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7.7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4.9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8.7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7.7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102.4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6.4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9.4
|
編輯推薦: |
《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刘勃作序推荐 三十个案件解构三国,30个关于三国的合理脑洞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细致案情讲述,烧脑逻辑推理 谁是真凶?谁在说谎?谁是幕后隐秘的操盘手? 英雄、枭雄,肱骨大臣、簪缨世家…… 他们都是局中人
|
內容簡介: |
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阴影,三国也不例外,有正大光明出师有名的讨伐行动,也有躲在阴暗角落使用诡计的谋杀行动。三国中各种各样的刺杀行动也就应运而生,尽管有些成功有些失败,但这些阴谋却让三国蒙上了一层更神秘的色彩。
本书另辟蹊径,将三国争霸中的著名历史事件以三十个案件呈现出来。曹操、袁绍、吕布、孙策、何进、关羽等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皆涉案其中。本书以刑案的来龙去脉入手,勾连出隐于案件背后的权力倾轧与政局争斗,并从全新的角度还原历史人物本来面貌,相信能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次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
關於作者: |
罗三洋,1979年生人,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出版有《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梦断三国》《柔然帝国传奇》《罗马的黑人皇帝》《袁本初密码》《古代丝绸之路的绝唱:广东十三行》。译有《哥特史》。
|
目錄:
|
案 曹操刺杀张让案 (180年左右) 001
第二案 何进遇刺案 (189年) 018
第三案 吕布刺杀丁原案 (189年) 032
第四案 曹操屠杀吕伯奢家人案 (189年) 044
第五案 韩馥自杀案 (191年) 057
第六案 王允、吕布刺杀董卓案 (192年) 073
第七、八案 王允杀蔡邕、曹操杀边让等名士案 (192—193年) 081
第九案 曹操全家遇害案 (193年或194年) 090
第十案 兖州官员叛曹操降吕布案 (194年) 100
第十一案 袁术称帝案 (197年) 113
第十二案 刘表祭天案 (197年) 117
第十三案 祢衡击鼓骂曹案 (197年) 122
第十四案 袁绍杀 义案 (198年或199年) 128
第十五案 曹操杀吕布案 (199年) 138
第十六案 孙策遇刺案 (200年) 145
第十七案 张仲景起兵反刘表案 (199—200年) 158
第十八案 袁绍军将领在官渡集体降曹案 (200年) 168
第十九案 袁绍杀田丰案 (200年) 186
第二十案 曹操杀华佗案 (208年) 197
第二十一案 曹操杀孔融案 (208年) 205
第二十二案 曹操杀神童周不疑案 (208年) 211
第二十三案 诸葛亮亲友集体降曹案
第二十四案 张昭劝孙权降曹案 (208年) 227
第二十五案 曹操杀马腾案 (212年) 240
第二十六案 荀 自杀案 (212年)
第二十七案 曹丕杀甄妃案 (221年) 254
第二十八案 曹丕杀曹彰案 (223年) 271
第二十九案 孙权废太子案 (250年) 277
第三十案 孙峻刺杀诸葛恪案 (253年)
