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5.7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9.4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2.8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72.5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102.4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90.9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4.4
|
編輯推薦: |
中国的碳市场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很高兴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看到《一本书读懂碳交易》的出版。在“双碳”绿色浪潮下,希望这一顺势而生之作能帮助企业、个人加深对碳交易活动的理解,引发更多读者对碳交易市场的关注和参与,聚合有识之士、有志之士,拥抱伟大时代,投身于碳中和的时代浪潮中。
国家开发银行原行务委员、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副理事长 郭濂
《一本书读懂碳交易》从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碳中和、碳交易讲起,对国际碳市场进行了介绍,梳理了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当下碳市场的特征、挑战,展望了碳市场未来的发展,对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有一定指导意义。希望通过本书,大家能更多地了解碳交易,理解其对于我们的社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深远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jiao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耿涌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重心和政治格局正发生重大转变。碳交易市场作为中国引领全球气候变化治理的关键手段,必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发展格局带来广泛影响。本书从碳中和的角度出发,以五个问题带领读者逐步了解碳交易,以其独到的见解引领读者看清碳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
浙江大学
|
內容簡介: |
气候问题已经成为全体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秉承大国担当,积极参与气候治理,提出“3060”战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无疑会对所有领域构成史无前例的影响,必将改变中国,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的未来。
未来40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将迎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所有行业都值得用碳中和的理念重新发展,所有资源都值得用碳中和的理念重新分配,而碳交易市场就是其中的核心枢纽。
对于行业和企业而言,碳交易将推动一场财富和资源的大转移——从高碳行业企业逐步流向低碳行业企业。只有增强对碳交易的认识,增强对各个环节的理解,进行相应的经营战略调整,才能抓住机遇,构建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未来立于不败之地。
到底什么是碳交易?
各行各业具体如何利用碳交易实现转型和发展?
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如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未来碳交易又会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严丝合缝的逻辑体系回答了上述问题,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套可掌握、可落地的行动方案,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切实帮助。
|
關於作者: |
肖忠湘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博士。主持、参与完成多个省、市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为多个省、市制订碳达峰行动方案,为多个地方政府和国企提供节能减排、碳资产管理、碳交易指导和培训。已出版《迈向碳中和:中国未来转型路径与产业机遇》《迈向碳中和:能源转型中国方案》。
|
目錄:
|
第1章 碳交易
1.1为什么要碳中和?
1.2为什么是碳交易?
1.3碳交易经济学基础
1.4碳交易还是碳税?
第二章 碳交易起源
2.1碳交易的前世今生
2.2国际主流碳市场
第三章 中国碳市场
3.1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历程
3.2中国地方碳市场试点
3.3中国碳市场运行特征
3.4中国碳市场发展的挑战
第四章 参与碳交易
4.1中国碳市场的基本架构
4.2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3企业参与自愿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4.4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第五章 碳市场未来怎么走?
5.1企业应对建议
5.2碳市场与碳服务业务
5.3碳交易与碳金融
5.4碳市场展望
5.5碳金时代:人民币与全球统一碳市场的未来
|
內容試閱:
|
如果说碳中和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那么碳交易就注定是这个时代的生态中枢。
我们正在步入碳中和时代,碳约束使得碳排放权因为其稀缺性而具有了财产属性。碳市场的出现,使得碳排放权具备流动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碳成了一种可以变现的流动资产。碳资产正在成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后企业的又一新型资产类型。
每一个经济体、地区的发展都需要与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大潮结合在一起,每一个企业、个人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都需要被放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考虑。对企业而言,对碳资产管理得当,可以减少企业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甚至带来额外的盈利。相反,管理不当甚至无视碳资产,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对投资机构和个人来说,碳市场已然成为资本博弈的新领域,碳交易成了一个不能错过的时代机遇。
所谓碳交易,通俗地理解,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来进行交易,超额排放的要在碳市场上购买配额,有配额盈余的则可以将配额放到市场上去交易。从过去看,碳交易并非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新鲜事物;向未来看,碳交易也必定不是昙花一现。它承袭科斯定理的内涵,通过明晰的产权,将碳排放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反映到企业生产成本中,并借助市场手段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具有很强的经济学原理和市场生命力,以碳交易为牵引的新金融体系必将成为奇袭各行各业的旋风。旋风过后,首先可能会是满地鸡毛,一片狼藉;但最后一定是春风绿草、满目星辰。所以,碳交易意味着冲击、挑战、格式化、机遇与希望。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在上海鸣锣开市,但是直至现在仍有不少人在问“煤老板都跑光了,为什么还要大搞特搞炭交易?”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
然而,此“碳”非彼“炭”,此“交易”非彼“交易”。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碳交易的复杂性和难理解性:一是碳看不见摸不着,交易标的物让人疑惑;二是碳交易由于没有实物的交割,如何让交易方公平、公开地交易,而不产生抵抗和不公心理,其交易规则设置要比普通市场交易复杂得多;三是碳排放具有超时空性,注定是个全国、全球的统一市场,其顶层架构极其复杂;四是碳排放原来免费,现在要付出成本,其产权如何界定,经济学上的原理是什么,交易规则如何设定,未来该如何走,都是困扰我们设计、建设、参与碳市场的难题。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笔者决定写下《一本书读懂碳交易》。本书将通过五大章节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碳中和,为什么进行碳交易?
