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4.9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98.6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7.3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0.6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09.8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7.0
|
編輯推薦: |
古代备考得花多少钱?历朝历代官员赴任需要怎样的身份证明?衙门的工资待遇和开销如何?古代官员怎样才能被提拔?古代“打工人”工作有多辛苦?“退休”需要怎样的流程?
一本书全方面了解古代官员的日常生活。
|
內容簡介: |
本书写尽了古代官员的一生。通过对古代官员的考取途径、走马赴任、身份证明、具体工作、薪酬待遇、日常花销,退休程序以及晚年情况的详细记述,使读者清楚了解古代官员如何通过科举走向官场,进入官场后如何工作、生活,如何退休、退休后的待遇,以及晚年的方方面面。读者通过了解古代官场的运转和古代官员的仕途生涯,可以以史为鉴,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清中国历史变迁。
|
關於作者: |
张程,浙江临海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目前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史,从朝贡制度研究切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多年来陆续发表有《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看看当年苏联老大哥》等文章。已有《故宫传》《制度与人情》《清朝反贪大案》和“乱世三部曲”等多部图书出版。
|
目錄:
|
章 科举:古代官员的考取途径 / 1
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3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15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27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34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步/40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员的职场生活/48
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50
第二节 古代官员的具体工作/55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67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79
第三章 禄秩:古代官员的待遇/90
节 古代官员的工资/92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日常花销/104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113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120
第四章 规矩:古代官府的运转/129
节 看不见的“效应”/131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138
第三节 衙门提拔人的条件/145
第四节 三个御史的天差地别/154
第五章 捷径:从卢藏用的隐居与出仕说起/161
节 “关系”的背书/162
第二节 古代官场的群文化/173
第三节 荒唐的“唯上”与“圆滑”/177
第四节 名利场中谈“名”“利”/185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191
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192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200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209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214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223
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225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233
第三节 “忠”“孝”的变质/239
第四节 古代的腐败和反腐/246
第五节 “官本位”的威胁/257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规律/264
节 “海瑞-李用清”现象/265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274
第三节 清官崇拜/282
第四节 虚名、浮利皆可抛/290
第九章 拍案:小说和笔记中的衙门生态/295
节 梁山好汉尝到的三顿杀威棒/296
第二节 清朝监狱的“一串黑”/304
第三节 晚清官场现形记/312
第四节 樊城盐案/321
后记/328
参考文献/332
附录:清代官职表/334
|
內容試閱:
|
【以下所有内容请以文字填写,勿以截图或PDF代替】
2 编辑推荐(精彩卖点)
古代备考得花多少钱?历朝历代官员赴任需要怎样的身份证明?衙门的工资待遇和开销如何?古代官员怎样才能被提拔?古代“打工人”工作有多辛苦?“退休”需要怎样的流程?
一本书全方面了解古代官员的日常生活。
2 内容简介(不超过500个字节)
本书写尽了古代官员的一生。通过对古代官员的考取途径、走马赴任、身份证明、具体工作、薪酬待遇、日常花销,退休程序以及晚年情况的详细记述,使读者清楚了解古代官员如何通过科举走向官场,进入官场后如何工作、生活,如何退休、退休后的待遇,以及晚年的方方面面。读者通过了解古代官场的运转和古代官员的仕途生涯,可以以史为鉴,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清中国历史变迁。
