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102.4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9.4
《
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的顶层设计
》
售價:HK$
102.4
|
編輯推薦: |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整理编选,万字导读诠释大师卓越成就;★人人都能读懂,品悟古典诗词之美,领悟“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了解诗的活力与新原质。★装帧大气别致,内外封典雅,镂空工艺,进口轻型纸,厚却轻,书脊锁线,可完全摊开阅读。
|
內容簡介: |
林庚是诗人,也是研究诗歌的学者。本书精选了他的诗词论文、随笔等四十余篇,分为盛唐气象、唐诗远音、谈诗稿、新诗探索四部分,呈现了他在古诗和新诗两大领域的学术建树和主要观点,特别是他作为一个诗人论述古典诗词的独到之处。
林庚特别推重盛唐诗和浪漫派诗人,原因在于他特别重视诗的活力与新原质。诗的内容原是取之于生活中敏感的事物,“新的诗风直接的,莫过于新的事物上新的感情”,这便是诗的原质;而唐代正是诗的新原质发现得多的时期。
|
關於作者: |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师从朱自清等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后在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执教。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兼擅新诗创作,著有《中国文学史》《诗人李白》《唐诗综论》《冬眠曲及其他》等。
葛晓音,1946年生,上海市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起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及大学院人文社会系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荣休教授,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著有《八代诗史》《汉唐文学的嬗变》《山水田园诗派研究》《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先秦汉魏六朝诗歌体式研究》《唐诗流变论要》等。
|
目錄:
|
导 读 …………………………………………………… 葛晓音
盛唐气象
陈子昂与建安风骨 …………………………………………………………18 盛唐气象 ………………………………………………………………………39 略谈唐诗高潮中的一些标志 …………………………………………………63
唐诗的语言 ……………………………………………………………………76 唐诗的格律 ……………………………………………………………………96 李白的艺术成就 ……………………………………………………………107 漫谈李白诗歌中的夸张 ……………………………………………………118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121 唐诗随笔 ……………………………………………………………………125
“边塞诗”随笔 ……………………………………………………………129 王之涣的《凉州词》 ………………………………………………………135
唐诗远音
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 ……………………………………………142
屈原与宋玉 …………………………………………………………………156 说“木叶” ……………………………………………………………………165 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 ……………………………………………………172
青与绿 ………………………………………………………………………187
《楚辞》里“兮”字的性质 ……………………………………………189
从《楚辞》的断句说到《涉江》 ………………………………………195
说《橘颂》 ……………………………………………………………………209 说《国殇》 ……………………………………………………………………215
谈诗稿
《君子于役》 …………………………………………………………………222 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 ……………………………………………………225
青青子衿 ……………………………………………………………………228
《易水歌》 ……………………………………………………………………231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233
《青青河畔草》 ………………………………………………………………235 《步出城东门》 ………………………………………………………………238 岂无园中葵 懿此出深泽 ………………………………………………241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244
春晚绿野秀 …………………………………………………………………247
寒槐渐如束 秋菊行当把 借问此何时 凉风怀朔马 …… …249
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 ………………………………………………251
秦时明月汉时关 …………………………………………………………254
谈孟浩然《过故人庄》 …………………………………………………256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61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 263
新诗探索
诗与自由诗 ………………………………………………………………266
从自由诗到九言诗 ………………………………………………………270
诗的韵律 …………………………………………………………………291
诗的语言 …………………………………………………………………298
再论新诗的形式 …………………………………………………………304
新诗的“建行”问题 ……………………………………………………312
关于新诗形式的问题和建议 …………………………………………315
诗的活力与诗的新原质 …………………………………………………331
|
內容試閱:
|
总 序/叶嘉莹
我从小喜欢读诗、背诗,1945年大学毕业后就开始登上讲台教授古典诗词。我所以一生以诗词为伴,不是出于对学问的追求,而是古典诗词生发的精神力量对我的感动和召唤,这一生命感发蓄积着古代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我一生经历很多苦难和挫折,在外人看来,我一直保持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实在有很大关系。
诗歌价值在于滋养精神和文化。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往往是用生命谱写诗篇、用生活实践诗篇,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理念、志趣、气度、神韵,是我们民族的血脉、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
