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大模型启示录
》
售價:HK$
112.0
《
东法西渐:19世纪前西方对中国法的记述与评价
》
售價:HK$
201.6
《
养育男孩: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小原流花道技法教程
》
售價:HK$
109.8
《
少女映像室 唯美人像摄影从入门到实战
》
售價:HK$
110.9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关于本书】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二卷。讲述日本古坟时代至飞鸟时代的历史(中国历史是春秋战国至南北朝时期)。
★日本史学家熊谷公男经典力作,二十万字还原天皇与日本的诞生始末。
熊谷公男长期浸淫日本古代史研究领域,驾驭史料游刃有余,是研究古代氏族、古代虾夷、政务和仪礼等古代王权问题的代表性学者,其用二十万字抽丝剥茧地推演了“日本”诞生的内在机理,足见积淀之深厚。
★多维视角切入倭王向天皇转型的动荡时代。
“天皇”这一称号与“日本”这一国号是成对出现的组合。“天皇”“日本”与其所指代的统治者和国家至今仍然存续,然而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并非自太古时期以来就是“天皇”,7 世纪后半以前,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大都自称 “治天下大王”,这一时期的日本仍处于 “倭国”的时代。古代史专家熊谷公男聚焦倭王向天皇转型的动荡时代,用二十万字细密梳理,力图清晰完整地还原一段“日本”的诞生史。
★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推荐:本书利用东亚各国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将巨大古坟、遣隋使、圣德太子、大化改新等耳熟能详的人与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逻辑性地论述了4世纪至7世纪的日本古代史。
【关于“讲谈社
|
內容簡介: |
本书利用东亚各国的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将巨大古坟、遣隋使、圣德太子、大化改新等耳熟能详的人与事有机地结合起来,充满逻辑性地论述了4世纪至7世纪的日本古代史。
——北京大学教授王新生
4世纪至7世纪,在同东亚各国的碰撞与融合中,倭国逐渐厘清了国家意识,对内构筑起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对外则走上了一条与东亚朝贡体系若即若离的道路。在内外因素双线并轨的推动下,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完成了从“治天下大王”脱胎为现世之神“天皇”的转变。于是,“天皇”治下的“日本”诞生。日本列岛进入律令国家的时代。
本卷将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置于东亚史动态演化的框架中,力图以内外并行的多维视角,还原一段天皇创生的激荡历史。
|
關於作者: |
熊谷公男,1949年生,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部,先后进入同校大学院、宫内厅正仓院事务所工作,后任东北学院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日本古代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氏族、古代虾夷、政务和仪礼等古代王权问题。主要著作有《虾夷地与古代国家》《古代的虾夷与城栅》,共著有《新版古代的日本:近畿Ⅰ》《新版古代的日本:东北、北海道》《列岛的古代史1》等。
米彦军,历史学博士(日本史方向),现任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著有《江户时期日语古文文本中的汉典因子研究》《德富苏峰的右翼思想研究》等,译有《江户时代》《过劳时代》《逆说美国的民主》等。
|
目錄:
|
序章“天下”的统治者
章列岛、半岛和大陆——东亚世界中的倭国
节连接“大和”与“加罗”之路
第二节半岛的动乱和倭王权的巩固
