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
岁月待人归:徐悲鸿自述人生艺术
》
售價:HK$
61.4
|
編輯推薦: |
日本学士院院士、日本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凭借扎实细致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代入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独特广角
从明清江南宗族祭祀演剧活动考察明清戏曲的特点及成因
彰显社会历史和艺术传统的深层脉络
|
內容簡介: |
《明清的戏曲》是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田仲一成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他凭借扎实细致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以明清以来戏曲如何表现江南地区特有的宗族社会的理念为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的演剧体系及其产生的戏曲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组织中的演剧空间的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试图揭示成立于这种演剧空间基础上的明清传奇戏曲的特征。
他将戏曲的上演和流行作为明清宗族社会的表象,通过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分析,对戏曲的发展做了社会构造论的把握,并在后半部分对代表性的戏曲进行了逐一的概述。此书可谓别具一格的明清戏曲断代史。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鸟瞰明清戏曲的研究方法,也是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他山之石”。
|
關於作者: |
作者
田仲一成,日本学士院院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1932年生于日本东京。1970年代以来,他撰写的多种中国戏剧专论在中日学界产生巨大影响,并于1976年荣获日本中国学会奖,是二战后以东京大学为中心的中国文学研究的代言人。田仲一成突破传统中国戏剧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从祭祀戏剧的研究出发,对中国戏剧的演变和特点进行考察和分析。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祭祀戏剧研究》、《中国宗族与戏剧》、《中国乡村祭祀研究》、《中国巫系戏剧研究》、《中国地方戏曲研究》、《中国戏剧史》、《明清的戏曲》。
译者
云贵彬,曾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下属传媒学院院长,出版有多部学术著作和译著。其中有关戏剧文学的译著有《袖珍外国文学词典》《中国戏剧史》《明清的戏曲》等。
王文勋,博士生导师。 2011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现为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为文化传播、区域文化产业、文化发展规划等方面,有专著、合著、合译等出版。
|
目錄:
|
目 录
绪论 元明间祭祀演剧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从农村的宗族 构成所作的展望
一 小姓杂居村落的演剧环境
二 大姓村落的演剧环境
第一章 明代江南宗族的祭祀体系
序 外神系祭祀和内神系祭祀的关系———安徽省徽州府歙县 潭渡黄氏
第一节 外神祭祀
第二节 内神祭祀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明代江南宗族的演剧体系
序 祭祀演剧的环境———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茗洲吴氏
第一节 外神祭祀
第二节 内神祭祀
第三节 演剧统制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清代江南宗族对外神祭祀演剧的重组
序 清代江南同族村落祭祀组织的重组
第一节 乡村的社庙演剧组织的重组