2.碳交易的缘起以及目前国际的主流碳市场运行情况如何?
3.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试点地区运行是什么情况?
4.企业和个人如何参与碳交易?
5.中国碳市场未来怎么走,人民币如何借助全球统一碳市场走出去?
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将迎来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所有行业都值得用碳中和的理念重新发展,所有的资源都值得用碳中和的理念重新分配,而碳交易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核心枢纽。“碳中和”正在给这个世界带来釜底抽薪式的绿色革命,“碳交易”正在用市场化的方式对各个行业、企业进行优化升级。
在碳中和时代里,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产业,甚至每一个人都会因要实现碳中和产生连接,所有的资源、财富都将通过碳交易这个媒介进行重新分配。高排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会流向低碳国家和地区,高碳行业、企业的资源会流向低碳行业、企业,直至这些资源、财富逐渐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这也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碳交易,希望抓住这个未来40年的全新财富机遇的原因。
碳交易注定是个分水岭,具有“碳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和企业迎来的将会是无限的机遇,相反,被“碳锁定”的国家和地区、行业和企业则会因为要付出更多相关成本而迎来更大的冲击和挑战。
风起于青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碳交易,以碳减排为切入点,背后牵引出的却是能源革命、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是未来大影响、大思潮、大时代的一剂药引。
当下,我们可能正在走入一个开天辟地的新历史方位,国际秩序、国内社会经济都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变局,每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和企业以及个人都迎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风云突变。
因此,笔者试图以《一本书读懂碳交易》一书以管窥豹,期待本书能为碳中和、碳交易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当然,中国的碳市场仍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各方面的理论、观点、意见日新月异,也由于知识、精力所限,难免挂一漏万,纰漏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海涵。
碳交易还是碳税? 前文笔者提到,碳交易有两个核心问题要解决:谁来付费,如何定价。关于谁来付费,通过外部性理论,学界基本已经达成了共识——“谁排放,谁付费”。但是,关于定价,从两种碳定价理论——庇古税理论与科斯定理,演化出两种常见的手段:一是行政性的指令,碳税;另一个是依靠市场手段,碳交易。
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统称“基于市场的方法”,都属于碳定价机制,都是通过提供一定“碳价”来内化碳排放社会成本的政策减排工具。
因此,二者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共性,比如,相比其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政、法律手段,碳交易和碳税都能够引导经济主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为控排主体在具体的减排路径上提供了较大的灵活性,更有利于刺激绿色技术创新,能够促进环境、健康、经济和社会协同增效,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等。
从制度性质上对碳交易和碳税来进行区分:碳税指的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的,对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按照其碳含量或碳排放量征收的一种税;碳交易一般是指各国或地区政府在确定碳排放限制总额后将配额分配至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配额的企业可以同配额有盈余的企业通过“买卖”碳排放配额来满足各自需求。所以,碳税和碳交易虽然都是通过碳定价来实现减排目标的市场化手段,但还是有一些区别的。碳税侧重“定价”,即政府拥有设定碳价的权力,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则由市场来决定;而碳交易则侧重“定量”,即政府决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上限,碳价随市场发展而波动。
