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編輯推薦: |
★当下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外部因素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企业发展需内挖潜力,向管理要红利,人力资源效能(人效)就成为有力抓手。
★关注人效是要让企业走向增效而非单纯降本,是让个体潜能变成公司业绩,让企业获得精实增长,这不单是防守,更是进攻。
★无论是打造组织能力,还是重塑人力资源专业价值,人效都是绝佳的切入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升人效呢?《人力资源效能》给出了答案:
介绍人力资源与组织能力的三个基础模型,明确人效的底层逻辑。
基于人力资源效能矩阵,锁定核心人效(窄口径人效),明确人力资源战略。
基于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将人力资源战略展开为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化战略为行动。
由人力资源战略地图的内容,给出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化行动为数据。
列出人效提升的五大空间,明确如何在局部应用场景内,用简洁方法实现人效提升。
|
內容簡介: |
当下,人力资源专业领域正在发生一场变革,这场变革的关键词就是人力资源效能(即人效)。无论是增强组织能力,还是提高人力资源职能价值,人效都是绝佳的切入点。
本书共六章,首先介绍人力资源与组织能力的三个基础模型,并明确人效的内涵;其次基于人效的逻辑给出人力资源战略决策的方法,用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将战略落地,提高人效;*后给出了人效提升的五个空间,帮助读者思考企业人效并将人效提升真正落到实处。
|
關於作者: |
穆胜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跨界学者,同时拥有管理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法律硕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平台型组织、人力资源效能和互联网商业生态三大领域有深度研究,更拥有数十个行业的研究积累。
平台型组织模式开创者,真正将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的趋势口号升级为正统的理论体系,总结为可落地的操作方法,并推动了若干知名企业向平台型组织的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效能趋势开创者,倡导以人效为支点,用数据化人力资源方法推动经营,其观点引领了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专业的进化方向,成为若干标杆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的方法论依托。穆胜
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创始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
跨界学者,同时拥有管理学博士、管理学硕士、法律硕士和经济学学士学位,在平台型组织、人力资源效能和互联网商业生态三大领域有深度研究,更拥有数十个行业的研究积累。
平台型组织模式开创者,真正将互联网时代组织转型的趋势口号升级为正统的理论体系,总结为可落地的操作方法,并推动了若干知名企业向平台型组织的转型升级。
人力资源效能趋势开创者,倡导以人效为支点,用数据化人力资源方法推动经营,其观点引领了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专业的进化方向,成为若干标杆企业人力资源创新的方法论依托。
担任华住集团、房多多等明星企业的常年顾问或独立董事,是多个新兴企业的早期投资人。
《中欧商业评论》《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财富中文网等国内一线商业媒体的专栏作家或撰稿人。
已出版《激发潜能》《创造高估值》《平台型组织》等十本畅销商业著作。
|
目錄:
|
前 言人力资源专业的全新世界观
第一章 人力资源专业:组织能力的发动机001
人力资源专业体系House模型003
组织能力三明治模型011
人力资源政策选择MOS模型019
第二章 人力资源效能:HR推动经营的支点030
什么是人力资源效能032
为何人力资源效能炙手可热036
人力资源效能的经营意义041
人力资源效能的计算逻辑049
附录2A 管理双杀效应真的存在吗:基于两个行业
168家上市公司的证据056
互联网行业058
食品行业060
结论及启示063
第三章 人力资源战略:关键领域的饱和攻击064
走向人力资源经营066
战略性人力资源经营069
人力资源战略的三个关键决策074
核心人效的基础公式078
三种人力资源战略083
对业务战略的适配088
人力资源战略的静态空间092
人力资源战略的动态空间095
附录3A 小米:用股权激励绑定行业高手101
附录3B 海尔:让人人都是自己的CEO106
附录3C 中海地产:如何成为行业的黄埔军校111
附录3D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赋能与激励116
第四章 人力资源战略地图:化战略为行动123
老板到底要什么124
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132
人力资源效能维度136
人力资源队伍维度140
人力资源职能维度146
进化的方向与关隘152
附录4A 某餐饮连锁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地图156
第五章 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量化人力资源经营161
数据化人力资源专业的陷阱163
数据化人力资源专业的方向170
人力资源效能仪表盘179
HR重塑专业的三大支点186
