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全书对气证进行系统论述和深度思考,是迄今为止的气证专著,对气学的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中西医结合者及广大医科院校学生阅读后,将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拓展诊疗思路和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帮助中医爱好者,从气的角度了解生命,维护安康!
深论气为生命之本,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认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提出了气变为百病之源,气证基本病机特点是气的动、静、升、降、出、入运动异常;从气的角度探研了六气病证、七情病证和毒气病证等证治,归纳出气虚、气陷、气脱、气闭、气散、气郁、气滞、气逆、气不和、气耗十证,总结提炼出气证用药十二类;从气的角度论治临床疾病,可萌发许多对病证的新认识、新感悟和新思维,采用相应气证论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
內容簡介: |
全书共五章,包括总论、五运六气、气病证治、脏系气病、气证常用药物,对气证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和深度思考。本书深论气为生命之本,一旦人体气的活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不管五脏六腑形态如何正常,不论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形态如何正常,一旦离开了气,所有的五脏六腑、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均即进入死亡状态。本书还详论气病证治,包括六气病证、气病十证、脏系气证气病等,立论均紧扣气证,从气的角度审视各种病证,且多有正本清源之处,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较大价值。
|
關於作者: |
程丑夫,湖南益阳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主任医师,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名老中医,湖南省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中药新药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四届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医药内科疑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保健委员会核心专家,曾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10余年,曾应邀到日本东京、京都、大坂讲学,中央电视台CCTV-4《中华医药》专题采访报道的医药名家。
师从著名中医学家欧阳锜教授。从医50多年,精通中医内科,兼通西医,临床用药遣方疗效显著,尤擅长心血管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病治疗。获中药新药临床批件3个,获科技成果奖多项,系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冠心病动脉斑块治疗新药降脂消斑片研发”项目的原创人,培养博士、博士后、硕士和留学生100余名。
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1996年提出疑难病“四治法则”,2015年在《中医杂志》撰文“八纲辨证,疏于上下——阴阳八纲辨证方法构建刍议”,完善了中医辨证体系。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1991年独著《石室秘录评述》;1995年主编《实用内科手册》修订三版,发行20多万册;2001年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老年病的诊断与中医治疗》,2002年出版我国部基本医疗专著《常见病中西医基本医疗》;2015年合著《中医内科临证诀要》;2020年独著《程丑夫临证用药传忠录》。许多专著成为众多内科大夫案头书,为临床医师实施基本医疗提供了框架和指导,推进了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和基本医疗的实施。
|
目錄:
|
章总论 /
节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