|
內容試閱:
|
很大程度上拜《三国演义》所赐,三国时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中被关注的一段。当然,书读得稍微多一点,往往就会掉过头来强调:《三国演义》所讲述的,远非真实的历史。把《三国志》拿过来,和《三国演义》进行比较,指出哪些地方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不论写书还是讲课说段子,都很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于是引出一个问题:看了《三国志》,就能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吗?《三国志》是很不容易读的一部书,倒不是说读通文言文有多难,而是陈寿的写法,实在有点刻意制造阅读障碍。
在三国归晋的现实环境下,陈寿写历史书,必须以曹操为正统,“帝魏寇蜀”,但陈寿本是蜀人,对故国蜀汉有很深的感情,于是这部书公开摆出来的立场,和内在的情感立场,就有巨大的矛盾。
更为难的是,一味美化曹魏也不行。晋是继承魏的,所以曹魏的正统地位不容挑战;但如果曹魏不够坏,晋取代魏的合法性就有所欠缺,所以曹魏也必须要有重大污点。而且这次易代并没有杀人如麻的大换血,所以曹魏时代的大臣,很多在晋朝仍然是大臣,哪些隐私可以揭发,哪些污点仍需要掩盖,哪些脏水应该大泼特泼,哪些地方却反而要洗地……凡此种种,都是重大的技术难题。
写一部符合晋朝需要的三国历史,固然是的文化工程,却是一件干好没多少好处,而稍不留神就可能得罪哪家权贵,轻则从此仕途无望,重则误了卿卿性命的事。
当时中原绝不缺才学之士,但这个重任却交到了陈寿一个蜀人手里,可能也和这个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有关。而陈寿算是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当时夏侯湛也在重写《魏书》,看了陈寿的作品,就觉得不用再写了,把自己的稿子毁了。张华对陈寿更是大加赞赏,说:“当以《晋书》相付耳。”意思是以后修本朝史的重任,也可以交给你了。
范晔评价司马迁和班固说:“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比较下来,陈寿的特点大概是“其文约而事微”,文字特别简洁,叙事非常微妙:很多话看起来是一个意思,其实是另外一个意思;很多事看来好像没说,但该说的他其实都说了。从这个角度看,陈寿真正吃透了“一字定褒贬”的“春秋笔法”。
所以,一旦时过境迁,不理解陈寿修史时的这层难处,把《三国志》拿来当故事书看,就很容易觉得没什么意思。晚清的学者李慈铭就说,三国时代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论精彩程度,不在楚汉相争时之下。可是《史记》写得“声色百倍”,《三国志》就淡而无味。甚至于同样的事,如果《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写过,就比陈寿写得好看得多。这段话,很真实地呈现出一个想看故事的人的失落感。
《三国志》零散到什么地步呢?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赤壁之战后的东吴攻取江陵之战,《三国志·曹仁传》是这样写的:周瑜率领数万大军攻打江陵,被曹仁率领三百勇士杀进杀出,如入无人之境。后曹仁的部下赞叹:“将军真天人也!”曹操知道了这事,也越发认为曹仁雄壮,转封他为安平亭侯。
如果只看这段记录,还以为江陵之战曹魏方面赢了。要结合东吴方面人物的传记,才能发现周瑜尽管打得很艰苦,但毕竟是把江陵拿下了的。所以,读《三国志》要是不端出研究者的态度,就当故事书今天翻几页明天翻几页,极可能会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发生重大偏差。反而是看《三国演义》的读者,在这种大关节上,倒不会出错。
当然,读《三国志》还离不开裴松之的注。裴注的好处,是征引广博,让我们了解到,《三国志》里简简单单一句话,背后包含着这么多的细节,或者很多事原来有那么多各不相同彼此冲突的说法。
当然,有了裴注,也就意味着阅读《三国志》的感受除零散之外,又更增芜杂。总之,这不是一部适合用休闲的状态来阅读的书。于是,罗三洋兄的这部《三国三十案》的可贵之处,也就显现出来了。
