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HK$
62.7
《
锂电储能产品设计及案例详解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梁启超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而了解一国之小说,除了浩如烟海的文学阅读外,还可以从学者的小说史学中窥得捷径。读完本书,可以了解20世纪中国小说史学研究的状态,领略几代文史工作者的风采,对中国近现代小说有总体把握。
|
內容簡介: |
陈平原《小说史学面面观》讨论晚清以降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选鲁迅、胡适、阿英、普实克、夏志清、韩南、严家炎、范伯群、赵园、黄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计十二家,进行评述、延伸与发挥。用他的话说,这些研究者不一定业绩,但都别具特色,很能引发思考与讨论。陈平原一向关心小说理论与小说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说史学的实际操作中,真正实现方法革新乃至理论创造。因此凭借突出的问题意识,在这本书中一再叩问“小说史学”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说史学到底能走多远等诸多问题。书中综合小说史的趣味、学术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视野,既是灵光乍现,一挥而就,也是他长期积累,水到渠成的成果。
本书依据2020年春夏北大讲稿整理而成,兼及专业论文与学术随笔。有时长篇大论,有时点到为止,“大珠小珠落玉盘”,灵活多样,且讲究节奏,同时穿插闲话,兼及师友逸闻。“十二人十二书”,既可看做学坛点将,也可视为名著解析,是打通学界与大众壁垒的一次有效尝试。
|
關於作者: |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以及第四届王瑶学术奖著作奖(2016)、第四届思勉原创奖(2017)、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2019)、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21)等。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想象都市》《记忆北京》《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文学如何教育》等著作三十余种。
|
目錄:
|
目录
小引
章 现代大学与小说研究
——关于《中国小说史略》
一、一段公案
二、北大聘约与独立准备
三、讲课效果与编写讲义
四、理论建构与艺术感觉
五、文言述学与学界边缘
第二章 章回小说如何考证
——关于《中国章回小说考证》
胡适归来与整理国故理论假设与文学趣味
三、述学文体与文章结构
第三章 社会概观与小说艺术
——关于《晚清小说史》及其他
文学与史学小说史的写作及修订《文明小史》三说
四、与阿英先生结缘
第四章 革命想象与历史论述
——关于《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论文集》及其他
普、夏论战抒情与史诗学问与友情多元化的中国学
第五章 杰作的发掘与品评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史》及其他
一、大传统与新批评
二、被忽略的另一场论战
三、批评家的才华与偏见
四、小说三史与学术四会
第六章 色情小说与翻译研究
——关于《中国近代小说的兴起》及其他
如何被中国读者接纳说书人与叙述者从《金瓶梅》到《肉 蒲团》
四、传教士与翻译小说
第七章 教材编写与严谨求实的一代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及其他
从《创业史》到金庸小说
二、两部文学史与两套丛书
三、小说流派史之开拓
四、严谨求实的一代
第八章 雅俗鸿沟与团队合作
——关于《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及其他
一、从鸳蝴资料到苏大团队
二、从集体项目到个人专著
三、如何填平雅俗鸿沟
第九章 阅读感受与述学文体
——关于《论小说十家》及其他
一、一空依傍的阅读
二、拒绝平庸的文体
三、召唤对话的“独语”
第十章 文本、灰阑与意识形态
——关于《灰阑中的叙述》及其他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
二、从“沉思”到“文本”
三、在边缘处策马扬鞭
四、无往而非灰阑
第十一章 想象中国与现代性的多副面孔
——关于《被压抑的现代性》及其他
如何想象中国
二、现代性的多副面孔
三、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第十二章 叙事模式与文学进程
——关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及其他
十年辛苦不寻常
二、两种移动与内外合力
三、“注重进程”与“消解大家”
四、雅俗文化与类型研究
各章出处
后记
|
內容試閱:
|
小引
从1998年发表《新教育与新文学》(《学人》第十四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到2011年刊行《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作为学科的文学史——文学教育的方法、途径与境界》(增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一直论述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与著述方式的文学史(及小说史、戏剧史等),是如何受制于现代大学的兴起与转型。
在中国,“小说评论”早已有之,“小说史学”则只有一百年历史。具体说来,1920年可视作中国“小说史学”的元年。理由何在?这一年的7月27日,胡适撰写了影响深远的《水浒传考证》,收入1921年12月上海亚东图书馆版《胡适文存》;这一年的8月2日,鲁迅被蔡元培校长聘为北京大学讲师,专门讲授中国小说史,1920年12月24日次登上北大讲台。一是发凡起例引领风气的长篇论文,起很好的示范作用;一是现代大学设立的正式课程,可培养无数专业人士。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序言》开篇句“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日后的研究者续上了一句:“有史自鲁迅始。”《胡适口述自传》第十一章称自家整理旧小说的努力,使得世人“认定它们也是一项学术研究的主题,与传统的经学、史学平起平坐”。经由鲁迅、胡适等新文化人的积极推动,作为“学术研究”的“小说史学”迅速崛起,百年之后,已然蔚为奇观。
鲁迅、胡适开启的“小说史学”,一开始主要以中国古典小说为研究对象;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现代小说也逐渐登堂入室。到了今天,二者分庭抗礼,大多数学者只能专攻其一。考虑到修课的是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及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我所讨论的学术史视野中的“小说史学”,因此仅限于晚清以降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
即便如此,相关著述也都浩如烟海,不可能面面俱到。我选择的十二家,不一定业绩,但都别具特色,很能引发思考与讨论。换句话说,这不是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企图凸显的是研究者的立场、趣味及方法。而且,这背后有北大学术传统及我个人视野与能力的限制——作为研究生课程,也只能如此了。
从1989年发表《“进化的观念”与小说史研究》(《文艺研究》1989年第5期)、《“小说史意识”与小说史研究》(《文史知识》1989年第10期)等,到1993年刊行《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再到2004年发表《小说史学的形成与新变》(《现代中国》第五辑,湖北教育出版社),我对小说史研究的策略及方法多有思考。遗憾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不再从事小说史研究,很多成果没有阅读,不少议论也就难免偏颇。好在对于整个学界来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从来都只是“偏师”,此课程(及《文艺争鸣》的连载文章)若能呼唤更多新人登台表演,则于愿足矣。
讲课不同于著述,有时长篇大论,有时点到为止,“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同时,还得保持一定的水分与空气。两节课全是实打实的干货,会让人听不下去的;必须张弛有度,方能维持听众的注意力。变幻莫测,灵活多样,且讲究韵律与节奏,这是课堂的特点——可以引述自家著作,开列参考书目;也可以穿插闲话,兼及师友逸闻。并非严格的专业论文,更接近于学术随笔,兼及个人感受,从书里谈到书外,如此琐琐碎碎,不登大雅之堂,却能使研究对象更加血肉丰满,对听课的学生来说,这些书本以外的“闲话”或许更为难得。
因“新冠”疫情肆虐,北大改为线上教学。对着空荡荡的镜头宣讲,不再与学生面对面,无法交换眼神,不仅不精彩,且容易忘词。为了备忘,我写下了部分讲稿或详细的大纲。课后意犹未尽,干脆整理成文,交给《文艺争鸣》刊发,也算是对这一特殊时代、特殊课堂的纪念。
2020年3月19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