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色彩史十讲

書城自編碼: 356297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世界各国艺术概况
作者: 肖世孟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101147568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 2020-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9.8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甲骨拼合六集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HK$ 333.8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DK月季玫瑰百科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編輯推薦:
1.本书内容详实,从巫时代色彩的功用到春秋时期史上*次流行色的出现;从战国出现正色与间色的概念到秦汉确立五色系统;从唐朝黄色为帝王专用到宋朝五色寄托国运的重任;从元明文人对五色系统的摒弃而崇尚色彩的简淡至无到清朝民间年画在五色框架下的实用性和自由发挥,一路梳理论说,条理清晰,兼顾了学术性和可读性。
2、五色系统与文化系统相生相伴,五色成为礼制的外表与手段,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五色系统的发展史也即是一部浓缩的文化史。
3.本书十个专题,每一个专题选取色彩发展史上关键的人物和事件作为写作的切入点,这一角度适合大众阅读,让色彩发展史这一稍显冷门的选题,以一种通俗易懂的角度来呈现。
4.本书封面请国内z优秀的青年设计师之一的白凤鹍设计,他多次获得z美图书等设计大奖。此次封面设计思路取自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五色土概念(传统五色土概念直接源自五正色的秩序)。封面的传统五正色用的是经作者考证的色彩数值。
內容簡介:
色彩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成为中国文化的外在表征。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大到与神明的沟通、王朝的更替、社会的管理,小到个人命运、审美偏好,无一不受制于色彩。
本书从十个专题出发,以历史为序,将色彩作为一个系统的文化整体,在文献史料和美术图像的互证中,展开古代色彩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關於作者:
肖世孟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流行色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五色考(12CF085)。代表著作有《先秦色彩研究》、《中国色彩史十讲》。
目錄
序 
色通鬼神:殷商巫师的色彩法器
礼崩乐坏:春秋齐国的紫色流行
正色之染:战国雉鸟的另类用途
色彩体验:秦汉定型的五色知识
冕服之色:南朝宋明帝的紫衣红裳
五方之黄:唐太宗的赤黄常服
五德五色:宋徽宗的五色国运
意乖五色:元代倪瓒的水墨山水
清雅素色:晚明文震亨的色彩偏好
民间色彩:清代年画的吉祥之色 
前言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基本的归纳,可以概括 为四个字:五色成文。
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 middot;乐记》。《礼记 middot;乐 记》主要探讨了礼制中的音乐,五色出现在此,涵义比附 五声相生而成音乐,因此,五色搭配而成图形。
五色成文之文,是纹的本字,金文写作 ,像远古纹身之形,本义为纹饰、图形、纹样等。远古的纹身并非随意,它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形象,这些形象或许演化为文字,又或者包涵了古代信仰、崇拜、禁忌等文化内容在语言的演变中,文逐渐有了文字、文化、文明的涵义。为区别二者涵义,人们新造出纹,与文相分别。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基本的归纳,可以概括 为四个字:五色成文。
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乐记》。《礼记乐 记》主要探讨了礼制中的音乐,五色出现在此,涵义比附 五声相生而成音乐,因此,五色搭配而成图形。
五色成文之文,是纹的本字,金文写作 ,像远古纹身之形,本义为纹饰、图形、纹样等。远古的纹身并非随意,它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形象,这些形象或许演化为文字,又或者包涵了古代信仰、崇拜、禁忌等文化内容在语言的演变中,文逐渐有了文字、文化、文明的涵义。为区别二者涵义,人们新造出纹,与文相分别。
