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編輯推薦: |
1.一部以军机处为中心,解密大清权力运作、透视王朝兴亡秘史的重磅力作。
2.知名近代史学者袁灿兴博士深挖史料,厚积薄发,全新修订,全书增补近3万字,篇章结构大幅优化,精心编校,消灭大量错漏。
3.本书行文幽默轻松,叙事生动翔实,阅读体验极佳。
4.书前附多幅精修古图,正文图文并茂,生动还原历史场景,附赠精美《军机处大事年表》折页。
5.双封面设计,锁线精装,内文版式疏朗大方,印制精美。
|
內容簡介: |
1729年,雍正一手创设了影响清朝国运、主持清朝大政近两百年的军机处。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处理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作为一个临时机构,军机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军机大臣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物?作为维系清廷统治的重要支柱,军机处在清末时节又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历经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本书将努力给大家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本书以军机处为中心,解密清朝权力运作,透视王朝兴亡秘史。全书生动讲述了重要军机人物在清朝近两百年历史中的荣辱与沉浮,真实而全面地展现了军机处作为权力中枢,在大清帝国重大历史时刻中的重要作用,是一部完整的帝国权力中枢兴亡史。全书叙事生动翔实、笔调幽默明快,是一部了解军机处和清朝中晚期历史的佳作。
|
關於作者: |
袁灿兴,江苏靖江人,历史学博士、副教授,知名历史学者,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先后出版《大清内务府》《明人的率性生活》《湘军征战史》《晚清裱糊史》《北洋战史》等著作。
|
目錄:
|
目 录
部 雍乾盛世
“一人治天下”的梦想 2
受恩宠的汉人 10
首席军机大臣之死 16
赵翼的军机章京岁月 25
一名太监引发的窝案 34
第二部 嘉道风云
和珅的黄粱一梦 42
军机处的大手术 49
嘉庆十年的内讧 56
隆宗门外的杀声 61
木讷宰相曹振镛 71
“秦桧再世”穆彰阿 80
鸦片战争背后的党争 86
第三部 苦命天子
咸丰大洗牌 98
祁寯藻的心病 107
永安之战 116
靠谱的恭亲王 127
肃顺崛起 141
英法联军带来的变局 148
热河密札 165
第四部 垂帘听政
同治元年的人事动荡 180
文祥之叹 186
总理衙门:影子军机处 195
叔嫂决裂 205
同文馆卫道之争 212
天津教案引发的分歧 220
爱折腾的同治帝 228
第五部 帝后党争
幼帝时代军机处格局 240
沈桂芬恶斗荣禄 245
“清流党”出击 251
一尊难以供养的大神 256
甲申巨变 265
第六部 清末乱局
孙毓汶的发迹史 272
甲午战争的和与战 281
戊戌年的惊天风暴 302
向列强宣战始末 318
军机处在西安 330
庆亲王的手腕 344
后一次内讧 353
迟来的张之洞 366
资政院肉搏军机处 374
军机处的消亡 388
一名军机章京的追忆 396
参考文献 405
后记 411
|
內容試閱:
|
中国历代皇帝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必须集中权力,以确保皇权独尊;但他们又必须适度放权,以让臣子去处理纷繁复杂的事务。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如何做好平衡,是考量皇帝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雍正登基之后,培养亲信大臣,打击朋党,整顿吏治,又在思想领域打击异端,争夺舆论阵地,宣传清廷统治的合法性。在这一过程中, 雍正已开始构思创设一个政治机构,这个政治机构专属于皇帝,由皇帝任命,唯皇帝是从。这个政治机构必须效率极高,又具备保密性,但没有专属府衙,也没有专门官吏。它既能满足皇帝集权的需要,又能高效地处理军政、控制思想、预防朋党。雍正七年(1729),带着这个机构的蓝图,在张廷玉的辅佐下,雍正一手创设了影响清朝国运、主持清朝大政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