第三节渡来人迁入与列岛技术革新
第四节倭五王—加入和脱离册封体制
第二章“治天下大王”的登场
节倭王权的据点
第二节倭王权和地方社会
第三节代“治天下大王”——幼武大王
第三章独立自主的倭王权
节继体朝、钦明朝时期的王权
第二节朝鲜半岛政策受挫
第三节国造和氏
第四节前方后圆坟时代的终结
第四章倭王权出现转机
节佛教东传日本与苏我氏
第二节女天皇与太子
第三节大陆交通线的恢复与内政改革
第五章向律令制国家过渡
节策划乙巳政变
第二节大化改新
第三节脱离大化改新的政治轨道与战败——齐明朝和白村江之战
第四节戒严体制下的国政改革——天智朝
第五节升格为神之战——壬申之乱
终章“天皇”的出现
|
內容試閱:
|
序章 “天下”的统治者
日本人“天下观”的起源
“天下”是日本人爱用的词之一,例如“夺取天下(天下取り)”“争夺天下的生死决战(天下分け目の合戦)”“夺取天下之人(天下人)”“天下(天下一品)”“天下无双(天下無双)”“天下御免”,等等,简直不胜枚举。
“天下”一词原本是指“普天之下”,即全世界的意思。但日本人所说的“天下人”“夺取天下”的“天下”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指整个日本列岛罢了。原本带有全世界之意的“天下”,不知从何时起,局限在了日本这一蕞尔小国之内。甚至长期以来,就连日本人自己也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种用法毫无奇怪之处。
说起“天下”二字,日本人肯定会联想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等人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由战国乱世走向政权统一的时代。在日本,织田信长的“天下布武”印章可谓是家喻户晓。
日式“天下”二字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古事记》在叙述历代天皇事迹之时,总会在开头写道:“(天皇)坐……宫,治天下。”随意翻阅“六国史”、《万叶集》《风土记》等古代史料,便能轻易发现“天下”一词的踪影。
在日本,“天下”早出现于公元 5 世纪。1978 年,考古人员在埼玉县稻荷山古坟出土了一柄铁剑,这柄铁剑上刻着 “获加多支卤大王(即雄略天皇)在斯鬼宫期间,‘吾(锻造这把大刀的乎获居臣)左治天下(辅佐大王统治天下)’”。而熊本县江田船山古坟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有银镶嵌铭文的大刀,其铭文开头也刻有可推敲字意的“治天下获 ××× 卤(幼武?)大王世”字样,且该处所写“天下”,显然是指那个以日本列岛为中心的狭小世界。综上所述,日本的“天下观”实际上恐怕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
自雄略天皇的时代起,日本列岛的统治者都声称自己是“治天下大王”,这或许与日式“天下观”的形成密不可分。本书将承接前书(《王权的诞生》)内容,进一步介绍倭王权发展的历程,以及日本列岛的统治者以“天下”之王自居、进而升格为天皇称号的历程。具体而言,本书将涉及公元 4 世纪末前后(古坟时代中期)至公元 7
世纪后半(天武天皇即位时期)的历史。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日本列岛的统治者都自称是“治天下大王”,“日本”这一国号也尚未出现。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日本仍处于被称作“倭国”的时代。
关于天皇称号出现的时期,有部分学者持推古朝说。然而,近来天武朝、持统朝(公元 7 世纪末期)说的势头颇为强劲。1998
年,考古人员从奈良县明日香村的飞鸟池遗迹上出土了写有“天皇”字样的木简。据推算,其年代正属于天武朝。这是目前为止考古人员发现的有关“天皇”称号早的史料。因此,本书认为“天皇”称号指的的确是天武天皇,也就是说“天皇”称号早在天武朝就已被启用,天武天皇过世以后,这一称号便被用作持统朝统治者的称号,通过法律和制度被固定下来。
如此说来,日本列岛的统治者—倭王,使用了“治天下大王”的独特称号,进而在公元 7
世纪末的天武朝、持统朝时期,他们开始以“天皇”自居。在同一时期,“日本”这一国号确立。正如网野善彦、山尾幸久所述,“天皇”这一称号与“日本”这一国号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它们是成对出现的组合。“天皇”“日本”与其所指代的统治者和国家至今仍然存续,它们已在日本人的历史与意识中深深扎根。“天皇”与 “日本”就像国歌《君之代》与国旗日章旗一样,已成为日本的象征及背负日本历史的重要存在。本书将以王权问题为基轴,力图向读者阐明“治天下大王”称号登场的过程和“天皇”称号确立的意义。
