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編輯推薦:
这是一场堪称跨越了250多年历史的远征。从1761年考察队出发,6人启程,7年远行,最终1人生还,到被彻底遗忘,到200多年后由托基尔汉森从尘封的历史中将其重新发掘并讲述,到被译介至各个国家,这场远征才真正被世人广为知晓,丹麦甚至成立了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庆祝远征队启程250周年。
一切都因对远方福地的向往而起,因怀抱对未知与更广大世界的热望而生,是一个关于人类试图实现并守护理想的故事,也是一幅启蒙时代知识分子群像。整趟旅程惊心动魄又令人唏嘘不已,正如作家科林休布伦在本书前言所写,既充满英雄主义的光辉,也不乏时运弄人的荒诞。
內容簡介:
1761年冬天的一个清晨,六个人乘船离开了哥本哈根。一个植物学家,一个语言学家,一个天文学家,一个医生,一个艺术家,还有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侍仆,组成了从一开始就不喜欢更不彼此信任的小团体。他们属于那个既是启蒙也伴随殖民的时代,属于这期间涌现的大批远征考察队中的一支,且是*次涉足鲜为当时欧洲人所知的角落,但他们与大英帝国和法国无关,而萌发于一块弹丸之地丹麦。这支远征队的目的地是也门,即阿拉伯菲利克斯传闻中的阿拉伯福地,也是《圣经》中的圣地。
因着性情、专业、阶级、民族等差异,探险队在种种纷争中一路前行,抵达了土耳其和埃及,之后便消失在严酷的沙漠中。距出发将近7年之后,*的幸存者历经险阻回到丹麦,却发现这场远征早已被故国抛诸脑后,他们在远征途中寄回的学术成果也已几乎无人问津。这些成果都颇具首创性,本可更快推动学术发展,但彼时彼地,新的政治格局、新的经济与文化气象正在形成
關於作者:
【作者简介】
托基尔汉森(Thorkild Hansen,19271989),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生于奥尔德普,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文学两年,后于1947年移居巴黎。从1953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始,之后连续出版二十多本著作。其代表作有丹麦奴隶贸易三部曲:《奴隶海岸》Coast of Slaves、《奴隶的船舶》Ships of Slaves、《奴隶岛》Islands of Slaves,其中第三部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此外,还著有《延斯蒙克》(The Way to Hudson Bay:The Life and Times of Jens Munk),该书荣获金桂冠奖,以及《汉姆生的诉讼》(Processen mod Hamsun)等。1989年,他在加勒比海的一艘游轮上去世。
【译者简介】
李双,自由译者。喜在时空中寻隐,觅食,捕风,捉影。须臾的记录者。永恒的梦游身。
目錄 :
上部暴风雨前的平静
1尽管时局动荡不安003
2暴风雨073
3埃及一年121
4西奈山一无所得205
下部一千零一天
5帖哈麦的春天261
6为什么是阿拉伯菲利克斯?327
7卡斯滕尼布尔的归来421
附录
丹麦远征纪事年表527
参考文献551
译后记553
前言所有记忆都复苏了,好似重见光明。这个瘸腿的盲人已经很老了,他躺在床上,出发远行去了,他会再一次走过漫漫长途,去萨那,去波斯波利斯。不过迢迢千里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他的身体如释重负,嘴唇也不再焦渴;他还是喜欢走夜路,机警如旧;他知道头顶上空的猎户座会默默守护,会投下些许光辉,微微照亮他在暗夜下的脸庞,模糊的眼睛,如止水的心。这些,便是尼布尔看到的最后画面。生命的这个圆,他终于走完了。1815 年4 月26 日,在迪特马申地区的梅尔多夫,82岁高龄的尼布尔与世长辞。他走的时候,十分平静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挣扎。就像他的同伴一样,尼布尔也是行到异国他乡某个不知名的去处兴许是觉得那里好索性就留了下来。
是卡斯滕尼布尔的归依之处了。你说,那片地域叫什么名字呢?在地图上能找到吗?边界又在哪儿呢?所有记忆都复苏了,好似重见光明。这个瘸腿的盲人已经很老了,他躺在床上,出发远行去了,他会再一次走过漫漫长途,去萨那,去波斯波利斯。不过迢迢千里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他的身体如释重负,嘴唇也不再焦渴;他还是喜欢走夜路,机警如旧;他知道头顶上空的猎户座会默默守护,会投下些许光辉,微微照亮他在暗夜下的脸庞,模糊的眼睛,如止水的心。这些,便是尼布尔看到的最后画面。生命的这个圆,他终于走完了。1815 年4 月26 日,在迪特马申地区的梅尔多夫,82岁高龄的尼布尔与世长辞。他走的时候,十分平静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挣扎。就像他的同伴一样,尼布尔也是行到异国他乡某个不知名的去处兴许是觉得那里好索性就留了下来。
是卡斯滕尼布尔的归依之处了。你说,那片地域叫什么名字呢?在地图上能找到吗?边界又在哪儿呢?
