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全2册(详实的史料,抗战亲历者书写,萧克上将题签书名,李德生上将为本书题字。)

書城自編碼: 372498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郭汝瑰,黄玉章,田昭林
國際書號(ISBN): 9787214091543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60.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民法典1000问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古罗马800年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206.7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新版)》
+

HK$ 62.3
《【赠4张人物卡片+笔记本】 漫画百年党史·开天辟地(混知团队》
+

HK$ 72.5
《中国1911》
+

HK$ 127.8
《隋唐五代史(上/下)全二册》
+

HK$ 145.8
《新民说·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
+

HK$ 108.6
《两岸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对台决策与事件述实》
編輯推薦:
★ 两位上将为本书题字题签。 ★ 忠实记录抗战大历史的每一处细节。★ 将参战部队的番号和指挥官的姓名全部给出,每一张战斗的作战地图全部都绘制出来。
內容簡介:
★抗战亲历者书写的历史。
★本书中,每一次的战斗都分为四个部分:交战背景、双方的作战计划和部署、交战过程、战斗结果和战斗简析。
★让读者知道战斗的背景、交战的地形、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战斗结果为什么会是那样?了解抗日战争的艰苦、牺牲和作战的过程与历史的真实。
關於作者:
郭汝瑰(1907—1997),毕业于黄埔五期,后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回国后进入陆军大学进修。抗战时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代理第15集团军第18军第14师第42旅旅长,随后被陈诚提升为第54军参谋长,第20集团军参谋长,第73军暂编第5师师长,后参加了薛岳指挥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建国后,历任川南行署委员兼交通厅厅长、南京军事学院教员、全国政协委员、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职,晚年享受副兵团司令级待遇。主编中国军事史和抗战正面战场史,以严谨著称。
中央军委在为郭汝瑰同志举行的追悼会上,对他作了很高的评价,赞颂他的一生是“惊险曲折、丰富深刻的一生”,称郭汝瑰同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黄玉章 1928年6月生,江苏如东人,1945年8月入伍,解放军军事学院基本系毕业,中将军衔。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中国*军事思想学会会长。
田昭林 著名军事史专家、中国军事博物馆特约研究员。他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跟随刘伯承元帅来南京组建南京军事学院起,即潜心研究军事史,曾主编或主撰《中国军事史》、《中国兵器发展史》、《中国战争史地图集》、《历代战争年表》、《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等国家重点出版的军事历史著作,担任《中国战典》、《中国筑城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兵器》卷的顾问、审修和定稿。
目錄
绪论
写作动机0003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0003
二、 记取历史的教训0010
第二节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0018
二、 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0023
四、 推迟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行动0025
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0030
一、 两个战场的形成0031
二、 统一战略下两个战场的合理分工0034
三、 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0036
四、 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0038
第四节正面战场作战概述0044
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节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扩张0055
二、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跻入侵华列强行列0065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0
一、 东北概况及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0080
二、 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3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0088
一、 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0094
三、 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锦州作战及其失陷0103
五、 哈尔滨保卫战0106
六、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0110
第四节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一、 辽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二、 吉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9
三、 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24
四、 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简析0131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抗战0135
一、 日军侵沪的战略企图及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闸北巷战0139
三、 吴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战斗0140
四、 庙行、江湾战斗0143
五、 浏河战斗0149
六、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0152