一、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
二、气具有动静两态 /
三、气的运动形式 /
四、先天、后天之气的思考 /
五、气对血的重要性 /
六、气对精的重要性 /
七、气对神的重要性 /
第二节气证概论 /
一、病因病机 /
二、气证诊断 /
三、证治总括 /
第二章五运六气 /
一、干支甲子 /
二、每岁五运六气的推算 /
三、运气测病 /
四、运气用药参考 /
五、甲子六十年取卦用方 /
第三章气病证治 /
节六气病证 /
一、风气病证 /
二、寒气病证 /
三、暑气病证 /
四、湿气病证 /
五、燥气病证 /
六、火气病证 /
第二节七情病变 /
一、怒气病证 /
二、喜气病证 /
三、悲气病证 /
四、恐气病证 /
五、惊气病证 /
六、思气病证 /
第三节毒气病变 /
一、风毒 /
二、火毒、脏毒、疔毒 /
三、寒毒 /
四、湿毒 /
五、疫毒 /
六、其他毒气病 /
第四节气病十证 /
一、气虚病证 /
二、气陷病证 /
三、气脱病证 /
四、气闭病证 /
五、气散病证 /
六、气郁病证 /
七、气滞病证 /
八、气逆病证 /
九、气机不和病证 /
十、气耗病证 /
第五节气病继发病证 /
一、气病及血证 /
二、气病及精证 /
三、气病及神证 /
第四章脏系气病 /
节心气病证 /
一、心系气证 /
二、心系气病 /
第二节肺气病证 /
一、肺系气证 /
二、肺系气病 /
第三节脾气病证 /
一、脾系气证 /
二、脾系气病 /
第四节肝气病证 /
一、肝系气证 /
二、肝系气病 /
第五节肾气病证 /
一、肾系气证 /
二、肾系气病 /
第六节其他病证 /
一、饮证 /
二、消渴 /
三、汗证 /
四、内伤发热 /
五、痉证 /
六、痹证 /
七、痿证 /
八、颤证 /
九、气病虚劳 /
十、肥胖 /
十一、癌症 /
第五章气证常用药物 /
节补气药 /
人参 /
西洋参 /
党参 /
太子参 /
黄芪 /
白术 /
山药 /
白扁豆 /
甘草 /
大枣 /
刺五加 /
绞股蓝 /
红景天 /
蜂蜜 /
第二节温气药 /
附子 /
干姜 /
肉桂 /
吴茱萸 /
小茴香 /
丁香 /
高良姜 /
胡椒 /
花椒 /
荜茇 /
荜澄茄 /
第三节清气药 /
地骨皮 /
生石膏 /
寒水石 /
知母 /
芦根 /
银柴胡 /
第四节行气药 /
陈皮 /
枳壳 /
木香 /
紫苏 /
檀香 /
川楝子 /
乌药 /
荔枝核 /
香附 /
佛手 /
薤白 /
大腹皮 /
甘松 /
九香虫 /
柿蒂 /
松节 /
路路通 /
贯叶金丝桃 /
第五节破气药 /
青皮 /
枳实 /
槟榔 /
草果 /
第六节燥气药 /
苍术 /
草豆蔻 /
第七节散气药 /
麻黄 /
荆芥 /
防风 /
羌活 /
白芷 /
藁本 /
香薷 /
细辛 /
辛荑 /
生姜 /
葱白 /
橘络 /
第八节敛气药 /
五倍子 /
诃子 /
山茱萸 /
第九节升气药 /
柴胡 /
葛根 /
升麻 /
桔梗 /
苍耳子 /
第十节降气药 /
旋覆花 /
前胡 /
苦杏仁 /
紫苏子 /
百部 /
紫菀 /
款冬花 /
马兜铃 /
枇杷叶 /
白前 /
第十一节纳气药 /
沉香 /
五味子 /
第十二节消气药 /
莱菔子 /
玫瑰花 /
附录 /
附录1方剂索引 /
附录2六十甲子年五运六气简表 /
|
內容試閱:
|
序
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仅在哲学层面为核心范畴,在中国医学中更是以其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根基,并为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其重要性是无处不在、不可须臾离者。
气是如此地重要,可是以“气血”并称之血证,前人已撰有《血证论》传世,而气证则尚未有论著,学界咸引以为憾。曾有人想为之立论,以补其不足,但终未能成书,也许是在撰写中遇到了难处,因为气的概念包含甚广。前人说的是:“其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其内涵和外延甚为宽泛,较难界定。正如荀子《天论》所说:“不见其事,但见其功,俗人谓之神,君子谓气。”正因为如此,气之为物,即有物质、功能之争。其实,气之此种情况,正是中国整体论思维的特征所在。整体论之“天人合一”,于生命科学有“体用不二”之说,认为“体是用之体,用是体之用”,体用不作分割。此与西方分析哲学大异其趣。明乎此,则体用之争可以休矣。程君能参悟此种认识,足见学识深厚,笃力行之,能为人之所难,终成《气证论》一书,此为一大幸事。全书共五章,包括总论、五运六气、气病证治、脏系气病、气证常用药物,对气证进行系统论述和深度思考,为迄今为止的气证专著。本书深论气为生命之本,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对“有气则生,无气则死”问题作了十分有创意的阐述,提出了气变为百病之源,归纳出气病十证和气证用药十二类,提出补气要温、气行要燥等学术观点,都是难能可贵的,对气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982年,程教授在我院读研究生时,我曾教授于他,他出身中医世家,中医根底扎实,勤学善思,成绩优异。