在尼布尔的传略最后,儿子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父亲鲜明的人物特征。他说父亲像农民一样,天性淳厚,为人朴实无华,做事坚毅果决,生活克己自律,一切从简节制。他继而写道:父亲这一生,始终对周围世界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也必细察其纹理。他生性务实,任何事情讲求有理有据,拒绝抽象概念,也从不臆测妄断。因此对于每一事物的阐述,他总是要落到实处才行。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他最看重的是内容,即是否有真材实料,是否所言不虚;其次才是笔风,越简洁明了的,越合他心意。诗歌对他来说是无用的文学存在,不过他喜欢福斯翻译的《荷马史诗》,也喜欢《赫尔曼和多罗泰》,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歌曲。小说的话,他只读菲尔丁和斯莫莱特。此外,他也挺喜欢建筑学的,但是对雕塑不感兴趣。音乐也属他的热爱之一。父亲在世时最常做的事情,是观察探究周围的世界,格物以致知。
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浮士德所言,正是尼布尔的心声。他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到最后双眼看不见了,但他内心仍旧明亮。他儿子在传略中也有写到,在梅尔多夫的晴朗夏日里,尼布尔会从大木箱里取出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星盘,悠悠然地跨过沼泽地,开启一段小程流浪有时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这则信息在他后来留下的星盘记录表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数据,都是取自梅尔多夫及其周边地区。在短途旅行的过程中,尼布尔也会顺道去别的城镇探访老友,有一回他住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里的镇上,次日天刚破晓他就出门逛去了,等到三个小时后回到住处时,他就能说出镇上每一栋房屋的坐落情况,其描述之精准到了什么地步呢,房东只根据他给出的信息就能告诉他这是谁家的房子。
对于了解尼布尔的读者来说,这则逸闻不足为奇。毕竟他曾经历过将近七年的长途旅行,那种能力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磨炼所得。事实确实如此,尼布尔从未变过,包括远征结束后,他依旧奉行过去的生活工作准则。毫无疑问,梅尔多夫的书记员工作有时候会令他感到枯燥无聊,但深入沼泽地的短途旅行不也一样单调么?还记得
所有记忆都复苏了,好似重见光明。这个瘸腿的盲人已经很老了,他躺在床上,出发远行去了,他会再一次走过漫漫长途,去萨那,去波斯波利斯。不过迢迢千里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他的身体如释重负,嘴唇也不再焦渴;他还是喜欢走夜路,机警如旧;他知道头顶上空的猎户座会默默守护,会投下些许光辉,微微照亮他在暗夜下的脸庞,模糊的眼睛,如止水的心。这些,便是尼布尔看到的最后画面。生命的这个圆,他终于走完了。1815 年4 月26 日,在迪特马申地区的梅尔多夫,82岁高龄的尼布尔与世长辞。他走的时候,十分平静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挣扎。就像他的同伴一样,尼布尔也是行到异国他乡某个不知名的去处兴许是觉得那里好索性就留了下来。
是卡斯滕尼布尔的归依之处了。你说,那片地域叫什么名字呢?在地图上能找到吗?边界又在哪儿呢?