七、 淞沪抗战简析0155
第六节长城抗战0161
一、 战前一般形势0161
二、 榆关、热河失守0163
三、 长城各关口的作战0167
四、 冀东沦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0179
五、 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0183
第七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战斗0189
一、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0193
三、 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抗日讨贼军的组建及失败0195
四、 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0197
第八节绥远抗战0199
一、 日本侵绥的战备企图和中日双方在绥远地区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绥远作战经过0202
三、 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和军事上的经验0207
第九节西安事变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0
一、 西安事变和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3
第二章“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七七”事变前的一般形势0241
一、 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0241
二、 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0247
第二节“七七”卢沟桥事变0256
一、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态势0256
二、 日军挑衅和卢沟桥战斗0258
三、 中日两国初的态度和停战谈判0261
第三节日本派兵华北中国部署抗战0266
一、 日本派兵华北的决策和战争准备0266
二、 中国的抗战准备与部署0272
三、 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0278
第四节日军发动总攻及平、津沦陷0281
一、 双方的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281
二、 北平、天津战斗0286
三、 平津作战简析0290
第五节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0293
一、 平、津沦陷后的形势0293
二、 日本政府放弃“不扩大”方针0295
三、 中国大本营的设立和战略方针的确定0296
四、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红军改编0299
第三章华 北 作 战
节华北地区军事形势030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进攻华北的作战计划0309
二、 中国军队防守华北的作战部署0312
第二节平绥路东段作战0317
一、 南口地区争夺战0317
二、 天镇、阳高战斗与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战简析0327
第三节平汉、津浦路北段作战0332
一、 中日两军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作战计划0332
二、 涿县、保定地区作战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战0340
第四节晋北作战与平型关作战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0348
三、 第二战区的决战计划0350
四、 平型关大捷0351
五、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0357
六、 日军突入繁峙内长城防线弃守0358
七、 平型关作战简析0361
第五节太原会战0363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364
二、 忻口作战0368
三、 正太路沿线作战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节绥远、冀南作战与济南、青岛失陷0420
一、 日军进攻绥远及归绥、包头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区作战0421
三、 日军进攻山东及济南、青岛失陷0423
四、 作战简析0428
第四章华 东 战 局
节淞沪会战0433
一、 平津失守后的华东形势0433
二、 会战经过0446
三、 会战简析0499
第二节南京保卫战0521
一、 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0522
二、 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524
三、 会战经过0528
四、 南京保卫战简析0543
五、 国际形势与陶德曼调停0549
第三节徐州会战0561
一、 南京失守后的形势0562
二、 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0563
三、 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措施0566
四、 会战前第五战区的作战方案0568
五、 序战阶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战斗0573
六、 会战前期——台儿庄作战0580
七、 会战后期——徐州突围0604
八、 航空作战概况0628
九、 徐州会战简析0630
第五章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
节武汉会战前中日双方的部署064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0649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0654
三、 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指导及兵力0660
四、 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0662
第二节会战经过0668
一、 序战中的主要战斗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战斗0682
三、 武汉外围主要阵地的作战0693
四、 赣北地区的主要作战0712
五、 大别山北麓的作战0722
六、 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0732
七、 会战简析0738
第三节日军突袭大亚湾与广州陷落0753
一、 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国军队仓促防守0755
三、 作战经过0756
四、 广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
节武汉失守后的形势0763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0764
