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作者为北师大心理学专业毕业,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致力于研究家庭教育多年,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有深入的研究,曾出版多本家庭教育著作,深受家长欢迎。
在“双减时代”,提倡尊重孩子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通过家长有效的引导,让孩子主动找到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书中融入许多前沿脑科学、心理学知识,让家长更好地以理论指导实践,深入理解学习的脑机制和心理机制,让孩子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
內容簡介: |
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对学习有着高度的热情,在他们心中,学习是很重要的事,他们的自我控制力很强。在没有外部限制的情况下,孩子会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采取某种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当孩子在学习上有很好地控制力的时候,在生活中,也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所以,通过这本书可以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思维和习惯,通过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的学习,如同在孩子心中装了一个发动机、警示灯、一个提醒器、一个投影仪,让孩子自己就能够预见学习、遇见未来,自己督促自己学习,学习劲头特别足。
|
關於作者: |
木紫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中科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始终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寻找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共性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引导教育者努力实现“个性化培养”“发展孩子潜能”,让每个孩子都成才。
已出版《小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关键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关键培养》等多部著作,深受读者欢迎。
|
內容試閱:
|
孩子学习动机强,学习就更主动
当一名小学生迫切地要背诵一首诗的时候,其他事情,如吃饭、玩游戏、喝水都变得不重要了,因为脑子里的任务和目标,推着他去实现,此时背起诗来效率非常高。其间,假如有人打扰他,他可能会不高兴,甚至会觉得很烦躁。
当人的学习行为被外界干扰的时候,为什么会有不良的情绪体验呢?原因就在于外界的行为破坏了他第一时间完成任务的期待,他需要保持积极的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感。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就在于他有着很强的学习动机,他觉得外界的行为阻止了他实现目标。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的,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动机可以用来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原因。在个体进行某项活动的过程中,动机能够提供动力,还能调节行为的方向,为活动的正确实施“保驾护航”。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出一定的学习行为。这充分说明,爱学习的孩子会越学越有劲头,从而会越来越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可以为了学习放弃玩耍,甚至不眠不休。
那些总是期待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取更好的成绩、学习动机更强的孩子,成绩往往更加优秀。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为出发点,能让学习行为在初始状态就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推动孩子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习。孩子能在长时间的学习活动中保持认真的态度,有坚持把学习任务胜利完成的毅力,就是学习动机在发挥作用。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学习目标、热爱学习,那么,在孩子还不懂得如何设置学习目标、还不能管住自己、学习的责任感还不够强的时候,需要父母采用一些小技巧去引导、激发、维持孩子的学习行为,推动他们成为主动学习者。
1. 用学习目标引导孩子
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明确当前状况和要达成的理想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紧迫感会油然而生。家长教会孩子制定目标、对孩子提示学习任务,孩子就会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并开足马力去学习。而且,随着孩子不断长大,随着对学习这件事情的认知越来越清晰,他们的目标感、责任感也会越来越强烈。
就拿写作业来说,起初,即使孩子有热情也不一定能长久地保持,此时需要父母给他们套个“金箍”限制一下,孩子慢慢地就会明白,作业需要第一时间完成。从孩子第一天上学起,父母就要争取孩子的意见,制订规则,即在固定的时间写作业,可以是在回到家半小时后,也可以是回到家就开始写,或者到家一小时后,最好不要再延后,完成作业后,就可以自由玩耍了。此时,玩耍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鼓励,写完作业的快乐和玩耍的快乐对已经制订的规则来讲是一种很好的强化,被强化的次数多了,孩子也就变得主动了。
一段时间后,当由作业引导、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建立起来后,孩子就不会忘记写作业这件事了。
同时,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孩子的学习目标也会升级,他们的自我要求也就自然提高了,他们会跨越“完成作业”这样的小目标,晋级到一些大目标,比如,“我要成为好学生”“我每门功课都要考到90分以上”“我要学好英语”“我要达到能用英语对话的程度”“我每周要画一幅画”等。目标越高,心理动力越强,学习品质提升得越快。
2. 不断强化孩子的学习行为
内部动机是指当一个人追求个人兴趣和能力提升时所产生的一种寻求并克服挑战的本能倾向;外部动机是指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并不是对这件事情本身感兴趣,而是为了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等原因才去做。
我们都期待孩子在学习上拥有较强的内部动机,但是,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适当使用一些鼓励或者惩罚的方法,使得孩子因为拥有了外部动机而把学习搞好,因此体验到满足感也能增强其内部动机。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得很主动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给予物质或精神的鼓励,以强化孩子的主动行为;当孩子在学习上表现较差的时候,可以选择剥夺他的某项权利或让他接受一些惩罚。孩子在权衡利弊后,为了避免惩罚,就会努力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也会有所增强。
