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恶的哲学研究(社会思想丛书)
》
售價:HK$
109.8
《
不止江湖
》
售價:HK$
98.6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編輯推薦: |
1.专业权威,名家推荐。历史学界学者邓小南、包弼德、冨谷至、赵晶、山根直生联袂推荐。
2.利用墓志碑铭发掘出的有效信息,是研究五代社会史不可或缺的史料。特别在一些国内研究比较薄弱的领域,如僧侣、平民的阶层流动等方面,书中也做出了一些综合性的研究和总结,增加了我们对五代社会发展史的了解。
3.多身份探讨,为五代社会流动提供了另一视角的考察。从文人、武人到僧侣、平民,书中探讨的墓主身份多元,借此窥探当时五代社会史的实际面貌。
4.立体呈现五代众生相,一窥当时的平民生活。区别于正史通常以帝王将相作为传主的叙述视角,本书除了梳理研究统治阶级的文官武将的生平,也将僧侣、平民作为研究主角,对“失于一偏”的历史研究法有一定纠偏作用。
5.研究方法新,授人以渔。本书采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科学方法,结合传统的史学方法找出史料之真正重点,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予客观冷静的分析,既揭露墓志的殊相,也总结五代文武僧庶共同面对的难题,为五代史研究提供新视角。
|
內容簡介: |
作为“五代在碑志”第三种,本书以更为密集的墓志碑文(50帧)来揭示、考察五代时期各阶级阶层的社会流动,以期从前人研究的五代历史实相中,纠正以往以帝王将相作为传主的“失于一偏”的研究倾向和被忽视的个体,展现了五代社会的实际样貌。
此外,本书为我们重新审视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侣、平民等五代众生相的墓志碑铭,我们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高级官衔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
“五代在碑志”
“五代在碑志”系列包括《世变下的五代女性》《五代武人之文》《五代的文武僧庶》三种,通过整理具有代表性的五代墓志碑文,并运用“史学六问”“五鬼搬运”“数馒头”等研究方法,集中讨论了文武僧庶各阶层的社会流动、文武交流、妇女角色,以及墓志笔法和史学方法等问题,同时涉及五代官制、宗教与司法。有别于传统“五代重武轻文”“五代女性无所作为”等观点和以帝王将相为研究对象的“失于一偏”,“五代在碑志”不仅研究文武间的交流和武人的治世之能,爬梳细分“阶级流动”和“阶层流动”,对传统的“唐宋变革”脉络进行重新审视,而且还探讨世变下不容小觑的妇女、僧侣和平民,立体呈现五代乱世中的众生相。
|
關於作者: |
山口智哉: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助理教授。
李宗翰: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刘祥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韵如: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系博士,现任“中研院”史语所助研究员。
|
目錄:
|
前言
编 格套下的文武僧庶
男女有别? ( 罗周敬、王万荣之妻关氏) /3
中层平民的墓志与丧葬( 张敬德) /8
唐末晋北商人( 张宗谏) /19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 朗空、智坚、玄寂) /25
格套下的沙陀武官( 药继能) /55
第二编 文官群像与社会流动
飘泊于家乡( 源护) /73
抱团是力量( 马测) /85
多才文官( 张曙) /91
财与才不可兼得? ( 景范) /99
五代宋初洛阳石氏的兴起( 石继远) /109
宦海浮沉望故乡( 贾邠) /127
庶姓家庭的崛起与衰落( 庞令图) /138
中央吏员出守三邑( 魏延福) /159
清风美玉一文儒( 张稹) /165
八世文官家族的余晖( 孙拙) /171
周旋八朝于乱世( 邢德昭) /188
魂归异乡( 祖仲宣) /196
第三编 武官群像与文武交流
同源异路:中山王家两支后代的不同命运( 王廷胤、王处直、王处存) /209
魏博的黄昏( 罗周敬) /241
仁而不武:国破家亡的成德节度使( 王镕) /258
万人之敌一条葛( 葛从周) /268
武人之忠( 刘鄩) /280
武人子弟抱素含真( 安崇礼) /289
轩冕之后克著军功( 西方邺) /302
如此才兼文武:墓志之隐恶扬善( 王守恩) /310
掌中白刃,屏外清风( 商在吉) /322
以德取胜( 纪丰) /330
刀笔吏以书算立名( 刘光赞) /337
文武兼通( 王璠) /344
文武兼备( 萧符) /351
以庶务起家( 邢汴) /358
弃武从文两代四官( 梁瓌) /365
第四编 平民之社会流动
世家中落( 崔崇素) /375
纨绔武三代幡然向道( 宋可度) /384
平民乱世兴家( 李悔) /399
积善其昌( 温仁朗) /410
乱世布衣以武立家( 牛孝恭) /422
从平民到乡绅( 孙公瞻) /444
乡荐贡士习儒行义( 刘旦) /452
总论/469
|
內容試閱:
|
前 言:透过以个体为基础的多元视角,看到五代人群的生活面貌
(选自《五代的文武僧庶》,李宗翰等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
这套书源自柳立言老师于2015年发起的读书班, 与山口智哉、 李宗翰、陈韵如(2018年加入)、刘祥光四位老师一起带领同学精读五代墓志。 柳老师于2019年二月荣退后, 由四位老师继续带领同学精读墓志。我们秉承读书班成立之初所定下的九个议题:(1)社会流动;(2)文武交流;(3)业绩;(4)品德;(5)家庭或家族型态;(6)婚姻;(7)丧与葬;(8)妇女角色;(9)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让老师与同学各自从墓志中找出相关议题进行分析, 并发展撰成提要。 大约半年后李如钧加入, 2020 年郑丞良也加入, 为读书班的讨论增加了不少广度与深度。在研读与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每个人都获益良多。 然而受限于能力与兴趣,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在(1)社会流动、(2)文武交流、(3)业绩、 (4)品德,以及(9)墓志笔法与史学方法等五项。其余四项在提要中虽然也会论及, 但更深入的分析讨论, 只能留待来日。