二、 日本侵华政略、战略的转变0766
三、 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0770
四、 国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对抗战的影响0774
第二节南昌会战0777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777
二、 会战经过0780
三、 会战简析0787
第三节海南岛及汕头作战0793
一、 海南岛作战0793
二、 汕头作战0795
第四节随、枣会战0796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796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799
四、 会战经过0801
五、 会战简析0804
第五节次长沙会战0809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809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812
四、 会战经过0813
五、 会战简析0818
第六节桂南会战0823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战区的防御部署0825
三、 会战经过0826
四、 会战简析0834
第七节1939年冬季攻势0839
一、 军委会的战略企图、方针和部署0839
二、 作战经过0841
三、 作战简析0844
第八节枣、宜会战0846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46
二、 中国军队的战役企图、作战方针和部署0848
三、 会战经过0849
四、 会战简析0856
第九节上高会战0862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2
二、 会战经过0863
三、 会战简析0866
第十节中条山会战0869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9
二、 会战经过0873
三、 会战简析0877
第十一节第二次长沙会战0881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战区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4
三、 会战经过0885
四、 会战简析0895
第十二节日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作战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2
一、 对沿海的封锁作战0902
二、 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5
三、 简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
节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区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进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态度0914
三、 日本南进作战的准备0916
四、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0918
五、 中国战区的建立0921
第二节第三次长沙会战0925
一、 会战前一般情况0925
二、 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27
三、 会战经过0930
四、 会战简析0942
第三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0947
一、 战前一般形势0947
二、 中英联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战经过0954
五、 作战简析0970
第四节浙赣会战0975
一、 战前一般情况0975
二、 日军的战略企图、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战区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9
四、 会战经过0982
五、 会战简析1008
第五节监利、华容地区作战及鄂西会战1014
一、 监利、华容地区作战1014
二、 鄂西会战1021
第六节常德会战1037
一、 战前一般情况1037
二、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38
三、 军委会、第六战区的防御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1041
四、 会战经过1043
五、 会战简析1057
第八章走向后的胜利
节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1065
一、 轴心国瓦解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1065
二、 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066
三、 日本转变侵华战略1068
第二节缅北、滇西反攻作战1072
一、 反攻缅甸战略决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1077
三、 驻缅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1082
五、 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1102
六、 反攻作战简析1115
第三节豫、湘、桂会战1121
一、 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会战1123
三、 长、衡会战1136
四、 桂、柳会战1153
五、 豫、湘、桂会战简析1167
第四节击退日军的后两次进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1181
二、 芷江地区作战1188
第五节局部反攻收复广西1199
一、 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1199
二、 日军实施战略收缩1203
三、 收复广西1205
第六节日本投降1209
后论1215
后记1253绪论
节写作动机0003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0003
二、 记取历史的教训0010
第二节中国抗日战争的地位与作用0017
一、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0018
二、 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0019
三、 粉碎了日本法西斯的北进计划0023
四、 推迟了日本法西斯的南进行动0025
第三节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相互关系0030
一、 两个战场的形成0031
二、 统一战略下两个战场的合理分工0034
三、 两个战场的互相配合0036
四、 两个战场的地位与作用0038
第四节正面战场作战概述0044
