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8.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71.3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12.7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6.7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1.8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十七八世纪英格兰思想文化转型过程中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文学活动为考察对象,包括书信、传记、政论文、诗歌、历史书写、布道文等;旁及“涂鸦社”文学集团(Scriblerus Club)成员如蒲伯、盖伊等人的文学作品,兼顾霍布斯、洛克、坦普尔、哈林顿、博林布鲁克子爵等人的政治书写。本书把上述文本置于“启蒙秩序辩论”“古今之争”“政制之争”“嗣位法案之争”及“常备军之争”等政治、文化、哲学、法律思潮之中。同时,本书还注重考察英格兰启蒙思想中的中国特质,以及斯威夫特文学、思想版图中的中国元素。
|
關於作者: |
历伟,男,现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两岸语言叙事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与思想、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
2017年至今,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思想史视域中的乔纳森 斯威夫特研究”、中国博士后第63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悖立与整合:秩序论中的乔纳森?斯威夫特”,其内容涉及英国十八世纪思想史、政治哲学史、中英文学交流等领域。
|
目錄:
|
绪论/1
缘起/1
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研究综述/3
第二节西方斯威夫特研究综述/21
第三节问题的提出与可能的策略/48
章斯威夫特与文化秩序/71
节科技之光与哲学分野:英国“古今之争”溯源/71
第二节17世纪90年代英格兰思潮:“古今之争”中的思想拉锯/80
第三节“古今之争”与“离题话”:被忽略的事件及文本/100
第四节调和古今:《书战》叙事裂缝中的文化抉择/113
余论英国“古今之争”的多个侧面/126
第二章斯威夫特与宗教秩序/132
节闹剧与秩序之争:“比克斯塔夫系列文章”研究/132
第二节隐没的上帝:宗教世俗化与自然神论背景/149
第三节《木桶的故事》:戏谑之笔背后的虔敬之心/165
第四节移风易俗与秩序之争:论斯威夫特布道文中的德行/184
第三章斯威夫特与政治秩序/201
节咖啡馆里的喧嚣:中产阶层与公共舆论空间/203
第二节《审查者》的政治审查:1710~1711年英格兰政治图式/228
第三节新哈林顿主义谱系中的斯威夫特/251
第四章斯威夫特与国族秩序/284
节盗贼的两个身体:“艾利斯顿的临终演说”研究/284
第二节分裂的爱尔兰英雄:“两间一卒”与“人肉筵宴”/297
第三节《游记》:愤世嫉俗者的“政治寓言”/321
第四节文本指涉游戏的解码——重看《游记》卷三的“反科学”/348
第五节斯威夫特与中国/362
结论/383
附录1斯威夫特年谱/388
附录2斯威夫特生平参考年表/392
参考文献/406
后记/440
|
內容試閱:
|
序言一 从创作到研究:智识结构转型的苦难与收获
2010~2016年,历伟在福建师范大学跟随我攻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他的硕士论文《英国启蒙思想与小说(1688—1755)——以笛福、斯威夫特、理查逊及亨利·菲尔丁为例》(2013)答辨与博士论文《思想史语境中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研究》(2016)答辩,我都邀请了复旦大学杨乃乔教授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历伟得到杨教授及答辩委员会其他专家的热情鼓励与充分肯定。老师们大概都有这样一个共同感觉:历伟是一位在学术研究上特别投入且有明显学术潜力的青年学子。所以,在他提出继续做博士后研究期待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并加深学养的时候,我感觉这个选择是对的,并将他推荐给杨乃乔教授。经过严格的竞争性考核,历伟如愿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在杨乃乔教授的精心栽培下,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历伟完成一份近60万字的博士后出站报告《秩序的流变与悖反:思想史视域下的乔纳森·斯威夫特研究》。这份博士后出站报告的一部分经过修订准备出版,历伟邀我作序,我欣然应允。
历伟的学历背景出自中文学科,汉语的语言亲密度和感受力自然不成问题,他本科、硕士期间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过一些诗文,获得过省级奖项。我给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2年度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集《青春的纪程》(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年)一书作序时,就曾请历伟阅读所有获奖作品,品评优秀之作。他的眼光与见识是不错的,这也得益于他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
然而,有文学创作基础的人,从事学术研究未必能相得益彰。学术语言及思维的凝练严谨与文学表达的空灵散逸自然不乏差异。这种差异涉及的是漫长而系统的学术训练与思想结构,乃至心灵气质的重塑性转变。特别是在他选取英国现代早期的文学与思想关联作为硕士论文研究对象的情况下,这种“严酷的转变”中又多了一条外语(乃至古典语言)的技术要求;这要冒不小的风险,并承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