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本《荒漠之心》时,是2020年金华的深秋,距离我2011年3月在博茨瓦纳西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实地探访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布须曼人[1]已经过去九年了。这九年中,我持续关注博茨瓦纳、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先后出版了《博茨瓦纳族群生活与社会变迁》《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两本专著,里面都有对布须曼人的论述,然而直至我看到劳伦斯凡德普司特爵士(Sir Laurens Van Der Post)的这本《荒漠之心》(又译《卡拉哈里沙漠的失落世界:伟大和渺小的记忆》,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 With The Great and the little Memory),才让我从日常繁重的行政、科研与家庭事务中短暂抽离,回归到一种现实中无法企及的宁静状态,那是一种返回初心的窃喜和满足,这种感觉伴随我走近劳伦斯本人和他在非洲的探险,同他一道找寻人类最本真、最原初的情感以及被人类遗失的灵魂《荒漠之心》导读
看到这本《荒漠之心》时,是2020年金华的深秋,距离我2011年3月在博茨瓦纳西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实地探访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布须曼人[1]已经过去九年了。这九年中,我持续关注博茨瓦纳、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先后出版了《博茨瓦纳族群生活与社会变迁》《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两本专著,里面都有对布须曼人的论述,然而直至我看到劳伦斯凡德普司特爵士(Sir Laurens Van Der Post)的这本《荒漠之心》(又译《卡拉哈里沙漠的失落世界:伟大和渺小的记忆》,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 With The Great and the little Memory),才让我从日常繁重的行政、科研与家庭事务中短暂抽离,回归到一种现实中无法企及的宁静状态,那是一种返回初心的窃喜和满足,这种感觉伴随我走近劳伦斯本人和他在非洲的探险,同他一道找寻人类最本真、最原初的情感以及被人类遗失的灵魂
劳伦斯爵士1906年12月13日出生于奥兰治河殖民地菲利普波利斯的一个小镇上;卒于1996年12月16日,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为期五天的90岁生日庆祝活动后不久。90载传奇人生,从他令人目不暇接的南非白人作家、农民、军人、英国政府首脑的政治顾问、查尔斯王子密友、威廉王子教父、教育家、记者、人道主义者、哲学家、探险家和环保主义者等头衔称谓中就可见一斑。作为家中13个孩子里最小的儿子,他在南非农场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也正是这段农场生活,让他同周边的布须曼人、班图黑人有了亲密深入的接触和互动,并从他身为律师与政治家的父亲的个人图书馆里,阅读、体味到诸如荷马、莎士比亚等欧洲古典哲人、文学家的经典著作,为他日后终身从事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布隆方丹的格雷学院毕业后,即成为一名记者,亦创办过杂志,出版过小说;他在英国结婚生子,又在南非邂逅激情和矛盾;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于1940年自愿加入英国军队,奔赴了东非的战场,此后又在爪哇、印尼等地执行军事任务,直至1947年从军队退役,劳伦斯结束了七年的军旅生涯,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同年末,他回到南非就职于《纳塔尔日报》,然而随着南非国民党在1948年的胜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实施,他又回到了伦敦生活。他始终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持批评态度,因为他对于南非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充满了同情和怜爱,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布须曼人和非洲深深吸引他的地方
他们属于我的家乡,而且比任何其他民族还来得彻底、完全。无论他们到哪里,他们的特质与需要,都与这片土地深深吻合。他们的精神很自然地与大自然无比契合,因为在这本能的明确归属感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严格遵守着既定的法则。我从未发现在我们全体来到他们的生长之地、破坏了他们的家园之前,有哪一项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破坏了这些法则。他们的猎捕就像狮子的猎捕般,是无罪的,因为那是为了存活;他们从来不会出于好玩或毫无目的地展开捕猎,即使是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猎捕,他们也会很奇怪地为这种行为惴惴不安和懊悔。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劳伦斯对布须曼人、对非洲深入骨髓的了解与共情。