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超越百岁看这本就够了
》
售價:HK$
55.8
《
亚洲戏剧史·南亚卷
》
售價:HK$
143.4
《
中国历代竹器图谱与数字活化
》
售價:HK$
557.8
《
EDA技术与设计(第2版)
》
售價:HK$
85.0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从这套丛书中,我读出了神之奇,人之本,天之伦,地之道,武将之勇猛,文人之风雅,仿佛看到河东先祖先贤神采奕奕,从大河岸畔、田野深处朝我走来。
——李敬泽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历代选举制度、官制为线索,结合各朝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在众多的裴氏人物中,选出十六位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如裴茂、裴秀、裴潜、裴宽、裴寂、裴度等,通过他们的生平事迹,从不同人物的生活背景、成长过程、仕途履历、成就贡献等众多方面,寻找裴氏一族的盛衰轨迹,揭示顺时应势,明理识人以葆家族活力的规律;发掘出裴氏家族的文化要义,即以修身为齐家之本,好学、勤学、苦学、强学,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
關於作者: |
韩振远,山西临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曾在《人民文学》《天涯》《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发表作品,著有《家在黄河边》《秦晋之好》《苹果与女人》《回眸远古》《晋商之源》《古之旅》等十余部。曾获郭沫若散文随笔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
目錄:
|
001??引言?裴氏盛衰浅论
009??第一章?开氏立姓六百年
011??第一节?后子鍼:奔晋封地的秦公子
021??第二节?敦煌太守:镇守西域勒石纪功
031??第三节?裴茂:从地方走向朝堂
037??第二章?跨入世族豪门
040??第一节?裴潜:位至人臣之极
047??第二节?裴秀:不仅是地图绘制理论之祖
063??第三节?裴楷:士林风雅有玉人
076??第三章?乱世中的流离迁播
081??第一节?裴邃: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090??第二节?裴宽:疾风而后知劲草
100??第三节?裴侠:独立使君为世规矩
113??第四章?与隋王朝一起回归
115??第一节?裴政:令行禁止称为神明
125??第二节?裴矩:危乱之中,未亏廉谨之节
150??第三节?裴蕴:忠奸两端的殉葬者
162??第五章?同大唐俱荣衰
165??第一节?裴寂:顺时应势的开国宰相
181??第二节?裴光庭:御碑上的家族荣耀
193??第三节?裴耀卿:开元盛世的漕运能臣
206??第四节?裴度:挽危亡系兴衰的国之栋梁
250??后?记
252??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引言?裴氏盛衰浅论
河东裴氏自古为三晋名门望族,显著特征是家族官僚化。《裴氏世谱》记载,家族中仅正史立传与载列者有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三千余人。其中宰相五十九人、大将军五十九人、中书侍郎十四人、尚书五十五人、侍郎四十四人、常侍十一人、御史十一人、刺史二百一十一人、太守七十七人、进士六十八人(包括状元及第五人)、贤良七人、辟举六十五人、公八十九人、侯三十三人、伯十二人、子十八人、男十三人、谥五十九人、乡贤七人。多次与皇室联姻,出过皇后三人、太子妃四人、王妃二人、驸马二十一人。
一个蜗居山村的平常小姓能如此璀璨夺目,无疑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宋代红杏尚书宋祁、醉翁欧阳修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于众多大家族中,将裴氏列为第一,感叹:“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慕名来裴氏祖居地裴柏村时,想裴氏家世之盛,“登陇而望,十里之内,丘墓相连。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数十人”。赞叹之余,发国家与宗族关系之思考,作《裴村记》以记之。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裴氏文化研究者甚众,对裴氏兴盛原因得出的结论,用六个字可以概括:世袭、联姻、自强。若认真读过裴氏历史就会发现,这六个字虽不无道理,却没有道出裴氏兴盛的深层原因。
本书中,作者不揣冒昧,以历代选举制度、官制为线索,结合各朝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选出十多位有代表性的政治人物,希望通过个案,从不同人物的生活背景、成长过程、仕途履历,寻找裴氏的盛衰轨迹。至于在文化、历史、外交等其他方面有贡献的裴氏人物,如哲学家裴,“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外交家裴世清,小说家裴启等,只能遗憾留白。
