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內容簡介: |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发展现象,较大程度的发展失衡将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改革幵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区域差距拉大、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从“七五”计划开始,国家不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并逐步强调“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本书从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的涌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等方面进行理论解析。在新发展阶段,结合中国特殊国情背景,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传统、政策脉络、目标体系、现实约束、空间层次等方面建构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脉络。从空间层次上看,陆域与海域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格局,流域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跨行政区协调发展是特色国情下的协调难点,以城市群与都市圈为代表的经济核心区是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经济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则体现了特殊空间的重要性。本书分别基于国家尺度、黄河流域、赣江流域、成渝城市群、南昌都市区、赣南、苏北、豫南等案例地区的实践研究,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了相关定量测度和特征提炼。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的路径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区域重塑中走向协调发展的大趋势。本书的研究,以期为中国特色区域协调体系的自主性构建和发展完善提供相应参考。
|
關於作者: |
文玉钊 (1988-),河南南阳人,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1701141)主持人。2016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发展战略。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区域经济评论》《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收录。现就职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城乡空间数据挖掘院士工作站、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河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
目錄:
|
1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解析
1.1区域发展不协调现象
1.1.1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国家案例
1.1.2相关国家的应对策略
1.2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逻辑
1.2.1区域及其特性
1.2.2区域分化与理性应对
1.3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3.1国外理论梳理
1.3.2国内相关理论的发展
2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逻辑
2.1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历史传统
2.1.1人口迁徙
2.1.2开荒屯边
2.1.3大兴水利
2.1.4跨区域物资调配
2.2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2.2.1发展规划引领
2.2.2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2.2.3产业政策引导
2.2.4援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2.3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体系
2.3.1注重“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结合
2.3.2着力实现三大量化目标
2.3.3注重两大内在目标
2.4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约束
2.4.1区域经济差异与发展水平约束
2.4.2区域空间结构重塑与体制机制约束
2.4.3资源环境差异与生态约束
2.5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层次
2.5.1陆域与海域:区域协调发展宏观格局的奠定
2.5.2大江大河流域:跨地域自然—经济单元的协调发展
2.5.3城市群与都市圈:核心区的协调发展
2.5.4省际交界地带:边缘区的协调发展
3宏观格局的奠定:陆海协调发展
3.1陆海经济地理区位变动与协调发展
3.2基于外贸运费的陆海城市区位差异
3.2.1研究方法
3.2.2陆海城市对外贸易运费成本测度
3.2.3运价成本下的陆海城市区位差异
3.2.4时间成本下的陆海城市区位变动
3.2.5陆海双向开放下的城市区位整体变动特征
3.3双向开放背景下的陆海流通网络特征
3.3.1分析框架
3.3.2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西向开放下的流通网络特征
3.4双向开放下的陆海流通网络组织模式
3.4.1基于西通道的流通网络结构提炼
3.4.2西向流通组织模式与阶段演进
3.5宏观格局下陆海协调发展的特征
4大江大河的地理环境:流域的协调发展
4.1案例区的选取与研究价值
4.1.1案例区概况
4.1.2案例区研究价值
4.2七大江河流域的资源与经济差异
4.2.1七大江河流域的能源资源差异
4.2.2七大江河流域的人口与经济规模差异
4.2.3七大江河流域的中心城市集中度差异
4.2.4七大江河流域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分析
4.3黄河流域的经济协调发展
4.3.1黄河流域的资源与产业基础
4.3.2黄河流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困境
4.3.3黄河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路径
4.4黄河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郑州枢纽区的打造
4.4.1黄河流域空间结构重塑
4.4.2“一字形”主轴带的演变
4.4.3郑州枢纽区的形成与打造
4.5赣江流域的区位演变与协调发展
4.5.1赣江流域宏观交通区位演变
4.5.2赣江流域中心城市对外可达性演变
4.5.3交通区位演变下的赣江流域发展特征
4.5.4赣江流域发展机制与协调发展应对
5城市群与都市圈:经济核心区的协调发展
5.1案例区的选取与研究价值
5.1.1案例区概况
5.1.2案例区研究价值
5.2黄河流域城市群与都市圈的网络演化
5.2.1研究方法
5.2.2结果分析
5.2.3黄河流域城市群体的空间协调问题
5.2.4黄河流域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协调发展应对
5.3成渝城市群的网络结构与协调模式
5.3.1数据与研究方法
5.3.2“流空间”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
5.3.3“流空间”视角下成渝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
5.4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方案探讨与空间协调
5.4.1江西省城市群方案的探讨
5.4.2环鄱阳湖城市群与大南昌城市群的对比分析
5.4.3基于空间协调的城市群方案优化分析
6省际交界地带:边缘区的协调发展
6.1案例区的选取与研究价值
6.1.1案例区概况
6.1.2案例区研究价值
6.2赣南地区的协调发展
6.2.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2.2赣南地区空间协调发展特征
6.2.3赣南地区空间协调的优化
6.3宏观视角下苏北地区的协调发展
6.3.1江苏省空间开发的特征
6.3.2淮河流域的苏北发展
6.3.3国家空间开发视角下的苏北发展
6.3.4苏北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
6.4豫西南地区的协调发展
6.4.1豫西南的经济衰落与周边地区的崛起
6.4.2南阳省域副中心建设的现实意义
6.4.3豫西南的空间协调问题与优化路径
7在重塑中走向协调:新发展阶段区域协调的路径展望
7.1大国的协调发展:推动不同层次的空间协同
7.1.1注重海洋和陆域经济系统的协同发展与实践创新
7.1.2着力加强不同流域的协调发展
7.1.3进一步强化增长极与外围地区的协调发展
7.2打造“菱形”格局:国家核心地带的网络化重塑
7.2.1“菱形”格局是国家空间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
7.2.2“菱形”地带区域的协调发展优势与网络化重塑
7.3生态文明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保护性开发与低碳协同
7.3.1“人类世”与区域协调
7.3.2新的人地关系模式探索与区域低碳协同发展
7.4胡焕庸线的突破与国土空间协调发展
7.4.1胡焕庸线的本质
7.4.2西部地区发展应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
7.4.3西部地区发展应重视内部差异性
7.4.4充分利用新技术推动国土空间协调发展
7.5新环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7.5.1“双循环”时代的开启:沿海与内陆的协调之道
7.5.2人口“零增长”与“负增长”:区域协调发展新的关注点
7.6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考
7.6.1坚持尊重自然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7.6.2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区域协调发展
7.6.3充分重视文化作用
参考文献
索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