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編輯推薦: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近百位高校、业内专家倾力打造
內容簡介:
面向智能制造应用需求,以物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主要介绍:工业物联网概念和体系架构;工业现场智能感知技术;工业现场海量数据实时传输技术;工业大数据存储与处理技术;工业大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工业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包括汽车制造、3C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等。
關於作者:
尹周平,男,1972年9月出生。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02年博后出站担任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校特聘教授;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年获何梁何利青年创新奖。兼任湖北省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智能制造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ASME/IEEE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械学科评审专家,973/863计划同行评议专家等;《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编委、《振动、测试与诊断》编委、《IEEE Trans. On Mechatronics》 Guest Editor, 《IEEE Trans. On Robotics & Automation》、《Computer-aided D
目錄 :
第1章工业物联网的概念和体系架构00
1.1引言00
1.2工业物联网的体系架构00
1.2.1感知层00
1.2.2现场管理层00
1.2.3网络层00
1.2.4应用层00
1.3工业物联网的关键技术00
1.3.1信息感知技术00
1.3.2网络通信技术00
1.3.3信息处理技术00
1.3.4安全管理技术00
1.4工业物联网的相关标准00
1.4.1工业物联网标准的现状00
1.4.2工业物联网标准的比较00
1.4.3工业物联网标准的应用0
1.5本章小结0
参考文献0
第2章工业现场智能感知技术0
2.1RFID感知技术0
2.1.1RFID技术概述0
2.1.2RFID系统组成0
2.1.3RFID感知识别技术0
2.1.4RFID定位导航技术0
2.2工业视觉技术0
2.2.1视觉系统0
2.2.2视觉标定0
2.2.3视觉定位0
2.2.4视觉检测0
2.2.5视觉识别0
2.3多维力/位置感知0
2.3.1电子皮肤技术0
2.3.2电子皮肤测量性能0
2.3.3电子皮肤的挑战与研究趋势0
2.4本章小结0
参考文献0
第3章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技术0
3.1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体系框架0
3.1.1互联互通参考模型0
3.1.2互联互通数据交换体系0
3.2面向工业互联网的通信技术0
3.2.1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概述0
3.2.2传统的工业互联网通信技术0
3.2.3新一代通信技术0
3.3工业互联网的开放接口技术0
3.3.1PLC open0
3.3.2OPC UA0
3.3.3MTConnect技术
3.3.4MQTT技术
3.4工业互联网车间控制技术
3.4.1DNC控制技术
3.4.2DCS控制技术
3.4.3M2M控制技术
3.4.4基于工业大数据的车间控制技术
3.5工业互联网安全体系
3.5.1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范围
3.5.2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措施
3.5.3基于区块链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工业大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
4.1基于CPS的工业大数据集成技术
4.1.1CPS的概念及其体系架构
4.1.2基于CPS的制造集成系统
4.1.3基于CPS的大数据集成技术
4.2基于云平台的工业大数据集成技术
4.2.1面向制造的工业智能云平台组成与架构
4.2.2基于云平台的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存储与处理
4.3基于服务的工业大数据集成与融合技术
4.3.1制造服务的概念
4.3.2从数据到服务
4.3.3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
4.3.4面向服务的工业大数据集成与融合
4.3.5基于服务的工业大数据应用
4.4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信息物理大数据融合技术
4.4.1数字孪生的概念及组成
4.4.2数字孪生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
4.4.3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信息物理数据融合
4.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决策
5.1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实时信息架构
5.2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决策系统
5.2.1智能决策单元
5.2.2智能决策阶段
5.2.3智能决策机制