在先后写出了《内陆冒险》(Venture to the Interior, 1952)、《火旁的脸》(The Face Besides the Fire, 1953)等畅销书后,他于1955年重返卡拉哈里沙漠探访布须曼人,并在BBC支持下,带领一个摄制团队,拍摄了一部关于布须曼人的纪录片。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就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荒漠之心》,它是劳伦斯最著名的作品,其同名纪录片亦获得了巨大成功,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被遗忘、被迫害的布须曼人的关注和保护。紧接着,劳伦斯又根据早期人类学家搜集的有关布须曼人的民间传说创作了《猎人之心》(The Heart of the Hunter, 1961)等。
劳伦斯的作品被誉为捕捉到古老大陆的独特而无法定义的精神,并探索人们心灵的内在,同时他也在努力指明重新发现人类生活中荒野的积极价值观与路径。随着劳伦斯的讲述,乔贝赞比西河马翁杭济措迪洛等有关布须曼人的重要景观、地点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也把我带回了探访布须曼人的过往岁月中
[1]现有的考古研究已证明,早在1万年前,身形瘦小、肤色较浅、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桑人(San)就已经生活在南部非洲,他们是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桑人又被后来的荷兰殖民者蔑称为布须曼人(Bushman,意为丛林人)。本文为了与译著表述统一,也用布须曼人来指称桑人,但不含任何贬义。
[2]The website of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The San,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san, accessed Dec 11, 2018.
[3]参见拙作《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6月版。
[4]A Barnard, Hunters and Herders of Southern Africa: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of the Khoisan Peop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A Barnard, Diverse People Unite: Two Lectures on Khoisan Imagery and the State, Edinburgh: Centre for African Stud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2003.
[6] J Solway, Culture fatigue: The state and minority rights in Botswana.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2011, 181:211-240; J Maruyama, From space for ruling to space for living: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s among the San in Botswana in Japanese, Japan Journal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12,772, pp. 250-272; M Pelican & J. Maruyama, The indigenous rights movement in Africa: Pespectives from Botswana and Cameroon, African Study Monographs, 2015, vol36,no.1,pp.49-74.
內容試閱:
《荒漠之心》导读
看到这本《荒漠之心》时,是2020年金华的深秋,距离我2011年3月在博茨瓦纳西部卡拉哈里沙漠边缘实地探访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布须曼人[1]已经过去九年了。这九年中,我持续关注博茨瓦纳、南非的种族与族群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先后出版了《博茨瓦纳族群生活与社会变迁》《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两本专著,里面都有对布须曼人的论述,然而直至我看到劳伦斯凡德普司特爵士(Sir Laurens Van Der Post)的这本《荒漠之心》(又译《卡拉哈里沙漠的失落世界:伟大和渺小的记忆》,The Lost World of the Kalahari: With The Great and the little Memory),才让我从日常繁重的行政、科研与家庭事务中短暂抽离,回归到一种现实中无法企及的宁静状态,那是一种返回初心的窃喜和满足,这种感觉伴随我走近劳伦斯本人和他在非洲的探险,同他一道找寻人类最本真、最原初的情感以及被人类遗失的灵魂
