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編輯推薦: |
◎火爆全球的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创始人,回顾历史上异想天开的疯狂实验。
◎有趣、有料、有爆点,谁说科学都是严肃脸!
◎一本书汇集心理实验、核能量、量子力学、宇宙射线等热门科学主题。以幽默的方式,验证那些令人疯狂的科学脑洞。
◎当严肃却又搞怪的科学家遇上荒诞另类的科学问题,揭露科学实验高冷面具下的不正经。原来科学可以这么疯狂!
◎5大门类,全面覆盖不同学科的方方面面;75个科学实验,彻底满足你永不停止的好奇心。
◎《每日邮报》《出版人周刊》《波士顿环球报》《匹兹堡邮报》等多家媒体点赞的硬核科普,畅销书《拿破仑的纽扣》作者佩妮勒库特高度评价的脑洞科学!
|
內容簡介: |
谁说科学家都是老古板?他们的脑洞简直超乎想象:想要周游宇宙,不如先试着学习操控太空船的技巧?原子弹爆炸怎么办,找个舰船当避难所?让食物更好吃的秘密是电击它们?如何用核弹炸毁月球
从人类社会到宇宙自然,从科学假设到前卫实验。本书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幽默的文字,回顾了历史上异想天开的75个疯狂实验。内容不仅涉及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还添加了脑洞十足的硬核科普知识,让每一个看似荒唐可笑的问题,都有了一个正经的答案。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埃里克斯伯依斯(Alex Boese)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全球累计用户过亿。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将其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他已出版了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心理学等领域。
译者简介:
马盈佳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专业。曾于某传媒公司从事电视纪录片脚本翻译一职。翻译领域涵盖天文科普、动物与自然、历史人文等。
|
目錄:
|
第YI章 电学实验
第二章 核反应
第三章 欺骗性方法
第四章 猿猴实验
第五章 自我实验
参考文献
致谢
前言1932年5月,波兰研究人员塔德乌什哈纳斯披上猿猴的外皮,钻进了华沙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区。接下来的八个星期,在获得动物园官方批准的前提下,哈纳斯就住在那里,与一群猿猴为伴,吃猿猴们的食物,并尝试学习猿猴们的语言。当他六月底出来时身上无疑带着不大好闻的气味接受了一群好奇记者的采访。里面怎么样?记者们问道,你了解到了什么?哈纳斯挺直身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严肃一些,回答道:猿猴的生活习惯与人类有极高的相似之处。
其实我对哈纳斯有种亲切感。和他一样,我曾和一些相当奇特的同伴一起生活了一阵子。细算下来,自我离开办公室,开始和他们一起生活已经有一年出头的时间。现在的我,重新走到了耀眼的阳光下,眨着眼睛,有点儿目眩地四下张望。ZUI后向你呈现出这本书我一年的研究成果。
与哈纳斯不同的是,我的同伴并非猿猴。他们是一群疯狂的科学家。约翰威廉里特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德国的物理学家,曾系统性地电击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感觉;还有弗雷德里克赫尔策尔,他仔细地测量了绳结、玻璃珠和钢螺栓通过他的消化道的速度;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她喜欢藏在女生宿舍的床下,偷听学生们的对话。此外,我还花了些时间和芝加哥人在一起,他们总是勤勤恳恳地趴在书桌上,草拟用核武器炸毁月球的计划。1932年5月,波兰研究人员塔德乌什哈纳斯披上猿猴的外皮,钻进了华沙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区。接下来的八个星期,在获得动物园官方批准的前提下,哈纳斯就住在那里,与一群猿猴为伴,吃猿猴们的食物,并尝试学习猿猴们的语言。当他六月底出来时身上无疑带着不大好闻的气味接受了一群好奇记者的采访。里面怎么样?记者们问道,你了解到了什么?哈纳斯挺直身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严肃一些,回答道:猿猴的生活习惯与人类有极高的相似之处。
其实我对哈纳斯有种亲切感。和他一样,我曾和一些相当奇特的同伴一起生活了一阵子。细算下来,自我离开办公室,开始和他们一起生活已经有一年出头的时间。现在的我,重新走到了耀眼的阳光下,眨着眼睛,有点儿目眩地四下张望。ZUI后向你呈现出这本书我一年的研究成果。