第二节 市镇的社庙演剧组织的重组
第三节 对应于文武科举神的演剧组织的形成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清代江南宗族对共同体规制演剧的强化
序 江南宗族关于共有土地支配的设想
第一节 关于水源地保全禁约的演剧
第二节 关于贮水池保全禁约的演剧
第三节 关于坟山竹木保全禁约的演剧
第四节 关于宗祠、墓祠保全禁约的演剧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清代江南宗族对宗祠演剧的扩大
序 宗祠演剧扩大的背景
第一节 对个别祖先的寿诞祭祀演剧
第二节 对祖先群体的季节祭祀的演剧
第三节 进主(祖先神位入祀)的演剧
第四节 科举及第者的祀祖谢恩演剧
第五节 超幽追荐演剧
第六节 小结
第六章 宗族在社祭演剧中的选戏偏好
序 宗族对社祭演剧的期待
第一节 节妇类
第二节 孝子类
第三节 忠臣类
第四节 功名类
第五节 风情类
第六节 游赏类
第七节 超幽类
第八节 小结
第七章 宗族在宗祠演剧中的选戏偏好
序 宗族对宗祠演剧的期待
第一节 颂类
第二节 大雅类
第三节 小雅类
第四节 风类
第五节 超幽类
第六节 小结
第八章(上) 宗族演剧的戏曲世界———宗族内部的戏曲世界
序 与宗族内部统制有关的戏曲世界
第一节 庆寿类
第二节 伉俪类
第三节 诞育类
第四节 训诲类
第五节 激励类
第六节 分别类
第七节 思忆类
第八节 捷报类
第九节 小结
第八章(下) 宗族演剧的戏曲世界———宗族外部的戏曲世界
序 与宗族对外交流有关的戏曲世界
第一节 访询类
第二节 游赏类
第三节 宴会类
第四节 邂逅类
第五节 风情类
第六节 忠孝节义类
第七节 阴德类
第八节 荣会类
第九节 小结
第九章 宗族演剧的现阶段
注
注引文献
跋
中译本跋文补记
|
內容試閱:
|
绪论:元明间祭祀演剧的变化及其社会背景
中国的戏剧,特别是悲剧,发生于这样一种礼仪:以村人对横死未葬、寻求衣食而浮游空中的孤魂的恐惧为背景,僧侣道士对 应于这一恐惧,对袭击这些村庄的孤魂进行镇抚。关于这一点, 可以列举出很多的证据。
孤魂可以划分出很多的种类,而对村落集团来说,那些同邻 村械斗而死的年轻男子的灵魂和嫁自他村、无法解决与公婆不和 这一难题而自寻短见,或因难产而死的女子的灵魂之类,是为维 持村落的生存而牺牲自身的孤魂,作为村人,在同情他们的同时, 还有深深的负疚感,认为他们会因怀恨太深而给村里带来灾害, 因而也畏惧他们。村人认为,有必要采用给这些孤魂供奉衣食的 办法,安抚其仇恨,以防止源自其仇恨的灾害。这样,从五代到宋 末,主要为镇抚战死者(所谓英雄)和自杀女子的孤魂,通过江南 道士而进行的称为“黄箓斋”的镇魂礼仪就勃兴起来,以后一直盛 行于江南的村落。这种祭祀习惯在江南各地直到现代仍然存在。
这种祭祀中规模较大者通常多在日渐寒冷、山野缺乏食物、 孤魂饥寒交迫的秋冬季节举行,但在后世,人们认为,在寒去阳回的春天,山野中仍然缺乏食物,因而有时也在春天迎神祭祀时附 带举行小规模的这种祭祀。无论在哪种场合,都采用这样一种形 式:在祭祀场所,迎神,并招请战死者、自杀者的孤魂,奉献由僧侣道士操作的诵经活动和仪式,进而施与供孤魂享用的大量食物, 以及孤魂在阴间使用的纸钱纸衣之类。可以推定,这种场合,在礼仪进行过程中会有被招到祭祀场所的英灵和女鬼登上祭坛,以 僧侣道士为中介,向诸神诉说自己不幸的场面,而这种场面就成 了后世悲剧文学产生的基础。若站在这种推定的立场上考虑,则以属于孤魂祭祀主要对象的英灵为主人公的英雄镇魂剧和以女 性自杀者为主人公的烈妇镇魂剧正是中国戏剧成立初期的形态, 而且,只要这种镇魂祭祀的效用被相信,这两者就常常如车的两 轮,理应在所有村落中被平行地维持传承。然而,事实却未必沿 着这种脉络发展。质言之,在相当于中国戏剧史初期阶段的元杂 剧中,以中国北方为中心,英雄悲剧、烈妇悲剧这两者是并存着 的,而在随后的明代的江南戏剧的阶段,英雄悲剧却完全销声匿迹;只有烈妇悲剧独擅胜场,盛极一时。作为初期戏剧主流的英 雄悲剧为什么会在江南,特别是在作为中国戏剧成熟期的明代消 失殆尽呢? 通过分析明代江南村落的条件来查明个中原因,这正 是本书的目的所在。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查明支配戏剧的 社会背景的地域差别或时代差别。尤为重要的是,分析作为中国 农村基础性构成要素的宗族的地域差别和时代差别。我认为,从探究这种宗族构成的地域差别的观点,建立分析脉络来看,把所 属者较少的小规模的宗族集团(小姓)群集混居而构成村落的“小姓杂居村落”(杂姓村落),同所属者众多的大规模宗族集团(大姓)或独家或几家构成村落的“大姓村落”加以区分,考察起来会 更为有效。下面就按照这一思路试对问题进行大致考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