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之一,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1937—)的思想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乃至全世界的关注。在这当中,主体作为巴迪欧哲学思想体系内重要的一环无疑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不同于以往西方哲学史中对主体唯心主义式的阐释,巴迪欧的主体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运用“断裂”逻辑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重新定义,并运用数学集合论的知识对马拉美的诗歌及拉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重新解读,且对主体、事件与真理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与梳理。巴迪欧建立起了主体拓扑学网络,即认为主体、事件与真理是三位一体、紧密相连的。一个真理通过宣告真理的主体而得以存在,这些主体在宣告真理的过程中以其对事件的忠诚而成为主体。巴迪欧专有的主体拓扑学理论,为我们理解主体乃至法国激进哲学打开了一扇窗户,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主体理论在当今世界中的新发展,即生成一种不论在什么境况下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实践的能动主体,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改变世界的主体。
本书主要集中对巴迪欧《主体理论》(Théorie du sujet)、《存在与事件》(L’etre et L’evenement)以及《世界的逻辑》(Logiques des mondes)这三本著作中主体理论的变化发展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此为读者们呈现一幅巴迪欧的主体理论发展脉络图。全书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回顾了巴迪欧主体理论发展的渊源,以阿尔都塞为转折点,梳理了阿尔都塞以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主体观,即作为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的主体以及萨特异化的主体,经由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前言/ⅢⅡ/阿兰·巴迪欧的主体理论研究多元决定论以及意识形态询唤理论的发展,再到拉康的三域说及话语理论之下分裂的主体,为后文对巴迪欧的主体理论阐述提供了思想背景与方法论来源。
第二章到第四章这三章分别对巴迪欧《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以及《世界的逻辑》这三本著作中的主体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希望以此归纳出巴迪欧主体理论变化发展的一个态势。伴随着“五月风暴”的爆发,巴迪欧逐渐意识到,仅仅待在书斋里是无法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只有走出书斋投身于现实的热潮当中,才能够直面并解决实际生活中所产生的问题。由此,第二章对《主体理论》中的主体的阐释,笔者着重分析了《主体理论》中“出位”(horlieu)与“归位”(esplace)这一对关键的概念,并以此来探讨主体的位置、巴迪欧的“矛盾论”、主观与客观以及例外能指下的主体,同时对主体化与主体进程以及与主体相关的六个概念进行了分析,勾勒出主体ψ与主体α的发展轨迹。通过这些论述,笔者发现在《主体理论》中,巴迪欧建构起了一种在革命和现实都陷入危机情况下依然投身于实践的积极能动的主体,由此也发现《主体理论》中的主体是一种过于政治化的主体。
在《主体理论》之后,通过在让吕克·南希和菲利普·拉库拉巴特开设的两个研讨班的学习,巴迪欧发现,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主体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中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他开始思量用一种数学化的形式来表达他所要言说的主体,由此写成了《存在与事件》一书。第三章《存在与事件》的主体理论的分析,笔者首先对巴迪欧在《存在与事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数学即本体论”进行了解析,并将其与柏拉图、海德格尔的思想进行了比较,紧接着分析了《存在与事件》中主体发展的几个根基,即集合论、无限集以及选择公理,从而引出了主体的真理——力迫(forcing)与不可命名,进而对主体的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与解读。通过这些论述,笔者发现《存在与事件》中的主体是一种过于数学化的抽象的主体。
如果说《存在与事件》只是巴迪欧哲学中的一个形式构架,那么它就过于抽象且与现实严重脱轨了。由此巴迪欧意识到他需要在一个现实的现象世界中重新对主体进行考量,这也是《世界的逻辑》产生的原因所在。从总体上说,《世界的逻辑》是《存在与事件》的后续与补充,然而它又有自己独特的结构与意义。本书的第四章,笔者对巴迪欧写于20世纪初的《世界的逻辑》中的主体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对《世界的逻辑》同《存在与事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探讨了《世界的逻辑》产生的背景以及它作为《存在与事件》续著的意义所在,通过对《世界的逻辑》中的主体的新发展,即逻辑与世界、显现与客体以及前提与超验的分析探讨,认为此时的巴迪欧的主体是披着黑格尔理论的外衣、以康德理论为其内核的过于身体化的主体。
由此,从二、三、四章中我们可以发现,巴迪欧的主体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政治化到数学化再到身体化的发展,而始终贯穿于这一变化发展的核心便是巴迪欧这位激进左翼哲学家对主体发展孜孜不倦的思考与探索,正如第五章中所探讨的那样,巴迪欧的主体理论在政治、科学、艺术与爱的领域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共同表明了巴迪欧对主体发展的基本态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