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2.1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舍伍德·安德森经典短篇集shou次中文译介 ★用内心zui喧嚣的故事,言说zui沉默的自我——安德森不容忽视的转型力作 ★中年离家出走、弃商从文,代表作《小城畸人》位列20世纪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 ★他帮助福克纳出版本书《士兵的报酬》被福克纳视为“授业恩师”;他引荐海明威进入巴黎文艺界,是海明威的“文学引路人” ★塞林格、卡佛崇拜的文学大师,zui早将心理分析引入小说创作,对后世诸多作家影响深远
|
關於作者: |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和教父,被认为是美国di一位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卡佛等一众文学大师,海明威称他“我们所有人的老师”,福克纳称他“我们这一代作家的父亲”。幼年生活艰辛,后从商小有成就,四十岁时抛家弃业,投身文学,曾一手提携海明威、福克纳等年轻作家。代表作有《俄亥俄,温斯堡》(又译《小城畸人》)《鸡蛋的胜利》《马与人》《林中之死》《暗笑》等。
|
目錄:
|
目录
译序
前言
德莱赛
我是傻瓜
一位现代派的胜利
久未使用
芝加哥的哈姆雷特
成为女人的男人
牛奶瓶
悲伤的号手
一个男人的故事
俄亥俄州的异教徒
|
內容試閱:
|
译序
舍伍德·安德森六岁时家道中落。讲述美国中西部地区心碎家庭的故事中又添新页。至此之后,父亲酗酒,行为纨绔,家庭重担落在了家中老三舍伍德身上。他为了生计,抛下童年的天真,先后当过农夫、食品运送员、自行车装配工和报童。当然,在随后的岁月里,这份工作简历还可以继续延伸下去,直至作家生涯的开启。母亲略带苦涩地给他取了个昵称:“工作迷”(Jobby)。自那时起,他身上的螺纹已被磨平,再也没有拧紧、固定在任何地方。奔波的足迹,频繁的转行,多变的婚姻,他一直在寻找落脚点。
1912年,三十六岁的舍伍德·安德森突发精神崩溃,毫无征兆地离开了位于伊利里亚的办公室。这件事被视为他一生颇具传奇色彩的转折点。在此之后,他开启了写作生涯。不过,这不是一则通过写作克服精神疾病的故事,而是一段借助写作,发现乃至发明自我的经历,两者都很励志,只不过对于舍伍德·安德森来说,意义却不一样。写作生涯并没有改变安德森的一贯状态,他并未安定下来专注于写作长篇故事,而是兜转于短篇小说的创作之中,成了哈罗德·布鲁姆口中,1920-1930年代美国短篇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有趣的是,他在给好友本杰明·许布希(Benjamin Huebsch)的信中曾这样解释他创作短篇小说的理由:“我根本没有机会不受打扰地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或写作,只有将构思的角色存入意识,并与之共存,不得不用支离破碎的方式来构思。于是,这些独立的故事变得清晰而浓烈起来。在我准备好将其中一篇写出来时,它就会一下子冒出来,像馏出物,像喷射物。”这样的理由发生在舍伍德·安德森身上并不意外。毕竟他是“工作迷”。但他所说的“清晰而浓烈”则更有深意。
1919年发表的《俄亥俄,温斯堡》(Winesburg, Ohio,又译《小城畸人》)成了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也为他一生的短篇小说创作奠定了基本风格。一般认为这部作品借鉴了詹姆斯·乔伊斯的《都柏林人》,但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并不能成立。
舍伍德·安德森初想要以篇故事《怪诞者之书》命名这部小说,后改为《俄亥俄》,但在许布希的建议下,加入了虚构的小镇“温斯堡”。许多批评者都认为许布希才是读过《都柏林人》的那个人,由此才提出了在《俄亥俄》之中加入虚构地名的建议。而在安德森出版《俄亥俄,温斯堡》之后,次提出这部作品与乔伊斯有关的是《七艺》杂志的编辑、安德森的朋友沃尔多·弗兰克,他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写信给安德森说:“没人会写出这种好到令人叫绝的文字,除了乔伊斯……你应该读一读。”此外,从作家的回忆录和权威传记中,并无法找到直接能佐证安德森在1919年前读过《都柏林人》的记录。诚然,安德森或许会在1918年3月至1920年12月期间,借助当时往返于欧洲和美国两地的小杂志《小评论》读到乔伊斯的作品,但这部作品是《尤利西斯》而非《都柏林人》。1921年,舍伍德·安德森抵达巴黎,在乔伊斯的出版人比奇的引荐下,的确拜访过乔伊斯。这位爱尔兰作家给他留下了以下印象:“他长着一双我所见之人中为纤细的手,有着能抵消忧愁的爱尔兰式的智慧和微笑。”此外,在他的笔记本中,他写道:“他的命运或许是为多舛的,而《尤利西斯》无疑会是我们这一代出版的作品中为重要的一部。”随后,受到《尤利西斯》的影响,他创作出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中有名的一部——《暗笑》。除此之外,未见他对《都柏林人》有任何评价。
相较于考证式的比对,文学史更为绮丽的一面在于作家基于时代的风格共鸣。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和安德森的《俄亥俄,温斯堡》应当放在这一维度上进行阐述和对比。首先,两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革新了短篇小说的写作和陈列方式。自此之后,短篇小说的成书形式从“集”变成了“套”,后世批评家将这种将故事按组呈现,并要求读者在不同故事间相互借鉴,形成统一阅读经验的短篇小说命名为“成套短篇小说”(the short story cycle)。通常,所谓的“成套”需借助两个因素:限定的空间和内嵌的理念。比如,乔伊斯正是怀着对都柏林这座城市架构“良心实验室”的愿望,借鉴圣·阿奎那的神学理念,通过“灵光乍现”(epiphany)直抵都柏林人麻痹和瘫痪的中心。而舍伍德·安德森也有一套相对世俗一些的创作理念。
我是傻瓜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是有生以来不得不面对的痛苦的一次。这一切都是由我自己的愚蠢所致。有时想起这事,我还会想哭,想骂或打自己一顿。或许,即便到了过去许久之后的现在,说起这事还会让我有种袒露自己的卑鄙而获得的满足感。
这事发生在十月某个下午的三点钟,我当时正坐在“俄亥俄州桑德斯基市秋季马术慢速和快速赛”[1]的大看台上。
说实话,我觉得有点傻,竟坐在这个大看台上。那年夏天,在我和哈里·怀特海德一起离开家乡之前,我和一个叫博特的黑人找了一份差事,哈里有两匹马要参加那年秋天举办的一系列马赛,我俩就给其中一匹马当马童[2]。母亲知道后哭了,我姐姐米尔德里德也哭了,她想在那年秋天去学校找一份教书的工作,于是在我离开前的那个礼拜,她俩就在家里大发雷霆,破口大骂。她俩都觉得这很丢人,我们家竟然有人给赛马当马童。米尔德里德会觉得我干的事儿会妨碍她得到期盼已久的工作。
但不管怎么说,我总得工作吧,再说了,此外也没有我能干的活儿。一个笨手笨脚的大小伙子,都十九了,总不能老待在屋里瞎晃悠吧,再说了,我个子太高了,也不能干给人打理草
某个家伙就说:“你要不要来杯威士忌?”博特当即眨了眨眼,似乎在说:“哦,好吧,没问题,那就喝一点吧。我跟你分一夸脱。”妈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