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內容簡介: |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作物病虫害控制》共分9章,**章概述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第二、三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效应和原理;第四、五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和原理;第六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第七章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种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F第八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入侵;第九章介绍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原理。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章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有喜生物综合治理概述 1
**节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1
一、生物多样性 1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 3
三、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3
第二节 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4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现状 4
二、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5
参考文献 7
第二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的效应 9
**节 品种多样性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9
一、品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9
二、品种多样性混合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12
三、品种多样性区域布局对病害的控制效应H 15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应 16
一、物种多样性间作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17
二、物种多样性错峰种植对病害的控制效果 20
第三节 作物多样性轮作对病害的控制作用 23
一、轮作对作物病害的防治效果 24
二、轮作方式对病害控制效果的影响 26
参考文献 27
第三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原理 31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遗传学基础 31
一、基因对基因学说 31
二、寄主与病原物协同进化的遗传学基础 31
三、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 H 36
四、水稻品种间作田间诱导抗性的作用机理研究 40
五、不同物种间诱导抗性作用机理研究 41
第二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生态学效应 42
一、作物病害流行与农田生态环境的关系 43
二、遗传多样性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44
三、物种多样性种植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51
第三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病菌稀释效应和物理阻隔效应 52
一、水稻遗传多样性对病原菌强于稀释阻隔效应 52
二、物种多样性种植对病原菌的稀释阻隔病害效应 53
第四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害的化学生态基础 57
一、植物化感物质及其对根际微生物的作用 57
二、作物多样性种植控制土传病害的化感原理 58
参考文献 60
第四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一、作物同作、套作或混作控制作物害虫的效应 66
二、作物同作、套作或温作对害虫的控制效果 68
第二节 作物轮作控制害虫的效应 71
一、轮作控制害虫的效应 71
二、作物轮作控制害虫的效果 72
第三节 农田周边环境对害虫的控制效应 76
一、农田周边环境对害虫的影响 76
二、农田周边环境对天敌的影响 79
三、农田边界的设计与管理 81
参考文献 82
第五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原理 88
**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生态学基础 88
一、农田小气候 88
二、边缘效应 89
第三节 农业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控制害虫的生物学基础 90
一、天敌假说 90
二、资源集中假说 94
三、联合抗性假说 94
四、干扰作物假说 95
五、适当不适当着陆理论 96
第三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遗传学基础 96
一、作物抗虫机制 96
二、作物抗虫基因 97
三、抗虫转基因作物 97
第四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物理学基础 99
一、物理阻隔作用 99
二、视觉伪装效应 99
第五节 作物多样性控制害虫的化学基础 100
一、化学通讯与化感作用 100
二、植物化学物质多样性控制害虫的机制 103
三、植物化学挥发物的收集方法 104
四、昆虫对植物气味信息物质反应的测定方法 105
第六节 害虫防治的推拉策略 107
一、推拉策略的概念 107
二、推拉策略的组成 107
参考文献 109
第六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种植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16
**节 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16
一、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 116
二、品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18
第二节 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20
一、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因j 120
二、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23
第三节 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和方法 127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原则 127
二、生态系统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种植模式的构建方法 131
第四节 景观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方法和原则 132
一、景观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模式的构建原则 132
二、景观多样性模式的构建方法 134
参考文献 136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立体种养与作物病虫害控制 138
**节 立体种养的概念及其效应 138
一、立体种养概述 138
二、立体种养的趋利避害 139
三、衡量立体种养效益的指标 141
第二节 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及其对病虫害的效应 143
一、稻田立体种养模式 143
二、稻田立体种养模式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机制与局限 154
第三节 旱地立体种养模式及其对病虫害的控$J 157
一、猪-沼-果模式 157
二、果林下养鸡 159
三、果林下养蜂 161
第四节 水陆立体种养模式 162
一、桑基鱼塘模式 163
二、猪-沼-鱼模式 165
三、鱼-猪-禽-草菜模式 166
四、林-果-草-鱼模式 167
第五节 农家庭院的种养模式及其效应 168
一、庭院种养模式类型 168
二、庭院种养模式的效应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八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物种入侵 175
**节 生物入侵的基本概念与现状 175
一、生物入侵相关基本概念 175
二、生物入侵物种基本特征 176
三、生物入侵的原因 177
四、生物入侵的现状 178
第二节 外来生物入侵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关系的理论基础 183
一、外来昆虫成功入侵的生态学理论 183
二、入侵昆虫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研究的意义 190
第三节 入侵病害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1
一、入侵病害对水稻多样性的影响 193
二、入侵病害对番茄多样性的影响 194
三、入侵病害对按树多样性的影响 194
四、入侵病害对大豆多样性的影响 195
五、入侵病害对棉花多样性的影响 195
六、入侵性病害对马铃薯多样性的影响 196
七、入侵病害与松属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197
人、其他入侵性病害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8
第四节 入侵昆虫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9
一、入侵昆虫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99
二、入侵昆虫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作用方式 201
第五节 入侵植物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7
一、对农业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08
二、对作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208
三、对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影响 209
四、对农地景观多样性的影响 210
五、对农业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211
第六节 新引进物种的安全性评价及其管理 211
一、生物入侵的安全性评价 211
二、生物入侵的预测和风险评估 212
三、生物入侵评价与管理决策 215
第七节 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技术及其应用 215
一、外来入侵物种与本地农业有害生物控制方法的异同 215
二、传人前和传人过程中的预防与预警 215
三、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方法与技术 218
第八节 生物入侵的管理 225
一、生物入侵管理的法规公约 225
二、生物入侵管理的原则 230
三、生物入侵管理的措施 232
四、生物入侵管理的策略 233
参考文献 236
第九章 农业生物多样性保妒的方法和原理 244
**节 农业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 244
一、农业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44
二、农业遗传资源的价值及保护的必要性 245
三、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247
四、农业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评价研究 247
第二节 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别 247
一、栽培作物 249
二、野生近缘种 249
三、作物的同种杂草类型 250
四、基因库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类型的划分 250
第三节 种质资源保护面临的挑战 251
一、环境变化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影响 251
二、生物因素对种质资源保护的影响 254
第四节 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方法 256
一、迁地保护 256
二、就地保护 259
三、传统农家品种的保护 261
第五节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及其国际准则 262
一、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概念及提出原因 262
二、遗传资源获取与高益分享的原则及意义 263
三、有效推进遗传资源获取与获取和惠益分享的实施 266
第六节 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的技术和原理 267
一、农业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269
二、微生物的保存原理 270
三、微生物的保存方法 271
第七节 农业昆虫资源保护的技术和原理 279
一、农业昆虫资源 279
二、农业昆虫资源保护原理 281
三、农业昆虫资源保护的技术 283
第八节 农业种质资源保护的展望 286
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287
二、防止种质库管理过程中的基因污染和基因流失 287
三、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资源 288
四、加强种质资源适应性进化的研究 289
五、加强公众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289
六、加强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机制的建设与实施 289
参考文献 2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