五色成文不仅仅是视觉意义的图形。《礼记乐记》 中讲道:五色成文而不乱。清代孙希旦集解:五色之用,如 同五音,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发之于五色(音),足以 感动万物,使君、臣、民、事、物在文明的教化之下,各安 其位!在此意义上,五色成为礼制的外表与手段,五色成文 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 在殷商乃至更早形成的巫传统中,色彩所扮演的角色, 2 便是与鬼神沟通的巫术法器;春秋时期,齐桓公喜好穿着 紫色,引起中国历史第一次流行色;战国时期,已出现正 色与间色的概念,经考证,为分辨五正色,当时人以雉 (野鸡)作为染色标准;秦汉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系统 化时期,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由此形成了传统的 五色系统;南朝宋明帝荒诞任性,最终促成宋明帝制定 紫衣红裳的礼服,紫色由传统意义上的间色,转变为尊 贵之色;在唐代,黄色成为帝王专用之色,理论依据来源于 唐代官修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北宋信奉五德终始之 说,其国运属火德,所尚之色为赤。在国运与色彩的符应 上,宋徽宗尤其迷信;元代之前的文人画家追求画以载 道,并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中找到方法,实现了对 形似与五色的解构,倪瓒之水墨山水乃集其大成!晚明文 人清雅素色的色彩偏好,是文人通过文化来体现自 我存在的方式,这种色彩偏好既是现实的,也是策略的;清 代民间年画色彩包涵有阴阳五行框架之下的色彩秩序,但同 时,民间色彩从有用性出发,形成民间色彩自由丰富的 特点。 中国古代色彩如此精彩,并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 关注如下的问题: 其一,色彩研究零星散落于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 艺术理论等各个学科领域中,各个领域只研究与之相关的色 彩问题,没有把色彩当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对待,这种研 究强调色彩在各自领域的特性,有见树不见林的缺憾。其二,古代色彩神秘莫测,让人觉得理当如此,但又显 得随意而不定。从根本上,色彩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古 代思想观念的体系中,考察色彩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 解释古代色彩为何如此的历史原因。 其三,中国古代社会中,色彩系统是宇宙框架系统的一 部分,秦汉之际,基于阴阳五行的宇宙框架,形成的传 统五色体系,一直是作为历代王朝官方色彩系统的代 表,在这样一个官方的色彩系统中,各个时期又呈现不同的 特色。民间色彩模仿官方,是官方色彩的粗糙翻版;文人在 色彩偏好上,有意与官方系统拉开距离,在魏晋玄学的启发 之下,主张清雅素色。 学术上的后出转精,让五色成文具有了更丰富的文 化意蕴;同时,现代视觉理论的研究,使历史上的五色成 文具有了现代意义: 语境上,色彩极大影响今人生活。世界进入读图时代, 图形对人的心智、情感会产生无限力量。在被观看的图形元 素色彩与形体中,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心理学研 究表明,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色彩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人 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对形体的注意力占百分 之二十左右。 观念上,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人眼并非相机, 不能够捕捉到所有的可见色彩,人眼只会关注熟悉的内容,也 就是头脑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内容,这也就能理解,不同文化 的人,所看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是我们这个文化群体在历史上形成的色彩知 识。色彩知识是潜移默化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当一个孩子 能够描述所看到的色彩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通过观看或接 受亲人的指导,学习色彩知识很多年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 度,对他而言,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杂乱无 章的。而一个刚刚复明的盲人,他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杂乱无 章,混乱不堪的。 存在上,色彩是对窘迫现实的超越。色彩知识是历代累 积的,每个人的色彩知识都来自于在他之前的社会与环境,而 所有这些,都是色彩史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今人的 色彩知识是一系列的色彩史的集合。在色彩史各个时期,人们 通过色彩改造社会,改造环境,获得对窘迫现实的超越。同 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色彩以其视觉形式在日积月累、潜移 默化安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世界在色彩的秩序中变得易于亲 近,不再面目可憎。 本书十篇,为多年所积之学术随笔。笔者不揣固陋,拟 书名《中国色彩史十讲》,抛砖引玉,祈方家指正!
