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編輯推薦: |
作者赵珩先生系“世家子弟”,生长环境较为特殊,闻见多于同龄人,笔下的掌故趣事亲切可感,有独特的历史性;加之个人善于品味,谦为“老饕”,博闻强记,笔下生趣,引领“食话”风潮。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文化学者赵珩先生谈饮食文化的代表作,共48篇,写口腹之物,记风物人情,述历史掌故,自然风雅,颇多趣味,流露出对精致文化的眷念。
精装增订本。朱家溍撰序。王世襄题签。
|
關於作者: |
赵珩,生于1948年,北京人。原北京燕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多年来从事文化史、北京史、戏曲史的研究,有《老饕漫笔》《老饕续笔》《彀外谭屑》《百年旧痕》《二条十年》《旧时风物》等。
|
目錄:
|
序 朱家溍
自序
闽北光饼
杏花春雨话冶春
被异化了的蒙古烤肉
蜜汁红苕
九华春笋
辉县吃海参
闲话伊府面
中山食禾虫
金华烧饼与宁波苔条
西安稠酒与泡馍
镇江端午鲥鱼肥
曹溪圣水 南华佛茶
东江盐焗鸡
塔尔寺酸奶
台北饮馔一瞥
莼羹鲈脍的寂寞
镜泊鱼米
川戏与川菜
忆吉士林
中山公园的藤萝饼
老麦的粽子
郑宅肉松
次喝豆汁儿
北海的三处茶座儿
忆灶温
吃小馆儿的学问
康乐三迁
“堂倌儿”的学问
油酥饼热萝卜香
从法国面包房到春明食品店
俄国老太太
忆华宫
家厨漫忆
家厨的前世今生
“何山药”与“爆肚满”
饾饤 杂忆
说糟
饮料琐谈
早茶、早点种种
豆腐干絮语
漫话食鸭
中秋话月饼
从“看戏也是读书”说到“治大国如烹小鲜”
西瓜的退化与变种
也说名人与吃
说恶吃
食单琐话
莼鲈盐豉的诱惑
后记
增订本后记
|
內容試閱:
|
所谓恶吃,我想大约不外三类:一是吃不应入馔的东西。二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三是与饮食有关的种种恶习。凡此三类,都可以归为“恶吃”。
民族、地域的差异,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加之文化基础的不同,于是吃什么、不吃什么就各有所好。对于植物类原料的选择尚无可厚非,而对动物类原料的选择就有了极大的争论。欧美人对亚洲一些地区食狗肉极为反感,认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宰杀宠物是不人道的行为。河豚有毒,历来有“冒死食河豚”之谓,但日本人就喜食河豚,每年都有为此而丧命的。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类入馔者除了鸡鸭鹅鱼和猪牛羊三牲之外,许多珍稀动物和濒于灭绝的动物也遭到捕杀,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东北长白山的野雉,俗称飞龙,一年要被捕杀数万只。福建武夷山专吃穿山甲,食后还要向每位食客赠送一片穿山甲的鳞片,据说用此搔痒,有解毒止痒的功效。广西许多旅游区内售卖果子狸,还要当着顾客的面宰杀,以昭示货真无欺。近几年还有报道,陕西秦岭竟有人捕杀褐马鸡,吃娃娃鱼(大鲵),甚至有人不忌“癞蛤蟆”之嫌,吃起天鹅肉来。如此发展下去,早晚会有人想吃熊猫,吃东北虎,吃长江白鳍豚的。
泰国曼谷郊区有一个很大的鳄鱼园,养着几千只鳄鱼,大者两三丈,小者数尺,观赏鳄鱼表演,参观鳄鱼养殖,是旅游泰国的一个重要项目。园内的一处餐馆,专卖做熟的鳄鱼肉,旅游者尽兴出园之前,可以在此吃一碗鳄鱼肉,未免太煞风景。圣人云“君子远庖厨”,除却视厨事为“贱役”外,恐怕主要的含义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据说屠羊时羊是很少挣扎的,不似宰猪时,猪狂叫不止,因此人多不忍睹。也有人说羊在临屠时是会流泪的。我在内蒙古亲眼看见宰杀骆驼,骆驼临刑前流泪绝非妄言,其状甚惨,其鸣也哀。据说驼峰、熊掌也要取其鲜活者,如此残忍之举,不知吃到胃里能否受用?有些动物是生来为吃肉的,按正常屠宰方法取肉而食也就罢了,但为了口腹之欲偏偏要“活猪取肝”“生鸡割脯”,未免有悖常理。旧时广东有食猴脑者,取活猴一只放在特制的餐桌上,这种餐桌形如枷状,可以打开,枷住猴头再合上,于是桌上仅见猴头,用刀剃去猴头顶上的毛,用锤子凿开猴的天灵盖,众人用勺取食活猴的脑子,说是大补,这种残忍陋习今天已经绝迹,但类似不少活牲取肉的吃法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我想这总不该属于饮食文化与人类的文明。
……
奢吃也算一种恶吃,石崇斗富的酒池肉林,历来为人所不齿。而驿传荔枝靡费的人力与财力,也向为讽喻的对象。民国时期湖南某军阀喜食菜心,做一盘清炒菜胆要用两个挑夫担两担青菜方可做成,原因是每颗青菜只取中间半寸长的嫩心。四川某盐商喜食麻雀腿,为做一盘“玛瑙碎片”,要事先雇人去捉两百只活麻雀,仅取腿肉如豌豆大小,其余弃之,奢靡程度可见一斑。
口腹之欲,人皆有之。饮馔如何,多从个人好恶和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定,本无可厚非。但过度的奢侈与浪费和饮食的讲究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愚昧和没有文化的体现。
我虽在较为优裕的生活环境中长大,但从小却受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和“一米度三关”的传统教育,老祖母常常告诫我要惜福才能载福,吃完饭总要看着我的碗里不剩下一粒米。这种教育方式在今天的青年看来是过于陈腐了。老祖母是山东诸城人,她告诉我,她的家乡有兄弟两个,哥哥是大地主,有钱财而挥霍无度,平时吃饺子仅吃中间部分,饺子边全扔掉。弟弟是自食其力的庄稼汉,每次去看哥哥时总带回一口袋吃剩的饺子边,晒干后攒了一麻袋。不久哥哥钱财用尽,乞讨为生,要饭要到弟弟门上,弟弟给他煮了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片儿,他觉得真是天下好的美味。后来弟弟就用这种“面片儿”周济了他三个月,待他身体复原,才告诉他这就是他两年多来吃剩扔掉的饺子边。后来哥哥痛改前非,又渐渐振兴了家业。这个故事我听过无数遍,是真是假不去管他,但不能暴殄天物的教诲却是不敢忘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