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98.6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HK$
106.4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HK$
266.6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HK$
98.6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HK$
98.6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HK$
60.5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HK$
88.5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先生的名作,学习美术赏析、西方艺术史的入门书和必读书,被誉为“中国版《艺术的故事》。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在对所涉及的美术作品进行精到分析的同时,傅雷先生的写作还旁及哲学、文学、音乐、历史背景等等,全面丰富读者的艺术修养。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讲述了西方文艺复习以来的二十余名美术家以及他们的名作,不仅探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同时也广泛涉及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 ★虽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是一本有关西方艺术的启蒙读物,但全书并没有那种僵硬刻板、冰冷无趣的笔调。在这本书里,涉及到的西方艺术史上的著名作品将近百幅,除了丰富的艺术史知识,其中更蕴含着傅雷先生饱满的情感。 ★作者傅雷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时,不仅能够精准地指出某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个人特色,并且还能较为公允地指出艺术作品中有所欠缺的地方。 ★这本带着我们穿行于艺术殿堂的《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它既是一本提高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的入门级读物,更启发了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对于人类精神和心灵的探寻。 ★傅雷先生正是在通过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严肃认真地告诉中国的艺术家和美术家,如果要向西方的
|
內容簡介: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论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20位艺术大师及其名作,诸如伦勃朗、贝尔尼尼、委拉斯凯兹、多那太罗、格勒兹等,虽篇幅有限,可是艺术家们的生平历程、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赏析要点等,他们的代表作,各个时期之间的衔接和冲突,也提出他自己的看法,讨论从艺术风格延至人格操守,生动洗练,深入浅出。从西方文艺复兴初期的乔托,历全盛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至十七世纪的大师伦勃朗、鲁本斯,更包括十八、十九世纪的几位名家近二十人,傅雷的评述均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且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得其平衡。 ★傅雷在《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说:“艺术的目标并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表现或心灵的意境,或伟大的思想,或人类的热情的使命。
|
關於作者: |
傅 雷(1908-1966年),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早年留学法国,学习文艺理论。1931年回国,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美术史及法文,并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傅雷一生翻译大量文艺作品,主要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名人传》,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等。此外,他还著有《傅雷家书》等作品。
