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一位资深教育观察者的视角出发,用优美而不乏深刻的文笔探讨育人之道的“柔软”本性,试图唤起育人者尤其是教师的自省自觉:在充分理解和体贴每一个生命个体需求的基础上,以“成全”的情怀、“懂得”的智慧和自尊自信的“主场感”,去追求美好教育的境界,去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陪伴者、引领者、守望者。
|
關於作者: |
吴志翔,笔名塞林,武汉大学哲学博士,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随笔作家,资深教育媒体人。任职于浙江教育报刊总社,曾任《浙江教育报·教师周刊》主编,在《中学生天地》开设多个专栏,现为《小学生时代》杂志主编。出版《诗酒年华》《肆虐的狂欢》《为教师声辩》《教育是柔软的》《我依然看到那个少年》等著作十余种。许多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转载,《美丽的规则》等文入选语文课本。
|
目錄:
|
我们的身上,都是时间的印记(代序)001
成全篇:柔软的教育
美好教育的三重境界003
沉浸生活并完善自我005
教育更追求看不见的成功008
用后知后觉的心态做教育011
我更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014
愿你我拥有“矿石般的耐心”016
教育理想不是易碎品019
让我们成为“心灵捕手”022
好教师好在哪里?025
幸福:从境遇到境界027
用赏花的心情去面对孩子029
教师最当有情怀031
火树银花处不必有我033
诗和远方,就在脚下036
每一天都在堆砌属于自己的人生038
成为一名真正“懂儿童”的人041
教师要有对于课堂的“主场感”044
远路不须愁日暮048
老师的责任感,如静水深流052
守望篇:曲线的美学
不以毫厘之进退,看待万里征程057
舍得·懂得·值得061
“小欢喜”背后的忧患067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071
守望的距离077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079
《曾国藩家书》的教育之道082
做个有点钝感的家长086
教育的优美曲线089
童稚化思维092
那些鱼儿,那些花儿095
摆脱偏执的心魔
——谈谈傅雷先生的家教098
母爱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本领102
最好的教育者是“暖男”105
谁在注视着深渊108
时间都去哪儿了111
接纳比赏识更重要114
今天的痛苦换不来明天的幸福117
重要的话,只说一遍120
育人如一场圆舞123
成长远远大于成功125
给孩子一片信任的天空128
我们能让孩子自然醒吗?131
我曾经历荒凉,也曾听那松涛134
境遇篇:穿越湍流区
有时候不妨对考试脱敏139
渴求完美,但绝不苛求141
知识不再“新”时才真正属于你143
保住一块兴趣的“自留地”145
有一位朋友名叫兴趣148
这点自卑是上帝送给人类的礼物150
你们其实分享着同样的荣辱与悲欢152
“自我悲情化”的天地很小154
哪怕声音颤抖,也请勇敢表达156
从改变你的身体语言做起159
别害怕想象中的失败161
人生的孤岛上没有成功163
让淡淡的“喜欢”成为内心的“欢喜”164
树不必对风生气166
独立性是一种精神的品质168
给父母写信说出心中的苦170
试着去理解妈妈的焦虑172
不妨把亲人看成“陌生人”174
请站到“欢乐树”的前面178
让真实世界的魅力吸引自己180
人生就是“向死而生”的过程182
境界是在现实中“磨”出来的183
美好的信念贵比黄金185
美文篇:生命在生长
不是我们在读书,而是书在“读”我们191
作文其实是生命的眺望194
美丽的规则197
生命中的第一页199
光脚走进阅览室201
生命中的两万天该留点什么202
羞愧与骄傲205
疼痛的抚摸207
优等生的自卑209
敬畏如同永恒的星空211
人性的掌声213
放弃是一件最容易的事215
我与外语的错乱恋情218
我们这个时代的感动221
幸福的尺寸224
一生中最重要的约会227
那些闪亮的青春碎屑230
寄一束阳光给你233
|
內容試閱:
|
教育其实一直在寻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理解和成全。美好的教育需要“看见”,需要懂得,需要用一颗心感受另一颗心,需要放下不自觉的偏执和成见。美好的教育是柔软的,美善的教育效果几乎都是曲折(间接、延宕、反复)实现的。
美好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吹面不寒杨柳风”——施以适度的压力。
柔软绝不意味着没有压力,人都是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下长大的,适度的压力可以让人产生动力,保持兴奋度,并在克服压力和应对挑战之后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批评也是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批评的方式有“棒喝式”的,有“泰山压顶式”的,但总体而言,批评时僵硬、生气、失控、崩溃的样子是最无效的,因为它让学生直接看到了你的“无能”和“失败”。马卡连柯说,能用15种到20种声调说同一句话(如“到这儿来”)才算好教师,而且声调要保持柔和、轻快。美国学者艾伯特·梅拉比安发现,信息传递的总效果=7%的语言 38%的声音 55%的体态语言,这也就是说,一挥手、一瞪眼、一皱眉,其破坏性(或者警示性),要远远大于说的内容。所以,不要让“寒冷”的态度背叛了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正面的信息!有时候,你以为自己的“敲打”是一种激励,但孩子从你失望无奈的表情和语气里得到的信息却是嫌弃和放弃。