5.3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决策应用
5.3.1面向单元管控的智能决策应用
5.3.2面向系统联动的智能决策应用
参考文献
第6章RFID驱动的企业生产物流跟踪与追踪
6.1生产物流的跟踪与追踪
6.1.1生产物流及其质量与效率问题
6.1.2生产库存及其物流关系
6.1.3生产物流跟踪与追踪的分类
6.2“事件状态位置”RFID图式时序模型
6.2.1生产现场的RFID标签识别模式
6.2.2“事件状态位置”RFID图式时序元模型
6.2.3基于元模型的生产物流监控建模
6.3生产数据库与生产物流的提质增效
6.3.1基于RFID的生产物流数据采集
6.3.2智能工件、产品及其与质量属性关联
6.3.3制造数据库及其RFID关联数据的处理
6.3.4依托RFID的工序物流改善
6.3.5生产物流的质量网络构建
6.4生产物流的跟踪与追踪实现
6.4.1工序物流跟踪与追踪
6.4.2车间级生产物流的跟踪与追踪
6.4.3企业及外协供应链的生产物流跟踪与追踪
参考文献
第7章工业物联网技术行业应用
7.13C制造领域应用
7.1.1企业物联网应用现状及瓶颈
7.1.2企业物联网应用总体架构
7.1.3物联网应用层次结构
7.1.4关键核心技术
7.1.5效益分析
7.2能源化工领域应用
7.2.1企业物联网应用现状及瓶颈
7.2.2企业物联网应用总体架构
7.2.3物联网应用层次结构
7.2.4关键核心技术
7.2.5效益分析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工业物联网是通过工业资源的网络互联、数据互通与系统互操作,实现制造原料的灵活配置、制造过程的按需执行、制造工艺的合理优化和制造环境的快速适应,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构建服务驱动型的新工业生态体系。工业物联网连接所有工业资产,通过海量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为工业生产提供解决方案,实现工业运营的优化。
工业物联网可对全产业价值链带来积极影响,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石,也是万物互联这一必然趋势在工业制造中的具象化体现,在中国制造2025、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以及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等战略规划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已逐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的强大推动力。
从工业物联网的发展脉络与应用领域发展分析,当前研究的热点主要聚焦于如下领域: 体系架构与标准(厘清工业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制定相关标准实现工业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化); 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以机器人视觉、RFID感知识别、机器人触觉等为代表的“视觉听觉触觉”传感技术构成了工业物联网信息输入的基础); 工业大数据(研究多源、海量、异构工业数据的融合与集成,实现制造系统的优化升级); 工业互联网(探究工业物联网的基础,即以链接为核心目的的工业互联网技术); 智能决策(基于海量输入信息的工业化智能决策及其应用); 智能物流(万物互联使能下的生产物流的跟踪与追踪); 落地应用(通过工业物联网核心关键技术的落地应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鉴于此,本书聚焦于工业物联网领域内的主体内容,由浅入深地介绍了工业物联网的基本知识体系与前沿发展热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阐述工业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全书分为7章: 第1章系统性阐述工业物联网的概念与体系架构,涵盖了工业互联网的架构、关键技术、相关标准; 第2章介绍目前工业现场核心性的感知技术,包括RFID技术、工业视觉技术以及多维力/位置感知技术; 第3章介绍面向工业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技术,包含工业互联网的体系框架、通信技术、接口技术、车间控制技术以及安全体系; 第4章介绍工业大数据的集成与融合技术,分别从基于CPS、云平台、服务以及数字孪生的角度介绍工业大数据的融合; 第5章则围绕基于工业物联网的智能决策展开,重点介绍基于工业物联网的实时信息架构、智能决策系统及其应用; 第6章介绍RFID驱动的企业生产物流跟踪与追踪,阐述了物流跟踪与追踪及其实现、RFID图式时序模型、生产数据库与生产物流的提质增效; 第7章以3C制造、能源化工领域为例介绍工业物联网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本书由尹周平、陶波、张洁、陶飞、黄国全、江平宇、明新国、鲍劲松、屈挺、付颖斌、张先燏等工业物联网领域一线从业专家联合编著。其中,第1章和第2章由尹周平、陶波为主编写; 第3章由张洁、鲍劲松编写; 第4章由陶飞编写; 第5章由黄国全、屈挺编写; 第6章由江平宇、付颖斌编写; 第7章由明新国、张先燏编写。值得指出的是,本书编写过程中注重结合了各位作者在工程实践中的经验,并吸纳了大量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有关作者和专家表示感谢,并对未能注明出处的资料的原作者表示歉意。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和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前沿,属于典型的学科交叉融合,覆盖面广。由于作者学识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恳请广大同行、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作者
202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