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編輯推薦: |
本书采用最新规范、结合作者最新教学和研究成果编写而成,为适应目前高校学时要求,突出土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将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与正文分开编写,放在附录中,以备教师、学生与读者自学和查阅时参考。同时,本书还配套了线上课程资源,教学大纲,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解答,在线答题,在线解疑等,更具新时代特色,满足教师教学及学生自学使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土的基本特性、土力学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土体中的渗流及土体的变形与稳定的分析方法,以及它们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为适应土力学近年来的发展,也适当介绍了一些本学科的新进展。全书共分为9章,包括土的物理性质与工程分类,土的渗透性与渗流问题,土体中的应力计算与有效应力原理,土的变形计算与固结理论,土的抗剪强度及其理论,土压力理论,土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地基承载力及土的动力特性。本书突出了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其中书后附录可供教学和自学时参考。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参考书以及岩土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李广信(1941- ),男,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的本构关系、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地基基础工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系列课组长;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水力发电学会理事,土工合成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基础协会理事;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协会常务理事;IGS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低平地学会理事(Lowland Technology);《岩土工程学报》、《工业建筑》、《地基处理》期刊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土的本构关系,高土石坝筑坝材料,基础工程,土工合成材料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多年来从事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参编教材5部。
|
目錄:
|
绪论
第1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工程分类
1.1土的形成
1.1.1岩石风化的产物
1.1.2土的堆积和搬运
1.2土的三相组成
1.2.1固体颗粒
1.2.2土中水
1.2.3土中气体
1.3土的物理状态
1.3.1土的三相组成的比例关系
1.3.2土的物理状态指标
1.4土的结构
1.4.1粗粒土的结构
1.4.2细粒土的结构
1.4.3反映细粒土结构特性的两种性质
1.5土的工程分类
1.5.1土的工程分类依据
1.5.2《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2019)
分类法
1.5.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分类法
1.6土的压实性
1.6.1细粒土的压实性
1.6.2粗粒土的压实性
习题
第2章土的渗透性和渗流问题
2.1概述
2.2土体的渗透性
2.2.1土体的渗透定律——达西定律
2.2.2渗透系数的测定和影响因素
2.2.3层状地基的等效渗透系数
2.3二维渗流与流网
2.3.1平面渗流的控制方程
2.3.2流网的绘制及应用
2.4渗透力和渗透变形
2.4.1渗透力和临界水力坡降
2.4.2土的渗透变形(或称渗透稳定)
习题
土力学(第3版)
目录
第3章土体中的应力计算
3.1概述
3.2有效应力原理
3.2.1饱和土中的应力
3.2.2有效应力原理要点
3.3地基的自重应力计算
3.3.1地基中自重应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3.3.2静水下土的自重应力计算
3.3.3竖直稳定渗透下自重应力计算
3.4基底压力计算
3.4.1基底压力的分布规律
3.4.2基底压力的简化计算
3.5地基中的附加应力计算
3.5.1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3.5.2矩形面积上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3.5.3条形面积上各种分布荷载作用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3.5.4圆形面积竖直均布荷载作用时中心点下的附加应力计算