美好教育的第二重境界:“千万春风好抬举”——给予精准的赏识。
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这几乎已经成为教育者的一种共识,即赏识可以是“自我实现”的,也就是说,当教师持续地夸赞一个孩子行,孩子“不行也行”;不断地说孩子不行,孩子竟会“行也不行”。但赞赏也是有艺术的,那种老好人式的、泛泛的夸赞,其实是颇为廉价的,未必能入孩子的心,有时候还会有副作用。比如有一个男孩,有一次球打得并不好,但妈妈激情洋溢地当众夸他“真棒”,孩子反而觉得妈妈让他在同伴面前丢脸了。知名德育教师郑英曾经总结了一些奖励和赏识孩子的方法,其中有“变换花样—常换常新”“反向奖励—寓贬于褒”“悄然奖励—秘而不宣”“精神熏陶—无痕濡染”等。每一缕抬举的“春风”,都要让被吹拂者感觉自己是独特的,是真正被重视的,是啜饮到“那一滴神奇的蜜”的幸运者,从而形成具有长久“续航”能力的自我激励。
美好教育的第三重境界:“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让生命自身成为目的。
教育是需要柔性智慧的,这种柔性智慧要超越立场式思维、多反思和内省精神,用一种包容性、圆融式的思维,体察到孩子的需求,照拂到孩子的心理,涓滴渗透式地、润物无声式地促进孩子自我生长。如前所说,教育是柔软的,柔软意味着身段的柔、言语的和、手段的软。柔软似水,意味着接纳、包容、浸润、融化、滋养,这才是真正的“化育”。柔软的对立面,是生硬,是驱迫,是强摁,是灌输,它们与教育本义背道而驰,即便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对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说,这么做也是缺乏智慧、善意和美感的,有着过于强烈的“私意”。教育与美学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育人之道,追求的是尽善尽美,实现的是一种如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教育是没什么私意的,教育是要让人活出自身的极限,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尽情的绽放。教育就是要追求“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这样的审美境界。
我们的身上,都是时间的印记(代序)
我看到阳光洒在地上,一寸寸移动,似绵延的生命之流。
不同的时间刻度,总会呈现不同的意义,带给人不一般的心理暗示。
所以在岁华更迭之际,暂时摒除世间喧嚣,用带点感性的笔触,安静地回看来时路,展望新风景,也未尝不是一种享受。
基丁老师说:“及时行乐啊!”
苏东坡说:“时于此间,得少佳趣。”
都在说“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改变。教育也必然因风起舞,有关AI将消灭教师职业之类的预言时时刮过耳畔。但我们并没有真的感到紧张,因为动物有本能,AI有智能,而人,有智慧,有情怀。
我们知道AI无法代替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我们的肉身不会只是一个笨拙的负累,更是一个想象力和灵性盘旋飞翔的原址。
生命直觉和冲创之力已经在亿万年壮丽的进化历程中积淀在DNA的深处,其密码不可能轻易被破解。
所以我们追求最独特的高阶思维,我们培养不可机械复制的核心素养,我们要让审美能力成为属人的本质属性。
我们不认为教育的一切都是逻辑可以解决的,不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是可以被算法控制的,我们相信万物皆有缝隙,而光从那里进来。
我不知道你们是谁。也许是教师,也许不是。但我相信,你的人生一定曾经或正在与教育缠绕在一起。教育带给你成功,教育也带给你疼痛。教育是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时的懵懂,教育是长大成人后还会半夜惊醒的梦。教育不仅与学校老师同学有关,教育更是一个又一个在无垠场域发生的事件,是唤醒的艺术和陪伴的智慧,是一场接一场永远没有止境的约会。
教育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因此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承受着重压。
当媒体上大量的头条和微博微信上最热的话题都与教育有关时,我们的内心其实有些悲凉。因为集体无意识般的过度的教育冲动似乎冲决了理性的堤坝。
但我们也还是相信在教育理念上正本清源的必要性。我们相信即使蹚过了一道道浑水,但脚上的鞋子依然干净清白。一位校长说的教育当“保持善良、保持努力”的话时时激荡着我的心。
这是真的,一个人的成长是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的事,对一个人的成全也是比所谓的成功更重要的事。成长和成全是没有指标,也不可能有指标的,它们像沧海一样浩大丰富,而分数和成绩只是无垠海面上几个若隐若现的小浮标。
我们将一直追问:
我们能否成为给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人?
我们怎样力避让教育成为一个摧残人、伤害人,让孩子在沉重的课业和心理压力下喘不过气的痛苦过程?
我们有没有真正属意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且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有没有把一些充满灵动才华和想象力的人改造成满足他人期望(主要是升学)的平庸之辈?