|
目錄: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讲 乔托与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第二讲 多那泰罗之雕塑
第三讲 波提切利之妩媚
第四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上)
《瑶公特》与《后之晚餐》
第五讲 莱奥纳多?达?芬奇(下)
人品与学问
第六讲 米开朗琪罗(上)
西斯廷教堂
第七讲 米开朗琪罗(中)
圣洛伦佐教堂与美第奇墓
第八讲 米开朗琪罗(下)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墓与《摩西》
第九讲 拉斐尔(上)
《美丽的女园丁》与《西斯廷圣母》
第十讲 拉斐尔(中)
梵蒂冈宫壁画——《圣体争辩》
第十一讲 拉斐尔(下)
毡幕图稿
第十二讲 贝尔尼尼
巴洛克艺术与圣彼得大教堂
第十三讲 伦勃朗在卢浮宫
《木匠家庭》与《以马忤斯的晚餐》
第十四讲 伦勃朗之刻版画
第十五讲 鲁本斯
第十六讲 委拉斯开兹
西班牙王室画像
第十七讲 普桑
第十八讲 格莱士与狄德罗
第十九讲 雷诺兹与庚斯勃罗
第二十讲 浪漫派风景画家
|
內容試閱:
|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好骛新奇之徒,惑于“现代”之为美名也,竞竞〔以〕“立体”“达达”“表现”诸派相标榜,沾沾以肖似某家某师自喜。肤浅庸俗之流,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则又奉官学派为典型:坐井观天,莫此为甚!然而趋时守旧之途虽殊,其昧于历史因果,缺乏研究精神,拘囚于形式,竞竞于模仿则一也。慨自“五四”以降,为学之态度随世风而日趋浇薄:投机取巧,习为故常;奸黠之辈且有以学术为猎取功名利禄之具者;相形之下,则前之拘于形式,忠于模仿之学者犹不失为谨愿。呜呼!若是而欲望学术昌明,不将令人兴河清无日之叹乎? 某也至愚,尝以为研究西洋美术,乃借触类旁通之功为创造中国新艺术之准备,而非即创造本身之谓也;而研究又非以五色纷披之彩笔曲肖马蒂斯、塞尚为能事也。夫一国艺术之产生,必时代、环境、传统演化,迫之产生,犹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必土质、气候、温度、雨量,使其生长。拉斐尔之生于文艺复兴期之意大利,莫里哀之生于十七世纪之法兰西,亦犹橙橘橄林之遍于南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也。陶潜不生于西域,但丁不生于中土,形格势禁,事理、环境、民族性之所不容也。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一。 至欲撷取外来艺术之精英而融为己有,则必经时势之推移,思想之酝酿,而在心理上又必经直觉、理解、憬悟、贯通诸程序,方能衷心有所真感。观夫马奈、凡?高之于日本版画,高更之于黑人艺术,盖无不由斯途以臻于创造新艺之境。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二。 今也东西艺术,技术形式既不同,所启发之境界复大异,所表白之心灵情操,又有民族性之差别为其基础。可见所谓融合中西艺术之口号,未免言之过早,盖今之艺人,犹沦于中西文化冲突后之漩涡中不能自拔,调和云何哉?矧吾人之于西方艺术,迄今犹未臻理解透辟之域,遑言创造乎? 然而今日之言调和东西艺术者,提倡古典或现代化者,固比比皆是,是一知半解,不假深思之过耳。世惟有学殖湛深之士方能知学问之无穷而常惴惴默默,惧一言之失有损乎学术尊严,亦惟有此惴惴默默之辈,方能孜孜矻矻,树百年之基。某不敏,何敢以此自许?特念古人三年之病必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年来国人治西洋美术者日众,顾了解西洋美术之理论及历史者寥寥。好骛新奇之徒,惑于“现代”之为美名也,竞竞〔以〕“立体”“达达”“表现”诸派相标榜,沾沾以肖似某家某师自喜。肤浅庸俗之流,徒知悦目为美,工细为上,则又奉官学派为典型:坐井观天,莫此为甚!然而趋时守旧之途虽殊,其昧于历史因果,缺乏研究精神,拘囚于形式,竞竞于模仿则一也。慨自“五四”以降,为学之态度随世风而日趋浇薄:投机取巧,习为故常;奸黠之辈且有以学术为猎取功名利禄之具者;相形之下,则前之拘于形式,忠于模仿之学者犹不失为谨愿。呜呼!若是而欲望学术昌明,不将令人兴河清无日之叹乎? 某也至愚,尝以为研究西洋美术,乃借触类旁通之功为创造中国新艺术之准备,而非即创造本身之谓也;而研究又非以五色纷披之彩笔曲肖马蒂斯、塞尚为能事也。夫一国艺术之产生,必时代、环境、传统演化,迫之产生,犹一国动植物之生长,必土质、气候、温度、雨量,使其生长。