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101.2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9.4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2.8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HK$
112.7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HK$
68.8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9.7
|
編輯推薦: |
未知生,焉知死。人多言孔子不告子路,此乃深告之也。
《古典学研究》辑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古典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致力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本刊立足于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力求贯通文学、哲学、史学和古典语文学,从具体文本入手,研究、疏解、诠释西方、希伯来和阿拉伯等古典文明传世经典。
|
內容簡介: |
《古典学研究:<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收录专题文章4篇:张清江分析了不同时代儒者对孔子“未知生,焉知死”教导的解释;金方廷基于先秦语料,尝试还原“管仲之器”的本意;刘伟分析了从《论语》中以“责善”为代表的朋友之道,到游侠、王阳明的朋友观的变化;蔡新乐以中庸之道为方法论,分析了学界对“一以贯之”的意义疏解及今译和英译。
论文部分,张文江解析《周易·系辞下》第二章,追溯了中华文明体的源流演变;潘亦婷分析了daimōn在《奥德赛》的全部用例,对其涵义的共性与差异作了说明;柳孟盛从文学视角对《高尔吉亚》序幕作了戏剧式解读,并联系历史语境发掘背后的政治与哲学之争;万昊解读了《欧蒂德谟》中苏格拉底对智术师的暧昧态度,以展示智术师的另一面相;崔嵬通过论证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典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指出了现代教育对古典思想的误读;杨晓强分析了蒙田《雷蒙·塞邦赞》折射出的市民阶层的人性论和幸福观。
书评部分,程志敏反驳了琼斯在《宙斯的正义》中对柏拉图的批判,指出现代世界过度批判和压制理性的危险;张霄对三卷本《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林志猛,2019)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做了阐发。
|
關於作者: |
《古典学研究:<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由刘小枫主编,林志猛担任执行主编。
本辑收录张清江、金方廷、刘伟、蔡新乐专题文章4篇,张文江、潘亦婷、柳孟盛、万昊、崔嵬、杨晓强论文6篇,程志敏、张霄书评2篇。
|
目錄:
|
专题:《论语》中的死生与教化
死生与教化 张清江
“管仲之器小哉”新论 金方廷
《论语》中的朋友观及其流衍 刘伟
《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 蔡新乐
论文
《周易》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张文江
《奥德赛》中的daimōn 潘亦婷
哲学与修辞术之争 柳孟盛
智术师教诲中的死亡与谎言 万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古今政治教育的分野 崔嵬
人与动物的“同一个自然” 杨晓强
书评
为理性一辩:兼评《宙斯的正义》 程志敏
立法、德性与哲学:评林志猛《柏拉图〈法义〉研究、翻译和笺注》 张霄
|
內容試閱:
|
死生与教化
——《论语》“未知生,焉知死”的解释史分析
张清江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通过分析不同时代儒者如何理解和运用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教导可以发现,汉唐儒者着眼于政教秩序,认为孔子的回答表达着对死亡问题的排斥和回避,因为它会妨害现实中人伦责任的履行,对于道德教化没有好处。他们将儒家教化定位于“世教”,以此批评佛教对幽冥世界的过多关注。但到了宋代的理学家那里,生死、鬼神成为宇宙大化流行的基本组成部分,理学家将之纳入自身的思想系统之中,孔子的说法转而成为揭示生死的重要法语,包含着儒家对待生死的深层智慧,生死问题获得了与教化的内在关联。死生与教化之间这种不同的关联方式,彰显出儒学传统在历史发展中所遇到的挑战,以及不同时代儒者所作出的应对。
“管仲之器小哉”
金方廷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摘要:“管仲之器小哉”章在漫长的《论语》注疏史中被赋予了各种解读。或将“器”释作“器量”,或上升到道德层面批评管仲“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更多则是将整个问题放置在“王霸之辨”的背景中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本身出自一个对话的场景,上面几种经典解读势必使得原始对话变得难以理解。考察这句话中的关键字“器”,并将其还原到先秦辞例中去理解,则显示出“器”字绝大多数时候仍遵循了“青铜器之统称”的本意。由此表明,“管仲之器小哉”很可能是孔子就管仲所用之器物、器具的形制大小所发出的感叹。又因名物数度为判断是否合乎礼制的重要标准,孔子这句话也因此成为探讨管仲其人是否“知礼”的重要依据。
《论语》中的朋友观及其流衍
刘伟
(中山大学哲学系)
摘要:传统儒家认为,作为“五伦”之一的朋友,是德性相近的同类人。“责善”即坦诚地批评,是朋友交往的基本原则。更重要的是,朋友之间并没有共同的生活。这意味着朋友并非构成社会秩序的奠基性伦理,相应地,作为朋友相处之道的诚信,也就不是特别重要的品质。在传统社会,游侠群体是朋友伦理现实化极致的表现,但其因流动不居而威胁社会秩序。然而随着社会流动的增加,朋友之道亦随之改变。至明代中后期,王阳明提出了一种更适合一般人交往的新的朋友观。
