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 2020年1月25日,冯静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徒步1800多公里,历时80天,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
* 2018年1月8日,冯静越野滑雪1130公里,历时52天5小时,抵达南极点。成为首位从海岸线出发,徒步远征南极点的中国女性。
* 33岁初登滑雪板,5年后,创造人类首次仅靠双脚到达南极大陆难抵极的历史。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和行动,我们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身为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的特邀队员,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也随冯静到达了难抵极,次沐浴南极的阳光。冯静的这部书,也是一个来自南极大陆的、与众不同的“北京冬奥故事”。
* 著名极地科学家秦为稼作序推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著名体育主持人张斌、旅行探险家及纪录片导演谷岳联合推荐。
* 冯静远征的壮举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ELLE、GQ、SoFigaro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她表现出的勇追梦想、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坚忍制胜的精神,充分映射出了中国青年一代的优秀品格和时代风貌。
* “只要脚还走得动”是她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中国姑娘冯静徒步远征南极和难抵极的原创纪实文学作品。分为上篇(挺进南极点)和下篇(远征难抵极)两个部分。作为一位80后普通中国女性,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冯静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从计划远征开始,通过专业咨询、寻找向导、零基础学习滑雪、极寒中的生存技能的体能训练,采购并改装装备等一系列的体能和心理建设,冯静在远征中充分表现出了勇追梦想、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坚忍制胜的精神。
|
關於作者: |
冯静,1982年8月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环球旅行者、极地探险者。自2010年至今,以徒步、自驾、帆船等方式深度旅行,到达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行程包括:
2013年5月—11月穿越欧亚大陆
2014年2月—5月经中东进入北非沿东非南下(因埃博拉病毒爆发行程提前结束)
2014年9月—2015年3月环游南北美洲
2014年10月,在南美洲旅行途中萌生徒步南极大陆难抵极的想法。经过一系列准备,先于2017—2018年远征季徒步地理南极点作为适应性训练。
2019年11月7日,由其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自南极大陆阿斯特里德公主海岸出发,历时80天,穿越1800多公里,于北京时间2020年1月25日晚7点18分徒步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坐标S82°6.655′ E55°1.957′,海拔3715米。这是人类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
|
目錄:
|
引子
上篇 挺进南极点
一 从零出发
二 认识自己
三 目标拆解
四 日拱一卒
五 装备问题
六 中国制造
七 后热身
八 初登南极
九 苦痛旅程
十 坚忍致胜
下篇 远征难抵极
十一 勇往直前
十二 隧道无光
十三 后一课
十四 组建新队
十五 出师不利
十六 再踏征途
十七 行至磨难处
十八 相信每一步
十九 浪漫的告白
二十 生命的光度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远征大事记
附录二 远征南极点进度表
附录二 远征难抵极进度表
|
內容試閱:
|
《不可征服》读后感(代序)
——秦为稼(著名极地科学家,曾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
我和冯静次约谈是为了确认我是否合适为她的《不可征服》一书作序。冯静看上去十分清秀,清秀得绝不像书中描述的那样是一位有过艰苦卓绝经历的人。所以,当我们坐在长安街边的绿地长椅上后没聊几句,我就问了她的体重。交谈中我发现冯静是一位表达十分清晰的人,明显能让人感到她有非常明确的价值取向,当然她的价值观中有部分内容也如同量子纠缠理论那样让人并不那么易懂,我感觉她是一个精神丰富但行动简单果敢的人。
之后,我试着通过阅读《不可征服》去理解这位清秀的女性。冯静的哲学肯定与很多国人不同。大多数国人习惯于奉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而她则是“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当然这个人就是她自己。联想及此,是因为读了冯静在本书开篇引用的英国诗人《不可征服》那首诗。诗人的不可征服与冯静书里不可征服的内涵和外延似乎完全不同。诗人是身残志坚,豁达抗争于命运,而冯静的状态则是无形的、难以言状的,用时下的网络语言说她在与命运抗争似乎有点“凡尔赛”。但无论怎样,面对困难,特别是面对持久的、难以看到尽头的困难时,诗人与冯静的状态又是何其相似。我不熟悉冯静,也不熟悉诗人,但我熟悉《不可征服》书中表述的几乎所有环境场景和技术细节,进而联想到那些曾经在南极克服过各种困难的人……想起这些人,令我思绪万千。这些人中,既有世人熟知的探险时代的先驱,也有我们因为职业才认识的一些人。他们中有很多人很出名,但更多的人很普通。这些普通人的南极经历多与谋生的职业有关,也与他们的集体主义目标有关。这样联想之后,我便反复地问自己:那些不是为谋生去南极的人到底是为什么?冯静如此做到底是为什么?我想了很久,也没有得出十分清楚的答案。
冯静的《不可征服》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记叙先征服南极点再征服难抵极的行动脉络。这种扎实的技术路线似乎超出了一般探险者的实际需要,但这又使冯静的南极经历不同寻常。冯静的南极之旅中除了围绕徒步展开的要素之外,书中描写的那些场景过程、那些自然现象、那些地名、那些装备,林林总总,包括文字中那些随处可见的jargon(术语),都让我产生了我与冯静好像早已熟识的错觉。《不可征服》用我所见过描述南极经历不枯燥的文笔,还原了冯静的南极历程。如果读者在阅读中仍嫌文字枯燥,那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实际情况可能要比书里展现的还要枯燥一百倍,甚至一千倍。说到南极的枯燥,也让我联想起自己在南极经历中的一些真人真事。多年前,我在南极中山站度夏。考察快结束的某一天,考察队计划派出几辆雪地车简单编队去距离中山站50公里冰盖上的一个样品存放点,把内陆考察钻取的冰样运回来,因为那里实际就是个温度理想的天然冰箱。出发前我把这个行动安排告诉队里一位女队员,她一路上曾多次表决心一定要去南极内陆昆仑站,意在让她去体验体验。记得那天雪地车爬上冰盖没半个小时,这位女队员在剧烈颠簸的车厢里双手紧握着车顶的扶手大声问我:“去内陆就这样?”我答:“每天坐上车就这样,到昆仑站单程大约一个月。”她说:“我不去内陆了,不去了!”之后,我再也没有向这位女队员追问过改变去南极内陆想法的缘由。《不可征服》里那些前往难抵极途中具有强烈画面感的描写,不由得让我想到,用知道困难数量肯定会高频重复和并不知道困难程度是否超出自己的耐受阈值来考验自己,也许是当下人能开展的有关精神与肉体是否统一的极限实验。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极是一个理想之地。在阅读《不可征服》的过程中,我几次合上书自问:这样做值得吗?
“崇高的、生动的意志,你不可名状,不可理解!我谨将我的心灵升向你那里,因为你与我并不是分离的。你的呼声在我这里鸣响,我的呼声在你那里回响;我的一切思想,只要是真的和善的,就都是想到你的。在你这位不可理解者中,我对我自己变得完全可以理解,世界也对我自己变得完全可以理解,我的一切生存之谜都得到了解答,而在我的心灵里产生出完美的和谐。”
也许,在费希德《论学者的命运·人的命运》的这段表述中,可以找寻问题的答案。
冯静在2020 年1 月25 日的那个时点完成了徒步征服南极内陆的难抵极。《不可征服》后的部分有这样几句话:“生而为人,负有使命。此刻,我的使命已达成。疲惫至极,生命中从未有过的疲惫,耗尽了所有的力气。”
我感觉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冯静还会开启她新的生命之旅,同样不可征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