与哈纳斯不同的是,我的同伴并非猿猴。他们是一群疯狂的科学家。约翰威廉里特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德国的物理学家,曾系统性地电击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感觉;还有弗雷德里克赫尔策尔,他仔细地测量了绳结、玻璃珠和钢螺栓通过他的消化道的速度;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她喜欢藏在女生宿舍的床下,偷听学生们的对话。此外,我还花了些时间和芝加哥人在一起,他们总是勤勤恳恳地趴在书桌上,草拟用核武器炸毁月球的计划。
这本书讲述了这些科学家所做出的各类壮举和怪异的实验,并展示出这些人为了科学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你大概已经知道,我所说的和这些科学家一起生活,并非字面的意思,而是他们是我思想的同伴。我通过学术期刊、报纸和书籍追踪他们的事迹。尽管有时,当我坐在图书馆或者面对电脑屏幕时,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
《ZUI后的幸存者》
四年前,我写了一本关于怪异科学的书,名为《ZUI后的幸存者》。你现在读的这本书延续了《ZUI后的幸存者》中的奇异实验纪事。日常生活中,我无法抗拒疯狂的科学家们的吸引,我总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这一回,我在图书主题和人物身上花了不少时间。一旦他们的实验特别吸引人,我就想讲述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除此之外,这本书和《ZUI后的幸存者》的结构非常相似。比如说,我在每个章节前都加上了戏剧化场面的引言。这些引言大多数都来源于故事中一个关键场景。在这些引言中,我尽可能还原了真实事件虽然有时我需要基于专业知识,推断这些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还发挥了一些艺术想象,比如增加对话以增强戏剧性。然而,不管一切看起来有多奇怪虽然我已尽我所能地保证它们的正确你读到的每个篇章的正文都是完全真实的。如果你想对任何一个主题做更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可以在书的后面找到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目。
疯狂科学家们的吸引力
疯狂的科学家们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使我竟写了两本关于他们的书?肯定不是因为他们魅力不凡。事实上,其中一些人,倒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疯狂科学家们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毫不羞惭、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不论这些想法就我们其他人看来多么错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会时不时地有奇特的想法从脑子里冒出来,但是我们并不会就此采取行动。相反,我们会不大引人注目地继续生活。我们会尽力不跨越所谓正常行为的边界。而相对而言,疯狂的科学家们会任自己脑子里打转的奇思怪想信马由缰。如果他好奇切开自己的肚子、取出自己的阑尾是种什么感觉,他会直接上手去把这件事做了。
疯狂科学家们不仅自然而然、毫不拘束地将他们古怪的冲动付诸行动,他们还经常为此得到赞赏。如果随便谁做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半的事,那么他们不是被拖走关进监狱,就是会被送进精神病院。比如说,在电学实验一章,我提到了英国科学家托马斯索恩贝克,他把自己的小女儿放进通电的笼子里,尝试刺激她成长(尽管在那个年龄她的身高十分正常)。如果一名非科学家向邻居提起自己把女儿关进了一个通电的笼子里,没几分钟警察就会敲他的门,但因为贝克是一名科学家,社会尊重甚至崇敬他。只有凭着后见之明,我们才得以开始思忖:那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疯狂科学家们的壮举也展现了科学更黑暗、更情绪化的一面,相比那些聪明过人的天才毫不费力地得到全部正确答案的科学故事,我感觉这些故事要有趣得多。在这里,研究人员在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时毫无头绪地摸索前行,期望自己选择的是正确的方向,但往往在死胡同里翻车这些死胡同,在疯狂的科学家那里,有的是非洲丛林中的笼子,他们就孤独地坐在那里;有的是压抑的阁楼,他们躺在阁楼的黑暗中,给自己憔悴的身体施以电击。
疯狂的科学家这个字眼具有贬义,但是我实际上对你将遇到的一些人物产生了相当感同身受的心情。我无意嘲笑他们。我认为科学需要科学狂人(至少需要那些没那么残酷的科学狂人),因为当你面对困难和反对时,是需要某种疯狂来坚持你的想法的。有时候没人相信你。有时候这样的情况年复一年地持续。有时候你会变得饥渴,或者就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成为可卡因的瘾君子。有时候你给自己做手术,而你的内脏涌了出来。但是科学上许多ZUI重大的进步恰恰归功于这些固执的研究人员,他们即使境遇如此艰难,仍然拒绝放弃自己的理论。当然,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明出来了,他们会被纪念并被称赞为不走寻常路的人。但事实上,不走寻常路者和科学狂人难道不正是硬币的正反两面吗?