3.5.5影响土中附加应力分布的因素
3.6超静孔隙水压力与孔隙水压力系数
3.6.1侧限应力状态下的超静孔隙水压力与渗流固结的概念
3.6.2三轴应力状态下的孔隙水压力系数
3.6.3孔隙水压力系数的讨论
习题
第4章土的变形特性和地基沉降计算
4.1土的变形特性试验方法
4.1.1侧限压缩试验
4.1.2常规三轴压缩试验
4.1.3土的变形特点和本构模型
4.2土的一维压缩性指标
4.2.1压缩曲线及压缩性指标
4.2.2先期固结应(压)力与地基土的应力历史
4.2.3原位压缩曲线和原位再压缩曲线
4.3地基沉降量计算
4.3.1一维压缩基本课题
4.3.2沉降计算分层总和法
4.3.3关于地基沉降计算的讨论
4.4饱和土体渗流固结理论
4.4.1太沙基一维渗流固结理论
4.4.2关于渗流固结理论的研究进展
习题
第5章土的抗剪强度
5.1概述
5.2土的抗剪强度理论
5.2.1直剪试验与库仑公式
5.2.2土的抗剪强度机理
5.2.3莫尔库仑强度理论
5.3土的抗剪强度的测定试验
5.3.1直剪试验
5.3.2三轴压缩试验
5.3.3无侧限压缩试验
5.3.4十字板剪切试验
5.4应力路径和破坏主应力线
5.4.1应力路径及表示方法
5.4.2强度包线与破坏主应力线
5.4.3总应力路径与有效应力路径
5.5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5.5.1总应力强度指标和有效应力强度指标
5.5.2三轴试验强度指标
5.5.3直剪试验强度指标
5.5.4残余抗剪强度指标
5.5.5土的强度指标的工程应用
习题
第6章挡土结构物上的土压力
6.1概述
6.1.1挡土结构的类型
6.1.2墙体位移与土压力类型
6.2静止土压力计算
6.2.1静止土压力p0
6.2.2静止土压力分布及总土压力
6.2.3关于静止土压力系数K0
6.3朗肯土压力理论
6.3.1基本原理
6.3.2朗肯土压力计算
6.4库仑土压力理论
6.4.1方法要点
6.4.2计算主动土压力的数解法
6.4.3计算主动土压力的图解法
6.5朗肯理论与库仑理论的比较
6.5.1分析方法的异同
6.5.2适用范围
6.5.3计算误差
6.6几种常见情况的主动土压力计算
6.6.1成层土的土压力
6.6.2墙后填土中有地下水
6.6.3填土表面有荷载作用
6.6.4墙背形状有变化的情况
6.6.5墙后滑动面受限
6.6.6加筋挡土墙
6.6.7填土的性质指标与填土材料的选择
习题
第7章土坡稳定分析
7.1概述
7.2无黏性土坡的稳定分析
7.2.1均匀的无黏性土坡
7.2.3无限坡长的无黏性土坡
7.3黏性土坡的稳定分析
7.3.1整体圆弧滑动法
7.3.2条分法的基本概念
7.3.3瑞典条分法
7.3.4毕肖甫法
7.3.5简布法
7.3.6有限元法
7.3.7最危险滑动面的确定方法和容许安全系数
7.3.8边坡稳定分析图解法
7.4边坡稳定分析的总应力法和有效应力法
7.4.1基本概念
7.4.2稳定渗流期土坡稳定分析
7.4.3施工期的填方边坡稳定分析
7.5天然土体的边坡稳定问题
7.5.1裂隙硬黏土的边坡稳定
7.5.2软土地基上土坡的稳定分析
习题
第8章地基承载力
8.1概述
8.2地基的失稳形式和过程
8.2.1临塑荷载pcr和极限承载力pu
8.2.2竖直荷载下地基的破坏形式
8.3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8.3.1无重介质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普朗德尔瑞斯纳公式
8.3.2基础下形成刚性核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太沙基公式
8.3.3考虑基底以上土体抗剪强度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梅耶霍夫
公式
8.3.4汉森极限承载力公式
8.3.5地基承载力机理和公式的普遍形式
8.4地基的容许承载力
8.4.1地基容许承载力的概念
8.4.2按控制地基中极限平衡区(塑性区)发展范围的方法确定地基的
容许承载力
8.4.3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确定地基承载力
习题
第9章土的动力特性
9.1动荷载
9.2土的动强度
9.2.1冲击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
9.2.2周期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
9.2.3不规则荷载作用下土的动强度
9.3土的振动液化
9.3.1液化的基本概念
9.3.2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
9.3.3影响土液化的主要因素
9.3.4土体单元的液化可能性判别
9.4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和阻尼特性
9.4.1土的动应力应变关系
9.4.2土的阻尼特性
习题
附录Ⅰ布辛内斯克半无限空间弹性体表面上竖向集中力作用的
附加应力与位移解
附录Ⅱ求附加应力的感应图法
附录Ⅲ有黏聚力和地面均布荷载的库仑主动土压力系数公式
附录Ⅳ无限斜面砂土坡的朗肯土压力计算
附录Ⅴ地震主动土压力计算
附录Ⅵ埋管与地下工程的土压力
附录Ⅶ地震期边坡稳定分析