我们有没有迁就一些即时的、短暂的功利性需求,却漠视和遗忘了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和生命的本真需求?
我们是否真正明白要用远远超越一个课堂、一个学期以至几年在校时间的目光、从终身发展的视野、从整个人生的立场,去看待教育的意义?
我们是否能把握好“教育面向未来”与“现在就要幸福”之间的平衡?
当我们走得越来越远时,是否还记得我们为什么出发?
未来,我仍然是一个教育的观察家和体验师,将继续走自己的平凡之路。
依然热爱文字。在世界图像化、镜像化、碎片化,文字似乎越来越失宠的时代,我珍视它带来的那份宁静的美感。有人说,文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不完美的工具。因其不完美,我们的心智还有活跃的动力,我们的想象还有施展的空间。也许纸媒乃至字媒都将式微以至于消亡,就像哈代《远离尘嚣》笔下那个游走在乡村的老手工艺人。但我还是相信:成为你,就是写出属于自己的句子。我要让每一粒米找到饥饿的嘴巴,让每一个文字找到渴望理解和慰藉的心灵。我知道,所谓孤独,无非是想说什么却找不到一句话,而一句话又找不到一丝回响。
依然热爱教育。教育永远是最具责任感的人所从事的事业,真正的热爱会让这份事业变得无法舍弃。司马迁受刑以后,在给朋友任安的信里花了不少篇幅解释自己为什么甘愿忍辱偷生,这一句话震烁千古:“恨私心有所不尽!”这里面有多大的使命担当,有多么深沉的史家绝唱。我会呐喊,虽然有时候不知向谁呐喊,这样的呐喊会显得可笑;但哪怕只是呢喃,哪怕没有多少回音,也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教育是喜欢安静的。守着书窗和一拨拨学生,望着窗台上清雅的米兰,然后慢慢变老,这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守望是平静而长久的,守望也是有温度、有距离的。
教育是讲究长情的。两千年前的经典,今后依旧常温常新。经过岁月的沉淀,时光的淘洗,心灵的优选,会有最美的师者和最美的篇章。教育是朴素的,当然会有理念、形式、载体的变迁和创新,但感染、浸润、启发、激励、唤醒、守望……这个最基本的内核不会变,就像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大师,都会有一块自己的小黑板。教育是朴素的,需要超越时代最表层的浮华,回归到自己的本真状态。教育就是当浮泛的泡沫一个个破灭之后,留下来的那一池春水。
更重要的是,依然热爱生活。生活比文字大,生活比教育大。我们需要把教育放在更大的生活场域、更大的时空视野中来看。我们不应该把教育之事、教育之理放在狭小的石臼里,捣得稀烂,这只会让教育的逻辑变得越来越怪异,越来越无解。我们尤其不应该让只知追逐分数的“教育”覆盖生活自身的意义,如凡高所言:“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将不再眷恋人间。”
《三体》里面的一句话令我反复咂摸:“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而我总是说,不要让教育变成生活,要让生活变成教育!
美剧《摩登家庭》中,男主菲尔有一回不小心惹恼了妻子,让妻子以为菲尔对她的看法和想法完全不在意,从而大为抓狂。菲尔后来拿出一本相册,翻动一张张从年轻时候一路过来的照片给妻子看:最早他是留着辫子的另类青年,因为她不喜欢,剪了;他原来是戴着羽毛耳环的,因为她不认可,摘了;还有,他原来的专业,他最初的志向……最后他说了这么一番话:
“你是那个拯救了我的女巫。你不能说我不在乎你的意见,你用上百种方式使我变得更好。我也许错过了一本书或一份沙拉,但我的身上都是你的印记。”
是的,我们的身上都是在乎的人所留下的印记。是谁在让我们变得更好?
当然,我们都需要多一分耐心,给在乎的人,给教育,也给自己。
我们主张破除教育的功利桎梏。我们认为教育应释放无限的创造力。我们要让教育散发出生命的气息。我们把教育即生长当成一个真正的课题。我们呼唤教育和师者的自省自觉。我们力求在可行与可能的缝隙中寻觅更为合理、更为科学、更具包容性的育人模式。我们要努力推动从狭义的学校教育到终身教育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以师为本、课堂中心向以生为本、学习中心的转变;从选择学生、漠视差异、整齐划一到给学生选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转变……
向心目中美好教育趋近的过程,将持续终身。
我们柔软,同时我们有执着的价值核心;
我们妥协,但我们也相信坚持的力量;
我们反思,而一切反思其实都有锋芒;
我们成全,正是在成全中孕育着真正的成长和成功。
这不仅仅是出于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是育人的艺术,这更是生活的智慧。哪怕每一点智慧的碎屑,都是生活在我们身上留下的瘢痕,是时间带给我们的印记。
感谢每一个你。
感谢生活里所有的阴霾和阳光。
感谢时间的沧海,让我们一起在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