章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节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0055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扩张0055
二、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跻入侵华列强行列0065
第二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0
一、 东北概况及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活动0080
二、 日本侵占东北的军事准备0083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和东北沦陷0088
一、 事变前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088
二、 事变爆发和辽宁、吉林的沦陷0094
三、 江桥抗战和黑龙江省的失陷0098
四、 锦州作战及其失陷0103
五、 哈尔滨保卫战0106
六、 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制止日本侵略的希望破灭0110
第四节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一、 辽宁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4
二、 吉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19
三、 黑龙江义勇军的抗日斗争0124
四、 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简析0131
第五节“一·二八”淞沪抗战0135
一、 日军侵沪的战略企图及中日双方在淞沪地区的兵力部署0135
二、 闸北巷战0139
三、 吴淞要塞及其附近的战斗0140
四、 庙行、江湾战斗0143
五、 浏河战斗0149
六、 《上海停战协定》的签订0152
七、 淞沪抗战简析0155
第六节长城抗战0161
一、 战前一般形势0161
二、 榆关、热河失守0163
三、 长城各关口的作战0167
四、 冀东沦陷和《塘沽协定》的签订0179
五、 长城抗战失败的原因0183
第七节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抗日战斗0189
一、 抗日同盟军的成立0189
二、 抗日同盟军的抗日行动0193
三、 抗日同盟军的解体和抗日讨贼军的组建及失败0195
四、 抗日同盟军失败的原因0197
第八节绥远抗战0199
一、 日本侵绥的战备企图和中日双方在绥远地区的兵力部署0199
二、 绥远作战经过0202
三、 绥远抗战的巨大影响和军事上的经验0207
第九节西安事变和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0
一、 西安事变和团结御侮局面的形成0210
二、 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0213
第二章“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
节“七七”事变前的一般形势0241
一、 国际形势和日本的侵略企图0241
二、 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军力概况0247
第二节“七七”卢沟桥事变0256
一、 “七七”事变前夕平津地区的态势0256
二、 日军挑衅和卢沟桥战斗0258
三、 中日两国初的态度和停战谈判0261
第三节日本派兵华北中国部署抗战0266
一、 日本派兵华北的决策和战争准备0266
二、 中国的抗战准备与部署0272
三、 全中国人民团结抗日0278
第四节日军发动总攻及平、津沦陷0281
一、 双方的作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281
二、 北平、天津战斗0286
三、 平津作战简析0290
第五节中日两国确立战时体制0293
一、 平、津沦陷后的形势0293
二、 日本政府放弃“不扩大”方针0295
三、 中国大本营的设立和战略方针的确定0296
四、 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与红军改编0299
第三章华 北 作 战
节华北地区军事形势030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进攻华北的作战计划0309
二、 中国军队防守华北的作战部署0312
第二节平绥路东段作战0317
一、 南口地区争夺战0317
二、 天镇、阳高战斗与大同失陷0324
三、 作战简析0327
第三节平汉、津浦路北段作战0332
一、 中日两军在河北省北部地区的作战计划0332
二、 涿县、保定地区作战0336
三、 津浦路北段作战0340
第四节晋北作战与平型关作战0347
一、 察南、雁北撤退0347
二、 广灵、灵丘间的战斗0348
三、 第二战区的决战计划0350
四、 平型关大捷0351
五、 东跑池、鹞子涧战斗0357
六、 日军突入繁峙内长城防线弃守0358
七、 平型关作战简析0361
第五节太原会战0363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364
二、 忻口作战0368
三、 正太路沿线作战0384
四、 太原陷落0402
第六节绥远、冀南作战与济南、青岛失陷0420
一、 日军进攻绥远及归绥、包头失陷0420
二、 冀南地区作战0421
三、 日军进攻山东及济南、青岛失陷0423
四、 作战简析0428
第四章华 东 战 局
节淞沪会战0433
一、 平津失守后的华东形势0433
二、 会战经过0446
三、 会战简析0499
第二节南京保卫战0521
一、 日本大本营的成立及进攻南京的决策0522
二、 中国政府对南京地区的抗战准备及作战指导0524
三、 会战经过0528
四、 南京保卫战简析0543
五、 国际形势与陶德曼调停0549
第三节徐州会战0561
一、 南京失守后的形势0562
二、 国民政府组织全面抗战0563
三、 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的措施0566
四、 会战前第五战区的作战方案0568
五、 序战阶段津浦路南北段的战斗0573
六、 会战前期——台儿庄作战0580
七、 会战后期——徐州突围0604
八、 航空作战概况0628
九、 徐州会战简析0630
第五章武汉会战及广州失陷
节武汉会战前中日双方的部署0649
一、 日军的战略企图及秘密和谈0649
二、 国民政府的战略方针及保卫武汉的作战准备0654
三、 日军进攻武汉的作战指导及兵力0660
四、 中国保卫武汉的作战计划及兵力0662
第二节会战经过0668
一、 序战中的主要战斗0670
二、 防守前方要地的主要战斗0682
三、 武汉外围主要阵地的作战0693
四、 赣北地区的主要作战0712
五、 大别山北麓的作战0722
六、 中国军队自动放弃武汉0732
七、 会战简析0738
第三节日军突袭大亚湾与广州陷落0753
一、 日军进攻广州的部署0753
二、 中国军队仓促防守0755
三、 作战经过0756
四、 广州失守的原因0760
第六章相持阶段前期的作战
节武汉失守后的形势0763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0764
二、 日本侵华政略、战略的转变0766
三、 国民政府调整抗战方针0770
四、 国共关系的新发展及对抗战的影响0774
第二节南昌会战0777
一、 会战前的一般形势0777
二、 会战经过0780
三、 会战简析0787
第三节海南岛及汕头作战0793
一、 海南岛作战0793
二、 汕头作战0795