本册收录不同阶级与阶层的墓志, 分为文、 武、 僧、 庶四类, 希望藉此看到五代人群更全面的面貌, 并观察墓志格套在五代的发展概况。受限于种种因素, 五代史向来较少受到学者重视。 虽然过去几十年间屡有新作出版, 涵盖范围包括通论、 政治、 制度、 经济、 军事等各方面,但与其他时代相较, 五代所获得的关注不免仍显不足。 职是之故, 一般对五代的印象仍留在以战乱频繁、 政治败坏、 民生困苦为主。然而现有研究已表明, 自五代中期开始, 中央集权逐步强化, 藩镇权力受到削弱, 而五十三年间, 民间亦未见重大叛乱, 当时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并不如一般所想象得坏。 若当时的政治动荡主要发生在政治高层,则其对一般社会与平民所产生的影响几何, 或有重新评估的空间。 本册转换视角, 以墓志为基础, 将个人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单位, 观察文、武官员在中央与地方的各自实际业绩, 以及他们黜陟迁转的原因; 同时也考察僧、 庶等平民群体, 理解他们的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 及其个人与家庭的社会流动。 易言之, 我们不从国家、 制度、 社会、 经济或思想等宏观的大单位出发, 而希望立基于个别人物的具体事迹, 观察单位个体在其位置上对时代的冲击 ( 正面或负面) , 聚树成林, 考察五代的整体政治社会概况与演变。 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希望可以观察到一些与过去不同或被忽略的景像。 例如, 不论官庶, 个人品德的重要性凸显。
当然这并不是指五代满街都是圣人, 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品德对五代人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而其发挥的功能与意义有待进一步探究。 需要重申的是, 我们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五代翻案、 将之描绘成太平盛世, 而是希望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透过以个体为基础的多元视角, 补充某些过去尚未描绘清楚的面向, 探索构成五代特色的诸多历史动力, 同时也对唐末至宋的历史演变过程, 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众所周知, 墓志具有隐恶扬善的特点, 因此研究上不能不讲求方法。我们阅读墓志, 延续前两册的分析方法, 包括标点分段、 数馒头法、 史学六问、 五鬼搬运、 制作表格等, 我们从中受益无穷。 这些方法的相关讨论已详见、 二册, 此处不再赘述。 稍加补充说明的是, 柳老师同样强调的另一方法———竭泽而渔:从现存史料中,尽其所能将相关史料搜罗殆尽, 并列表排比。 这在史学研究中本属常识, 但对阅读墓志却格外重要。 过去曾经发生的人事浩瀚无涯, 流存至今的史料, 不论文字或非文字, 都只是历史长河中的雪泥鸿爪。 然而后人只能以这些有限的史料为线索, 探寻通往过去实相的幽径, 其间曲折重重。 其实何止研究古代史是如此, 即使研究当代史者, 又有谁敢宣称自己已掌握或能掌握当代人事活动的所有实相? 面对浩瀚无涯的过去与有限的史料, 讲求史学方法就很重要, 墓志尤其如此。 将墓志与现存相关史料对读, 首先可以让我们分辨墓志之扬善是否属实, 同时也可发现墓志是否有隐恶, 藉此了解撰者的墓志笔法。 其次, 墓志中经常可以发现能够补充现存史料欠缺之处, 例如官员较完整的仕宦经历等。 后, 也许更重要的是, 透过墓志与相关史料相互对读所建构的历史脉络, 我们常可观察到不少原本隐而不显的各种现象与议题。 例如将庞令图墓志与 ? 册府元龟? ? 旧五代史? 对读, 我们发现五代时鸿胪少卿并非全属虚衔, 有时应该属于实职, 庞令图即因担任其职而真地从地方被调至朝廷, 由此提醒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九卿制度自唐末至宋初的演变。 又如将魏延福墓志与正史对读, 我们发现宋初对于新占领区, 除了会从中央派出官员到其地担任知州与知县外, 也会从中央派遣吏员到新统治区较次要之地担任知县, 层层掌控, 手段可谓细腻, 由此或可进一步探讨宋初巩固其地方统治的方法, 以及中央吏员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类此种种, 不一而足。 总之,墓志除了众所周知的诸如仕历、 婚姻、 子女等极具价值的信息外, 还含藏许多通往过去的线索, 有待深入开发, 而这些都需要透过对史料进行细读与比对才能发现。
在本书付梓之际, 获知陈智超教授主编 ? 辑补旧五代史? 的出版消息,令人兴奋, 可惜已不及利用。 聊堪自解的是,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史学方法, 从墓志材料中发掘新议题, 以待未来进一步开拓。 若本书对此稍有可取之处, 则读者当可进一步善加利用旧籍, 对五代史乃至中国史研究, 做出新贡献。
在读书班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时常对一些新发现感到欣喜, 即使再细微, 都足以让我们喜悦终日。 但我们更常产生的感慨, 是深感自身对五代史认识的不足。 在五代史研究的辽阔天地中, 我们其实都是刚起步的学生, 有待继续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