在中国古代社会,衡量一个家族是不是名门望族,一看家族是否富庶;二看家族成员是否占据高位;三看家族是否是“世世有禄秩家也”(《汉书·食货志下》颜师古注引)。依笔者之见,即使三项占尽也难称名门望族,构成名门望族最重要的一点,是最能影响家族成员行为的家族文化。通过几代人努力,前三项都可能实现,唯有家族文化,不单是靠时间积累就能够完成的。
家族文化如同人的气质,又若人的灵魂,玄妙而又现实。对外是名望,令草民士庶仰之弥高。对内是门风,世代相袭,无形支配着每位家族成员的言谈举止。对个人是风度,一言一行,都有其独特之处。只可感受,不可言传。
裴氏家族的文化核心是什么?如果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与古代选举(官)制度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条忽明忽暗的线,将散落于各朝各地的裴氏家族连缀起来,脉络虽不明晰,却隐约可见。即:以修身为齐家之本,好学、苦学、强学,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实际是引领家族文化的风向标。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到秦、汉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及以后的“科举制”,万变不离其宗,都是要从读书人(士人)中选拔优秀人才。
裴氏彪炳史册的豪杰俊迈、名将贤相,无论怎样进入仕途,无一不是读书人。如果做个数据分析,会清楚地看到,裴氏家族中的读书人比例大大高于普通家族。读裴氏人物传记,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裴氏人物好像个个都才具不凡,蒙童能读诗书、著诗文者,比比皆是。如裴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裴“博学稽古,自少知名”。“(裴)松之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坟籍,立身简素”。裴邃“十岁能属文,善《左氏春秋》”。裴耀卿“数岁能属文,擢童子举”。裴诹之年少读书过目不忘,“一览便记”。出现这么多神童,不是裴氏的遗传基因特别好,而是裴氏的家族文化起了作用。一出生就在浓郁的家族文化氛围中启蒙熏陶,年龄稍长,怎能不聪颖灵秀异于常人?
裴氏的特别之处还在于,除尚学、知学、好学之外,又能勤学、苦学、强学。“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是每位裴氏族人的人生格言。唐高宗时的宰相裴炎“每遇休假,诸生多出游,炎独不废业”。唐穆宗时的宰相裴休少时“昼讲经籍,夜课诗赋”。史家对唐肃宗时的宰相裴遵庆之子裴向的评价,道出了裴氏家族文化的精粹,“以学行自饬,谨守其门风”。有优良的家族文化熏陶,裴氏族人天生就是读书人,身处这样的家族,勤学、苦学、强学是一种自觉,根本不需要督促。
中国古代社会中,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牛角挂书之类的苦读掌故,每个读书人都耳熟能详。裴氏的过人之处在于代代强学,世世不辍,形成了良好的门风,积淀出深厚的家族文化。
在官本位社会中,古人读书不是要做学问、搞研究,更不是弄“奇技淫巧”,唯一目的是入仕做官。选举(官)制度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门径,裴氏由崛起到鼎盛的发展轨迹,与选举制度的进步基本同步,春秋战国实行“世卿世禄制”,进入仕途全靠世袭,裴氏无一人入仕做官。中国古代真正的选举制度始于秦汉,“察举制”实行,裴氏崛起;魏晋“九品中正制”滥觞,裴氏兴盛;隋唐“科举制”发轫,裴氏鼎盛。三种不同的选举制度,对于家族文化气氛浓厚的裴氏并无本质区别,只有形式的不同,选举制度越进步,豪门气象越兴盛。
裴氏作为名门世族的鼎盛期在唐代。有唐一朝二百八十九年,裴氏不仅出现了数以百计的进士、举人、秀才,而且全国可知的一百四十位状元中,裴氏竟占去五位,分别是:裴俅、裴思谦、裴延鲁、裴格、裴说。如此逆天的比例,说明裴氏的家族文化确有过人之处。
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裴氏共出过十七位宰相。初唐至盛唐,裴氏八位宰相入仕,六人靠门荫,二人凭科考。中唐至晚唐,科举制度逐渐完善,裴氏九位宰相的入仕途径正好反过来,二人靠门荫,七人凭科考。从这样的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凭借优良家族文化孕育的深厚学养,裴氏族人可以轻松应对任何形式的选举制度。