第四节随、枣会战0796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796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兵力部署0797
三、 第五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799
四、 会战经过0801
五、 会战简析0804
第五节次长沙会战0809
一、 会战前双方态势0809
二、 日军的战役企图和部署0811
三、 第九战区的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0812
四、 会战经过0813
五、 会战简析0818
第六节桂南会战0823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23
二、 第四战区的防御部署0825
三、 会战经过0826
四、 会战简析0834
第七节1939年冬季攻势0839
一、 军委会的战略企图、方针和部署0839
二、 作战经过0841
三、 作战简析0844
第八节枣、宜会战0846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作战指导和部署0846
二、 中国军队的战役企图、作战方针和部署0848
三、 会战经过0849
四、 会战简析0856
第九节上高会战0862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2
二、 会战经过0863
三、 会战简析0866
第十节中条山会战0869
一、 双方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69
二、 会战经过0873
三、 会战简析0877
第十一节第二次长沙会战0881
一、 日军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1
二、 第九战区的战役企图及兵力部署0884
三、 会战经过0885
四、 会战简析0895
第十二节日军对中国沿海的封锁作战和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2
一、 对沿海的封锁作战0902
二、 对内地的航空作战0905
三、 简析0908
第七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
节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和中国战区的建立0911
一、 日本的南进政策0911
二、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态度0914
三、 日本南进作战的准备0916
四、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0918
五、 中国战区的建立0921
第二节第三次长沙会战0925
一、 会战前一般情况0925
二、 中日双方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27
三、 会战经过0930
四、 会战简析0942
第三节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作战0947
一、 战前一般形势0947
二、 中英联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1
三、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53
四、 作战经过0954
五、 作战简析0970
第四节浙赣会战0975
一、 战前一般情况0975
二、 日军的战略企图、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7
三、 第三战区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0979
四、 会战经过0982
五、 会战简析1008
第五节监利、华容地区作战及鄂西会战1014
一、 监利、华容地区作战1014
二、 鄂西会战1021
第六节常德会战1037
一、 战前一般情况1037
二、 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38
三、 军委会、第六战区的防御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1041
四、 会战经过1043
五、 会战简析1057
第八章走向后的胜利
节1943年国际国内形势1065
一、 轴心国瓦解同盟国转入战略反攻1065
二、 中国的抗战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066
三、 日本转变侵华战略1068
第二节缅北、滇西反攻作战1072
一、 反攻缅甸战略决策的形成1072
二、 中国驻印军、远征军的组建及整训1077
三、 驻缅日军的作战指导及兵力部署1080
四、 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作战1082
五、 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1102
六、 反攻作战简析1115
第三节豫、湘、桂会战1121
一、 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的战略企图及兵力部署1121
二、 豫中会战1123
三、 长、衡会战1136
四、 桂、柳会战1153
五、 豫、湘、桂会战简析1167
第四节击退日军的后两次进攻1179
一、 老河口地区作战(豫西、鄂北会战)1181
二、 芷江地区作战1188
第五节局部反攻收复广西1199
一、 中国战区的反攻计划1199
二、 日军实施战略收缩1203
三、 收复广西1205
第六节日本投降1209
后论1215
后记1253
內容試閱
绪论
写作动机
1937年中国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1〕中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开的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2〕而获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配合下”〔3〕获得的。中国所有参加抗战的政党、阶级以及各阶层爱国人士,虽然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在精神和物质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战争的胜利和他们作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这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的延续、发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对比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当时具有中国特点和进步意义的特殊现象。