哪种奇怪?
四个世纪的科学研究,累计了数量庞大的奇怪实验。因此,当我创作这本书时,所遇到的挑战并不是找不到足够多的奇怪实验来写,而是从多到令人为难的素材里选出合适的案例。那么ZUI后我是如何决定哪些实验可以被放进本书的呢?
说实话,并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指导我的选择过程。那些荒诞的案例,几乎出于定义,就难以轻易地分类。我想我寻找的是那些出人意料的故事,那些将罕见、奇怪的元素联系在一起的实验。比如患精神性神经症的山羊和原子弹。这类实验需要一些合理的解释。但是当我翻阅旧学术期刊时,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要找什么,但我确实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这种排除法值得我说几句解释一下。
排除法的第YI条原则是:那些希望自己奇怪的人,其实并不够奇怪。因为研究人员有时会以一种闹剧的方式,故意把自己伪装成疯狂的科学家。比如,他们会用公式来描述美味的奶酪三明治,或者计算用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给一张比萨解冻需要多久。这类科学家有时候非常好笑,但这并不是我想为这本实验集搜寻的内容。我想找的是对自己的另类研究完全严肃认真的疯狂科学家。对我而言,他们认真的意图使他们的行为奇怪得多,而且更为引人入胜。在一些更稀奇古怪的实验中,他们可不只是乖僻、无害的,在他们的奇怪背后甚至还潜伏着一丝危险。我们不得不感到疑惑,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
排除法的第二条原则是:我并不愿意以探索科学之名,行野蛮之事。很多人,在想到古怪的科学时,总会想到科学式的恐怖纳粹研究、塔斯克吉梅毒实验、日本731部队。这些实验可能确实奇怪,而且它们也确实提供了当所有道德约束都被抛弃时,所发生的恐怖事件。只不过,收录这些实验可能会让整本书变成人类恶行手册。我并不希望这样,所以我避开了在伦理层面上过分偏向于残暴恶行的实验。
说完了这些,我还得提出适当的警告。尽管在这本书中,我并不详述恐怖实验,也不提供轻科学故事,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仍然是黑暗与光明相交织;仍然有一些实验会令某些人惊讶它们在对科学真诚的追求中竟然被允许。比如以21世纪人类的视角来看,有些动物实验可能会显得残酷。我们并非对任何道德上难以界定的实验表示支持。但即使是在ZUI令人不快的情形中,我想我们也还是有可能看出其超现实和古怪特点的,而这才是我向你呈现这些故事的主旨将它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现在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埃里克斯伯依斯
|
內容試閱:
|
1932年5月,波兰研究人员塔德乌什哈纳斯披上猿猴的外皮,钻进了华沙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区。接下来的八个星期,在获得动物园官方批准的前提下,哈纳斯就住在那里,与一群猿猴为伴,吃猿猴们的食物,并尝试学习猿猴们的语言。当他六月底出来时身上无疑带着不大好闻的气味接受了一群好奇记者的采访。里面怎么样?记者们问道,你了解到了什么?哈纳斯挺直身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严肃一些,回答道:猿猴的生活习惯与人类有极高的相似之处。
其实我对哈纳斯有种亲切感。和他一样,我曾和一些相当奇特的同伴一起生活了一阵子。细算下来,自我离开办公室,开始和他们一起生活已经有一年出头的时间。现在的我,重新走到了耀眼的阳光下,眨着眼睛,有点儿目眩地四下张望。ZUI后向你呈现出这本书我一年的研究成果。
