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編輯推薦: |
加德纳多元智能系列畅销经典。本书是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师加德纳的经典名著,畅销多年,经久不衰。加德纳被誉为“教育界的哥白尼”和“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科学家”。
引发教育界地震式变革。一本书讲透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概念及前沿成果,分阶段解读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方案,是当代教育学界、心理学界的行动参考指南。
“十二五”重点指导参考书。这本书是我国“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指导参考书,在教育学术类著作中被置顶推荐。
名家译作。加德纳好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培训中心专家沈致隆教授亲自主持翻译并审校,沈致隆教授从1994年起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亲自翻译了加德纳的5部作品,并承担了加德纳9部作品的中译本主编和审校工作。
大师助力推荐。心流理论之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世界知名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世界知名教育改革权威、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前委员雷克斯福德·布朗,法国知名教育家、畅销书作家布鲁诺·赫斯特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
內容簡介: |
智商分数能够判定一个孩子的智力水平吗?多元智能理论之父,哈佛大学教育学、心理学大师霍华德·加德纳给出了震惊教育界的答案。通过加德纳的作品,我们懂得人类的智力能力是多元化的,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智能特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更不能让孩子成为互相攀比的牺牲品。这本书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提出25周年之际,加德纳教授对理论核心的整体回顾,并对多元智能理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教育领域的应用给出了前沿分析,并就实践成功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为广大教育行业从业者提供详尽的落地参考方案。这本书充分展示了对个性的尊重和理解,充满了对个体无限潜力的认可。加德纳的理论会带给家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全新的教育观念,帮助更多的孩子成为有自信、有个性、有无限可能的人。
|
關於作者: |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
当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被誉为“教育领域的哥白尼”和“推动美国教育改革的首席科学家”。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授,“零点项目”负责人,曾在世界多国的31所大学和学院获得心理学、教育学、音乐学、法学、文学等学科荣誉博士学位。长期从事智能理论、创造能力、领导能力、艺术教育等领域研究。
已出版30本著作,作品被译为32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影响广泛并广受赞誉。曾在《华尔街日报》“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排行榜上位列第五。
|
目錄:
|
部分 多元智能理论
第1章 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智能是什么
初的7种智能
新确认的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独特贡献
破除偏见,承认智能多样性
第2章 25年后的回顾
是否存在其他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的科学基础
智能和行业/ 领域的关系
智能的三个不同定义
智能的模式
第3章 超越智能:人类的天赋矩阵
天赋的分析框架
天赋矩阵及相关概念
传统心理学对天赋矩阵的研究
对智能及其有关事物的当代观点
5岁时:对行业/ 领域一无所知
10岁时:开始掌握行业的规则
青春期:站在十字路口
成熟的实践者在天赋矩阵中的位置
对教育的启示
第4章 通往教育的桥梁
罗夏墨迹测验
涉足教育领域的新行动
三个重要的教育学推论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
第5章 理论和实践中常见的问题
有关术语
理论本身
智能的评估
智能及其组合的细微结构
不同群体间的智能差异
智能和生命的历程
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二部分 教育实践
第6章 幼儿智能的早期培育:“多彩光谱”项目
“多彩光谱”的评估方法及实施过程
初结果的分析
行事风格的影响
家长、教师和“多彩光谱”三者观点的比较
“多彩光谱”vs 斯坦福- 比内智力量表
“多彩光谱”的局限及应用前景
对未来的初步展望
“多彩光谱”方法的延伸
第7章 小学阶段的有益实践:项目制教学法
一所多元智能学校
项目成果的评估
项目制教学法的“脚手架”
第8章 学科理解的多元切入点
理解:教育的一个直接目标
如何实现真正的理解
对课程的启示
专业知识与通用知识之间的平衡
展现“理解”的博物馆
实现理解的多元切入点
关于特殊群体的话题
第9章 高中学科的探索:“艺术推进”评估法
是否存在艺术智能
艺术教育方式的选择
艺术教育的现状
“零点项目”的艺术教育方法
“艺术推进”评估法
两种值得推荐的艺术教育方法
第10章 标准化考试的替代方案:情境化评估
比内、考试社会和学校教育统一观
评估替代方案的来源
新评估方法的8个特征
迈向评估社会
第三部分 展望
第11章 智能与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视角中人的智能
智能的新概念
当代后工业社会的两个例子
社会基础框架的需求
通过情境化评估激发智能
第12章 多元智能理论与企业管理
教育领域与工作场所中的智能
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之间的相互作用
企业管理中的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应用的四个场景