在尼布尔的传略最后,儿子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父亲鲜明的人物特征。他说父亲像农民一样,天性淳厚,为人朴实无华,做事坚毅果决,生活克己自律,一切从简节制。他继而写道:父亲这一生,始终对周围世界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也必细察其纹理。他生性务实,任何事情讲求有理有据,拒绝抽象概念,也从不臆测妄断。因此对于每一事物的阐述,他总是要落到实处才行。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他最看重的是内容,即是否有真材实料,是否所言不虚;其次才是笔风,越简洁明了的,越合他心意。诗歌对他来说是无用的文学存在,不过他喜欢福斯翻译的《荷马史诗》,也喜欢《赫尔曼和多罗泰》,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歌曲。小说的话,他只读菲尔丁和斯莫莱特。此外,他也挺喜欢建筑学的,但是对雕塑不感兴趣。音乐也属他的热爱之一。父亲在世时最常做的事情,是观察探究周围的世界,格物以致知。
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浮士德所言,正是尼布尔的心声。他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到最后双眼看不见了,但他内心仍旧明亮。他儿子在传略中也有写到,在梅尔多夫的晴朗夏日里,尼布尔会从大木箱里取出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星盘,悠悠然地跨过沼泽地,开启一段小程流浪有时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这则信息在他后来留下的星盘记录表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数据,都是取自梅尔多夫及其周边地区。在短途旅行的过程中,尼布尔也会顺道去别的城镇探访老友,有一回他住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里的镇上,次日天刚破晓他就出门逛去了,等到三个小时后回到住处时,他就能说出镇上每一栋房屋的坐落情况,其描述之精准到了什么地步呢,房东只根据他给出的信息就能告诉他这是谁家的房子。
对于了解尼布尔的读者来说,这则逸闻不足为奇。毕竟他曾经历过将近七年的长途旅行,那种能力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磨炼所得。事实确实如此,尼布尔从未变过,包括远征结束后,他依旧奉行过去的生活工作准则。毫无疑问,梅尔多夫的书记员工作有时候会令他感到枯燥无聊,但深入沼泽地的短途旅行不也一样单调么?还记得那年春天他在帖哈麦沙漠中的突围考察嘛,还记得他骑行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么,我们记得,尼布尔更记得, 所以他必须像以前一样,即便孤身处于沙漠般的环境里,也要抓住那一点点荒原中的自由,和那点自由带来的由衷喜悦。当他凝视远处的沼泽地尽头时,那一道连贯的基准线自然会跃入眼帘。那就是真正的地平线,是他在异国他乡无数次支起星盘,要测定
太阳高度角时所必需的地平线。然而在陆地上的绝大多数地方,由于地球表面的参差不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实际目的,人眼根本无法看到真正的地平线。可如果在大海上,沙漠里,以及丹麦平坦的沼泽地带,人们所看到的地平线则无一不是清晰的,仿佛会无限延伸。那里是天壤交接处,是巨大的寂静无声的圆。一个人只要站在这圆的中心,便能找到他自己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朝向何方。
这个圆,几乎是尼布尔所有测量成果的依据,也包含了他个人宇宙的所有基本组成:光线和物质、星辰和大地,以及他对现世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视界之圆,与他有缘,而他不知。他曾越过边界,情况就变得对他不利,急转直下。但当他身处其中,便仿佛与世隔绝地置身于一个永恒的瞬间,天堂也触手可及。这个圆就像一个充满魔法的环,绕在他身边,保护他。他身处其中便可以刀枪不入,坚不可摧,哪里有它,哪里就是故乡。当他在阿尔滕布鲁赫旁的农场里看管乳牛时,它环绕着他;当他在沙漠里时,它又找到了他每次相逢都一如既往地大而清晰。等到他年迈体弱时,它再一次环绕在他周围。到最后,当他腿瘸眼盲地躺在床上时,天已经不再那么黑了,而他也无法再看到星辰一颗接一颗地在这个大圆内升起。就这样,尼布尔从这片大地上出发了。或许到最后,这里就是阿拉伯菲利克斯。