读诗、讲诗有三个层次。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比如李商隐“无题诗”到底说些什么,你可能不懂,可是你一读,觉得它意象很美,声音也很美,这就是你对一首诗的直觉感受。第二个层次是知性的、理性的,即考察一首诗的历史、背景、思想。第三个层次则完全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读,我们对一首诗的诠释不一定是作者原来的意思。意大利学者墨尔加利就曾经提出来一个术语“创造性背离”,即我们对一个作品的阐释有自己的创造,这个创造很可能不同于作者原意。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古人写爱情的小词说明“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也就是说,当你在读诗或词时,不仅探讨作者原意,更读出一种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从你内心兴发出来的东西。
其实这就是中国古老的、孔子说诗的方法。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给读者兴发感动,引起读者更多感发和联想——这样的感发正是诗歌强大的生命力所在,这样讲诗词才是真正的诗教传承。
我一向认为,“兴”是中国诗歌精华所在,使你内心涌动生生不已的活泼的生命。几千年来,中国有这么多伟大诗人留下这么多诗篇,让千古之下的我们读过之后内心震动,从而豁然兴起,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今天我们诵读诗词,如果只为能背会写,无异于买椟还珠。诵诗读诗,重要的是体会一颗颗诗心,与古人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当下修为。我的老师顾随先生也曾经讲过“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我们提倡中华诗教,就是要透过诗词,用今人的生命体悟和古人交流,用诗人的生命品格滋养今人的生命质地,这个过程本身将产生强大的感发作用,使作者、讲者与听者都得到生生不已的力量。在这种以生命相融会、相感发的活动中,自有极大的乐趣。
这些年有关部门和机构推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经典诵读工程”,2019年开始举办“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比赛以我的别号命名,专门面向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鼓励古典诗词的读诵与讲解。去年暑期,虽然我还在病中,但仍然和决赛选手们在南开大学见面,与大家一同齐声高诵我的小诗:“中华诗教播瀛寰,李杜高峰许再攀。喜见旧邦新气象,要挥彩笔写江山。”我衷心希望这个大赛能选拔出一批优秀语文教师,大家一起把古典诗词薪火传续下去。如闻一多先生指出的:“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问题,重要的是使人精神有所寄托”,我们这些诗教传薪者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古典诗词中的感发力量,让中国古典诗词成为更多人生命中的指路明灯。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学人文科学的人更应该担当起传承民族精神命脉的责任。
此时此刻全球抗疫,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从中华诗词中获得慰藉和勇气。作为一位96岁的老人,我一生经历过很多苦难。记得2007年冬季我因肺炎住院,病愈后曾写过一首和友人的小诗:“雪冷不妨春意到,病痊欣见好诗来。但使生机斫未尽,红蕖还向月中开。”数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有承传,千百年来传诵的古典诗词也必将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
(本文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整理,原题为《红蕖还向月中开》,初刊于2020年3月20日《人民日报》。经叶老授意,作为本丛书总序。)
??附记:
余初学诗,读叶嘉莹先生以兴发感动解说诗词的论著,甚为心契。后来读顾随、俞陛云等先生的说诗文字,读《唐诗解》《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等明清诗解、诗说,才慢慢明白,由叶嘉莹先生发扬光大并注入新质的说诗理路,在我国由来已久。当我自己也走上诗词研究之路、对学界状况有所了解后,又恍然觉得:这种真正能够接续中华诗词命脉的说诗理路,在当下面临着严峻的传承危机。盖说诗和引诗不同,引诗可以断章取义、各取所求,说诗则必须符合诗词自身的表意规则及互文语境。诗词表意具有含蓄性、暗示性和跳跃性,“语码”系统更为独特,不像散文语言那样直白、连贯、易解,更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社会话语相去甚远。《文心雕龙?知音》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诗是抒志摛文、将情志外化为文字的“编码”过程,而说诗则是沿波讨源、通过文字探求情志的“解码”过程。现代学术将“研究”与“创作”断为二事,部分学者的国学功底相对比较浅狭,且缺乏创作体验,对诗词这套独特的“语码”系统不甚了解,难以还原互文语境,故其说诗,难免隔靴搔痒、支离破碎。而一切研究,不管选题、理论、方法如何,都应该奠基于对文本的准确解读之上,否则无异于空中楼阁。欲提高对诗词文本的感悟力和解读力,除了学习写诗丰富创作体验外,揣摩擅于说诗的名家的理路、方法,亦必不可少。
我把自己的这个“杞忧”说给叶嘉莹先生和三联书店的郑勇先生,并提议编选一套“名家谈诗词”丛书,对近代以来国学功底深厚且研究与创作兼擅的名家的诗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具体来说,“名家谈诗词”丛书拟分辑陆续推出,每辑十家,每家一本。每一名家,均邀请对其治学比较熟悉的门生弟子或与其研究领域相近的领军学者进行编选:从该名家的所有说诗文字中撷取精华篇章都为一集,以普及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和代表性。每本卷首,由编选者撰写一篇“导读”,介绍该名家的生平和说诗理念、方法、特点、成就、影响等。整体而言,“名家谈诗词”丛书既由点成线,串联起了近代以来诗词研究的学术史,同时也撷英采华,凝聚了近代以来诗词研究的成果精华,非但普通读者可藉此走近、了解中华诗词的“正脉”,专家学者也能由此揣摩路数,提高感悟力和解读力。
“名家谈诗词”丛书从动议到编选都受到叶嘉莹先生的关心、指导。王兆鹏、刘跃进、陈水云、蒋寅四位先生欣然出任丛书编委并进行把关。葛晓音、罗时进、张伯伟、彭玉平、戴伟华、曹辛华、缪元朗等先生愉快地接受编选邀请,他们不仅在选目上精心斟酌,而且撰写了精彩的“导读”。这些“导读”,既通俗扼要,亦不乏学术洞见,有些已先期在《文学遗产》《清华大学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颇受好评。丛书策划动议与三联?生活书店一拍即合,郑勇、廉勇等先生为丛书的出版费心费力,他们不放过任何细节、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感动。对于以上诸位先生的支持与付出,谨致以诚挚的谢意!