一旦入仕,官制就是决定士人前程的重要典章制度。历代官制不同,都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即通过奖优罚劣,由低往高,阶阶晋升。隋唐时期,官员进阶主要由吏部“考课”,“考课”内容用四个字可以概括:德、慎、公、勤。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对于家风优良、家学深厚的裴氏族人来说,通过“考课”进阶好像并不难。如,隋代裴蕴“考绩连最”,政绩连续几次在全国州级官员中名列第一。唐代裴耀卿连仕四州刺史,每至一地,都能获得好评,唐玄宗称其“真良臣也”。隋唐裴氏人物中的高官显宦,大都是从文吏、县丞之类的底层官职做起,靠才能政绩,通过优良的考课成绩获得帝王欣赏,才一步步走向高位。
需要指出的是,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裴氏族人中,多人担任过吏部尚书这一重要职务,多人多次参与过官制改革。魏晋时期,裴秀主持恢复“五等之制”;裴楷参与“九品中正制”的完善。南北朝时期,裴政参与过北周的六卿(六官)之制改革;盛唐时期,裴行俭在官制改革中,设长名榜、铨注等法,其子裴光庭施“循资格”选官。官制事关每位官员的前程,挑动着每位官员的神经,一个家族能有这么多人参与官制改革,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按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是“与其‘家教上下相奉’”。
裴氏族人由门荫世袭进入仕途,主要在魏晋时期。裴潜、裴秀、裴楷、裴,“冠冕蝉联”,多人做到中书令,造就了裴氏的第一次兴盛。风头甚至超过著名的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王氏的王羲之仕宦一生,不过是个右将军。对于裴氏来说,这样的官职根本算不了什么,裴秀、裴都在很年轻时就做过。从这种现象看,裴氏这一时期的辉煌确实与门荫世袭关系极大。但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间近四百年,朝代更替频繁,杀伐不断,每次王朝更迭,都是一次利益的重新分配。随晋皇室“衣冠南渡”的王氏、谢氏在王朝更迭中消失了。裴氏家族同样倒下过,一旦遇到合适环境,又能迅速拔地而起,而且比以前更茁壮。
魏晋时期的豪门大族与欧洲中世纪贵族有许多相似之处。史学家们研究欧洲贵族发展史后,得出一个结论,认为:贵族都具有惊人的复原能力,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抵挡住貌似不可抗拒的历史力量。这种说法与中国古人所说的“公侯之家,必复其祖”是一个道理。裴氏成为豪门显姓后,也曾跌入深渊,沦为地方庶族,南北朝(420?—?589年)一百六十多年间无一人位居宰辅之列,至唐代,遇到合适的政治土壤,很快就能自我调整,涌现出十七位宰相。如此蔚为大观的官场奇景,说明裴氏具备与欧洲贵族一样惊人的复原能力。
裴氏的复原能力就是家族文化造就的自身强大。
读本书中的裴氏家族人物,会发现裴氏长盛不衰的另一条途径:顺时应势,明理识人。
每次改朝换代前,群雄蜂起,豪强林立,士人们都会面临所事何主的困惑,一步走错,血流成河,满门皆灭,睿智如曹操也感慨“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投奔明主、攀缘高枝关乎个人前程,是家族兴盛的前提。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从曹魏、西晋、南北朝至隋、唐,每至改朝换代之际,裴氏族人都能做出正确选择,让人惊叹的是,不到四百年间竟有多达三次拥立之功、开国之勋。曹操加爵“魏公”,裴茂持授节印。司马炎争夺世子,裴秀美言举荐。李渊代隋犹豫时,裴寂以大义相劝。不等“天下归心”,天地变局之际的三次拥立之功,为裴氏在三个王朝占尽先机。
南北朝是裴氏家族的衰落期,南北对峙初期,大部分裴氏族人作为“晚渡北人”前往南朝,至南梁、北齐、北周三朝鼎立,裴氏族人顺时应势,又纷纷回归北周,在建立隋唐两朝的关陇贵族集团中为裴氏占据一席之地。
当年顾炎武来裴柏村登陇而望,还发现裴氏兴盛的另一个原因:“地重而族厚”。
何谓地重?一曰文化厚重,二曰位置重要。裴氏得姓于秦公子封地,春秋时期就在河东桐川之裴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汉代以前,河东的文明程度远高于西陲蛮荒之地的秦地。秦汉至隋唐,河东是近畿之地、农耕文明的成熟地带、农耕文化的中心区域,文明程度之高,名门望族之盛,连顾炎武那样的大儒也吃惊,在《裴村记》中,一口气列出河东五姓望族。“若解之柳、闻喜之裴,皆历任数百年,冠裳不绝;汾阴之薛,凭河自保,于石虎、苻坚割据之际,而未尝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举义兵以抗高欢之众。此非三代之法犹存,而其人之贤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顾炎武至少还漏掉两姓,出过文中子王通,诗人王绩、王勃的龙门王氏;三相盛门、四朝雅望、五世高官的猗氏张氏。
秦汉隋唐四朝,主要外敌来自北方,秦汉之匈奴、隋唐之突厥,时而举兵南下,越过连接汾、涑谷地的紫金山口杀奔长安。四朝的征讨大军同样沿这条线路北进讨敌。裴氏祖居之地恰处紫金山口,官道之左,千军万马旌旗飘飘,从村旁呼啸而过时,裴氏子弟怎能不生建功立业之志?裴氏始祖裴遵就是这样从裴中走向云中、开启出裴氏的辉煌的。一旦外寇劫掠,世族大家又成为朝廷依仗,裴氏的“三河领袖”“三河冠盖”称号就是这么来的。顾炎武由此得出结论,“州县之能不至于残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是以唐之天子贵士族而厚门荫”。