那年春天他在帖哈麦沙漠中的突围考察嘛,还记得他骑行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么,我们记得,尼布尔更记得, 所以他必须像以前一样,即便孤身处于沙漠般的环境里,也要抓住那一点点荒原中的自由,和那点自由带来的由衷喜悦。当他凝视远处的沼泽地尽头时,那一道连贯的基准线自然会跃入眼帘。那就是真正的地平线,是他在异国他乡无数次支起星盘,要测定
太阳高度角时所必需的地平线。然而在陆地上的绝大多数地方,由于地球表面的参差不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实际目的,人眼根本无法看到真正的地平线。可如果在大海上,沙漠里,以及丹麦平坦的沼泽地带,人们所看到的地平线则无一不是清晰的,仿佛会无限延伸。那里是天壤交接处,是巨大的寂静无声的圆。一个人只要站在这圆的中心,便能找到他自己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朝向何方。
这个圆,几乎是尼布尔所有测量成果的依据,也包含了他个人宇宙的所有基本组成:光线和物质、星辰和大地,以及他对现世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视界之圆,与他有缘,而他不知。他曾越过边界,情况就变得对他不利,急转直下。但当他身处其中,便仿佛与世隔绝地置身于一个永恒的瞬间,天堂也触手可及。这个圆就像一个充满魔法的环,绕在他身边,保护他。他身处其中便可以刀枪不入,坚不可摧,哪里有它,哪里就是故乡。当他在阿尔滕布鲁赫旁的农场里看管乳牛时,它环绕着他;当他在沙漠里时,它又找到了他每次相逢都一如既往地大而清晰。等到他年迈体弱时,它再一次环绕在他周围。到最后,当他腿瘸眼盲地躺在床上时,天已经不再那么黑了,而他也无法再看到星辰一颗接一颗地在这个大圆内升起。就这样,尼布尔从这片大地上出发了。或许到最后,这里就是阿拉伯菲利克斯。
內容試閱 :
所有记忆都复苏了,好似重见光明。这个瘸腿的盲人已经很老了,他躺在床上,出发远行去了,他会再一次走过漫漫长途,去萨那,去波斯波利斯。不过迢迢千里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他的身体如释重负,嘴唇也不再焦渴;他还是喜欢走夜路,机警如旧;他知道头顶上空的猎户座会默默守护,会投下些许光辉,微微照亮他在暗夜下的脸庞,模糊的眼睛,如止水的心。这些,便是尼布尔看到的最后画面。生命的这个圆,他终于走完了。1815 年4 月26 日,在迪特马申地区的梅尔多夫,82岁高龄的尼布尔与世长辞。他走的时候,十分平静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挣扎。就像他的同伴一样,尼布尔也是行到异国他乡某个不知名的去处兴许是觉得那里好索性就留了下来。
是卡斯滕尼布尔的归依之处了。你说,那片地域叫什么名字呢?在地图上能找到吗?边界又在哪儿呢?
在尼布尔的传略最后,儿子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父亲鲜明的人物特征。他说父亲像农民一样,天性淳厚,为人朴实无华,做事坚毅果决,生活克己自律,一切从简节制。他继而写道:父亲这一生,始终对周围世界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也必细察其纹理。他生性务实,任何事情讲求有理有据,拒绝抽象概念,也从不臆测妄断。因此对于每一事物的阐述,他总是要落到实处才行。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他最看重的是内容,即是否有真材实料,是否所言不虚;其次才是笔风,越简洁明了的,越合他心意。诗歌对他来说是无用的文学存在,不过他喜欢福斯翻译的《荷马史诗》,也喜欢《赫尔曼和多罗泰》,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歌曲。小说的话,他只读菲尔丁和斯莫莱特。此外,他也挺喜欢建筑学的,但是对雕塑不感兴趣。音乐也属他的热爱之一。父亲在世时最常做的事情,是观察探究周围的世界,格物以致知。