军机处创设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被彻底架空,皇权一统,乾纲独断。军机处的负责人军机大臣由皇帝挑选内阁中的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等亲信大臣担任。虽然名义上到军机处上班是兼职,但基本上军机大臣都在军机处办公。而自军机处设立后,军国大事概由军机处负责。用兵时,由军机大臣决定战略方针,皇帝批准之后,再以谕旨发往前方。前方将领的请示经由军机处讨论,奏报皇帝批准后,再发往前方执行。至于用兵时的兵马粮秣、山川地形之类,概由军机处主持策划,这便是后世参谋本部的雏形。
在重要案件上,军机处能越过刑部取得法律执行权。军机处审理的案件,一种是由军机大臣单独审讯,将被审者押到内务府公所或步军统领衙门内接受审问;另一种则由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因案件涉及的都是当朝大员,故而交给军机大臣来处理。军机大臣还可以推荐重要职位的官吏人选,从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乃至地方官员,皆可由军机大臣开列名单,交给皇帝选择。
军机大臣权势虽重,但伴君如伴虎,这也是份高风险的职业。军机处的奠基者张廷玉不过因为上书乾隆,请他对自己配享太庙的资格做个保证,就招惹乾隆雷霆大怒,使自己不得安生。讷亲在金川前线久战无功,乾隆本来要让他去边疆充军赎罪,不想因为他私底下的几句牢骚话而送掉了自己的性命。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受命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军。出征之前,他自知要倒霉,竟然一路哭着出京。
军机大臣之中,能长期稳坐、安享富贵荣华的不外谨慎持身、不结党营私之人。嘉庆朝担任了十几年首席军机大臣的庆桂性格平和, 在中枢数十年,不敢有丝毫逾越,规规矩矩,毫无过失,一口气干到了七十九岁才退休。当时人认为他过于谨慎,近于迂腐,可嘉庆却始终信任并重用他。被称为“三百年福气之人”的潘世恩,该说话时就说话,该磕头时就磕头,该闭嘴时就闭嘴,得享高寿,终生平安,后世子孙文章都做得好,孙子潘祖荫还考中了状元。潘世恩的苏州同乡彭蕴章是咸丰朝首席军机大臣,老前辈潘世恩的那套功夫他学不来,所以干脆一言不发,人送外号“彭葫芦”,倒也能做个太平宰相。
军机大臣之外,军机章京是军机处中不可忽视的角色。军机章京的工作极多,如拟定谕旨、随军机大臣出差、参与审理案件等等,这些工作中,为重要的是拟定谕旨。本来拟定谕旨是军机大臣的任务,经过实际操作之后,这份工作也被转给了军机章京。将草拟谕旨的工作转给军机章京,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军机章京们的积极性,给他们发挥才华的机会,以向皇帝、军机大臣们证明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军机大臣专一于军政事务,提高军机处的工作效能与质量。就皇帝而言, 也乐于看到军机章京们起草谕旨,这样可以适度分权,避免军机大臣大权独揽的现象出现。
军机章京虽不似军机大臣那样声名显赫,标榜于史册,但他们在当时职责重大,担任撰写谕旨,整理政令、档案工作,并因其职位之重要,而在官场中可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从军机章京走出来的首席军机大臣就有讷亲、阿桂、庆桂、文孚、赛尚阿、彭蕴章等人。据统计,清代由汉军机章京升为军机大臣者有三十三名之多。军机章京们在政治上的辉煌前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并视军机章京一职为人生的荣耀。