光荫荏苒,如今他亦年逾古稀!业医五十余载,擅长心血管疾病和疑难杂病辨治,疗效甚著,闻名海内外。他平时勤于耕耘,论著颇多,已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医学专著20多部。提出疑难病治痰、治瘀、治郁、治虚的“四治法则”,为中医对疑难病辨治提供了思路方法。为了完善“八纲辨证”,提出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上下、寒热、虚实为辨证纲领的“阴阳八纲辨证”新理论,我认为这种构想是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的,首先从气机的运动形式而言,气是以“升降出入”形式来进行运动的,八纲辨证中的“表里”可辨析气的“出入”运动,但“上下”运动的辨识并未赅括;况《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直接论述“上下病机”的有两条,即“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厥固泄,皆属于下”。今天又独著《气证论》,从气的角度审视各种病证,确实对许多病证会有新的思考和新的认识,并可能突破现在常用方药而出现新疗效;且书中多有正本清源之处,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具有较大价值。〔清〕唐容川著《血证论》畅论血证,启迪后学,卓成一家。此著《气证论》,为中医气学的重要著作,但期二书可并传也。
付梓之前,程教授请我为序,得读此书,多受启迪,深悟程君拳拳岐黄之心。乐为之序。
国医大师 刘祖贻
前言
气存天地之间,人身内外之处,无处不有,无时不在,伴之终生,得气则生,失气则死,故曰:气为生命存在之本。愚从医五十余年,每每思考到气,皆未透彻。仅站在气的角度来审视、硏究和理解气对人体生存、健康和疾病影响,审视气的病证,感悟颇多,亦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新的理解。气具有动、静两态,升降出入是气上下内外运动形式,气量多少是气的虚实,气之寒热是气性,气的清浊是气质,气质的良腐是气质善恶,气之常异变化是气运,这些都是人体患病与否及患病善恶轻重的重要因素。有鉴于此,思之数载,渐有所悟,于是撰《气证论》一书。本书专从气论,详论气的概念及理解、五运六气、六气病证、毒气病证、七情气病、气病十证、脏腑气病证及气证用药等。明确提出: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变为百病之源,气机异常是所有疾病发生的关键病机,气机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在升降出入过程中始终存在气的动静交替变化,内伤之病多病于升降异常,外感病多病于出入异常。
“只有气的存在才能表达出生命现象,一旦人体气的活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不管五脏六腑形态如何正常,不论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形态如何正常,一旦离开了气,所有的五脏六腑、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均即进入死亡状态。”故万物无气,则为死物;人体无气,则为死人;精子无气,则为死精;蛋白质无气,则为死蛋白;基因无气,则为死基因。故《内经》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里所说的胃气,当主要指元气而言。众人皆知:人身有三宝,曰精、气、神。而没有把十分重要的血未能列入人身之宝,这是因为只有精气神才是生命表达形式,人若无气,精神尽失,便是死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气机才有气化,有气化才有生命。因此气机在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无比重要。气具有动、静两种形态,动静互涵,气动气静交替进行才能维持气的长久运动和生生不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关系生死,每一运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气的动、静交替。《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在人体中,升降出入是同时存在并纵横交错,互相配合的,才能维持气的正常运动,即使在疾病状态下,气仍在以升降出入形式不断运动,只是这种运动形式不完全正常而已。