拉斐尔之生于文艺复兴期之意大利,莫里哀之生于十七世纪之法兰西,亦犹橙橘橄林之遍于南国,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也。陶潜不生于西域,但丁不生于中土,形格势禁,事理、环境、民族性之所不容也。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一。 至欲撷取外来艺术之精英而融为己有,则必经时势之推移,思想之酝酿,而在心理上又必经直觉、理解、憬悟、贯通诸程序,方能衷心有所真感。观夫马奈、凡?高之于日本版画,高更之于黑人艺术,盖无不由斯途以臻于创造新艺之境。此研究西洋艺术所不可不知者二。 今也东西艺术,技术形式既不同,所启发之境界复大异,所表白之心灵情操,又有民族性之差别为其基础。可见所谓融合中西艺术之口号,未免言之过早,盖今之艺人,犹沦于中西文化冲突后之漩涡中不能自拔,调和云何哉?矧吾人之于西方艺术,迄今犹未臻理解透辟之域,遑言创造乎? 然而今日之言调和东西艺术者,提倡古典或现代化者,固比比皆是,是一知半解,不假深思之过耳。世惟有学殖湛深之士方能知学问之无穷而常惴惴默默,惧一言之失有损乎学术尊严,亦惟有此惴惴默默之辈,方能孜孜矻矻,树百年之基。某不敏,何敢以此自许?特念古人三年之病必求七年之艾之训,故愿执斩荆棘,辟草莽之役,为艺界同仁尽些微之力耳。是编之成,即本斯义。编分二十讲,所述皆名家杰构,凡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美术诸门,遍尝一脔。间亦论及作家之人品学问,欲以表显艺人之操守与修养也;亦有涉及时代与环境,明艺术发生之因果也,历史叙述,理论阐发,兼顾并重,示研究工作之重要也。愚固知画家不必为史家,犹史家之不必为画家;然史之名画家固无一非稔知艺术源流与技术精义者,此其作品之所以必不失其时代意识,所以在历史上必为承前启后之关键也。 是编参考书,有法国博尔德(Bordes)氏之美术史讲话及晚近诸家之美术史。序中所言,容有致艺坛诸君子于不快者,则惟有以爱真理甚于爱友一语自谢耳。 傅雷 一九三四年六月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乔托(Ambrogio ou Angiolotto di Bondone Giotto, —)可说是基督教圣者阿西西的方济各(Saint Francois d’ Assise,—)的历史画家。他一生重要的壁画分布在三所教堂中,其中二所都是方济各派的寺院。在阿西西教堂中,就有乔托描绘圣方济各的行述的壁画二十八幅。翡冷翠圣十字架大寺的内部装饰,大半是乔托以圣方济各为题材的作品。帕多瓦城阿雷纳教堂中,乔托描绘圣母与耶稣传略的三十八幅壁画,也还是充满了方济各教派的精神。 所谓方济各教派者,乃是一二一五年时,基督教圣徒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创立的一个宗派。教义以刻苦自卑、同情弱者为主。十三世纪原是中古的黑暗时代告终、人类发现一线曙光的时代,是诞生但丁、培根、圣托马斯的时代。圣方济各在当时苦修布道,说宗教并非只是一种应该崇奉的主义,而其神圣的传说、庄严的仪式、圣徒的行述、《圣经》的记载,都是对于人类心灵亲昵的情感的表现。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宗教是可怕的,圣方济各却使宗教成为大众的亲切的安慰者。他颂赞自然,颂赞生物。相传他向鸟兽说教时,称燕子为“我的燕姊”,称树木为“我的树兄”。他说圣母是一个慈母,耶稣是一个娇儿,正和世间一切的慈母爱子一样。他要人们认识充满着无边的爱的宗教而皈依信服,奉为精神上的主宰。 圣方济各这般仁慈博爱的教义,在艺术上纯粹是簇新的材料。显然,过去的绘画是不够表现这种含着温柔与眼泪的情绪了。乔托的壁画,即是适应此种新的情绪而产生的新艺术。 乔托个人的历史,很少确切的资料足资依据。相传他是一个富有思想的聪慧之士,和但丁相契,在当时被认为非常博学的人。翡冷翠人委托乔托主持建造当地的钟楼时,曾有下列一条决议案: 在这桩如在其他的许多事业中一样,世界上再不能找到比他更胜任的人。 艺术革命有一个永远不变的公式:一种艺术渐趋呆滞死板,不能再行表现时代趋向的时候,必得要回返自然,向其汲取新艺术的灵感。 据说乔托是近世绘画始祖契马布埃(Cimabue)的学生;但他在童年时,已在荒僻的山野描画过大自然。因此,他一出老师的工作室,便能摆脱传统的成法而回到他从大自然所得的教训——单纯与素朴上去。 他的艺术,上面已经说过,是表现方济各教义的艺术。他的简洁的手法,无猜的心情,足表彰圣方济各的纯真朴素的爱的宗教。 从今以后,那些悬在空中的圣徒与圣母,背后戴着一道沉重的金光,用贵重的彩石镶嵌起来的图像,再不能激动人们的心魂了。这时候,乔托在教堂的墙壁上,把方济各的动人的故事、可爱的圣母与耶稣、先知者与使徒,一组一组地描绘下来。 《圣方济各出家》,表现圣方济各卸下衣服,奉还他的父亲的情景。还有《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圣方济各在苏丹廷上》《圣方济各驱逐阿莱查城之魔鬼》《圣方济各之死》《圣母之诞生》《施洗者圣约翰之诞生》《访问》《十字架下》《下葬》等,都像当时记载这些宗教故事的传略一样,使十三、十四世纪的民众感到为富丽的拜占庭绘画所没有的热情与信仰。 