总体而言,军机处虽然有权势过人如和珅者,却从未能对皇权形成任何制约,更遑论威胁。军机处不是正式的机构,军机大臣不是正式的官衔,既可以说它有权,也可以说它无权。只有皇帝信任的大臣才能入军机处。而在军机处之中,军机大臣所处理的一切事务都是皇帝交付的,他们只是皇权所操控的木偶,并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在军机处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皇权与相权激烈对抗的现象,也从来没有军机大臣的权势嚣张到不可控制的程度,这可以说是军机处成功的地方。
军机章京们曾发出豪言:“起家词赋皆先泽,报国文章在此身。书生蝇头钻故纸,不输沙场斫贼刀。”军机大臣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对待新事务的态度又是如何?军机处日常如何运作?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们的心态又是如何?曾影响大清国运的军机处,在清末时节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历经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军机处二百年》之中,我将努力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一人治天下”的梦想
紫禁城的乾清宫广场西侧,靠近隆宗门,有一排简陋的平房。与金碧辉煌的宫殿相比,它颇显寒酸,游客们也大多会忽略它。然而,别看它不起眼,它却是大清帝国一百八十余年的决策中枢。
它就是军机处。
军机处为清朝独有,首创者乃雍正帝。雍正为何要设立这么一个“中央军事领导小组”?根本原因是想有效发挥君主集权的优势,而导火索是一场发生在帝国西北边陲的战争。
事情起于雍正二年(1724),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罗卜藏丹津叛乱,被年羹尧、岳钟琪荡平。罗卜藏丹津逃亡准噶尔。准噶尔是清廷的老对手了,康熙皇帝都曾披挂上阵,三次亲征准噶尔。
雍正四年(1726),内政整肃完毕,皇帝准备对准噶尔用兵。
雍正七年(1729),战争爆发。军情如火,需立即处理,且必须保守秘密。但当时的政治机构不尽如人意。清承明制,以内阁为国家行政中心。内阁设于紫禁城太和门外的文渊阁附近,而雍正皇帝在养心殿处理政务、就寝,两者相距一千余米。宫禁重重,手续繁多的处理流程极易延误时机;而军报到京,先经内阁也容易泄露机密。于是雍正以需要一个密且近的处理机关为借口,在隆宗门一带的墙根搭建了一排平房, 始称军需房,后改称军机房,又改称军机处,遴选心腹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三人秘密办理军务。
打开故宫地图就能发现,隆宗门位于乾清门广场以西,正北面就是雍正皇帝的寝宫——养心殿,两者相距不足五十米。一千米到五十米, 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也意味着权力向皇帝集中。
军机处的房子和宫墙之间有两米空隙,据说这里曾有一条通往养心殿的专用通道。这条路穿过宫墙,经过御膳房,直达养心殿,如今御膳房的宫墙依然留有通道的痕迹。心急的雍正皇帝将军务处理中心迁到自己附近还不够,还要凿出一条便捷往来的孔道。雍正的亟亟求治之心、乾纲独断之望,显露无遗。
西北战事结束后,雍正并未撤销军机处,反而在第二年增设办理文书事务的“小军机”——军机章京。雍正十年(1732),又铸军机处印信,储于大内。一个临时机构为何能存在如此之久、影响如此之大?因为皇帝借着军机处掌握了乾纲独断的秘密,破解了集权统治的难题。 创设军机处,既是对准噶尔用兵的需要,也是集中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创设之后,早先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徒具虚名,议政王大臣成为虚衔, 无应办之事,有名而无实,在乾隆年间终被裁撤。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主要负责文辞书画。但入南书房行走一直是清代士人心中的荣耀,皇帝也常让亲信大臣入南书房作为奖励。