在学习过程中,孩子难免会贪玩。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即使快完成了,如果他要求放下不做,或者想玩一会儿再做,父母也不要答应。让孩子一气呵成地完成任务,才能增强学习动机。因为玩着玩着心就散了,当孩子想玩的时候,父母不能妥协,要让孩子坚持学完。孩子坚持完成学习的过程就是增强学习动机的过程,较强的学习动机就是在经历无数次的积累后形成的。
有时,孩子一哭一闹一撒娇,父母就妥协了。父母觉得让孩子玩一会儿再写作业也一样。但是,从更高效养育的角度来讲,如果能一口气写完,这项任务本身就是在对孩子做强化。
学习是对学习最好的奖励:操作性条件反射
有一个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大家都很羡慕他的父母。这个孩子非常让父母省心,写作业、学习从来不让父母操心,完全是自动自发的学习状态。哪像自家孩子,让父母操碎了心,成绩一直上不去。
其实,他的父母并非对他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努力培养他的学习自主性,尽可能地让孩子感受到努力学习后获得的快乐。
实际上,对这个孩子来讲,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成功体验已成了学习的内在动力,推动着他更热爱学习,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行为中去。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斯金纳在一个箱子里装了一个操纵杆,操纵杆与另一个提供食丸的装置相连接。在这个实验里,被试对象是小白鼠。斯金纳把饥饿的小白鼠放在箱子里,他观察到:当小白鼠偶然踏上操纵杆后,供丸装置自动落下了一粒食丸。小白鼠经过几次尝试后发现,按压操纵杆就会有食物出现,于是,它不断地按压操纵杆,直到吃饱为止。在这个过程中,小白鼠学会了用按压操纵杆的方法取得食物,按压操纵杆变成了取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
斯金纳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应答性反应,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类似,即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反应,它不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而是有机体的自发行为。当这些行为受到强化而成为特定情境中随意的或者有目的的操作后,人们就会主动操作,再作用于环境,以达到对环境的有效适应。
在斯金纳箱实验中,小白鼠在一开始并无意去按压操纵杆,但在不断地得到吃到食物的强化后,它按压操纵杆的速度与频率越来越快、越来越高,直至最后一进入箱子就去按压操纵杆,这就是操作性反应。
在操作性反应中,有机体知道自己的行动与外界刺激的关系,从而通过操作环境或改变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理,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懂得了不断地探索就能掌握更多知识,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越轻松、越有乐趣,就能在头脑中形成各种积极的价值观。比如,努力学习能获取知识和能力、努力学习能让自己获得成就等。
学习是对学习最好的奖励。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如果想支持孩子,除了送孩子进入学校,培养阅读习惯,带领孩子参加展览外,还要注意什么呢?
1. 支持孩子的破坏性学习
老年人经常说,淘气的孩子才聪明,别怕孩子淘气,这么说有道理吗?当然有,因为孩子淘气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既增长知识又增长能力。
孩子一出生就开启了成长之路。美国科学家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一种开创性探测人体生化过程的技术)对宝宝大脑发育进行扫描观察后发现,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视、听、触觉接受了大量的信号刺激,脑神经细胞之间建立联系的速度非常快,产生大量的神经元和突触,再接受到人类可能经历到的各种的感觉和动作刺激,促使其再发育。
从小宝宝的那种几乎是带有全景吸收式的学习到不断长大过程中依据个人兴趣而引发的学习,孩子受自身能力发展所限,对外界的掌控与把握不足,会出现破坏性行为,比如,弄坏杯子、涂脏沙发、扯坏帽子、拆坏电脑、鼓捣手机等。
很多发明往往是从破坏开始的。所以,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一些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其实是在探索,而探索就是学习,对孩子理解和应用知识具有促进作用。
2. 支持孩子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不仅需要习得知识,还要获得能力。上学以后,孩子的学习主要来自校园,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文化、交往、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素质。不论是哪一种学习,都不仅仅是听老师讲、看书、背书就算完成了,还需要把知识转化成技能。
举个例子,孩子学习了将陈述句转换成疑问句的规则,但这只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解决某类问题等),如果孩子能够把几个陈述句准确地转换成疑问句,这个孩子才算掌握了将陈述句转换成疑问句的技能。
任何学习都需要一个把知识转换成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进行有效的练习,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再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规则的认识,其间,需要大人的指导和提示,并帮助其纠正错误。当孩子掌握了知识后,在应用的过程中会体会到成就感,这份成就感能促使孩子更加勤于学习。
主动学习更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成长需要
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意识,能让孩子获益一生。父母要抓住小学阶段这个孩子学习刚刚起步、学习品质塑造的关键期。
对孩子来说,放学后不看电视、不玩游戏,专心写作业,很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当作业完成以后,如果问他:“你是不是感觉很开心啊?”他一定会点点头。对孩子来讲,完成作业就相当于一项工程竣工了,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会特别有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抵抗住了电视的诱惑,通过努力思考解答出了每一道题,写完作业对照答案检查发现题全做对了……这种美好的感觉,会让孩子产生对写作业的喜爱。这样的感觉多了,就会让孩子爱上写作业。
对于一个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孩子来讲,即使在休闲时间,他对学习这件事仍有责任感,他会觉得自己要好好学习,才能好好长大,才能有知识、有文化。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时间紧张时,他会制订学习计划,并努力去实施。至于爱玩的天性,他一定会在学习结束后才选择去满足。
好的行为会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方向,驱动他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更高级的人生目标。