统治天下(アメノシタ)的大王
“治天下大王”与“天皇”这两种称号,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不同时期内日本列岛统治者的不同性质。接下来,我们将大致区别这两种称号。
大王的正式名称为“治天下大王”,天皇也有正式名称,即“现神(明神)御宇天皇”,且其读法较前者稍长 1。“现神(明神)御宇天皇”通常是用和文体的诏书—宣命书写的,这种写法具体阐释了“天皇”这一称号蕴含的理念。下面我们将对这两种称号进行比较。
首先,自本居宣长的《古事记传》一书后,人们把“治天下”一词训读为“治(シラス)天下”已然成为一种共识。但是,正如西宫一民指出的,目前尚无明确的资料能证明“治(シラス)天下”的正确性。因此,笔者认为将“治天下”训读为“治(オサム)天下”可能更为恰当。
虽说“治(シラス)天下”与“治(オサム)天下”都有统治之意,但如果咬文嚼字,二者的语韵则大有不同。在日语中,“治(シラス)”是动词“知る(シル)”的尊敬语,它的原意是“排他性地拥有某种东西,单方面无条件地支配某一对象”,其言外之意是“享有超凡、的统治权”。而与此相对的,“治(オサム)”的含义则是“根据臣民的奉献程度,给出相应的赏罚以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治(シラス)”强调统治者拥有性的统治权,而“治(オサム)”则强调统治者拥有互酬性(相互期待对方给予回报,互惠互利的关系)的统治权。从“治(オサム)”到“治(シラス)”的变化,反映出以人身依附关系为纽带的原始性统治权,发展成了以君权和国家机器为后盾的强制性统治权。
另外,在日语中,虽说“天下”被训读为“天下(アメノシタ)”,但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其概念与中国的“天下”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的“天”是主宰宇宙的至高无上的神,它具有统治地上万物命运的意志,“天”被人们称作“天帝”。“天帝”给地上德行好之人(即有德者)下达天命,将其任命为天子(秦始皇以后的统治者沿用“皇帝”这一称号),并把天下委托给天子统治,于是新的王朝诞生。不久之后,历经几代统治,王朝出现了暴君,“天命”便被收回。“天帝”将另择有德之人,向其下达天命,委之以统治天下的重任。这就是中国“改朝换代”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包括向中国朝贡的“夷狄”在内,天子的统治所到之处,即为“天下”。
另一方面,日本人所提及的“天”,则是指八百万天神居住的世界。在《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中,天上世界被称作 “高天原”,它是个性迥异的众神居住的地方。这些天上世界的众神被认为是地上世界的造物主,也是王权的守护神。那时居住在都城的人们认为,都城就位于“天下(アメノシタ)”,这里是大王居住的大和的中心,是大王统治所辖的领域。
总而言之,古代的日本人将汉语中的“天下”一词训读为“天下(アメノシタ)”,并在其中融入日式神仙观念,从而产生了日式的天下观。虽然也有说法称,日本列岛初使用“天下”时仍借用了中国“天下”的概念,但中国的天下思想不能没有“德治”与“天命”这样的要素,“德治”与“天命”是中国改朝换代思想的基础,可它们与“万世一系”的天皇制思想却是互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应该这样来看,日本列岛当初所接纳的“天下”,正是施以日式阐释后的“天下”。
另外,在日语中,“大王”一词被训读为“大王(オオキミ)”,有王中之大者,即首领中势力强之人的意思。与此相对的,“天皇”则被训读为“天皇(スメラミコト)”,其中的“スメラ”(sumera)源自“澄む”(参见终章),“天皇(スメラミコト)”是指在政治、宗教上被圣化之人,且其前还有“现神(アキツミカミ)”作为修饰,所以“现神御宇天皇”就意味着“作为降世之神统治天下的圣人”。因此,笔者认为日本列岛的统治者称号之所以会从“治天下大王”变为“现神御宇天皇”,实际上是因为统治者已从“王中之王”转变成了“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