多元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启示
第13章 多元智能理论的未来
智能研究的8个阶段
多元智能理论的拥护者
多元智能理论的世界之旅
未来研究和应用的路线
参考文献
译者后记
|
內容試閱:
|
20 世纪70 年代上半叶,我开始了有关发展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引发了后来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这个理论的主体成形于1980 年,我提出此理论的著作《智能的结构》则出版于1983 年的秋天。虽然我的编辑和出版者对此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我不认为当时任何人能够预料得到,我在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一经问世就受到关注,特别是受到教育家们的关注。当年更没有人能预料得到,世界上有如此众多地区的人,对此理论的热情和兴趣会持续几十年之久。
在这本书出版后的个10 年里,我开始介入许多教育研究的项目,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都起源于多元智能理论。在这段时间里,我并没有对此理论做进一步的概括和修订。1993 年,我又出版了《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Theory in Practice )一书,此书是我在这10年时间里发表论文的选集。在这本书中,我回顾了多元智能理论的要点,介绍了此理论研究的几个实验项目。此后不久,我就开始在各地的演讲中明确地指出,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存在着错误之处。后来在1999 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Intelligence Reframed )一书中,我对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了更新和进一步的探讨,回答了读者提出的许多问题和批评,讨论了智能与领导能力、创造力、道德问题等之间的关系,后三者都与我在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之后的研究成果有关。
在2006年,也就是多元智能理论诞生25 周年时,我决定对这个理论进行的、全方位的回顾,因此产生了读者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多元智能新视野》。
《多元智能新视野》一书分三个部分。部分是“多元智能理论”,我在第1 章对初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做了综述,然后在第2 章讨论了此理论进展的主要方面,即新增加的智能种类,新涉及的行业和领域,智能以及与智能有关的多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在接下来的第3章,我论述了智能与人类其他认知能力如创造力、专业能力、天资之间的关系。在第4章,我介绍了因为心理学研究引发的有关教育的问题和建议。我对过去几十年里读者提出的许多问题和批评所做的回答则是第5 章的主要内容。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教育实践”中,我集中介绍了几个独特的教育实验项目,从培育和评估学龄前儿童的智能,到对青少年在包括艺术在内的主要科目学习时思维方式的启发(第6章、第7章和第9章)。这部分内容还包括对教育主要目的的讨论(第8章),以及对新的评估形式的某些细节的建议(第10章)。
在本书的第三部分“展望”中,我的注意力回到了一个新出现的智能观点上。这个观点重视儿童成长的不同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第11章)。接下来谈的是如何使用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对此理论在企业实践中如何应用的思考(第12章)。后一章(第13章)则展望了未来,其中包括智能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智能信息的新来源、多元智能理论拥护者群体的变化,以及此理论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等。
本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新的,其中一些选自我1993 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实践中的理论》和其他的著作或论文。那些著作和论文的内容在本书中的排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所以本书可以从头至尾畅快阅读。在大多数章节里,我略去了前面出现过的参考内容,但为了方便读者单独阅读某一章节,我还是保留了一些重复的内容。
正像你们所看到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和实践有它自己的生命旅程。毫不夸张地说,自从多元智能理论诞生以来,围绕这个话题,人们出版了数以百计的著作,还举办了同等数量的学术研讨会和报告会,数以千计或学术或通俗的文章被发表。还有成百上千的学校遍布全世界,应用多元智能的理念办学。虽然不能时时追踪以上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但希望我没有错过其中重要和富有创意的努力。
从我关于多元智能的研究工作开始,如果没有那些难以计算的大量人力和资金的支持,一切都无法持续下去。在哈佛校园内外,我的数十名学生及合作者协助并参与了一系列多元智能项目的实施,并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实践经验。我还受益于多个资助者,其中既有私人基金会,也有个人捐款。在这里我不可能向所有人一一致谢,对此我深表歉意。我要特别提到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西娜·莫兰(Seana Moran),她不但从多个方面帮助我完成了这本书,而且是第12 章的作者。此外,莫兰和我另一位能干的助手林赛·佩廷吉尔(Lindsay Pettingill)协同我一起整理了本书的有关资料。还有克里斯蒂安·哈索尔德(Christian Hassold),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给我以协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明迪·科恩哈贝尔(Mindy Kornhaber)、玛拉·克列切夫斯基(Mara Krechevsky)和约瑟夫·沃尔特斯(Joseph Walters),他们同意我在本书中选用我们一起合作发表的论文和资料。