与哈纳斯不同的是,我的同伴并非猿猴。他们是一群疯狂的科学家。约翰威廉里特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德国的物理学家,曾系统性地电击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感觉;还有弗雷德里克赫尔策尔,他仔细地测量了绳结、玻璃珠和钢螺栓通过他的消化道的速度;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她喜欢藏在女生宿舍的床下,偷听学生们的对话。此外,我还花了些时间和芝加哥人在一起,他们总是勤勤恳恳地趴在书桌上,草拟用核武器炸毁月球的计划。
这本书讲述了这些科学家所做出的各类壮举和怪异的实验,并展示出这些人为了科学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你大概已经知道,我所说的和这些科学家一起生活,并非字面的意思,而是他们是我思想的同伴。我通过学术期刊、报纸和书籍追踪他们的事迹。尽管有时,当我坐在图书馆或者面对电脑屏幕时,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
《ZUI后的幸存者》
四年前,我写了一本关于怪异科学的书,名为《ZUI后的幸存者》。你现在读的这本书延续了《ZUI后的幸存者》中的奇异实验纪事。日常生活中,我无法抗拒疯狂的科学家们的吸引,我总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这一回,我在图书主题和人物身上花了不少时间。一旦他们的实验特别吸引人,我就想讲述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除此之外,这本书和《ZUI后的幸存者》的结构非常相似。比如说,我在每个章节前都加上了戏剧化场面的引言。这些引言大多数都来源于故事中一个关键场景。在这些引言中,我尽可能还原了真实事件虽然有时我需要基于专业知识,推断这些事到底是如何发生的。我还发挥了一些艺术想象,比如增加对话以增强戏剧性。然而,不管一切看起来有多奇怪虽然我已尽我所能地保证它们的正确你读到的每个篇章的正文都是完全真实的。如果你想对任何一个主题做更深入的研究,那么你可以在书的后面找到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目。
疯狂科学家们的吸引力
疯狂的科学家们到底有什么吸引力,使我竟写了两本关于他们的书?肯定不是因为他们魅力不凡。事实上,其中一些人,倒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疯狂科学家们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毫不羞惭、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不论这些想法就我们其他人看来多么错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会时不时地有奇特的想法从脑子里冒出来,但是我们并不会就此采取行动。相反,我们会不大引人注目地继续生活。我们会尽力不跨越所谓正常行为的边界。而相对而言,疯狂的科学家们会任自己脑子里打转的奇思怪想信马由缰。如果他好奇切开自己的肚子、取出自己的阑尾是种什么感觉,他会直接上手去把这件事做了。
疯狂科学家们不仅自然而然、毫不拘束地将他们古怪的冲动付诸行动,他们还经常为此得到赞赏。如果随便谁做了这本书里提到的一半的事,那么他们不是被拖走关进监狱,就是会被送进精神病院。比如说,在电学实验一章,我提到了英国科学家托马斯索恩贝克,他把自己的小女儿放进通电的笼子里,尝试刺激她成长(尽管在那个年龄她的身高十分正常)。如果一名非科学家向邻居提起自己把女儿关进了一个通电的笼子里,没几分钟警察就会敲他的门,但因为贝克是一名科学家,社会尊重甚至崇敬他。只有凭着后见之明,我们才得以开始思忖:那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呀?