养心殿的西暖阁是雍正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墙壁上悬挂着一副雍正手书的对联,十分醒目: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皇帝不加掩饰地表达了他对集权的渴望。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秘密在于军机处的三个字:勤、速、密。雍正追求高效。军机处甫一成立,雍正皇帝就规定,不管有多少公文,必须在当天完成。即便一天的奏折多达几百件,也必须连夜处理完毕。皇帝要求如此严格,军机大臣的工作就很辛苦了。王文韶是清末的一位军机大臣,在他的日记中,留下了军机大臣辛苦工作的场景。每日寅时初(凌晨三点)天还没亮,王文韶就要入值军机。光绪七年(1881)的元旦,他凌晨两点就到了值庐(军机处所在地),直到早晨七八点才能稍微缓一口气,休息一下。夜里办公腹中饥饿,军机大臣们会在离家前先吃好夜宵。皇帝也考虑得很周到,军机处办公室的门廊下总会摆放着一盘盘烧饼、油条,供大臣们充饥。
凌晨三点,紫禁城内一片漆黑,唯有军机处值庐中灯火通明。不过,辛苦的人不是军机大臣,而是负责撰拟谕旨和管理档案的军机章京。军机处成立后,权责日重,举凡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事务, 莫不经过军机处,单凭几个军机大臣已经处理不过来了。于是军机处成立的第二年,就增设军机章京。起初军机章京无定额,从内阁中书、笔帖式等官员中选调。嘉庆四年(1799)起,定军机章京满汉各十六人, 分为满汉各两班。每班的领头称为“达拉密”,由他领着章京们在军机处值班。通常情况下,满汉章京轮流值日,每班值两日。即便是大年初一,军机处也要当差入值。
军机处强调效率与速度。军机大臣的工作流程生动地描绘了这里的“速度与激情”:军机大臣入值后,约五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就要去养心殿面见皇帝,聆听皇帝对政务的处理意见,这叫“承旨”。皇帝在征询军机大臣对政务的意见后下达指示,军机大臣就会急匆匆赶回五十米以外的军机处,将皇帝的意思“述旨”给军机章京,章京们走笔如飞,执笔“拟旨”。军机大臣拿着拟好的谕旨,再赶回养心殿报皇帝批准。一来一去,不过一个时辰,许多政务就处理完了。
军机大臣是跪着“承旨”的。久跪辛苦,大臣们总结了一些小窍门。比如他们会在膝盖处用圆夹布中置棉絮为衬里,这样跪着就不疼了。为了免除终日长跪,军机大臣们还练就了简明扼要的本事:无论事情多复杂,一定三句话内讲完,免得皇帝再问。皇帝批文封好后,就会加盖军机处大印,并写明驿递日行里数,交给兵部发驿马传递,或每日行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加急,飞奔的骏马带着皇帝的批文,在帝国的驿道上川流不息。凭着这套交通系统,中央集权的触角伸向帝国各方。
“密”,是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成立后,雍正三令五申地告诫属下“臣不密则失身”的道理,并规定军机处外面由护军把守,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监宫女都严禁私入。甚至服务人员,也规定必须是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小太监,称为“小么童”。十五岁之后,就立刻换新人。而占军机处文书大头的廷寄,与文武大臣向皇帝呈递的奏折,更是改变了古代中国长期以来的公文惯例。
今天,“上朝批折子”是人们对皇帝工作的主要印象。孰知,清代之前的皇帝是“不批折子”的。奏章摆在皇帝案头,需经过复杂的流程。以明朝为例,当时地方各省及中央各部的上行公文,若有关公事的,叫“题本”;有关私事的,叫“奏本”。这些“本”首先要汇总到相当于国务院办公厅的通政使司,然后交给内阁。内阁先“票拟”附上处理意见,与奏本一同送达皇帝审批。皇帝用朱笔写下意见后再发给内阁执行,这叫“批红”。
明朝中叶后,皇帝对政务懈怠,往往将“批红”权力交予司礼监, 让首席秉笔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作“朱批”。明朝这套政务处理流程, 虽然开了太监参与朝政的后门,也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因为内阁首先阅览奏章,在皇帝过目之前就拟定了意见。即便皇帝驳回了内阁的“票拟”,内阁也会想法子补救。慢慢,内阁首辅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如果他与首席秉笔太监关系密切,且皇帝年纪幼小,那么决策权就掌握在内阁首辅手中。例如万历年间的张居正,属下官员上奏本,内阁依张居正的意思“票拟”,政治盟友冯保控制的司礼监再“批红”,“万历新政”就这样雷厉风行地推行开了。
