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
編輯推薦: |
1.以时间为线索,人物、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脉络清晰,娓娓道来;
2.文笔优美,有想象力,同时极具严谨性。整本书有着推理小说的呼吸感,史诗的复调想象,以及亲历者的现场感;
3.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具有匠人精神,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细节且不失神秘。对读者而言,此书除了揭示一些探讨西方自由主义的学术路径,还提供了某种指引历史是最好的侧写师,它有温度、人情味、并不高冷;
4.该书一面回望历史,一面观照现实,将现世的诸多问题,如信仰缺失、文化冲突,带回古典时代及中世纪中去思考。
|
內容簡介: |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同时,以西方文化基础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为基础,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作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西方社会、政府的相关概念的演变。
|
關於作者: |
拉里西登托普,曾经执掌1970年代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设立的第一任思想史教席,后来移任牛津大学讲授政治思想,兼任该校基布尔学院研究员。他著有一部《托克维尔传》,编辑有一部基佐的《欧洲文明史》,还有一本迄今译为十二种语言的著作《民主在欧洲》。2004年,西登托普被授予大英帝国司令勋章。
贺晴川,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
|
目錄:
|
第一编 古代世界
第一章 古代家庭
第二章 古代城邦
第三章 古代宇宙
第二编 道德革命
第四章 颠转的世界: 保罗
第五章 内在的真理: 道德平等
第六章 重释英雄主义
第七章 一种新的团契形式: 修道运动
第八章 意志的软弱: 奥古斯丁
第三编 通向基本法的理念
第九章 塑造新的心态与习惯
第十章 属灵权力与世俗权力的区分
第十一章 蛮族法典、罗马法与基督徒的直觉
第十二章 加洛林王朝的折衷
第四编 欧洲身份认同的形成
第十三章 为什么封建主义没有再造古代奴隶制
第十四章 推进上帝的和平
第十五章 教宗革命: 一部欧洲宪法?
第十六章 自然法与诸自然权利
第五编 统治的新模式
第十七章 中央集权与新的司法意识
第十八章 理性的民主化
第十九章 迈向民族国家的缔造
第二十章 城市造反
第六编 现代自由的阵痛
第二十一章 民众的愿望与托钵修士
第二十二章 捍卫平等主义的道德直觉
第二十三章 上帝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相融合: 奥卡姆
第二十四章 为实现教会的代议式统治而战
第二十五章 告别文艺复兴
|
內容試閱:
|
西方意味着什么?
现在谈论西方the West还有意义吗?我们生活的各个国家曾经被称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现在很多人则称之为后基督教的世界我们似乎已经丢掉了自己的道德方位moral bearings。我们再也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告诉自己我们的起源和发展。在我们对各种事情的看法里,几乎不存在什么叙事上的全面胜利。不论好坏,事情已经发生在了我们身上。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处境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从种种历史神话historical myths中获得了解放,这些神话诸如人类原罪与救赎的《圣经》故事,或者是由科学的发展来保证的进步信仰。还有人会说,一种更加包容的全球化叙事,已经让任何诸如西方叙事之类的东西变得不仅过时,而且道德上可疑。
我不能同意。如果我们是在一个全球的背景下看待西方,我们处境的最突出之处就在于:无论我们乐意与否,我们都正处在各种信念的相互竞争之中。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伊斯兰基要主义的发展。在一种世界观里,宗教律法驱除了世俗领域,妇女的从属地位也违背了人人平等的信念这种世界观与西方流传甚广的道德直觉水火不容,而这还只是一例。
不过,有了这些道德直觉,难道就意味着我们还能根据共同信念shared beliefs来定义西方吗?西方能够提供的种种信念,通常被人们形容为 自由主义的liberal。但在这里,我们立刻遭遇了一个难题。因为在伊斯兰基要主义者和不少西方人的眼里,自由主义已经成为不信non-belief的代表因为它的漠然中立与宽容放任,不然就是因为它的衰落。为什么会这样?这项指控成立吗?
