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內容簡介: |
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创立了意志哲学,*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说过,叔本华是西方*伟大的学者。叔本华是德国哲学家,他创立了意志哲学,*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并开创了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河。他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说过,叔本华是西方*伟大的学者。
《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选自叔本华的后期著作《附录和补遗》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叔本华认为,意志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包括人、动植物、无机体等)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志的载体;丰富多样的现象世界是意志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人类是意志蕞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因为意志和智力是构成我们这一现象世界的两要素,这两者的本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本书稿辑选的文章也都围绕这一对核心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论女人》中有一些读起来让女性颇不舒服的狭隘评论,令人想起叔本华与母亲的恶劣关系 。《论政治》探讨了法学和政治学的关系,在《论自杀》中叔本华对自杀罪行进行了辩护并分析了自杀的缘由,自杀用虚假的解脱取代了从这个悲惨世界解脱的真实之路,其实自杀行为与蕞高道德目标的实现背道而驰。不过如果基督教教士们就此要给自杀打上犯罪的烙印,恐怕(自杀在)此处的迷失行为与犯罪行径依然有着遥不可及的距离 ,一旦生活的可怖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人便能坦然地为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论争术》讨论的是如何辩论,总结了37种辩论的技巧。《逻辑与辩证法》 分析了诡辩术和诡辩术的技巧。在《论艺术的内在本质》中叔本华认为,哲学与艺术的根基是相同的,实用艺术之母是贫乏,审美艺术之母是富余。实用艺术之父是知性,但审美艺术之父却是天才,是某种形式富余的天才,其认识能力的过剩足以超越为意志服务所需要的程度 。在其余几篇章,叔本华讲述了生存的虚无和人世的痛苦,分析了形而上学之于人类的必要性,等等。译者的本意是将叔本华原本的思想转述给读者,让读者可以没有阻碍地阅读与欣赏叔本华的作品,可以轻松愉快地谈论与批评叔本华的想法。
|
關於作者: |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
目錄:
|
再版序
001
译者序
001
意志形而上学导读
001
论女子
009
论政治
026
论自杀
057
论争术
064
逻辑与辩证法
110
论艺术的内在本质
124
对存在虚无理论的补充
131
关于泛神论的一点看法
140
论人类的形而上学需要
144
论人世的痛苦
180
我们的真实本质的不灭性
198
对物自体之反面现象的一些考察
217
论物自体的可认识性
227
后记
239
|
內容試閱:
|
再版序
出版社的任老师告诉我《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准备出新版的时
候,我正集中精力研究叔本华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除此之外,可用于
翻译的时间也都花在了叔本华
1830年后的手稿上,《霍乱之书》《熟思
集》《集萃》《大开本笔记》,每一本都是动辄数百页的巨作,不仅中国的
读者,就连西方的大部分读者也都未曾听闻。《论道德的基础》《附录和
补遗》这些大家熟悉的作品,事实上都脱胎于这些手稿。手稿就像孕育
思想的母体,经典的作品只是从中诞生的健硕婴孩。所以我认为,《叔
本华论生存与痛苦》作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叔本华系列之一种,有自
己的风格与取材角度,并不需要推倒重来。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叔本华的哲学著作都是热门,这与他的哲学
思想在学术研究体制内长期被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或许在于,
叔本华
1814年在手稿中就区分了哲学史的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哲
学试图成为科学,动用概念与理性原则探究现象之间的整体联系;但在
第二个阶段哲学将作为艺术出现,只考察现象本身(HNI:172),哲
学史将在哲学与艺术的融合之中终结。如果说在叔本华开创的未来哲学
道路上,叔本华的哲学是哲学作为科学与哲学作为艺术的中间阶段,那
么,尼采则基本完成了哲学向艺术的转型。这里的哲学作为艺术,不是
艺术的哲学,即对艺术的哲学反思,而是哲学与艺术的融合。叔本华大
001
约在
1818年前后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标志就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
界》的发表,他把握了一个时代性的改变,或者说他根本就推动了这一
改变:哲学对大众而言,不再是精神世界的指导者,将来也不会是对话
者,哲学毋宁说就是伴随者(
Begleiter)。或许对少数从事哲学工作的专
业人士而言,哲学依然是精神世界的准绳,是对绝对与真实的求索,但
对绝大多数的人类而言,哲学应成为日常的陪伴,唾手可得,不离不
弃,做出深刻的思考,而不是堆砌空洞玄妙的辞藻(叔本华反黑格尔),
不必计较哲学家自身利益的得失(叔本华反教授哲学),在人需要的时
候给予慰藉(
Trost)。
将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亦无不可,丝毫不会损
失哲学的深刻性,也不用担心被拒之门外,只读懂了皮毛。所以,我始
终认为,翻译叔本华作品时,对概念的译名的选取除了考虑学术规范以
外,一定要尽量地亲民,接地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视叔本华文字
的哲学内涵,不懂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哲学史意义,完全以一种文学
式的方法来翻译与呈现,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不是对读者的苛刻
要求,却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哲学作为艺术与艺术成为哲学是截然
不同的,至少在哲学与艺术真正实现融合之前,我们还必须正视这个
差异!
因此,在接下来的数年,我都以叔本华青年时代的哲学为研究对
象,重点是要翻译叔本华的博士论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1818
年之前的叔本华还在努力成为一个学院式的学者,但已孕育着改变,预
示着转变的到来。为此,我仅在再版的《叔本华论生存与痛苦》中增加
一篇论物自体的可认识性,向各位读者先交上一份小答卷,至少现
在我可以肯定地说,针对这篇文章背后的诠释学与本体论问题,我已经
002
做了充足的功课,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思路与解释路径。
是为序
齐格飞
2021年元旦于长江之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