2 作者简介
张程,浙江临海人,北京大学政治学学士、外交学硕士,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目前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史,从朝贡制度研究切入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多年来陆续发表有《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看看当年苏联老大哥》等文章。已有《故宫传》《制度与人情》《清朝反贪大案》和“乱世三部曲”等多部图书出版。
2 目录
章 科举:古代官员的考取途径 / 1
节 科举还算是个好东西/3
第二节 科举之难难于上青天/15
第三节 别有一番苦滋味/27
第四节 考试定终身,悲喜两重天/34
第五节 金榜题名只是万里长征步/40
第二章 职责:古代官员的职场生活/48
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50
第二节 古代官员的具体工作/55
第三节 难缠的衙门小鬼/67
第四节 官员也有难念的经/79
第三章 禄秩:古代官员的待遇/90
节 古代官员的工资/92
第二节 古代衙门的日常花销/104
第三节 编制外的官人和衙门/113
第四节 古代官吏的青楼梦/120
第四章 规矩:古代官府的运转/129
节 看不见的“效应”/131
第二节 新官上任必烧的三把火/138
第三节 衙门提拔人的条件/145
第四节 三个御史的天差地别/154
第五章 捷径:从卢藏用的隐居与出仕说起/161
节 “关系”的背书/162
第二节 古代官场的群文化/173
第三节 荒唐的“唯上”与“圆滑”/177
第四节 名利场中谈“名”“利”/185
第六章 谢幕:退休制度和官员晚年生活/191
节 退休前后的挣扎/192
第二节 “被退休”的无奈/200
第三节 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209
第四节 盖棺论定身后名/214
第七章 病态:古代官吏的“职业病”/223
节 官场礼多人情薄/225
第二节 寒暄声中的禁忌/233
第三节 “忠”“孝”的变质/239
第四节 古代的腐败和反腐/246
第五节 “官本位”的威胁/257
第八章 怪圈:衙门背后的规律/264
节 “海瑞-李用清”现象/265
第二节 王朝腐败周期律/274
第三节 清官崇拜/282
第四节 虚名、浮利皆可抛/290
第九章 拍案:小说和笔记中的衙门生态/295
节 梁山好汉尝到的三顿杀威棒/296
第二节 清朝监狱的“一串黑”/304
第三节 晚清官场现形记/312
第四节 樊城盐案/321
后记/328
参考文献/332
附录:清代官职表/334
2 1000字内文 附件:
节 走马赴任和身份证明
一个古代官员获得了任命,要去赴任了,那么他怎么证明身份呢?要知道,中国古代官员采取严格的回避制度,不得在本省或者有亲属的地区任职,没有旁人可以替他证明,那么新官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证明自己就是新到任的父母官呢?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事档案的传递、调阅非常简单,人们很容易确认官员身份。古代并不存在完备的人事档案,且简单的文件又都存储在京师,传递起来异常困难,验证起来也不确凿。所以,古代官员上任,主要凭借两样东西自我证明:一是委任状,一是身份证明,合称官凭。前者用来证明官职变更,后者用来证明自己就是那个新官。
这两件东西的具体名称历朝各有不同。委任状的名称有“敕牒”、“旨授”或“判补”等;身份证的名称有“告身”、“出身”或“官照”等。隋唐后,委任状由吏部颁发,官员上任手持一份,中央备案一份。一般是纸质或者帛质的,上面注明委任某人为某衙某官,具有时效性。身份证则由中央统一制作,通常在官员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比如考中进士)授予,由官员自己保存,没有时效性。一些朝代的官员身份证死后也不收回,可以传给子孙作为纪念。在宋朝,官员身份证“告身”除抄录任命某人某品级官员的文件全文外,还要写明他的祖、父、己三代,籍贯,出身,后授予的长官及承办人员还要签名、盖印,程序复杂、郑重。古代官员即便没有担任实职,也可以凭身份证享受相关的待遇。
因此,官员的身份证比委任状更重要。我们就详细说说古代官员的身份证。它除了是享受待遇的凭证外,还可以凭此获得衍生收益。比如宋朝官员可以定期获得提升,即便退休了也能循例升迁。浙江缙云人汤举做了一辈子官,后以从七品的承议郎退休回乡养病,在家逝世。汤举逝世前,朝廷刚已经循例将他升为正七品的员外郎了,正式文件还没下来。宋朝官员升迁要换新告身。告身到手了,事情才算是板上钉钉了。缙云县令王令洙提前知道了,忙通知汤家秘不发丧,赶紧花钱去京城先把老爷子的新告身办下来。汤家人忙派人进京花钱,不到一个月就把汤举的新告身办下来了,然后发丧。七品是一道坎,七品及其以上的官员可以荫庇子弟免试当官。新告身让汤举的儿子汤思退可以荫袭入仕——虽然汤思退后来成了“奸邪误国”的奸臣。
告身的形状各有不同,隋唐时朝廷发给官员“鱼符”作为身份证,随身携带,出入宫廷、官府的时候验证用。鱼符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像鱼,分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便系佩。“鱼符”上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的官员的则为铜质。唐朝官员们都在腰间悬挂鱼符,旁人远看材质就知道他的大概品级,近前一看就知道他的具体情况,类似于现代的胸牌,相当方便。武则天称帝期间,一度将鱼符改为龟符,三品以上高官佩金龟袋(装龟符用)。李商隐《为有》诗云:“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因为挂金龟袋的人都三品以上,每天要早起上朝。后人将条件优越的新郎称作“金龟婿”,典故就出在这里。宋代,身份证不再是鱼符,但仍随身携带。明代,官府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片状的身份证,称为“牙牌”。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职务、履历以及所在的衙门。到了清朝,官员告身可能还是片状的,类似许多官员出入宫廷用的“腰牌”。不过后期,官员的身份证可能变为了纸质的,称为“官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