章节排列的。此外,我还给了一些哲学家非常大的篇幅。尽管我认为这种根据不同哲学家分章析节的方法,对于我心目中的大部分读者而言都是最为合适的,但这种分法显然也存在一些缺陷。因为,当面对一群完全不同的思想家,以及需要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或详或略的描述时,读者也许会抓不到主要关节。此外,虽然我认为,如果加上一些严格的限定,旧有的哲学史对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的区分是合理的,但此种刻板的分类体系会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在 17、18世纪的时候,(欧洲)大陆哲学与英国哲学的发展是两条平行线,互相之间完全独立,没有任何交点。而这显然是个错误的印象。即便是笛卡尔也对英国思想有
过一些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大。马勒伯朗士影响了贝克莱。斯宾诺莎的某些政治观点则来源于霍布斯。此外,完成于 17 世纪的洛克哲学也深深地影响了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思潮。
为了对我所使用的这种分章方式的缺憾做一些补救,我决定在本书中写一个框架性的导言性章节,以便使读者对17世纪与18世纪的哲学有一个整体认识。因此,本导言实际上涵盖了第 4、5、6 卷所要讨论的全部内容,正如我已经讲过的那样,我原本希望把它们放在同一卷书中。我既然已将此导言性章节置于本书的开篇,因此在第5、6卷的开篇就不再重述了。而这样一种描述性的导言章节,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大量重复的内容。换句话说,在之后的章节中以更大篇幅更细致阐述的问题,在导言中只做了简要的概述。尽管如此,我也依然觉得,给出这个概略的描述性导言的好处要比它所带来的坏处多得多。
在本套哲学史之前三卷的末尾,我都附加了一个“总结性述评”。但因为本书中的导言涵盖了第 4、5、6 卷的内容,所以,对这三卷的总结性述评也将被合并在一起。它会出现在第 6卷末,也就是在对康德哲学的探讨之后。在这一总结性述评中,我不仅想要从历史方面,还想要从一个更为哲学的方面,来探讨17、18世纪诸多不同哲学流派的本质、重要性以及价值。我认为,与其将这种一般性的哲学反思硬插进对哲学史的陈述之中,不如将其放在对这一时代思想的历史性陈述之后。
最后来谈谈注释索引。类似“vol. Ⅱ, ch. XL”或“See vol. Ⅲ, pp. 322–324”这样的索引都指本套哲学史的卷本。至于与我的论述有关的哲学家著作的注释,我则力图以方便学生查阅的方式给出。一些历史学家或评注者习惯于根据他们所探讨的哲学家著作的公认精装版本(如果存在的话)的卷数和页码来给出注释。但我对在本书中完全遵循这一注释习惯抱有怀疑。比如,在论及笛卡尔的章节里,虽然我也确实引用了亚当—塔内里(Adam-Tannery)版本的卷数与页码,但同时我也根据与所讨论问题相关的著作的章节或部分给出了注释。方便查阅亚当—塔内里版本的人极其有限,同样,拥有华美的伯克利(Berkeley)最新修订版的人也凤毛麟角。主要哲学家的关键著作的平装本则非常容易得到。在我看来,为了方便学生查阅,注释应该考虑学生拥有的版本,而非那些只有极少数人才拥
有,或者能够获得的公认精装修订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