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汽车传感器结构·原理·检测·维修
》
售價:HK$
109.8
《
怪谈百物语:不能开的门(“日本文学史上的奇迹”宫部美雪重要代表作!日本妖怪物语集大成之作,系列累销突破200万册!)
》
售價:HK$
65.0
《
罗马政治观念中的自由
》
售價:HK$
50.4
|
內容簡介: |
亚当·斯密强调,个人的经济选择和行为依赖于他对良好自我评价(取决于价值观)的渴望。价值观在个人行为和社会流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研究。本书将职业期望纳入社会流动的分析框架,以独特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我国当代青少年及其父母的职业期望特征,并尝试探索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和社会流动的潜在深远影响。本书为理解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本书还提供了有关职业期望的社会系统分析和经验解读,方便读者感知和理解职业期望在社会研究领域的丰富内涵。
|
關於作者: |
戈艳霞,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国家治理智库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主持多项和省部级课题,在《人口研究》《劳动经济研究》《人民论坛》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
目錄:
|
章绪论1
节选题背景与问题1
第二节研究框架与方法2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2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5
三、资料来源说明7
第三节文献回顾与综述10
一、职业期望文献综述10
二、教育获得文献综述11
三、社会流动文献综述12
第四节研究目的与意义14
第二章职业期望的理论溯源17
节职业期望的基本概念17
一、职业期望的概念和含义18
二、职业期望的特性和功能22
第二节职业期望的分类方法23
第三节职业期望的形成缘起29
一、职业期望形成的分析范式29
二、个人因素对职业期望的影响32
三、家庭因素对职业期望的影响33
四、社区因素对职业期望的影响36
第四节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的影响38
一、职业期望影响教育获得的分析范式38
二、职业期望影响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42
三、个人职业期望对教育获得的影响45
四、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望对子女教育获得的影响46
第三章微观个体职业期望发展历程探析48
节访谈资料说明50
一、访谈对象51
二、收集分析方法52
第二节微观个体职业期望的形成与调适过程54
一、微观个体的职业期望从何而来54
二、微观个体的职业期望调适过程59
第三节职业期望的个体差异与影响因素探析63
一、职业期望的个体差异比较63
二、父母对子女职业期望的影响68
第四节个体职业期望的后期影响探析75
一、职业期望与教育获得的相互影响75
二、职业期望对后期教育投资的引导功能78
第五节本章小结80
第四章青少年职业期望现状分析84
节青少年职业期望的类型概况84
一、在校青少年样本分布概况84
二、在校青少年职业期望类型分布概况85
三、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望类型分布概况86
第二节青少年职业期望的群体差异87
一、职业期望的性别差异分析87
二、职业期望的年龄差异分析88
三、职业期望的地区差异分析89
四、职业期望的家庭差异分析91
五、职业期望的教育差异分析95
六、职业期望的代际差异分析97
第三节不同生命历程阶段的职业期望差异100
一、成年前后职业期望的差异分析100
二、升学前后职业期望的差异分析102
第四节本章小结105
第五章职业期望的形成因素分析107
节职业期望的内生理论模型构建109
一、生活环境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机制111
二、圈层结构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机制112
三、生活圈层对青少年职业期望的影响机制114
第二节数据变量与模型方法116
一、数据来源116
二、变量选取120
三、模型方法123
第三节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125
一、生活圈层是否影响青少年的职业期望125
二、圈层结构对职业期望的影响差异分析128
三、生活圈层对职业期望的影响机制分析133
第四节本章小结137
第六章职业期望对初中后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140
节扩展后的威斯康星理论模型142
第二节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144
第三节数据变量与模型方法147
一、数据来源与整理147
二、变量选取149
三、统计分析模型156
第四节模型回归分析结果157
一、职业期望对初中后升学情况的影响157
二、职业期望对初中后升学轨道选择的影响160
三、职业期望对优质教育资源获得的影响163
第五节本章小结167
第七章职业期望对高等教育获得的影响分析169
节研究设计与研究假设172
第二节数据变量与模型方法174
一、数据来源与整理174
二、变量选取176
三、统计分析模型180
第三节模型回归分析结果181
一、职业期望对高等教育类型的影响181
二、职业期望对学科专业选择的影响183
第四节本章小结188
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反思190
节主要研究发现190
第二节主要结论与思考195
第三节研究的不足和展望196
一、研究的不足196
二、展望197
参考文献199
附录213
索引269
后记271
|
內容試閱:
|
序言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落地生根已逾30年,已经成为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30多年来,博士后制度对推动我国人事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培养了一批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自1986年1月开始招收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起,截至目前,国家已累计招收14万余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经出站的博士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其中,已有50余位博士后当选两院院士;众多博士后入选各类人才计划,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年入选率达34.36%,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率平均达21.04%,*“长江学者”入选率平均达10%左右。
2015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各设站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推动博士后事业科学发展。这为我国博士后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后工作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