这一切开始于巴黎,时间是1900 年,也就是著名的“美好年代”。这个城市的父亲们,向阿尔弗雷德·比内这位天才的心理测量学家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请求。当时,大量的家庭从法国各省迁居巴黎,他们的孩子在学习上出现问题。家长们希望比内可以设计一种测试方法,对巴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预测。
正如大多数人所知,比内成功了。很快,他的发明就被命名为“智力测验”,测验结果被称为“智商”,即“IQ”。如同其他巴黎时尚一样,“智商”很快就传到了美国。次世界大战之前,“智商”这一说法在美国就已经相当受欢迎,当时的军队甚至对一百多万名新兵都进行了这个测验。随着它在美国军队中的应用,随着美国在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比内的发明真正地红遍了美国。从那时起,“智力测验”成了心理学伟大的成就,被认为是一项广泛、实用的科学工具。
是什么原因使“智商”引起了轰动呢?至少在西方,人们往往依靠直觉来判断或评估人的聪明程度,而现在智能似乎定量化了。就像去测量一个人的实际身高或判断他的身高发育状况一样,现在人们似乎能准确测量一个人的实际智能或判断他的智能成长水平。我们能够并可以使用同一把测量智力能力的尺子,去测量每一个人并为之排序。
从那时起,人们一直寻求着测量智能的完美方法,从未间断。举例来说,下面是关于这种测量的一则广告:
您想通过一种快速的测验,准确、可靠地判断一个人的智能吗?仅需进行3 组测验,每组测验仅需4 ~ 5 分钟。这种测验不依靠语言表达和主观性的评分,即使是严重残疾甚至瘫痪的人,只要能对问题表达肯定或否定,皆处于适用范围。无论是两岁的幼儿还是优秀的成年人,都可以使用同样简短的一组题目和相同的方式进行。全部花费只需16美元。
如今,这种可以完成所有测量任务的单一量表仍然有很大需求量。美国心理学家阿瑟·詹森(Arthur Jensen)认为,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被试的反应时间来判断他的智能:一组灯光亮了之后,测量被试的反应速度就可以确定他智能的高低。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Hans Eysenck)则建议直接观察脑电波。而随着基因芯片的出现,许多人都期待着有一天,只要我们看一下特定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座,然后读出这个人的智商,就能信心十足地预言他的前途。
当然,智力测验还有更加精密复杂的变种,其中之一就是SAT。开始,它被称作“学业能力测试”(Scholastic Aptitude Test),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发生了改变,现在叫作“学业评估测验”(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这两种考试的目的都与智力测验相同,SAT 测试分成语言和数学两部分。如果把一个人在测试中两部分的得分加起来,就可以判断他在某一方面智能的高低。后来,写作和推理的内容被加入了这项测试之中。举例来说,专为天资优异的学生开设的课程或举办的学历教育,就通过这一测试录取学生。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30,就能进入此类学校或班级就读。如果你的智商是129,对不起,那里没有你的位置。
这种判断人的智能高低的一元化观点,产生了与之相对应的学校观念,我称之为“统一制式观念”(uniform view)。在以这种观念为基础建立的“统一制式学校”里,每个学生都要学习相同的课程即核心课程,可选项极少。只有较好的学生,可能就是智商较高的学生,才被允许选修需要批判性阅读、计算和思考等技能的课程。这些统一制式学校所使用的评估方法,往往是各种类似SAT和智力测验的考试,学生用纸和笔来完成。这些考试的成绩可以将学生排出令人感觉可信的顺序,“聪明的”和“有前途的”学生被送进较好的大学。他们将来可能——仅仅是可能——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地位。毫无疑问,这种选拔方式对一部分人有积极影响,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因为这种考试和选拔体系有利于英才教育,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推荐。
这种统一制式学校看起来似乎很公平,毕竟它对待每个人的方式都相同。但是许多年以前我就意识到,这种貌似合理的学校,实际上是完全不公平的。统一制式学校只挑选并重视某种类型的智能,我们在这里暂时称之为IQ/SAT 智能。有时候,我也称之为未来法律教授的智能,就是约翰·豪斯曼(John Houseman)在电影《力争上游》中扮演的查里斯·W.金斯菲尔德(Charles W. Kingsfield)博士所拥有的智能。在这样的学校里能够取得好成绩的人,也很容易在IQ/SAT 类型的测验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但我想谈的是对智能的不同看法,并介绍一种完全不同的看待学校的观点,这就是多元智能观,亦即承认存在许多不同的、各自独立的认知方式,承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认知强项及其对应的认知风格。同时,我还想介绍一种建立在多元智能观之上的、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individual centered school)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在比内那个时代人们还不知道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如认知科学或称思维科学,以及神经科学或称脑科学的某些成就。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多元智能理论。现在,就让我说明多元智能理论的起源和观点,以便在后面的章节中谈论其对教育的意义。
在我介绍这种观点之前,请读者暂且先从世俗的智能判断标准中解放出来,让思想自由地翱翔于人类所有的能力之中,说不定还需要换位思考,来思索人类智能的判断标准。在这个想象的实验中,你或许会被杰出的象棋大师、的小提琴家、世界体育冠军所吸引,因为这些人的表现十分突出,确实引人注目。由此,一个完全不同的智能概念可能产生。这些象棋大师、小提琴家、体育冠军在各自的职业领域里是聪明的吗?如果是,为什么智力测验无法辨认出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呢?如果他们不够聪明,那么是什么使他们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就呢?一般来说,为什么当代的智能结构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许多杰出表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