人生存在天地自然的大气环境中,天地之气与人体体内之气原本都是以升降用事的,或者说是以升降形式运动为主的。《医源》曰:“天地之气,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阴阳之升降,实际是气的升降,形成了气的上下浮沉运动,形成气候,化生四时。“天人相应”,人与天气相通是通过出入实现的,人体胎儿期在母体内,胎气的运动形式应该是一种升降运动,胎儿出生,哇的一哭,肺叶张开,呼吸运动开始,天地间之清气吸入体内,浊气排出体内,气的出入运动形成了,从此从不间断,维系一生。并与体内气机升降相互配合,形成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人体生命。故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升降出入异常,百病发生,首先是发生气证、气病,且气证、气病贯穿纵横于所有疾病的始终。
气病十证为气虚、气陷、气脱、气闭、气散、气郁、气滞、气逆、气不和、气耗,这十大气证可以发生于诸多疾病过程中,以此为把握,可以较为清晰地辨识诸病气机变化而有效治疗各病。本书还从气学出发,详论脏腑气证、气病;并根据气学治疗需求,列述了补气药、温气药、清气药、行气药、破气药、燥气药、散气药、敛气药、升气药、降气药、纳气药、消气药共十二类,以供临证检索之需。
气病气证,临床普遍存在而往无专述,系统整述实有必要。本书立论均紧扣气证,从气的角度审视各种病证,或从古圣引伸,或从临证悟及,多有正本清源之处。本书除了提出、论述气对生命的无比重要性外,还提出“补气要温”“行气要燥”等切身体会和学术观点。相信本书会对医学同道研究气及其临证有所裨益。
本书有幸得到国医大师刘祖贻老师作序鼓励,并与我深谈中医振兴问题,认为现在是中医发展的好时机,发展的关键是中医自信、自强、自立和学术包容。必须坚持中医自身学科体系,借鉴现在科技手段,才能使中医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中医就有可能成为好的生命科学。刘老的强烈中医感情和使命感使我倍受鼓舞,其深刻思想和语言震撼心灵!此刻,我更加清晰地回放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读研究生时我的老师们: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和已故的欧阳锜教授、李聪甫教授、刘炳凡教授等,他们是真正的充满中医药发展使命感和知行合一的中医大师!我和我的同学们能得遇如此多位良师面授指导是幸福!感恩我的母校!感恩我的导师们!
后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专论气证,乃择其要者而论之。人之生命、人体疾病,复杂至极,又岂是一“气”字可以尽赅?且专从气论,过于强调理所当然,难免偏颇之处,况气证与杂证不同,幸勿执彼例此,亦勿以此议彼。希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程丑夫
2021年02月于长沙
章 总 论
本书专论气证,气为生命之本,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平、气顺则身体健康,气异不顺则百病发生,故曰:百病皆生于气。本书谓气之病变为气证。气证是内外之邪,作用于机体,引起气机失调出现的病证。气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气证包括气及气的继发病理因素,如痰、瘀、水饮等引起的相应病证,则如痰证、瘀证等均属于气证范畴;狭义之气证,是指气自身,或自身直接导致的病证,不赅痰证、瘀证、络病等。本书乃论狭义之气证也。
气证的发生原因,无非正、邪两气异常为病,正气虚邪气实是发病基础,这就是《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气证发生的病机是气机失常。气机是气的运动形式,气的运动形式,约言之就是气的升降出入。升降是气的上下运动,出入是气的内外运动。就脏腑而言,气的升降出入是脏腑自身和脏腑间相互配合协调完成的。一般而言,清气宜升,浊气宜降,而清浊气的升降是经过脏腑气机功能实现的,如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气机正常,则清气自升,浊气自降;若升清降浊功能紊乱,则上下气机不利,因而产生呃逆、咳喘、胸脘痞闷、腹胀、腹痛、二便失调等病变。气的出入也是经过脏腑气机功能实现的,如肺主宣发,气机正常,则“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这种气,是出入正常之气,因而具有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等生理功能。若气机出入异常,如感受寒气,束闭肺气,肺气宣发失常,气机不司,正气欲御寒邪于外,但邪外透之道不畅,因而作寒热、鼻塞流涕、咳嗽等症。气机异常,百病乃发。
常见气证,计有气虚、气陷、气脱、气闭、气散、气郁、气滞、气逆、气不和、气耗气病十证。后当专论。