第六章 人力资源效能红利:挖掘五大空间199
精简组织构型冗余201
清理人效异常洼地209
执行低效人员汰换216
调整刚性薪酬结构222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227
参考文献235
|
內容試閱:
|
人力资源专业的全新世界观
人力资源专业的价值毋庸置疑,但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专业应该发生一场变革。
我们已经发现,人力资源效能(human resource efficiency,
简称人效)是这场变革的关键词。
这种观察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强烈热情,转变为对人效的要求。
互联网时代是不确定的时代,经营环境的变化往往让人猝不及防。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开始明白,让企业在这个时代屹立不倒的最大依托是组织能力。因为,每一次的变化都是一次残酷的洗牌,英雄的领导、有形的资源优势、各类的外部利好、既有的市场地位,这些都不能确保企业战无不胜。在这种乱局之中,唯有组织能力能让企业醒得更快、学得更快、动得更快,能让它们保持更大的胜率。
但企业经营者对于组织能力的关注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即组织能力好像一个筐,企业任何的成功与失败都可以往里装。这种虚无的归因,并不能帮助企业判断自己的症结所在,找到正确的方向。甚至,这种归因还容易发展成企业经营者的一种借口我的战略没问题,是我的组织能力太弱。
打造组织能力也是HR一直主张的自己的价值所在,但他们却没有顺理成章地成为时代的主角。因为,对于企业经营者和业务部门来说,他们既没有看到人力资源实践对组织能力的作用,也没有一个标尺来衡量组织能力。若干尝试量化组织能力的模型,也难逃关于自说自话的诟病。
幸运的是,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笔者几乎可以给出一个定论人力资源效能是组织能力的最佳代言。正因为企业之间组织能力的不同,才会有相同量级的资源投入带来不同的结果,这种投产比就是效能(efficiency)。如果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那么人效就是最重要的效能。笔者和穆胜企业管理咨询事务所(简称穆胜事务所)的团队有若干跨行业的数据研究结果,足以证明人效对于经营(盈利性、市值等)的超强正面作用。更不用说,我们还发现了任正非、张瑞敏、王兴等顶级企业家都对人效无比地执着。
从另一个角度看,关注人效的逻辑也很好理解。经营收益=规模
效能。规模(scale)主要来自外部红利,是相对不可控的;而效能来自内部红利,是相对可控的。当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贸易摩擦、新冠疫情等环境因素消解掉了外部红利后,企业经营者再也无法按照过去的模式,追求抢滩式的粗放发展。此时,他们可能需要 向内看,通过增加效能来获得经营收益。一个企业的所有资源都是以人为中心来运转的,一切的收入、成本、费用都是围绕人来发生的。所以,要提升企业的整体效能,最关键的是提升人力资源效能。
关注人效不是要让企业走向降本,而是要让企业走向增
效。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的集合,经营企业不就是需要释放和激发人的潜能吗?当企业中个体的潜能变成了业绩,人效的上扬不就顺理成章了吗?
被无数企业家尊重、推崇人本管理的德鲁克,在其1973年出版的那本著名的《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提出,效能是将产出与投入(精力、时间或相关资源)相关联。他认为,效能与正确地做事(doing things right)有关,涉及对所有活动领域的投入,这也为后来的人力资源效能研究开启了序章。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沿着德鲁克的指引探索经营和管理的本质。
另一方面,HR和利益相关者的自我救赎需要,指向了对于人效的要求。
尽管我们不愿承认,但HR专业的确正在沉沦。以2013年为分界线,企业经营者对HR一把手的态度呈现了冰火两重天,由过去的信任变成了不满。在过去的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只要提供秩序即可;而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专业必须能够跟得上企业经营者的若干奇思妙想,必须能够推动经营。这种超高的要求显然挑战了人力资源专业的储备,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在对HR寄予厚望后,又失望地离开。
在有一定功利主义倾向的商业环境里,国内HR的生存环境尤其严苛。欧美有近百年管理科学的沉淀,每个专业领域都有大量最佳实践形成的壁垒,企业经营者也接受过大量的商科教育,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产生的作用有足够的认知。即使他们认知不足,周边环境(如成熟的咨询机构、学术界)也会帮助他们弥补。但在国内,有些企业习惯了走捷径,它们重视销售,重视市场,甚至重视研发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相对不足。
于是,HR迫切需要证明这个专业的价值。他们首先拥抱的是数据化,这可能和互联网时代来临带来的大数据趋势有关。2013年左右,国内HR频繁提及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实际上误会了大数据,但客观上却推动了一种人力资源专业的新趋势。这种趋势没有错,因为在商业领域,不能被数据化的专业都不够专业。只有走入数据化的模式,玄学才变成科学,人力资源专业才能从定性走向定量。
遗憾的是,大量HR实践者、咨询机构和学者推动数据化的动机,更多是守护自己的专业尊严。于是,他们开发了林林总总的工具,有的工具甚至比财务报表还复杂,他们力图建立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证明人力资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