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
学习科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及其扩展版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分别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发布。2002年,该书由我的博士生导师高文教授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并于2013年修订再版。《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的撰写汇聚了包含约翰.·.布兰思福特等国际学习科学先驱在内的16位学习科学领域一流学者,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研究的首次概括。该书本着“联系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理念,重点从专家与新手差异、学习与迁移的发生机制、学习环境的设计、不同领域的学习创新、技术支持学习变革的路径等方面,汇集了当时对于学习的理解和相关研究的成果,探索其政策和实践意蕴,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人人知晓、人人的经典书目。在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官网上,《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的下载量位列前三,被认为是“受欢迎的报告之一”,中译本目前累计销量已超13万册。
如今,新世纪已走过20年。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目的、方式、评价的研究以及研究手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4年起启动学习科学中心建设计划,建立了七大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并一直持续资助这一领域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力推进脑科学的研究,其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也持续开展创新学习环境的研究。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及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若干所大学在学习科学研究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建于2002年的国际学习科学协会等学术组织影响力不断增强,《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国际学习科学协会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蓬勃发展为国际学习科学研究共同体构筑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此间还出版了《剑桥学习科学手册》(Keith Sawyer主编,2006,2014)、《国际学习科学手册》(Frank Fischer等主编,2018)、《学习科学百科全书》(Norbert M. Seel主编,2012)。这些研究、行动和成果让人们对学习本质的探索有了更多新发现,对于学习的神经过程、个体和文化上多样性的深刻揭示更是扩展了关于学习机制以及脑如何终生发展适应的科学理解。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教育实践的创新,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的结构等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经典的学校架构和课程教学模式,带来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和成果积累,这一领域也因此亟需再一次的回顾总结。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SEM)于2018年重磅推出了《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How People Learn II: 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延续了版报告的全视角、多层次、高水平风格,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荣休教授、曾长期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领导职务的科拉.·.巴格利.·.马雷特(Cora Bagley Marrett)领衔,21位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大学的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教育学领域等专家成员,组成了“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的科学与实践”委员会,共同完成新报告。这一作者团队组成更为多元,视角更为丰富,涉及主题更为广博。报告主要聚焦2000年后的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版报告未纳入的研究成果,以及认知科学、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学习与记忆、认知老化、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语言学习、学习中的情感与动机、学习障碍、学习评估等领域的发现,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实施、科学成果推广传播等不同的研究类型。在撰写过程中,委员会制定了收集和分析相关研究证据的基本原则,优先采信具有不同关键特征、运用多学科方法、指向多种学习结果的对照研究证据;关注案例研究、考察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探索性研究、设计研究和发展性研究、小型和大型准实验、小型和大型随机分配实验、富有前景之实践的培育性研究等;更多采信在元分析和研究综述中被重复报告的发现,而不是仅限于一项研究的经验发现;并在各章相应说明了证据的来源与性质,指出了不同来源及类型证据之间的差异性,可以说是一份非常严谨的基于证据的有关学习研究进展的权威报告。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多次强调版的观点主张至今仍然有效,同时又形成了关于学习本质、机制、过程的很多新见解。全书共计10章,构成了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七大主题,提出了21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的研究进展之大成的作品。
在20年前《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翻译出版时,中国学者更多地扮演的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引介者、学习者的角色。值得高兴的是,短短20年里,我国学习科学研究也迅速起步发展起来。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献的同时,对于学习科学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对新理论构念、新研究方法、新实践主张进行分析,并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开展着本土化的学习科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组建了多个学术共同体,有力推动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实践创新探索。其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在编纂过程中于《教育学卷》中新增了“学习科学”分支学科,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协同攻关,确定了学习科学的130余条基本辞条并完成了辞条编写,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确立了共同的知识基础。在各类教育及相关领域研究项目、学术期刊和学术交流中,学习科学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领域,并在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今天《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中译本发行之际,中国学者已多了同行人、对话者的新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新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境脉的影响、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学习贯穿一生等核心观点,这也启示我国学习科学研究需继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针对中国文化现实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真实学习问题,重视样本的多样性,从多层面多视角推进学习研究,推动跨学科交叉和团队协同创新,加快我国学习科学的证据积累与理论建构。
今天,“学习科学”已不再是学术圈独有的名词,而是进入了与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的官方文档中,并逐渐被中小学教师们所了解、所熟悉。在此,我期待并祝贺中文版《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的问世,也希望这将作为新的契机,推动我国学习科学研究者将国内外基于证据的学习研究成果加以转化,更好地服务和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改革,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