气证治疗,当治气证之因,以条达气机为大法,包括静者动之,动者静之,升者降之,降者升之,出者入之,入者出之;也有顺势而为者。尚包括直接针对病变部位上病上治,下病下治,内病内治,外病外治法;还可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外病内治,内病外治以通达气机;亦可调治于中:脾胃处于上焦心肺和下焦肝肾之中间位置,为气机上下升降失常之枢纽,上下不调病变如上热下寒等可通过调节脾胃气机达到和调上下的效果;少阳位于表里之间,为气机出入之枢纽,通过调节少阳气机达到和解表里效果,如小柴胡汤即是。故从中斡旋,亦可为调节气机之法。
节 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一、气是生命的原动力
气是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只有气的存在才能表达出生命现象,一旦人体气的活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结。不管五脏六腑形态如何正常,不论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形态如何正常,一旦离开了气,所有的五脏六腑、组织结构、基因、蛋白质等均即进入死亡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活一口气”。
气,在古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东汉〕王充提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王安石:“生物者,气也。”气具有动、静两种状态。动、静是事物的两种不同状态,二者互根互用,对立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动、静状态可互相转化。静态之气是蕴含生命的基本物质,静态气中含有阴阳二气,这就是〔北宋〕张载提出的“一物两体,气也”,即事物内部有阴阳两气的矛盾作用来推动事物的变化,这是气的二元论,即气的阴阳学说;阴阳二气相互依存,是气的内部结构,也是气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动力。当气中的阴阳二气在一定条件下,运动变化到一定程度时,静态的气就转化为动态之气,这个过程叫做“气化”,于是生命活动就发生了。所以,气既是蕴含生命的基本物质,也是生命活动产生的母动力。气是一种物质,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气的二元论,即气的阴阳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气的多元论,如气的五行学说:夫一含五气,软气为水,水数一也;温气为火,火数二也;柔气为木,木数三也;刚气为金,金数四也;风气为土,土数五也。五气未形,三才未分,二仪未立,谓之混沌,亦谓混元,亦谓元块如卵。五气混一,一既分元,列为五气,气出有象,故曰气象。
气是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对于生命现象而言,气是生命物质,气机是生命功能。很长时间,气用眼睛看不到,仅凭感知,故谓之无形之气,其实气是客观存在的,观今之氧气即知。当然中医学之气,并不是氧气这么单纯,氧气存在于自然,对人类而言,呼吸获取,乃取摄于自然的外来之气;人体内部,有父母之精结合后化生的先天肾气,尚有摄取食物营养后由脾胃吸收运行而化生的水谷之气。中医之气有诸多命名,如元气、宗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清气、浊气等。气具有物质和功能的两层性,气是一种生命的物质,可以化生新的生命物质,如气化血、气化精,是否可化生细胞、基因、蛋白质,有待科学研究证实,但笔者认为是可以的,而且细胞、基因、蛋白质初皆由元气化生,而后靠宗气充实、滋养和实现陈新代谢过程;气也蕴含生命功能,是生命化生和持续的动力,生命化生之气为父母媾精后在母体中形成的肾气,也即元气,这是生命的原动力;生命维持之气除肾气之外,尚依赖于宗气,宗气是饮食水谷所化生之气与吸入的大气相结合而形成的气,是内气和外气在体内的有机结合,“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因此,胸中不仅是宗气积聚之处,也是人体一身之气运动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上出于喉咙而行呼吸,也就是维持呼吸功能,它关系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其二是贯注心脉运行气血,凡气血循环运行、肢体的寒温与活动能力,均与宗气息息相关。这种气的运动输布促使机体进入有生命状态,是气的生命表达形式,这种气的输布运动形式谓之气机。一旦气的运动输布停止,即人体内气机停止,生命即随之终结。