好诗凝聚了人生美好的心志和情感,读诗可以变化气质、涵养灵魂。中华诗教也就在这“好峰随处改”的快意阅读中传承、光大,社会风气也就在这“润物细无声”的陶冶煦育中好转、净化。希望大家喜欢这套多方殊胜因缘共同襄赞而成的“名家谈诗词”丛书,一起欣赏好诗,共同创造美好的人生和世界!
斐
试读一:《易水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闻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也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 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两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 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 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 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知, 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 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 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 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 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试读二:漫谈庾信《昭君辞应诏》
敛眉光禄塞,还望夫人城。片片红颜落,双双泪眼生。 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调 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昭君怨”是个传统的主题,本诗的特点在于并没有从这个“怨”字出发,而是写了昭君出塞途中越过胡汉边界时的一段心情。这里有与祖国家园的永诀,有茫茫前途的难卜,有范夫人城所唤起的对一个巾帼女子故事的追思。
范夫人城本事见《汉书·匈奴传》应劭注:“本汉将筑此城。将亡,其妻率余众完保之。因以为名也。”可是昭君的出塞与范夫人的守边毕竟又是不同的。范夫人率余众保全了祖国的边城, 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昭君出塞,等待着她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四顾无援的异域,一个一切由他人支配的陌生天地,一个孤零零的弱女子要有多大的勇气来面对这未可知的命运!何况范夫人始终身在祖国,而昭君的出塞则是注定了一去不复还的, 相形之下,这里将产生多么复杂的矛盾心情。这既非一个“怨” 字所能概括,而这首诗也并没有把这些复杂矛盾铺开来写,却突 然地把这千言万语凝结为一个无言之美,让昭君的血肉之躯升华 到一个通明透彻的光辉形象,化为无尽的言说,这便是全诗 精彩的几句:“冰河牵马渡,雪路抱鞍行。胡风入骨冷,夜月照 心明。”
全诗的前四句“敛眉”“还望”“红颜落”“泪眼生”,感情的徘徊历历可数;“冰河牵马渡”而后,这些字面就都不见了,突然加紧了步伐直上征途。“冰河牵马渡”,写马要人牵了渡河,重点还仿佛是在于马;而“雪路抱鞍行”则虽然也写了人与马的共同命运,却显然已把重点从马转移到了人。但这两句总的说来还只是停留在冰天雪地外部世界的描写上;到了“胡风入骨冷”, 马已完全不在话下,形象也开始从外部世界进入到人的肌体的内部,通过胡地刺骨的寒风,仿佛是一把解剖刀,要穿透这血肉之躯,于是“夜月照心明”终于一刹那间把昭君的内心世界照得通明透亮。
在那晴空万里、皓月高悬、冰雪无垠的原野上,一切晶莹洁净,一个弱女子,形影相吊,向着未来的命运在进发,这时只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才成为她寂寞中的相知,才能揭开她那美好无私的单纯心灵,来面对一切而无愧!这便是“夜月照心明”句所以力透纸背,成为全诗高峰的缘故。
这一步紧似一步地飞跃到全诗的高峰,犹如跳高的好手在飞跃横杆的一刹那之前要有一段助跑;助跑是必要的,但还只是过程,决定性的乃是那令人凝神屏息的飞跃横杆的一刹那。全诗的前面四句说明了昭君出塞的心情,到了走向高峰的四句,这心情便逐步飞跃向一个完整的境界。这境界的飞跃,才达到了那全部思想感情的真正高度,没有这个高度,助跑就不会有多少人爱看,诗歌语言也就不过只留下了精炼的铺陈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