疯狂科学家们的壮举也展现了科学更黑暗、更情绪化的一面,相比那些聪明过人的天才毫不费力地得到全部正确答案的科学故事,我感觉这些故事要有趣得多。在这里,研究人员在进入不熟悉的领域时毫无头绪地摸索前行,期望自己选择的是正确的方向,但往往在死胡同里翻车这些死胡同,在疯狂的科学家那里,有的是非洲丛林中的笼子,他们就孤独地坐在那里;有的是压抑的阁楼,他们躺在阁楼的黑暗中,给自己憔悴的身体施以电击。
疯狂的科学家这个字眼具有贬义,但是我实际上对你将遇到的一些人物产生了相当感同身受的心情。我无意嘲笑他们。我认为科学需要科学狂人(至少需要那些没那么残酷的科学狂人),因为当你面对困难和反对时,是需要某种疯狂来坚持你的想法的。有时候没人相信你。有时候这样的情况年复一年地持续。有时候你会变得饥渴,或者就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成为可卡因的瘾君子。有时候你给自己做手术,而你的内脏涌了出来。但是科学上许多ZUI重大的进步恰恰归功于这些固执的研究人员,他们即使境遇如此艰难,仍然拒绝放弃自己的理论。当然,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明出来了,他们会被纪念并被称赞为不走寻常路的人。但事实上,不走寻常路者和科学狂人难道不正是硬币的正反两面吗?
哪种奇怪?
四个世纪的科学研究,累计了数量庞大的奇怪实验。因此,当我创作这本书时,所遇到的挑战并不是找不到足够多的奇怪实验来写,而是从多到令人为难的素材里选出合适的案例。那么ZUI后我是如何决定哪些实验可以被放进本书的呢?
说实话,并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指导我的选择过程。那些荒诞的案例,几乎出于定义,就难以轻易地分类。我想我寻找的是那些出人意料的故事,那些将罕见、奇怪的元素联系在一起的实验。比如患精神性神经症的山羊和原子弹。这类实验需要一些合理的解释。但是当我翻阅旧学术期刊时,虽然我并不确定自己要找什么,但我确实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这种排除法值得我说几句解释一下。
排除法的第YI条原则是:那些希望自己奇怪的人,其实并不够奇怪。因为研究人员有时会以一种闹剧的方式,故意把自己伪装成疯狂的科学家。比如,他们会用公式来描述美味的奶酪三明治,或者计算用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给一张比萨解冻需要多久。这类科学家有时候非常好笑,但这并不是我想为这本实验集搜寻的内容。我想找的是对自己的另类研究完全严肃认真的疯狂科学家。对我而言,他们认真的意图使他们的行为奇怪得多,而且更为引人入胜。在一些更稀奇古怪的实验中,他们可不只是乖僻、无害的,在他们的奇怪背后甚至还潜伏着一丝危险。我们不得不感到疑惑,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
排除法的第二条原则是:我并不愿意以探索科学之名,行野蛮之事。很多人,在想到古怪的科学时,总会想到科学式的恐怖纳粹研究、塔斯克吉梅毒实验、日本731部队。这些实验可能确实奇怪,而且它们也确实提供了当所有道德约束都被抛弃时,所发生的恐怖事件。只不过,收录这些实验可能会让整本书变成人类恶行手册。我并不希望这样,所以我避开了在伦理层面上过分偏向于残暴恶行的实验。
说完了这些,我还得提出适当的警告。尽管在这本书中,我并不详述恐怖实验,也不提供轻科学故事,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仍然是黑暗与光明相交织;仍然有一些实验会令某些人惊讶它们在对科学真诚的追求中竟然被允许。比如以21世纪人类的视角来看,有些动物实验可能会显得残酷。我们并非对任何道德上难以界定的实验表示支持。但即使是在ZUI令人不快的情形中,我想我们也还是有可能看出其超现实和古怪特点的,而这才是我向你呈现这些故事的主旨将它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现在开始我们的故事吧!
埃里克斯伯依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