本书试图弄清楚这些问题。它的论证有赖于两个假定:首先,如果我们想理解各种信念与各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理解我们自己,那就得把眼光放得非常长远。道德和信念的深刻变革,可能花费数世纪才渐渐改变了各种社会制度。期望流行的习俗和态度能在一夜之间改变,这是很愚蠢的想法。
第二个假定在于,信念仍然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这个假定曾经获得过远比今日更多的人的认可。19世纪,围绕着历史变革的问题有过一场旷日持久的论战观念论者和唯物论者的论战,后者主张社会秩序与其说是依赖共同信念,不如说依赖于技术、经济的相互依存,以及一套先进的社会劳动分工。即便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在20世纪末受到挑战,这个观点也未曾失去信誉。毋宁说,在一种奇特的来世里,马克思主义渗入了自由主义的思想,不断引诱着我们贬抑各种信念的作用。由于二战后西方享受的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诱惑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已经开始去经济增长的神殿做礼拜了。
与此相反,本书要尽可能严肃地对待道德信念,途径就是观察一系列时刻;在这些时刻里,各种业已改变的信念在两千年间渐渐影响了各种社会关系。这不是说,这些信念就是唯一起作用的原因。西方发展的故事既不简单,也不是线性的。任何原因都不可能永远保持独一无二的强力;尽管如此,在我看来道德信念已经为西方历史赋予了某种清晰、总体的方向。
因此,我讲的故事是关于个体individual如何成为西方的组织性社会角色,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及其著名的公私领域区分,以及它对良心和选择的作用的强调,这些东西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这个故事讲的是一系列缓慢的、高低不平的、艰难的步伐,它们迈向了现已得到公开承认和保护的个体的道德自主moral agency,在法律面前的平等,以及各种强制性的基本权利。
一场道德信念的根本变革塑造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但这并不是说,那些引起或推动了这场变革的人预见或意欲这场变革最终的社会结果。我的故事一部分是关于这场信念变革所造成的出乎意料的结果。追溯这些结果,在西方自由主义的故事里占了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如今,许多西方人自称是基督徒,却没有定期上教堂,甚至对于基督教教义都只有很粗浅的认识。这是虚伪还是无知?也许都不是。这一点可能暗示,人们意识到他们生活的同时也是大多数人热爱的这个自由主义的世俗世界,是一个由基督教信仰所塑造的世界。如果这是事实,以这种方式来描述他们,他们就会对自己的道德直觉的起源表示敬意。
自由主义的世俗主义发源于基督教西方,难道这只是偶然吗?本书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讲述一个概念的两千年发展历程的故事,至少已经不是时尚了。可以理解,历史学家对于技术化论证之类的事情已经变得十分敏感,所以他们会去调查18世纪、19世纪关于进步的历史理论所造成的危险。我已尽力避免这样的危险。
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危险。如今,智识劳动的分工和知识的单纯积累,为想要从这么长的时段中探索出一条通路的人营造了巨大的风险。专家不得不有所保留,不得不小心遗漏或歪曲,否则会犯大错。但是,难道我们也必须放弃努力,再也不去确认和追溯历史进程中那些更长的发展线索了吗?在我们看来,这样做未免代价太高了。
本书难免是一部解释的著作,而非初级的学术著作。我认为它所利用的资源是最富有穿透力和最具原创性的,也是从我能找到的无数资源里筛选出来的。我确信,这场筛选的过程也排除掉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源。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在世的或已经离世的历史学家的著作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著作既是巍峨耸立的成就,对于我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关键性的帮助。我极大地受惠于他们的榜样。以下人物就是这本书的真正英雄:福斯泰尔德库朗热Fustel de Coulanges、弗朗索瓦基佐Franois、布莱恩蒂尔尼Brian Tierney、哈罗德伯尔曼Harold Berman、彼得布朗Peter Brown。如果这本书只是让他们的著作获得了更多读者关注的话,那它也是有所成就了。不过,我希望这本书能为处于西方身份之核心的自由主义传统提供一份更好的理解。
一生的阅读、交谈和争论,让后面的篇章得以成形。一些影响过我的最重要的友谊,现在已是回忆的材料:这些朋友是保罗弗里德Paul Fried、米戎吉尔莫Myron Gilmore、约翰普拉门纳John Plamenatz、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和约翰布罗John Burrow。布罗在逝世以前,读过大部分手稿,并一如既往地提供了很多敏锐、有益而机智的评论。还有一些人也阅读和评论过几乎全部手稿,他们是古列尔莫维迪拉梅Guglielmo Verdirame、亨利马耶-哈丁Henry Mayr-Harting、迪阿梅麦克库洛Diarmaid MacCulloch和爱德华斯基德斯奇Edward Skidelsky。他们的评论和批评总是无价的。我还要特别感谢古列尔莫和亨利纽曼Henry Newman,他们和我度过了数不尽的夜晚,我们的交谈涵盖了我们时代的几乎所有问题。他们的慷慨和忠诚也促成了这本书的出现。最后,我要向牛津基布尔学院的路得德里Ruth Dry表示敬意。对于这份手稿接二连三的修订,她的耐心总是令人感到愉快。
LAS
基布尔学院,牛津
2013年8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