这些史迹,乔托并不当它像英雄的行为或神奇的灵迹那样表现,他只是替当时的人们找到一个发泄真情的机会。因为那时的人们,一想起圣方济各的遗言轶事,就感动到要下泪。所以乔托的画就成了天真的动人的诗。在《圣母之诞生》中,许多女仆在床前浴着婴儿,把他包裹起来。这情景,圣约翰、圣母、耶稣,已不复是《圣经》上的“圣家庭”,而是像英国批评家罗斯金(John Ruskin)所谓的“爸爸、妈妈与乖乖”了。 这种亲切的诗意丰富的,要算是《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的那张壁画了。这个十分通俗的题材,曾被不少画家采用过;但从没有一个艺人,能像乔托那样把圣方济各的这桩天真的故事,描写得真切动人。十六世纪时委罗内塞(Veronése)画过《圣安东尼向鱼类说教》。那是:一个圣者在暴风雨将临的天色下面,做着大演说家的手势,站在岩石上面对着大海。乔托的作品却全然不同:圣方济各离开了他的同伴,走到路旁,头微俯着,举着手,他正在劝告小鸟们“要颂赞造物,因为造物赐予它们这般暖和的衣服,使它们可以借此抵御隆冬的寒冷,并给予它们枝叶茂盛的大树,使它们得以避雨,得以筑巢栖宿”。小鸟们从树上飞下来,一行一行地蹲在他面前,仿佛一群小孩在静听“基督教义”功课。有的,格外信从地紧靠着他;有的,较为大意,远远地蹲着。一切都是经过缜密的观察而描绘的。笨拙的素描中藏着客观的写实与清新的幻想。 圣者的手,描得很坏,小鸟也画得太大,飞鸟也飞得不行。十八世纪以来的动物画家可以画得比他高明十倍。他的树,像纸板做的一样。但是我们看了圣者向小鸟说教,小鸟谛听圣者布道的情景,我们感动到忘了它一切形式上的笨拙。原来那些技巧,只要下一番工夫就可做到的。 此外,这种新艺术形式所需要的特殊长处,是此前的画家们所从未想到的:在构图方面,它更需要严肃与聪明;在观察方面,更需要真实性。 在描写历史或传说的绘画中,要选择能够归纳全部故事的时间。一幅历史画应该由我们去细心组织。画家应当把衬托事实使其愈益显明的小部分搜罗完备;更当把一幅画的题材,含蓄在表明一件事实的一举手一投足的那一分钟内。 可是,对于乔托,一件史实的明白的表现,还是不够;他更要传达故事中的热情来感动观众,因此,他不独要选择可以概括全部事实的顶点,并且还要使画中的人物所表现的顶点的时间,同时是观众们感动得要下泪的时间。在《圣方济各出家》一画中,这一个时间便是方济各脱下衣服投在他父亲脚下、阿西西城主教把一件大氅替他遮蔽裸体的一幕。他父亲的震怒,使旁人不得不按住了他阻止他去鞭挞他的儿子。路上的小儿,亦为了这幕紧张的戏剧而叫喊着,在两旁投掷石子。在《十字架下》一画中,乔托选择了圣母俯在耶稣的脸上、想在他紧闭的眼皮下面寻找她孺子的后一瞥的时间。 如果要一幅画能够感动我们,那么还得要有准确而特殊的动作,因为动作是显示画中人物的内心境界的。在这一点上,乔托亦有极大的成功。 《圣方济各在苏丹廷上》那幅壁画,据当时的记载,有下列这样的一桩典故: 圣方济各在苏丹廷上 圣者一直旅行到信仰回教的国中,大家都佩服他的德行,他们的苏丹(即回教国君主之称)想把他留下。圣方济各受了神的启示,就说:“如果你答应崇拜基督,那么,我为了爱基督之故就留在你们这里。你如果不愿意,我可给你一个证据,使你明白你的宗教与我的宗教孰真孰伪。生起火来,我答应和我的弟兄们走到火里去;你那里,也同你的僧徒一起蹈火。”苏丹声明他相信他的僧徒中,没有一个敢接受这种真理的试验。圣方济各又说:“你答应放弃对于穆罕默德宗教的信仰罢,我们可以立刻踏到火焰中去。”这时候,他已撩起衣裙,做着预备向前的姿势。然而苏丹没有接受他的条件。 乔托的壁画,即是描绘那“撩起衣裙,预备向前”的一刹那。画中一共有六个人,都感着极强烈的而又互相不同的情绪。六个人个个都在准确明白的姿势中,表出他们的心境。苏丹的僧徒们,正在惊惶逃避,他们大张着衣裙以避炉火的热度,并可借此看不见圣徒蹈火的可怕的情景。圣者的弟兄们做着惊骇的姿势。苏丹,在王座上,命令他的僧徒不许离去。在这纷乱的场合中间,圣方济各的动作即有两种意义:,表明他是跣足着;第二,表明撩起衣裙,乃是准备举步。 这般生动的描写,当然非金碧辉煌的拜占庭艺术所可同日而语了。 那幅画上的人物,且是对称地排列着如浮雕一般。苏丹的王座在正中,炉火与圣者就在他的身旁。全部的人物只在一个行列上。 他的素描与构图同样是单纯、简洁。这是乔托的特点。 乔托全部作品,都具有单纯而严肃的美。这种美与其他的美一样,是一种和谐:是艺术的内容与外形的和谐;是传说的天真可爱,与画家的无猜及朴素的和谐;是情操与姿势及动作的和谐;是艺术品与真理的和谐;是构图、素描与合乎壁画的宽大的手法及取材的严肃的和谐。 现代美术史家贝伦森(Berenson)曾谓:“绘画之有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者,自乔托始。” 实在,这热情的流露、生命的自白与神明之皈依,就是文艺复兴绘画所共有的精神。那么,乔托之被视为文艺复兴之先驱与翡冷翠画派之始祖,无论从精神言或形式言,都是精当不过的评语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