古代士子家、国并重,两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唐朝末年的朱温之祸,是继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之后,对世家大族摧枯拉朽式的再度摧残。裴氏自魏晋兴盛后,已呈散居之状,分为中眷裴、西眷裴、东眷裴、洗马川裴、南来吴裴五支。美国学者谭凯在《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一书中,根据存世的裴氏墓志分析:七世纪时居住于河东的裴氏家族重要成员,在八九世纪时逐渐迁徙到了长安或洛阳,与祖籍地已没有联系,只剩下小部分殿后者留居族源地。黄巢、朱温兵戈血溅京城,“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韦庄诗句),东都洛阳也“白骨蔽地,荆棘弥望,居民不满百户”,首先遭遇祸殃的就是家族中这些居于长安、洛阳的高官显贵。从黄巢起义到朱温之乱,持续近三十年的残酷暴力,屠刀之下,门阀大族从肉体上被消灭,几乎无人幸免。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从没有像唐末那样,对门阀大族的涤荡来得如此猛烈彻底。唐天祐二年(905年)“白马之祸”后,唐朝亡了,宰相裴枢和多位裴氏高官被投入黄河,清流变“浊流”,裴氏在朝大小官员被杀戮殆尽。在朱温的狞笑声中,门阀大族走向末路,如声音戛然而止一般,突然消失在中国历史上,从此再没有出现。
唐亡之后的五代十国是唐朝藩镇的延续,按台湾学者柏杨的话说:不过是藩镇换了块招牌。高门大姓赖以存在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了,即使从唐末的绞杀中侥幸存活,也在群雄搏杀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地位骤然下降,“昔为贤豪里,今作魑魅墟”,一次接一次的兵燹之灾过后,长安“荆棘满城,狐兔纵横”,裴氏在京城要邑的家没有了。“到宋朝建立的960年,大族子孙几乎无处寻觅”(谭凯语)。这些年,裴氏族人身在何处,所事何君,所任何职?顾炎武所说“至于五代之季,天位几如弈棋,而大族高门,降为皂隶”,大致是劫后余生的裴氏族人遭遇的写照。
长时间动荡过后,裴氏赖以崛起的家族财富和社会关系网已不复存在,赖以进入仕途的家族文化同样荡然无存。宋代实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自耕农开始大量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淡化,勤劳聪明的人,不管什么出身,都可以生活下去,造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再没有适合望族世家诞生的土壤。
宋代,随着社会进步,造纸术改进,活字印刷术出现,读书成本大大降低,平民百姓开始有书可读。加上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大量寒门子弟进入仕途。“取仕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成为社会风气。沦为庶族的裴氏族人,再也没有家族优势、文化优势和财富优势,在科举考试中与平民百姓子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等于失去了世家大族的自我复原能力。
金代,裴耀卿后裔裴定家族四五代人之间,又出过十八位进士,裴氏的文化余晖再次闪烁,因金朝为少数民族王朝,疆域仅占中国之半,科举成色已大不如前。再往后,元代,裴氏出过多少进士,史无记载。明代以后,“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科举制度更加严苛。明清两代,裴氏各出过二十二位进士,可以看作是裴氏家族深厚文化底蕴的延续,也可以视为豪门大族的回光返照。
宋代以后的官制更强调中央集权,“经世致用,义利并举”观念为世人普遍接受,旧秩序一去不返。裴氏族人位至显宦者极少,如果说,隋唐时期裴氏高官显宦星汉灿烂,那么,自宋代起则寥若晨星。《宋史》中的裴氏人物仅两位,分别是裴庄、裴济。元、明、清以至民国,裴氏还出过多位名流。不过,声望、地位已不足以与魏晋隋唐的钟鸣鼎食之家相比。
不光裴氏失去世族豪门地位,宋代以后,纵览全国,再没有出现延续数百年而不衰的高门大姓。孟子所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似已成为定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家衰落了。著名的五姓七族衰落得更彻底,唐代出过十五位宰相的博陵崔氏、出过十二位宰相的清河崔氏和出过十位宰相的陇西李氏甚至在以后数百年内,很少有显宦入史。河东这片厚重的土地上,自从裴氏、柳氏、薛氏、王氏、张氏唐末一别,虽还时有高官显贵,但再没有出现过豪门著姓。
那个曾经的豪门世家远去了,带着一身雍容高贵,站立在历史深处,只供后人追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