那么这两种政策手段在实际运用中有什么区别呢?在实践过程中的利弊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第一,理论基础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从根本上讲属于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性问题。经济学界在外部性修正方面有两种不同的理论,分别是前文提到的庇古税理论和科斯定理。庇古认为,微观主体的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不同,是外部性产生扭曲的根本原因,主张政府通过税收来调整价格,从而引导经济主体的行为,将微观主体的排放水平调整到与社会最优水平一致,达到降低排放量的目的。科斯的观点则是,在权利界定清晰的前提下,通过交易机制和价格作用,个体最优和社会最优的统一仍有可能达成。碳交易机制就是在明确了碳排放配额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来调整碳排放权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分配。
由此不难看出,碳交易是基于数量控制的机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属于激励机制,就是我们常说的“胡萝卜加大棒”中的“胡萝卜”;而碳税是基于价格控制的机制,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属于约束机制,也就是那根“大棒”。
第二,实践效果的差异。
最纯粹的碳交易机制确保了对排放总量的硬性限制,也给碳价带来了灵活性。相比之下碳税则设定了价格,保持排放量的灵活性。在理想状态下,也就是在边际减排成本和社会效益确定的状态下,两种手段可以达成同样的预期效果。但由于现实实践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各种交易成本不可避免的问题,两种减排机制的实施成本和实践效果各有优劣(表14)。
一是碳交易的实施过程复杂,成本较高。碳税是通过在原有税收体系中新增税种或税目实施的,明确的税率和简便的征税程序使得碳税的实施过程透明度较高,便于监测和管理。碳交易体系运行的前提条件是碳排放权的明确,产权的明确需要相关制度和机构的完善。此外,数据的可靠性也是有效实施碳交易的重要条件之一,有效监督离不开对各个个体实际排放量的准确掌握。为此,碳交易体系的正常运作离不开有效的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以下简称MRV机制),需要设立交易平台、清算制度、金融结算体系以及市场监管体系等配套基础。除此之外,碳交易体系还涉及产业经济、环境、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大量协调协作。两相对比之下,碳税的实施成本更低,由实施成本带来的推行难度也要相应小一些。
二是碳交易体系下的碳排放权价格波动性较大。由于碳交易市场将碳排放权作为商品,碳价会受各经济体的气候治理政策、经济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状况、企业业务、技术创新、能源价格等影响市场环境的力量的干预,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流动性不足、易被市场操纵以及配额价格过度波动的情况下,碳交易机制甚至会反过来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的有效性。而碳税依托于规范的税收体制和完善的法律规定,其税率在一定时期内是确定的,保障了碳价的稳定性。
三是碳交易的市场定价方式更灵活,激励性较强,具有更高的减排效率。在相关政策的配合下,碳交易机制可以为控排企业创造新的赢利机会,碳交易的参与者可以通过技术节能创新等手段来使手中的配额产生盈余,然后将其放在碳市场上出售获利,这极大地刺激了参与者的减排热情。在这种机制下,企业之间得以自发地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碳排放配额的最优分配,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碳交易市场还能通过吸引多类市场参与者(包括企业、银行、基金等机构)加入,以进一步提升配置效率。而碳税作为一种政府强制性措施,其推动的减排行为都是被动减排,在对控排主体的激励性上要略逊一筹。
四是碳交易机制能够降低社会减排总成本。碳交易在使减排所造成收益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碳减排发生在碳减排成本最低的地方,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这也是碳交易措施的最大优点。相对而言,碳税的实施无非是在现有的税种基础上多加一个税种,对控排企业来说,达成减排目标的方式单一,减排成本无法实现最优分配,社会减排总成本较为固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流动性不足、易被市场操纵以及配额价格过度波动的情况下,碳市场将无法通过有效实现经济主体之间碳资产的最优配置来降低社会减排总成本,如果将碳交易机制运行的实施成本纳入社会减排总成本,那这种情况下碳交易机制的运行甚至还会降低社会减排成本的有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