那么,在孩子学习的道路上,尤其在小学阶段,父母如何助力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主动学习的人呢?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个体在充分认识到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行动作出自由的选择。每个人都有各种心理需要,包括与外界事物互动时感觉有能力、足以胜任,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和选择权,与他人交流并从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等。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概念建立的关键期,他们更渴望有良好的表现,以获得胜任感、归属感、自我价值感。这样的感觉对孩子的行为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继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父母要正视孩子的这些需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孩子拥有满意的学习体验,建立成就感、力量感和人际归属感。
1. 成就感
成就感指一个人在做完一件事情或者正在做一件事情时,能感到愉快或产生成功的感觉,这是一种现实与愿望达到平衡而产生的成长和突破的心理感受。在学习上,这样的感觉很容易达成,孩子努力学习了,学会了知识,内心就会有成就感,成就感会激励孩子更加努力地学习。对于入学之初还没有充分领略学习魅力或者学习成绩还不是很优秀的孩子,更需要父母推动着去获取更多的成功。
2. 力量感
力量感指一个人懂得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能够支配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想培养孩子的力量感,需要父母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自由,对孩子的控制坚定而合理,使孩子养成独立、乐观、自信的性格,能够自己做主。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师应注重提供信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的力量感才会很强。
3. 人际归属感
人际归属感指孩子和父母、老师建立的亲密情感连接,这能满足他们的依恋需要。这让孩子能够从属于某个群体,与群体里的成员和谐相处,并从中获得归属感。比如,在校园里孩子能和老师、同学相处得很好,即使发生矛盾也能处理得很好,能被同伴信任;父母支持孩子与同学交往,并帮助孩子解决交往中遇到的难题,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学习等。
以学习为主题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既兼顾了学习,也促进了友谊的发展。“头脑风暴法”就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让参与者思维互补、相互激发、敞开思路,人们在自由愉快的氛围中畅所欲言,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创造性“风暴”。
比如,学英语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学,在认真默背所学的英语单词、句子、课文后默写,写完后让孩子们交换批改,互相找出错误。经过背诵、默写、批改后,孩子会对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高警惕,也可提升记忆力。批改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讨论,这个过程不但能提升孩子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还能让孩子发现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改善薄弱环节,催生出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4. 处理好负面事件的影响
那些让人感到悲伤的事情,孩子会不敢靠近。能力较差的学生,如果经过极大的努力仍然无法成功,失败经验累积的次数过多之后,往往让孩子感到失望、灰心,从而厌弃学习。这就是努力后的失败效应。
为了避免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父母要避免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发脾气、数落孩子,挑孩子作业中出现的错误。为孩子设置学习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尽量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减少学习中的挫败感。
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不伤害孩子的学习动机
当孩子学不会,或者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最难过的是谁呢?一定是孩子。即使孩子看上去很平静,也不要以为他们不难过,更不要认为孩子不想学好。要想燃起孩子学习的热情,父母需要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他们走出短暂的不如意,而不是一味地挑剔、指责。那么,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大人该怎么做呢?
1. 给孩子以有效帮助
当孩子在学习上经历几次失败后,如果没有获得鼓励,有时还被指责,孩子就可能对学习失去信心。事实上,孩子并不像他们自己认为的那样,在学习上毫无希望。
一个孩子在经历过多次失败后,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形成“自我无能”的认知。当孩子努力去避免失败的时候,其学习动机就可能变成避免失败、保住面子,而不是掌握知识,过多的失败会使孩子慢慢开始放弃。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为了避免孩子在学习上变得无助,父母要帮助孩子改变当下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真正学进去,并掌握所学知识,这样他们才不会觉得自己缺乏学习的能力。
小学阶段,孩子所学的知识并不是很难,大部分知识都能够靠“下功夫” “反复练习”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能够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提升学习能力,从而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
2. 不要惩罚孩子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最难过的是他们自己,然后才是父母。孩子伤心的时候在想什么?他们会想:“我怎么才考了这么少的分数?” “老师还会喜欢我吗?”“爸爸妈妈会生气吗?”……他们会不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我怎么这么不争气?”……
此时,孩子最怕的是被父母惩罚,最期待的是父母的接纳。父母要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孩子学习的支持者,会帮助孩子改变当下的状况,不能训斥孩子。
父母训斥孩子就意味着否定了孩子的感觉,孩子真实的情感一旦被否定,可能就真的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劲头了。
当然,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要经过阶段性的改进和长期观察后才能实现。父母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采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去引导。
3. 谈知识,不谈分数
即使孩子因为考了较低的分数而难过,父母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强调分数,而应谈论知识。如:“儿子,这道题错了,说明这部分知识你还没有掌握牢固。来,我们一起学习,看看你哪里理解得不对。”“这是课本上的知识,来,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当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了那些还没有掌握的知识后,就拥有了掌握知识的满足感,会觉得自己能行,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就有了较强的掌控感,就会更愿意努力去学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