我们可以设想,也可以做个实验,同一个人活着与他死亡不久,即机体未变质腐烂之前会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认为:从脏腑组织结构等检查是没有区别的,西医不正是进行活检,即采集组织离体后进行组织学检查来确诊疾病吗?不也进行尸体解剖来明确死因吗?而且将组织学检查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指标。采集的离体组织,特别是经过染色固定后,这些组织已经丧失了生命,是一块没有生命的死组织,即采集的是活组织而检查的是死组织,即使简单的血常规检查也是这样,去抽的血是活血,用于检查的放置在显微镜下检查的血细胞就是死细胞了。所以采集活人的组织与人刚死亡的组织,用西医组织学检查方法检查的结果是完全相同的,是不会有任何差异的。那么,组织学检查完全相同,为什么一个是活人,一个又是死人呢?同一个人活着的时候与死亡的时候差异到底在哪里?笔者认为关键不在于组织结构,也不在于基因蛋白质,关键在“气”的有与无。有气,即有元气、宗气的存在和支撑时就有生命,就是活人;一旦丧失气,即丧失元气、宗气的存在和支撑时生命就终结了,就是死人。所以“气”的有与无,即人体内元气、宗气的存在与否,这才是人体生与死的、本质的区别;也是所有生物体,至少动物体生存或死亡的本质原因。
元气、宗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清气、浊气等诸气之中,元气、宗气、营卫之气、大气、水谷之气、脏腑之气、清气等诸气皆属于正气范畴,而浊气则多属于病态之气。诸气中,化生和维系机体生命的重要的是元气、宗气和营卫之气。
二、气具有动静两态
气在人体以动、静两种形态存在,且动静互涵。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达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王夫之《周易外传》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动为阳,静为阴,万物的动静问题也是阴阳问题,阴阳互涵互根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生命活动的要谛。《思问录》谓“太极动而生阳,动之动也;静而生阴,动之静也”,“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又《张子正蒙注》说:“动而不离乎静之存,静而皆备其动之理,敦诚不息,则化不可测。”这就是说“动”不离“静”,“静”不离“动”,“动”“静”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动是的,静是相对的。因此,如果只承认运动或者只承认静止的观点都是不对的。所以王夫之又说:“流俗滞于物以为实,遂于动而不返,异端虚则丧实,静则废动,皆违性而失其神也。”(《张子正蒙注》)只承认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都是违反事物运动变化的本质的。朱熹亦明确指出:“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动与静互为其根。无静不能动,无动不能静,阴静之中已有阳动之根,阳动之中自有阴静之理,说明动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哲学认为:既无之静,亦无之动。“动静”即言运动,但动不等于动而无静,静亦不等于静止,而是动中包含着静,静中又蕴伏着动,动静相互为用,才促进了生命体的发生发展,运动变化。生命体的发展变化,始终处在一个动静相对协调的自身更新状态中。事物在平衡、安静状态下,其内部运动变化并未停止。
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平衡就要破坏而呈现出新的生灭变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岐伯曰: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帝曰:不生不化乎?岐伯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这里清楚论述了动和静的辨证关系,并指出了升降出入是宇宙万物自身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生命活动也正是合理地顺应万物的自然之性。
周述官说:“人身,阴阳也;阴阳,动静也。动静合一,气血和畅,百病不生,乃得尽其天年。”(《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者,立本者也”,这里说的阴阳、刚柔问题,其本质是事物的动静问题。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是阴阳相互对应的作用,在阴阳交错的往来中,阴退阳进,阳隐阴显,动静交互,相反相成,才能生化不息。