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闭关自守,科技落后,武备不修,鸦片战争失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过105年之久,才摆脱被瓜分的危局。如此严酷的历史教训,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应忘记。为了振兴中国,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战争史,应该“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借以启迪后人,指导将来”。〔4〕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敌后战场的叙述较多,对正面战场则较少涉及。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方针,给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正面战场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大批出版,报刊上也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参照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撰写的。
然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总体格局的叙述不符史实。如吴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全书只提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行动及其文件,对共产党的抗战,则除了否定与批判外,不著只字。甚至国民党中坚持抗战的冯玉祥和李宗仁,在书中也被写成“反叛将军”、“阴谋活动家”。有的书更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肆意诬蔑。如何应钦在《为邦百年集》中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的内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共同颠覆我们的国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战史》仍称抗日人民武装为“匪”,说共产党“从不从事抗日,专门打击国军”,甚至说“原本纯净的沦陷区,由于新四军之进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叙述,则多有掩盖事实、捏造战况的问题。
以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的作战是英勇的,但后造成大溃败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适时转移部队,延误了撤退的时机。据始终参加该会战的原第36师师长宋希濂说:“在淞沪战场打了近三个月,伤亡过重,部队残缺,每个师所存人数,多的不过三四千人。当时主管作战的军事委员会部(后改称‘军令部’)及前线的高级指挥官,鉴于已被日军攻占了浏河、刘行、江湾、真茹(今真如)等地,后方已无可以抽调的兵力增援,均建议迅速将上海战场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逐步撤到常熟、苏州、嘉兴之线及江阴、无锡、嘉善之线进行整补,实行和日军持久作战的方针。无疑,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并已获得蒋介石委员长的批准。十月底,这一方案正在开始实行之际,蒋介石突然于十一月一日晚十时左右,乘专车来到南翔附近的一个小学校里,随来的有白崇禧、顾祝同等人。随即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他说‘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于是部队转移的计划遂中止执行。正是由于蒋介石的这一错误决定,才导致淞沪战场几十万部队的大溃败。
可是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中根本不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却大肆宣扬“领袖天纵英明,肆应万当,无不终获胜利”,“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部投入淞沪战场,浴血杀敌。台湾国民党当局说:“国军部分将校于戡乱作战期间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歪曲史实或破坏政府威信,或为匪伪鼓吹,言行乖谬,不足采信”,〔9〕并中伤宋希濂“甘为中共统战工具”,“甘为中共鹰犬”。〔10〕姑不论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国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我们看一看没有被解放军俘虏,逃至台、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淞沪会战时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和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其《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中说:“从整个战略上着眼,敌人强渡苏州河后,退却已是无可疑义而不能再迟延的事……当时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来到我的指挥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见。可是,统帅部却仍迟迟未决,等情况已到了危急之际,才于九日下达退却命令……当我接到命令时,部队已陷入极度紊乱状态,各级司令部亦已很难掌握其部队了,因而演成了后一幕可避免而终不能避免的大悲剧。”当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说:我军退守苏州河时,“全般态势愈形不利。委员长等于十月二十八日,亲临苏州指示作战机宜”。下文不说蒋介石指示了什么机宜,却说“十一月五日,日军以有力部队,突由金山卫一带登陆,企图抄袭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断京沪、沪杭两路交通,同时苏州河南岸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我军以腹背受胁,又缺精锐之生力军可资使用,乃不得不于十一月八日夜开始向嘉兴、苏州一带撤退……部队单位既多,沿途拥塞,加以飞机轰炸扫射,死伤不少,秩序混乱,部队大都失去掌握。”张发奎、顾祝同虽因立场、地位等关系不得不为其尊者讳,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某些实情。当时的前敌总指挥陈诚,在抗战刚胜利时的私人回忆中就明确地说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时,领袖由电话问陈如何处置,陈答以须调整战线后,领袖又命陈再支持三日,结果蒙受不利之溃退。”〔11〕由此可见,蒋介石由于决策错误、贻失战机,而成为中国军队大溃败的主要责任者。这一点事实上是知情国民党将领早就形成的共识。可是台湾当局出版的各种抗日战史,对此均不提及。
绪论
节写作动机