为了避免自己被内阁蒙蔽,康熙中期发明了奏折制度——皇帝亲信秘密地直接呈递报告,皇帝通过秘密报告掌控全局。奏折绕过了内阁, 这就保证皇帝不受干扰地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权力集于君主一身。
雍正完善了奏折制度。他不仅将有权写折之人扩展至大学士和各省督抚、藩、臬、提、镇,也在保密措施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密折均直达御前,中间不经过任何人转手;而且密折只能由皇帝一个人批阅,即便是军机大臣也不能过目。
在《朱批谕旨》前言中,雍正自得地说:“此等奏折……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大臣与皇帝之间的密折与朱批由特制匣子传递。大臣与皇帝一人一把钥匙,除此之外,没有人能够打开匣子。即便如此,雍正还要谆谆叮嘱臣下不要泄露密折内容。鄂尔泰是雍正信任的宠臣之一,雍正在给鄂尔泰的侄子鄂昌的奏折朱批中告诫他:“不可令一人知之,即汝叔鄂尔泰亦不必令知。”就是朱批过的奏折,雍正依然不放松,还下旨要求具奏人在一定时间内交回宫中保存,本人也不得抄录留底,否则严惩不贷。
那么,朱批后的奏折是如何到达具奏人手中的呢?靠军机处。军机处收到朱批奏折后,先由军机章京将奏折连同朱批誊写一遍,加以保存;原件则密封装好,直接传给上折大臣。有些折子,皇帝当天没有考虑周全,就“留中”不发;另一些极为机密的,只录“另有旨”,连副本也不保存。
雍正靠密折了解下情,推行新政,震慑臣下,清明政治。举凡气候、粮价、养廉、水利等,皆在密折之内,几乎是无所不包。除了这些,精力充沛的雍正还喜欢插手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臣也望风希指, 投其所好:雍正六年(1728)六月,河南府孟津县居民翟世有捡到陕西棉花商人秦泰170两银子,没有私自独吞。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的田文镜在奏折中向雍正陈说此事,皇帝批示:“这是田文镜你教化有方,真是国家的祥瑞,朕很高兴。”由于地方大员多有密折具奏之权,雍正乐得他们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王绍绪由鄂尔泰举荐出任广州提督,雍正担心他过于“善柔,行小惠沽名钓誉”,于是让广州将军石礼哈监视王的表现。在接到石礼哈“王绍绪念念不忘圣恩,志洁行清,勤于办事”的回奏后,雍正依然疑虑重重,又询问了两广总督、署理广东巡抚的意见。得到广东巡抚傅泰的肯定意见后,方才罢了。
任命一位广州提督,就要耗费皇帝如此的心神。在天威罩顶的震慑下,雍正力推的新政,如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也轰轰烈烈地推行下去了。自雍正朝始,密折政治成为清朝政治的主流。军机处扮演枢纽的作用,对于大清帝国走向盛世,功莫大焉。
雍正借着军机处“以一人治天下”,同时也将重担放在肩头。清朝皇帝普遍勤政,而雍正是其中突出的。雍正四年(1726)五月,皇帝在上谕中感慨地说道,皇考每日上朝,已经是勤政的楷模了;而朕,每天从清晨工作到深夜,又有过之。白天,雍正帝接见大小官员,披览章奏;晚上在青灯下,还要阅读各地的密折,多至二三十件。
据统计,雍正当政十三年,至少批阅过奏折两万两千余件,题本十九万余件,写下了千余万字的批语。与他的父亲和儿子不同,雍正从未南巡锦绣江南、围猎木兰围场。除了生日放假一天外,他就是一架工作机器。君主集权的背面就是放弃休息、勤于政事。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皇帝暴死于圆明园,大位传给宝亲王弘历,新帝年号乾隆。在乾隆皇帝时,军机处彻底成为皇帝的左右手,军机大臣彻底成为皇帝的高级秘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