附录Ⅷ极限平衡理论与用特征线法求解无重介质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土力学》(第2版)出版于2013年,很受国内高校的教师、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出版后作者陆续发现了多处笔误和瑕疵,幸得在几次重印中多次修正,订正了许多不妥之处。
目前随着高校的教学环节和学科门类增加,一些传统课程的学时在缩短,近年来各高校推行按大类招生,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土力学将会处于进一步被压缩课时的处境。回顾30多年岩土工程教学改革的历史,也就是不断压缩课时的历史,尽管由于使用多媒体等手段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但是课时过少还是很难保证完成必要的内容和环节。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授课总课时为96学时。土力学课程有课堂讲授、习题讨论和教学试验三个环节; 基础工程除了课堂讲授外,还有课程设计、现场工程参观与现场测试等环节。
21世纪初,清华大学的课程名称改为“土力学1”和“土力学2”,相当于原来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力学1”为48学时,“土力学2”为32学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十年空前规模的岩土工程实践促使课程内容增加了,但课时却减少了。在本科土力学教学中,最基本的应使学生了解土的物性、变形、强度和渗透特性,其他像土压力、边坡稳定和地基承载力几章内容都是土的抗剪强度理论的应用。所以在“土力学1”中只包括了本书前5章,讲到土的强度为止,仍然保留了课堂授课、习题讨论和教学试验环节,这就要充分利用课内学时与扩展课外学时了。这种重视土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不贪多求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土力学教学效果一直很好, 学生评价也一直很高,没有出现将土力学学“夹生”这个我们最担心的后果。相应的,“土力学2”就包括了本书的后几章以及基础工程的基本内容。后来,我们又开设了选修课“城市岩土工程”,包括了基坑工程、环境岩土、城市地质灾害和土工合成材料等内容。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必修,但确实在本科教学中拓宽了岩土工程的知识领域,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目前按大类培养方案又要改回土力学和基础工程两门课,学时分别是48和32,但基础工程成为限选课,这样,土力学的教学环节与课时也必须相应调整。
对这一版的《土力学》,我们并没有紧跟课程设置的变化将内容作大幅度的拆分修改,仍然保留了国内外传统教材的章节与内容。前5章涉及土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显然是重点内容; 后4章的内容授课应更精炼,但教材仍然保留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把土力学的前5章讲清学透,自学和理解后几章应当是没有太多困难的。附录部分则属于更深层次的内容,以便于满足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也适用于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在这次改版过程中,我们吸取了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新的文献资料,对内容进行了一些增补和修改,力图使土力学的概念更明晰准确; 增加了例题与习题,以便巩固和掌握基本理论方法; 对于附图也较普遍地进行修改,使其更明晰准确; 对上一版中的不确、不当之处作了较全面的修正。
本书的第1、3、6、7、8章由李广信改编,第2、5章由张丙印改编,第4、9章由于玉贞改编。感谢张建民、宋二祥、张建红、胡黎明、张嘎、介玉新和温庆博等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也感谢老一辈教授们的指导; 对使用本书的各校师生和岩土界同行们所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深表谢意。
随着教材的一版再版,期望它将会更趋于成熟与完善,适应于学科和工程实践的进展。但百虑一失,错误与不妥之处总是难免的,敬请各位读者不吝指出。
请有需要的读者登录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网址: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957.html,注册后可免费获取土力学课程相关教学资源。
本书有相应的MOOC课程,有需要的读者可以登录学堂在线网站进行学习,网址: https://next.xuetangx.com/course/THU08101000395/1075192。
本书为全国精品资源共享课教材,读者可登录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站,网址: 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957.html,注册后免费获取土力学课程相关教学资源。
作者
2021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