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浮士德所言,正是尼布尔的心声。他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到最后双眼看不见了,但他内心仍旧明亮。他儿子在传略中也有写到,在梅尔多夫的晴朗夏日里,尼布尔会从大木箱里取出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星盘,悠悠然地跨过沼泽地,开启一段小程流浪有时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这则信息在他后来留下的星盘记录表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数据,都是取自梅尔多夫及其周边地区。在短途旅行的过程中,尼布尔也会顺道去别的城镇探访老友,有一回他住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里的镇上,次日天刚破晓他就出门逛去了,等到三个小时后回到住处时,他就能说出镇上每一栋房屋的坐落情况,其描述之精准到了什么地步呢,房东只根据他给出的信息就能告诉他这是谁家的房子。
对于了解尼布尔的读者来说,这则逸闻不足为奇。毕竟他曾经历过将近七年的长途旅行,那种能力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磨炼所得。事实确实如此,尼布尔从未变过,包括远征结束后,他依旧奉行过去的生活工作准则。毫无疑问,梅尔多夫的书记员工作有时候会令他感到枯燥无聊,但深入沼泽地的短途旅行不也一样单调么?还记得
所有记忆都复苏了,好似重见光明。这个瘸腿的盲人已经很老了,他躺在床上,出发远行去了,他会再一次走过漫漫长途,去萨那,去波斯波利斯。不过迢迢千里对他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困难了。他的身体如释重负,嘴唇也不再焦渴;他还是喜欢走夜路,机警如旧;他知道头顶上空的猎户座会默默守护,会投下些许光辉,微微照亮他在暗夜下的脸庞,模糊的眼睛,如止水的心。这些,便是尼布尔看到的最后画面。生命的这个圆,他终于走完了。1815 年4 月26 日,在迪特马申地区的梅尔多夫,82岁高龄的尼布尔与世长辞。他走的时候,十分平静安详,没有一丝痛苦和挣扎。就像他的同伴一样,尼布尔也是行到异国他乡某个不知名的去处兴许是觉得那里好索性就留了下来。
是卡斯滕尼布尔的归依之处了。你说,那片地域叫什么名字呢?在地图上能找到吗?边界又在哪儿呢?
在尼布尔的传略最后,儿子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父亲鲜明的人物特征。他说父亲像农民一样,天性淳厚,为人朴实无华,做事坚毅果决,生活克己自律,一切从简节制。他继而写道:父亲这一生,始终对周围世界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也必细察其纹理。他生性务实,任何事情讲求有理有据,拒绝抽象概念,也从不臆测妄断。因此对于每一事物的阐述,他总是要落到实处才行。评判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他最看重的是内容,即是否有真材实料,是否所言不虚;其次才是笔风,越简洁明了的,越合他心意。诗歌对他来说是无用的文学存在,不过他喜欢福斯翻译的《荷马史诗》,也喜欢《赫尔曼和多罗泰》,再有就是一些简单歌曲。小说的话,他只读菲尔丁和斯莫莱特。此外,他也挺喜欢建筑学的,但是对雕塑不感兴趣。音乐也属他的热爱之一。父亲在世时最常做的事情,是观察探究周围的世界,格物以致知。
生来为观看,矢志在守望,浮士德所言,正是尼布尔的心声。他的命运何尝不是如此呢,虽然到最后双眼看不见了,但他内心仍旧明亮。他儿子在传略中也有写到,在梅尔多夫的晴朗夏日里,尼布尔会从大木箱里取出和他一样上了年纪的星盘,悠悠然地跨过沼泽地,开启一段小程流浪有时一出去就是好几天。这则信息在他后来留下的星盘记录表中可以得到印证,其中有一系列的观察研究数据,都是取自梅尔多夫及其周边地区。在短途旅行的过程中,尼布尔也会顺道去别的城镇探访老友,有一回他住在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里的镇上,次日天刚破晓他就出门逛去了,等到三个小时后回到住处时,他就能说出镇上每一栋房屋的坐落情况,其描述之精准到了什么地步呢,房东只根据他给出的信息就能告诉他这是谁家的房子。