邓广铭先生有个著名的说法,学习中国古代史,要有四把钥匙:年代、地理、职官、目录。怎样运用这四把钥匙,三洋兄特别精熟。人是生活在特定时空里的,所以弄清楚时间先后和地理方位就特别重要;传统中国是官本位的社会,很多时候你该怎么做,不是由你的智商和性格决定的,而是由你在官场中的位子决定的。年代为横轴,地理为纵轴,职官为立轴,这就建立起一个三维的坐标系。
而史料中那些零碎芜杂的记录,就成了这个坐标系中一个个的点。在这些点之间贯通勾连,于是,一种不但不同于《三国演义》,也不同于《三国志》的表面文章的历史叙事,也就慢慢呈现出它的轮廓。
用破案的方式来实现这个过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当然,由于史料数量太过有限,三洋兄对有些事情的解释,未见得是正确的答案,但至少也是合理而有趣的答案之一。
三洋兄的学识渊综广博,我素来佩服,他对三国史的熟稔,更不是我能望其项背的。他嘱我作序,我实在是既荣幸又惶恐。只能强调一句,他的著作,扫去了我读三国史时感受到的重重迷雾,我写下这些文字,聊表一下感激之情。
刘 勃
案 曹操刺杀张让案 (180 年左右)
绚烂的晚霞照耀着金色的屋顶,熙熙攘攘的人群焦躁地在城门口排队等待卫兵放行,街区随之逐渐安静下来。东汉帝国的首都洛阳城即将被夜幕笼罩,由此结束看似平凡的一天。
汉代的城市都实行宵禁,也就是说,夜生活通常被严格禁止,在城内谋生的多数民众必须在傍晚离开城市,到郊区去过夜,次日清晨城门开放时才被允许回到城内。不算路途奔波,每天在城门口排队的时间就往往要花掉一两个小时,与现代上班族的生活颇为相似。只有少数人在城内拥有居所,可以避免这种每日在城门口穿行,接受卫兵检查的奔波之苦。
与中国以往的其他首都相似,东汉洛阳城的一多半面积都被皇宫占据,留给市民的空间并不多,而且被北宫和南宫这两座主要宫殿群分割成了东西两片:西城的居民大多是普通百姓,生活起居都围绕着金市等几座大市场,洛阳对他们来说就是这狭长的一片街区。北宫和南宫居然都没有设朝西的大门,可见宫里的帝王将相们对于西城百姓的生活毫无兴趣。皇宫对西城百姓来说仅仅是几道高墙,他们对墙里面的世界近乎一无所知。北宫和南宫之间有宽阔的
马路,但那是为政府车队建造的,平民百姓不能随意穿行,马路上方甚至还有沟通北宫和南宫的过街天桥——“复道”,皇亲国戚们经常站在复道上俯视壮丽的首都街区。东城的居民大多是达官贵人及其仆役,皇宫朝东设有多座大门,方便东城贵人们进出。东城的北部是块僻静的街区,这里有独立于皇宫的小型宫殿群“永安宫”,通常用于安置皇太后、失宠嫔妃和退休太监,存放兵器的武库也设在这里。东城的南部则是首都热闹的街区,所有政府衙门都云集于此。而在这两片形成鲜明对比的街区之间,鳞次栉比地分布着众多豪华官邸,
权贵人家门口总是终日车水马龙,直到傍晚,才因为宵禁安静下来。即便夜幕降临,人群散去,从门口车轮印痕和脚印的数量,也能很容易地判断官邸主人眼下是否正受到皇帝的信任,及其实权的大小。所以,洛阳居民都很在意家门口的车轮印痕和脚印数量,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不男不女的人,概莫能外。
此时,洛阳东城门口车轮印痕和脚印数量多的那座官邸,就属于一位不男不女的人。张让,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人,年轻时曾担任给事中,也就是宫廷顾问。这个职务历来很少由宦官担任,反倒经常由学者型官员兼任,所以张让年轻时未必是宦官。到了重视宦官的汉桓帝时期,张让的职务才变成了真正的宦官“小黄门”,在汉灵帝时期又升任宦官之首“中常侍”。中常侍这个职务本来也与宦官无关,汉成帝的岳父许嘉就曾经担任中常侍,《汉书》作者班固家族中也出过好几位中常侍。直到东汉中期,才有宦官出任中常侍的记载,终完全被宦官垄断。
由于中常侍一职在东汉末年位高权重,从不会只让一位宦官专美。所以,除张让以外,汉灵帝还委任了赵忠等其他九位中常侍,与张让合称“十常侍”,后来又陆续增加到十二位。因为汉灵帝并不是其前任汉桓帝的亲生儿子,而只是汉桓帝的堂侄,故登基以后先是囚杀汉桓帝的遗孀窦太后一家,又逼杀了汉桓帝的弟弟、勃海王刘悝,皇位才算坐稳,所以重赏在这几次宫廷政变中为他出过大力的宦官,张让、赵忠等“十常侍”都被封为侯爵。汉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把张让当作父亲一样看待。