《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
蔡新乐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一以贯之”之解,放弃与天道连贯的“心”,使“贯之”无从说起。此一取向支配下的今译将“道”释为“学说”、“思想”或“人生观”,将“一”解作“基本观念”、“中心思想”、“基本理念”或“总体原则”,无不走向“理性”即令保留“道”字,仍在突出“思想”的“认识”之力,而非“心之思”。英译则完全无视“心”的要义,而以doctrine,principle及teaching等来解“道”,并以thread保留经文比喻。两种语言的译文走向一致,俨然二者在互译,而非传递经文意义。这也表明,天道人道一贯之说已远离现代人精神世界。对其“神秘”的清理,已使现代汉语与英语共同走向“理性”的识见。此语的“仁心”自我回归之意,实则要求强化的是,如何在译文中使“道”在经由“心”与万物及其自身的“贯连”之后的“自反”。
《周易》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
张文江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传世经典文献中,中华文明的制高点,概括于《周易·系辞下》第二章。此章的作者,传统上认为是孔子,实际上文字可能完成于战国。此章展示《周易》的观象体系和古史序列,建立了中华学术的结构,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以后《易》为六经之首,对中国古代学问的认知,可以从不同途径相应于此。本文尝试解析此章的思想,以重新辨认方向,提高文明自觉,追溯世界各文明体的源流演变,同时认识中华文明的源流演变。
《奥德赛》中的daimōn
潘亦婷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古希腊daimōn一词含混多义,不同情形下可指代神明、命运、守护精灵或灵魂,尤其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魔鬼的含义。该词早在荷马史诗中的使用就已造成释读问题,此前研究对于两部史诗中该词使用之异同还不够重视,而且史诗中的daimōn运动性突出,应考虑根据与之配合的动词的性质分类归纳的方法。《奥德赛》中的daimōn较之《伊利亚特》中的有继承亦有变化,在保留了运动性的基础上变得更缺乏确指性,负面色彩增强,且表现出《伊利亚特》中的daimōn罕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层面的影响力。如果把daimōn一词的多义看作是不同使用传统的体现,“神明”义可上溯至《伊利亚特》,《奥德赛》则已然为“魔鬼”义提供基础;“个人命运”的daimōn来自《伊利亚特》,而daimōn与内在精神明确的联系却始于《奥德赛》。
哲学与修辞术之争
柳孟盛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高尔吉亚》这篇对话显示了哲人视域下的修辞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哲人对该问题的一种双向思考路径,既否定修辞术,又肯定修辞术。把握这种双向路径,只靠哲学义理的逻辑分析尚不足够,启用文本发生学的考据论证更是难见成效。文学视角的介入,将牵连出文本创作的历史语境,可体现《高尔吉亚》的浓烈政治色彩,进而表明双向路径所指向的政治与哲学之争。尤其在序幕部分,通过篇名、时间、人物、地点等的戏剧式解读就可发现,斗争欲十足的修辞术注重享乐的感官旨趣,却因斗争之故导致个体的痛苦经历和集体的政治衰退。由此表明,哲人之所以转用修辞术,既在于修辞术具备强力,又在于修辞术缺乏知识。
智术师教诲中的死亡与谎言
——柏拉图《欧蒂德谟》282d4-286b6绎读
万昊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
摘要:《欧蒂德谟》中苏格拉底对待智术师的暧昧态度造成了理解哲人与智术师关系的困难。尽管对话中的二位智术师显得不如典型智术师来得聪敏,但苏格拉底始终给予其正面评价,并劝说好友克力同与自己一同前去跟随他们学习。《欧蒂德谟》的中间位置282d4-286b6恰好安排了智术师进行严肃的对话,话题一度涉及爱智慧、死亡与谎言。智术师提出爱智慧就意味着死亡,令在场的听众大为震惊,有可能通往爱智慧的进程也遭到打断。对话只展示了这种爱智慧的起点与终点,没有机会填充这个过程。文本的细读显示,智术师与爱智慧的距离未必遥远,他们甚至对自身的限度也有所意识。苏格拉底会在对话中配合甚至保护智术师,因为他认为这样的智术师并非是爱智慧和哲人的敌人。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与古今政治教育的分野
崔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华文化研究院)
摘要:在现代政治教育影响之下,现代人未曾走向真正的政治成熟,反而不断陷入盲目的政治情绪之中。这一难题迫使我们反思现代政治教育,考察古典政治教育与现代政治教育的差异,并从古典智慧之中寻找新的方案。古典政治教育的方案本身就存在分歧,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论述看起来并不一致,让后学莫衷一是。但细究两者外在的思想龃龉,终可发现古典政治教育的内在一致性,从而认清现代政治教育对古典思想的误读。由此表明,古典政治教育之中的“哲人王”教育,既是柏、亚思想内在一致的落脚点,亦是现代政治教育思想与古典政治教育思想的分歧之所在。
人与动物的“同一个自然”
——《雷蒙·塞邦赞》中的政治哲学
杨晓强
(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在《雷蒙·塞邦赞》中,蒙田通过对人和动物的一系列比较得出:人与动物拥有同样的自然,人其实就是动物。蒙田取消了自然和人为的差别,把人的语言、知识、理性都视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是因为骄傲自大才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实际上这只是虚妄的认识。人因不能辨别真妄而处境悲惨,只有破除妄见,才能把握真实的幸福。蒙田通过怀疑主义改变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根基,为政治享乐主义扫除了障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