对于了解尼布尔的读者来说,这则逸闻不足为奇。毕竟他曾经历过将近七年的长途旅行,那种能力是他多年如一日的磨炼所得。事实确实如此,尼布尔从未变过,包括远征结束后,他依旧奉行过去的生活工作准则。毫无疑问,梅尔多夫的书记员工作有时候会令他感到枯燥无聊,但深入沼泽地的短途旅行不也一样单调么?还记得那年春天他在帖哈麦沙漠中的突围考察嘛,还记得他骑行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么,我们记得,尼布尔更记得, 所以他必须像以前一样,即便孤身处于沙漠般的环境里,也要抓住那一点点荒原中的自由,和那点自由带来的由衷喜悦。当他凝视远处的沼泽地尽头时,那一道连贯的基准线自然会跃入眼帘。那就是真正的地平线,是他在异国他乡无数次支起星盘,要测定
太阳高度角时所必需的地平线。然而在陆地上的绝大多数地方,由于地球表面的参差不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实际目的,人眼根本无法看到真正的地平线。可如果在大海上,沙漠里,以及丹麦平坦的沼泽地带,人们所看到的地平线则无一不是清晰的,仿佛会无限延伸。那里是天壤交接处,是巨大的寂静无声的圆。一个人只要站在这圆的中心,便能找到他自己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朝向何方。
这个圆,几乎是尼布尔所有测量成果的依据,也包含了他个人宇宙的所有基本组成:光线和物质、星辰和大地,以及他对现世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视界之圆,与他有缘,而他不知。他曾越过边界,情况就变得对他不利,急转直下。但当他身处其中,便仿佛与世隔绝地置身于一个永恒的瞬间,天堂也触手可及。这个圆就像一个充满魔法的环,绕在他身边,保护他。他身处其中便可以刀枪不入,坚不可摧,哪里有它,哪里就是故乡。当他在阿尔滕布鲁赫旁的农场里看管乳牛时,它环绕着他;当他在沙漠里时,它又找到了他每次相逢都一如既往地大而清晰。等到他年迈体弱时,它再一次环绕在他周围。到最后,当他腿瘸眼盲地躺在床上时,天已经不再那么黑了,而他也无法再看到星辰一颗接一颗地在这个大圆内升起。就这样,尼布尔从这片大地上出发了。或许到最后,这里就是阿拉伯菲利克斯。
那年春天他在帖哈麦沙漠中的突围考察嘛,还记得他骑行穿过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么,我们记得,尼布尔更记得, 所以他必须像以前一样,即便孤身处于沙漠般的环境里,也要抓住那一点点荒原中的自由,和那点自由带来的由衷喜悦。当他凝视远处的沼泽地尽头时,那一道连贯的基准线自然会跃入眼帘。那就是真正的地平线,是他在异国他乡无数次支起星盘,要测定
太阳高度角时所必需的地平线。然而在陆地上的绝大多数地方,由于地球表面的参差不齐,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实际目的,人眼根本无法看到真正的地平线。可如果在大海上,沙漠里,以及丹麦平坦的沼泽地带,人们所看到的地平线则无一不是清晰的,仿佛会无限延伸。那里是天壤交接处,是巨大的寂静无声的圆。一个人只要站在这圆的中心,便能找到他自己无论距离多远,无论朝向何方。
这个圆,几乎是尼布尔所有测量成果的依据,也包含了他个人宇宙的所有基本组成:光线和物质、星辰和大地,以及他对现世的坚定信念。这就是视界之圆,与他有缘,而他不知。他曾越过边界,情况就变得对他不利,急转直下。但当他身处其中,便仿佛与世隔绝地置身于一个永恒的瞬间,天堂也触手可及。这个圆就像一个充满魔法的环,绕在他身边,保护他。他身处其中便可以刀枪不入,坚不可摧,哪里有它,哪里就是故乡。当他在阿尔滕布鲁赫旁的农场里看管乳牛时,它环绕着他;当他在沙漠里时,它又找到了他每次相逢都一如既往地大而清晰。等到他年迈体弱时,它再一次环绕在他周围。到最后,当他腿瘸眼盲地躺在床上时,天已经不再那么黑了,而他也无法再看到星辰一颗接一颗地在这个大圆内升起。就这样,尼布尔从这片大地上出发了。或许到最后,这里就是阿拉伯菲利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