劳伦斯爵士1906年12月13日出生于奥兰治河殖民地菲利普波利斯的一个小镇上;卒于1996年12月16日,他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为期五天的90岁生日庆祝活动后不久。90载传奇人生,从他令人目不暇接的南非白人作家、农民、军人、英国政府首脑的政治顾问、查尔斯王子密友、威廉王子教父、教育家、记者、人道主义者、哲学家、探险家和环保主义者等头衔称谓中就可见一斑。作为家中13个孩子里最小的儿子,他在南非农场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幼年时光,也正是这段农场生活,让他同周边的布须曼人、班图黑人有了亲密深入的接触和互动,并从他身为律师与政治家的父亲的个人图书馆里,阅读、体味到诸如荷马、莎士比亚等欧洲古典哲人、文学家的经典著作,为他日后终身从事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布隆方丹的格雷学院毕业后,即成为一名记者,亦创办过杂志,出版过小说;他在英国结婚生子,又在南非邂逅激情和矛盾;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于1940年自愿加入英国军队,奔赴了东非的战场,此后又在爪哇、印尼等地执行军事任务,直至1947年从军队退役,劳伦斯结束了七年的军旅生涯,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同年末,他回到南非就职于《纳塔尔日报》,然而随着南非国民党在1948年的胜选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实施,他又回到了伦敦生活。他始终对南非的种族隔离持批评态度,因为他对于南非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充满了同情和怜爱,他在书中这样描述布须曼人和非洲深深吸引他的地方
他们属于我的家乡,而且比任何其他民族还来得彻底、完全。无论他们到哪里,他们的特质与需要,都与这片土地深深吻合。他们的精神很自然地与大自然无比契合,因为在这本能的明确归属感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严格遵守着既定的法则。我从未发现在我们全体来到他们的生长之地、破坏了他们的家园之前,有哪一项证据可以证明他们破坏了这些法则。他们的猎捕就像狮子的猎捕般,是无罪的,因为那是为了存活;他们从来不会出于好玩或毫无目的地展开捕猎,即使是为寻找食物而进行猎捕,他们也会很奇怪地为这种行为惴惴不安和懊悔。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劳伦斯对布须曼人、对非洲深入骨髓的了解与共情。在先后写出了《内陆冒险》(Venture to the Interior, 1952)、《火旁的脸》(The Face Besides the Fire, 1953)等畅销书后,他于1955年重返卡拉哈里沙漠探访布须曼人,并在BBC支持下,带领一个摄制团队,拍摄了一部关于布须曼人的纪录片。这段非比寻常的经历就是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荒漠之心》,它是劳伦斯最著名的作品,其同名纪录片亦获得了巨大成功,直接引发了人们对被遗忘、被迫害的布须曼人的关注和保护。紧接着,劳伦斯又根据早期人类学家搜集的有关布须曼人的民间传说创作了《猎人之心》(The Heart of the Hunter, 1961)等。
劳伦斯的作品被誉为捕捉到古老大陆的独特而无法定义的精神,并探索人们心灵的内在,同时他也在努力指明重新发现人类生活中荒野的积极价值观与路径。随着劳伦斯的讲述,乔贝赞比西河马翁杭济措迪洛等有关布须曼人的重要景观、地点一一浮现在我眼前,也把我带回了探访布须曼人的过往岁月中
[1]现有的考古研究已证明,早在1万年前,身形瘦小、肤色较浅、以狩猎、采集为生的桑人(San)就已经生活在南部非洲,他们是南部非洲最早的居民。桑人又被后来的荷兰殖民者蔑称为布须曼人(Bushman,意为丛林人)。本文为了与译著表述统一,也用布须曼人来指称桑人,但不含任何贬义。
[2]The website of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The San, https:www.sahistory.org.zaarticlesan, accessed Dec 11, 2018.
[3]参见拙作《南非种族与族群关系变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6月版。
[4]A Barnard, Hunters and Herders of Southern Africa: A Comparative Ethnography of the Khoisan Peopl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5] A Barnard, Diverse People Unite: Two Lectures on Khoisan Imagery and the State, Edinburgh: Centre for African Studies, Edinburgh University, 2003.
[6] J Solway, Culture fatigue: The state and minority rights in Botswana. Indiana Journal of Global Legal Studies, 2011, 181:211-240; J Maruyama, From space for ruling to space for living: Indigenous peoples movements among the San in Botswana in Japanese, Japan Journal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2012,772, pp. 250-272; M Pelican & J. Maruyama, The indigenous rights movement in Africa: Pespectives from Botswana and Cameroon, African Study Monographs, 2015, vol36,no.1,pp.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