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美苏太空竞赛是20世纪的太空故事,那么中国崛起为航天大国(a spacefaring nation)则是21世纪初的故事。事实上,新世纪刚刚进入第三年,中国就成为第三个将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2003年,杨利伟在太空环绕地球飞行了近一天时间。此后,中国航天实现了更长时间的太空飞行,实现了太空行走,发射了天宫空间实验室,并将女航天员刘洋送入太空。中国的探月计划始于2007年,先是发射了一个探月轨道器,随后发射了一个着陆器和一辆月球车。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空间站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空间站退役后长期在轨的空间站。
如果我们放眼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崛起为航天大国其实并不意外。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准确性有口皆碑,中国人发明火箭时,欧洲正处于黑暗时代。进入20世纪,火箭飞行所需的很多工程计算都出自钱学森之手,他是世界上伟大的航天设计师之一。中国的航天计划始于1956年10月8日,比人类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Sputnik)的发射还要早一年。那一天,中国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来领导中国航天事业,并征用了两个废弃的疗养院作为批工作场地。
事实上,各国发射的颗人造卫星中,质量的要数中国的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是第三个具备卫星回收能力的航天大国,也是第三个将动物送入轨道,并研发出氢燃料火箭上面级的航天大国。中国已经发展了一大批空间项目,包括对地观测、导航、通信、天气预报和材料加工等。在年度发射量上,中国超过了欧洲和美国,甚至超过了俄罗斯。中国的火箭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海南岛建立了一个新的航天发射场。在科学上又确定了到2050年成为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中国在地面建立了一个模拟月球基地,这也预示了下一步中国航天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航天计划有时显得神秘,其早期发展历史的细节仍然不清楚。写中国航天早期的历史就像是玩拼图一样,其中一些拼图没有着色,而另一些则丢失了。目前,尽管了解中国航天设施仍然不是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在详细介绍当前航天项目和未来任务方面正变得更加坦率。现在,中国航天任务的发射和运行都进行现场直播,这既是自信的体现,也是中国航天越来越开放的体现。
西方对中国航天计划的误解也带来了同样的挑战。许多本应更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西方媒体,却对中国航天的发展五味杂陈,有困惑,也有傲慢的贬低和不屑;当然也有一些真正懂得中国航天的媒体是例外,这些媒体让人尊敬。中国的航天能力经常被低估,他们认为中国航天的装备要么是原始和落后的,要么就是模仿的;而如果中国航天取得了成功,他们会认为这些成功的技术一定是窃取的,或者一定是服务于军事目的。中国在创新、设计和制造自己的航天设备方面取得了成功,而仍然有人极不情愿承认这一点。这个问题不是航天计划特有的,很多西方人总是忘记中国在很多方面的开创性贡献,从药品到数学和公共管理,以及各种发明,如吊桥、造纸、指南针、化学、印刷术、纸币、马镫、犁耙、门锁、手推车和发条等。
本书是“中国航天系列”的第4部,主要聚焦中国空间站(中国的航天建设项目)、新运载火箭系列、海南的航天发射场、新的空间科学卫星项目和日渐雄心勃勃的太阳系深空探测项目。其他3部信息如下:1998年由Praxis/Wiley出版的《中国航天计划——从概念到未来能力建设》(The Chinese Space Program— From Conception to Future Capabilities)是该系列的第1部,主要内容涉及中国航天计划的前期历史,时间跨度从中国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2004年由Praxis/Springer出版的《中国航天计划——从概念到载人航天》(Chinas Space Program—From Conception to Manned Spaceflight)是该系列的第2部,将中国航天计划的介绍更新到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环绕地球飞行之后;该系列的第3部是Praxis/Springer于2013年出版的《中国航天——伟大的跨越式发展》(China in Space—The Great Leap Forward),主要聚焦天宫一号和中国位女航天员刘洋的飞天之旅。
本书开篇介绍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的壮举,这的确是人类太空探索的次,第1章还介绍了中国的空间站计划。第2章主要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历史背景。第3章主要涉及发射基地、测量船和组织机构。第4章主要涉及空间科学。第5章主要涉及通信卫星。第6章涉及应用卫星。第7章描述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任务。第8章主要涉及中国的月球和火星探测。第9章以独特视角对中国航天进行了解读。本书向读者侧重介绍了中国航天自2013年以来取得的巨大发展。本书大量削减了对早期中国航天任务的描述以及相关参考资料的篇幅,这些材料可以在第1版中找到。
关于卫星代号,本书使用了一套统一的、可理解的方式。应该注意到,中国有时会按照苏联的做法,不对一个系列的颗卫星进行编号。在后续的系列卫星编号中,有几种常见的做法:使用A、B、C编号和使用不同的数字编号,如用11(二级编号不带0)和101(二级编号带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