內容試閱
对中国色彩史的认识和理解,最基本的归纳,可以概括 为四个字:五色成文。
五色成文一词最早出自《礼记乐记》。《礼记乐 记》主要探讨了礼制中的音乐,五色出现在此,涵义比附 五声相生而成音乐,因此,五色搭配而成图形。
五色成文之文,是纹的本字,金文写作 ,像远古纹身之形,本义为纹饰、图形、纹样等。远古的纹身并非随意,它可能是一个部落的图腾形象,这些形象或许演化为文字,又或者包涵了古代信仰、崇拜、禁忌等文化内容在语言的演变中,文逐渐有了文字、文化、文明的涵义。为区别二者涵义,人们新造出纹,与文相分别。
五色成文不仅仅是视觉意义的图形。《礼记乐记》 中讲道:五色成文而不乱。清代孙希旦集解:五色之用,如 同五音,人内心的喜、怒、哀、乐,发之于五色(音),足以 感动万物,使君、臣、民、事、物在文明的教化之下,各安 其位!在此意义上,五色成为礼制的外表与手段,五色成文 构建了中国传统的礼制文明。 在殷商乃至更早形成的巫传统中,色彩所扮演的角色, 2 便是与鬼神沟通的巫术法器;春秋时期,齐桓公喜好穿着 紫色,引起中国历史第一次流行色;战国时期,已出现正 色与间色的概念,经考证,为分辨五正色,当时人以雉 (野鸡)作为染色标准;秦汉是中国古代色彩知识的系统 化时期,基于阴阳五行宇宙系统,由此形成了传统的 五色系统;南朝宋明帝荒诞任性,最终促成宋明帝制定 紫衣红裳的礼服,紫色由传统意义上的间色,转变为尊 贵之色;在唐代,黄色成为帝王专用之色,理论依据来源于 唐代官修儒家经典《五经正义》;北宋信奉五德终始之 说,其国运属火德,所尚之色为赤。在国运与色彩的符应 上,宋徽宗尤其迷信;元代之前的文人画家追求画以载 道,并从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辨中找到方法,实现了对 形似与五色的解构,倪瓒之水墨山水乃集其大成!晚明文 人清雅素色的色彩偏好,是文人通过文化来体现自 我存在的方式,这种色彩偏好既是现实的,也是策略的;清 代民间年画色彩包涵有阴阳五行框架之下的色彩秩序,但同 时,民间色彩从有用性出发,形成民间色彩自由丰富的 特点。 中国古代色彩如此精彩,并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 关注如下的问题: 其一,色彩研究零星散落于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 艺术理论等各个学科领域中,各个领域只研究与之相关的色 彩问题,没有把色彩当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对待,这种研 究强调色彩在各自领域的特性,有见树不见林的缺憾。其二,古代色彩神秘莫测,让人觉得理当如此,但又显 得随意而不定。从根本上,色彩是一种文化现象,需要从古 代思想观念的体系中,考察色彩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 解释古代色彩为何如此的历史原因。 其三,中国古代社会中,色彩系统是宇宙框架系统的一 部分,秦汉之际,基于阴阳五行的宇宙框架,形成的传 统五色体系,一直是作为历代王朝官方色彩系统的代 表,在这样一个官方的色彩系统中,各个时期又呈现不同的 特色。民间色彩模仿官方,是官方色彩的粗糙翻版;文人在 色彩偏好上,有意与官方系统拉开距离,在魏晋玄学的启发 之下,主张清雅素色。 学术上的后出转精,让五色成文具有了更丰富的文 化意蕴;同时,现代视觉理论的研究,使历史上的五色成 文具有了现代意义: 语境上,色彩极大影响今人生活。世界进入读图时代, 图形对人的心智、情感会产生无限力量。在被观看的图形元 素色彩与形体中,色彩是影响感官的第一要素,心理学研 究表明,人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色彩是最先被注意到的,人 们对色彩的注意力占百分之八十左右,对形体的注意力占百分 之二十左右。 观念上,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人眼并非相机, 不能够捕捉到所有的可见色彩,人眼只会关注熟悉的内容,也 就是头脑中具有知识储备的内容,这也就能理解,不同文化 的人,所看到的内容并不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决定人眼看到的是色彩知识,是我们这个文化群体在历史上形成的色彩知 识。色彩知识是潜移默化的,百姓日用而不自知。当一个孩子 能够描述所看到的色彩的时候,事实上,他已经通过观看或接 受亲人的指导,学习色彩知识很多年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 度,对他而言,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有秩序的,而不是杂乱无 章的。而一个刚刚复明的盲人,他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杂乱无 章,混乱不堪的。 存在上,色彩是对窘迫现实的超越。色彩知识是历代累 积的,每个人的色彩知识都来自于在他之前的社会与环境,而 所有这些,都是色彩史的结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今人的 色彩知识是一系列的色彩史的集合。在色彩史各个时期,人们 通过色彩改造社会,改造环境,获得对窘迫现实的超越。同 时,在古代社会生活中,色彩以其视觉形式在日积月累、潜移 默化安抚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世界在色彩的秩序中变得易于亲 近,不再面目可憎。 本书十篇,为多年所积之学术随笔。笔者不揣固陋,拟 书名《中国色彩史十讲》,抛砖引玉,祈方家指正!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