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治疗、预防保健等,都可以用生命体的动静对立统一观点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指导实践。从生理而言,阴成形主静,是人体成形的根源;阳化气主动,是人体的生命运动原动力。形属阴主静,代表物质结构,是生命的基础;气属阳主动,代表生理功能,是生命力的表现。就具体的脏腑功能亦是如此,例如心属火,主动;肾属水,主静。只有“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才能保持正常生理状态。就心脏本身言,心脏收缩为动,心脏舒张亦为动,但收缩、舒张间隔,心肌休息为静,静后心脏又收缩舒张为动,这个过程是心脏收缩(动)—心脏休息(静)—心脏舒张(动)—心脏休息(静)—心脏收缩(动),随之又重述上述过程,只有心脏动静互涵,交替进行,才能维持其正常功能。其他脏腑和人体四肢百骸的动静过程均如此,只是动静的功能表达形式不同而已。
实际上,人体有关饮食的吸收、运化、水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贯注、化物的传导排泄,其物质和功能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脏功能动静协调之下完成的。因此,保持适当的动静协调状态,才能促进和提高机体内部的“吐故纳新”的活动,使各器官充满活力,从而推迟各器官的衰老改变。因此动、静是生命活动持续的协调机制和功能运行形态。
从病理而讲,不论是“六淫”所伤,还是“七情”所致的病理变化,都是因为人体气的动静互涵及升降出入的运动形式发生障碍的结果。如心动过速,乃气动过度而少静;心动过缓,则为气静过多而少动。呃逆呕吐,乃气动升发太过而肃降不及的病变;下利泄泻,乃气降于下不得上升的病变。外感或内伤无汗,乃气入不出之病变;汗出蒸蒸,则乃气出少入的病变。明乎气机动静、升降出入之理,则诸病变之机可由此而概揽于心矣。
三、气的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气机才有气化,有气化才有生命。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升降出入过程中始终保持气动静两态的变化更迭,具体表达形式是:气上升(动)—气暂休息(静)—气下降(动)—气暂休息(静)—气上升(动),随之又重复上述过程;出入亦如此。只有这样:气工作(动)—气休息(静)—气工作(动),动静过程持续循环运行,气才能有工作、有休养的长期持续保证气机功能。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十分重要,关系生死。《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气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远近,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在这段论述中有两个问题必须明确:一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二是“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对“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王冰是这样注释的:“包藏生气者,皆谓生化之器触物然矣。夫窍横者皆有出入去来之气,窍竖者皆有阴阳升降之气,往复其中。”在这里王冰提出了横窍和竖窍的概念,可理解为横窍为气出入通路,竖窍为气升降之通路。对“四者之有,而贵常守”,王冰说:“四者,谓出、入、升、降也。有出、入、升、降,则为常守。有出无入,有入无出,有升无降,有降无升,则非生之气也。”因此出入升降,决定生死,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康复,决定生、长、壮、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充分肯定了升降出入之无比重要性。
在人体中,升降出入是同时存在并纵横交错,互相配合,才能维持气的正常运动,即使在疾病状态下,气仍在以升降出入形式不断运动,只是这种运动形式不完全正常而已。
人生存在天地自然的大气环境中,天地之气与人体体内之气原本都是以升降用事的,或者说是以升降形式运动为主的。《医源》曰:“天地之气,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是阴阳之升降,实际是气的升降,形成了气的上下浮沉运动,形成气候,化生四时。人体胎儿期在母体内,胎气的运动形式应该是一种升降运动,胎儿出生,哇的一哭,肺叶张开,呼吸运动开始,天地间之清气吸入体内,浊气排出体内,气的出入运动形成了,从此从不间断,维系一生。并与体内气机升降相互配合,形成人体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来维持人体生命。因此,笔者认为,人与自然间的气机运动形式是个“H”型,“H”的左边一竖代表天地间气的升降浮沉运动,右边一竖代表人体内气的升降上下运动,中间的一横代表人体与天地间气的交流,即气的吸入和呼出,这就是气的出入运动了。因此,“人与天地相应”“天人合一”主要是通过气的出入运动实现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