虽然极受皇帝信任,但是使张让在“十常侍”中脱颖而出的,是他灵敏的政治嗅觉。汉灵帝因为多个儿子都相继夭折,怀疑宫中有鬼,等一位身材高大的何姓宫女生下又一位皇子以后,便把这孩子改名换姓,送出宫去,交给一位道士抚养,等到年满三岁以后才带回皇宫,这就是后来的汉少帝刘辩。刘辩回宫之后不久,汉灵帝就力排众议,在宦官的支持下废掉宋皇后,立刘辩的生母何美人为皇后。何皇后出身低微,父亲是个屠户,母亲去世又早,主要靠继母和大哥何进抚养成人,所以谈不上有什么家教,脾气很大,爱嫉妒,性格又泼辣,每当其他嫔妃怀孕,都被何皇后逼迫打胎。刘辩出生以后便离开父母,交给道士抚养(这位道士应当雇了乳母),所以缺乏安全感,与父亲汉灵帝关系淡漠。总而言之,汉灵帝顶着很大压力才册立了何皇后,随后不久便后悔了,据说经常梦见汉桓帝向自己发怒,于是开始策划废黜何皇后,而且迟迟不立刘辩为太子。在这个矛盾重重的皇室里,宦官们得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活跃的一位正是张让。
从刘辩出生开始,张让就以大宦官的身份,与何家频繁来往。前文说过,张让年轻时担任宫廷顾问“给事中”,当时他未必是宦官。这并不奇怪:在汉朝,大部分宦官并不是从小就被阉割的,而往往像司马迁一样,是在职期间因为犯罪被处以宫刑的正常官员。所以,很多汉朝宦官都有亲生子女,司马迁就儿女双全,张让也不例外,他有一个儿子叫张奉。有些人想当然地把张奉说成是张让的养子,是缺乏依据的。这位张奉是个酒色之徒,也通一些医术,张让在刘辩出生以后,就安排张奉娶了何美人的妹妹为妻。这样一来,张让与何美人就成了姻亲,何美人一被封为皇后,她的妹夫张奉就被封为太医令,主管皇室成员的健康医疗。
大宦官张让的儿子娶了何皇后的妹妹,这场联姻让两个家族走上了双赢的道路:何皇后历经风雨,始终没有倒台,她的大哥何进反而晋升为百官之首大将军,弟弟何苗也被封为车骑将军,何家的政治地位变得无比巩固;张让更是在“十常侍”中脱颖而出,汉灵帝与何皇后夫妻都对他无比尊重,俨然成了太上皇。由于何家兄妹文化程度有限,其家族原本也没有什么靠山,所以在何进担任大将军期间,张让其实就是东汉帝国事实上的执政官。于是,当时有求于张让的人多如过江之鲫。
张让的宅邸举世闻名,其豪华程度与皇宫相仿。据说当时宦官们怕汉灵帝登高时会看到自己的宅邸过度豪华,涉嫌僭越,于是共同劝汉灵帝说:“天子不能登高,登高百姓就会离散。”于是汉灵帝很长时间都不敢再登高了。 问题是,身为中常侍,张让大部分时间都得在皇宫里上班,连续在宫中过夜也不稀奇,很少回家享福,据说每十天才能回家一次,而且这点假期还经常因加班被取消。虽然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请托车辆在门口排队等候,却难得有几个人能够见到尊贵的张让本人,其中一位幸运儿,就是三国时期风云人物孟达的父亲孟佗。孟佗在诸多马屁精中脱颖而出所依靠的,是一种当时极为罕见的,且很投张让儿子、太医令张奉胃口的稀有礼品——进口葡萄酒。据《三辅决录》记载,孟佗耗尽家财贿赂张让的家奴,才得以进入这座豪宅,见到张让本人,送上葡萄酒等大礼。随后不久,孟佗便坐上了凉州刺史的高位,以便继续给张让父子供应当时中国还不能自行生产,只能从国外进口的葡萄酒。
权力令人迷醉,也会带来危险。作为中常侍兼侯爵,张让尽管权倾天下,却也在政坛树敌无数,因此他的府邸向来戒备森严,以防政敌行刺。
张让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就在看似平凡的一天即将结束,张让下班回家之际,蒙面刺客真的来了。久经宫廷政变历练的张让并非等闲之辈,他的家丁训练有素,立即将刺客包围。但这位蒙面刺客显然也有备而来,他面对张府家丁掏出了“手戟”。这是一种汉朝流行的便携式短兵器,像是将两把匕首以九十度角焊在一起,犹如方天画戟的戟头,因此得名。其用法类似中世纪欧洲的法兰克飞斧,可以在肉搏时砍或扎敌人,也可以投掷。几年后,董卓曾向触怒自己的吕布投掷手戟,刘备也曾经在长坂坡向报告他赵云投降曹操(假新闻)的信使投掷手戟。刺客用手戟和张府家丁在庭院里格斗了一阵,发现寡不敌众,
于是且战且退,后看准机会爬上墙逃走了,没有落入张让之手。
据东晋历史学家孙盛的《异同杂语》记载,这位企图行刺张让未遂的刺客不是别人,正是年轻的曹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