1937年中国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1〕中国各族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而展开的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终取得了全面胜利。这场战争的胜利是“我们中华民族四万万五千万人,不分阶级贫富,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党派信仰,一致奋起,义无反顾,与日寇做生死的决斗”〔2〕而获得的,是在“世界人民的支援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配合下”〔3〕获得的。中国所有参加抗战的政党、阶级以及各阶层爱国人士,虽然在不同的战略阶段,在精神和物质的各方面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但战争的胜利和他们作的贡献是不可分割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存在着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及其政府领导的军队担负作战任务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敌后战场。这是1927年以来中国政治、军事的延续、发展造成的,也是中、日力量对比和中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是当时具有中国特点和进步意义的特殊现象。
中国长期受封建主义统治,闭关自守,科技落后,武备不修,鸦片战争失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此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经过105年之久,才摆脱被瓜分的危局。如此严酷的历史教训,我们子孙后代永远不应忘记。为了振兴中国,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近代史,尤其是中日战争史,应该“全面地研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借以启迪后人,指导将来”。〔4〕
一、 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相当一段时期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对敌后战场的叙述较多,对正面战场则较少涉及。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方针,给全面、深入研究抗日战争的历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正面战场的研究也提上工作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关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著作大批出版,报刊上也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文章,使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作品基本上是参照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撰写的。
然而台湾的有关著作,特别是官方著作,绝大多数对抗日战争总体格局的叙述不符史实。如吴相湘的《第二次中日战争史》,全书只提国民党、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行动及其文件,对共产党的抗战,则除了否定与批判外,不著只字。甚至国民党中坚持抗战的冯玉祥和李宗仁,在书中也被写成“反叛将军”、“阴谋活动家”。有的书更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肆意诬蔑。如何应钦在《为邦百年集》中说: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中国的内奸叛徒——中共,一直和日本军阀内外勾结,互相利用,狼狈为奸,共同颠覆我们的国家”;〔5〕1987年出版的《抗日战史》仍称抗日人民武装为“匪”,说共产党“从不从事抗日,专门打击国军”,甚至说“原本纯净的沦陷区,由于新四军之进入,遂成多事之秋”,〔6〕等等。对正面战场作战的叙述,则多有掩盖事实、捏造战况的问题。
以淞沪会战为例:中国军队的作战是英勇的,但后造成大溃败的重要原因是未能适时转移部队,延误了撤退的时机。据始终参加该会战的原第36师师长宋希濂说:“在淞沪战场打了近三个月,伤亡过重,部队残缺,每个师所存人数,多的不过三四千人。当时主管作战的军事委员会部(后改称‘军令部’)及前线的高级指挥官,鉴于已被日军攻占了浏河、刘行、江湾、真茹(今真如)等地,后方已无可以抽调的兵力增援,均建议迅速将上海战场的主力部队,有计划地逐步撤到常熟、苏州、嘉兴之线及江阴、无锡、嘉善之线进行整补,实行和日军持久作战的方针。无疑,这一方针是正确的,并已获得蒋介石委员长的批准。十月底,这一方案正在开始实行之际,蒋介石突然于十一月一日晚十时左右,乘专车来到南翔附近的一个小学校里,随来的有白崇禧、顾祝同等人。随即召集师以上将领会议……他说‘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7〕于是部队转移的计划遂中止执行。正是由于蒋介石的这一错误决定,才导致淞沪战场几十万部队的大溃败。
可是台湾出版的抗日战争史籍中根本不提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却大肆宣扬“领袖天纵英明,肆应万当,无不终获胜利”,“凡世人以为万无可胜之理者,领袖无不优为之。”〔8〕宋希濂是1949年末在四川大渡河畔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将领,曾率部投入淞沪战场,浴血杀敌。台湾国民党当局说:“国军部分将校于戡乱作战期间被俘投匪,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歪曲史实或破坏政府威信,或为匪伪鼓吹,言行乖谬,不足采信”,〔9〕并中伤宋希濂“甘为中共统战工具”,“甘为中共鹰犬”。〔10〕姑不论早在1980年即已定居美国的宋希濂是不是“在中共威迫利诱下,发表不实之言论文字”,我们看一看没有被解放军俘虏,逃至台、港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淞沪会战时任第8集团军总司令和右翼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其《八一三淞沪战役回忆》中说:“从整个战略上着眼,敌人强渡苏州河后,退却已是无可疑义而不能再迟延的事……当时前敌总指挥陈诚将军来到我的指挥部,他亦同意我的意见。可是,统帅部却仍迟迟未决,等情况已到了危急之际,才于九日下达退却命令……当我接到命令时,部队已陷入极度紊乱状态,各级司令部亦已很难掌握其部队了,因而演成了后一幕可避免而终不能避免的大悲剧。”当时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的顾祝同,在其《墨三九十自述》中说:我军退守苏州河时,“全般态势愈形不利。委员长等于十月二十八日,亲临苏州指示作战机宜”。下文不说蒋介石指示了什么机宜,却说“十一月五日,日军以有力部队,突由金山卫一带登陆,企图抄袭松江、青浦、安亭,堵截断京沪、沪杭两路交通,同时苏州河南岸阵地亦被日军突破,我军以腹背受胁,又缺精锐之生力军可资使用,乃不得不于十一月八日夜开始向嘉兴、苏州一带撤退……部队单位既多,沿途拥塞,加以飞机轰炸扫射,死伤不少,秩序混乱,部队大都失去掌握。”张发奎、顾祝同虽因立场、地位等关系不得不为其尊者讳,但从字里行间还是可以看出某些实情。当时的前敌总指挥陈诚,在抗战刚胜利时的私人回忆中就明确地说明:日军在“杭州湾登陆时,领袖由电话问陈如何处置,陈答以须调整战线后,领袖又命陈再支持三日,结果蒙受不利之溃退。”〔11〕由此可见,蒋介石由于决策错误、贻失战机,而成为中国军队大溃败的主要责任者。这一点事实上是知情国民党将领早就形成的共识。可是台湾当局出版的各种抗日战史,对此均不提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