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HK$
77.3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HK$
53.8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HK$
89.4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HK$
78.4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HK$
67.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HK$
76.2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HK$
89.5
|
內容簡介: |
本著作基于对大概念和学习进阶内涵、特征以及与课程整合契合性研究与思考,构建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模型,开发相应整合机制,并开展了相应实践,探讨了主题课程开发中主题选择、内容开发模式和相应开发策略,以期对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发展有所助益。
|
關於作者: |
李学书 教育学博士、博士后、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信息化政策等,长期专著教师生存状态、课程整合等领域研究。出版专著三本,参与翻译和撰写著作六部,在《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全球教育展望》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主持完成各类学术研究课题十多项。
|
目錄:
|
第一章 用什么样的素养塑造新一代?
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注
二、2030教育的使命
三、2030素养的培育
四、指向素养培育的教育改革
第二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发展
一、课程整合溯源
二、课程整合解读
三、核心素养时代课程整合新内涵
四、课程整合的效能
第三章 学校课程整合实践问题与反思
一、调查研究设计
二、调查发现与分析
三、改进课程整合的误区和困惑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整合实践探索
一、学校课程整合应然追求
二、指向核心素养课程整合的特点
三、课程整合实施
第五章 IB国际系列课程整合
一、IB跨学科课程框架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契合性
二、IB跨学科课程整合的路径
三、IB跨学科课程整合借鉴与启示
第六章 STEAM课程跨学科整合
一、STEAM课程跨学科整合的缘起和内涵
二、STEAM课程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三、STEAM课程跨学科整合的价值取向和机制
四、STEAM课程跨学科整合模式
五、STEAM课程跨学科整合策略
第七章 课程整合的横向连贯
一、大概念思想发展
二、大概念内涵及特征
三、大概念的表达形式
四、大概念的引入及应用
五、大概念之于课程整合的价值
六、基于大概念的课程整合模式
第八章 课程整合的纵向衔接
一、开展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路
二、基于学习进阶的课程整合实践
三、基于学习进阶的课程整合的反思与建议
第九章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机制构建
一、指向核心素养课程整合模型构建
二、整合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课程整合主题的开发
第十章 指向跨学科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转型
一、跨学科素养的培养及其挑战
二、跨学科素养培养的课程转向
三、跨学科素养培养的路径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2030教育的使命
(一)人类福祉2030被置于发展的核心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技术迅猛变革和新的生态失衡使国际社会面临波动性Volatility;价值观多元化趋势以及社会和环境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升级使未来社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Uncertainty;社会不平等日益突出、资源枯竭等挑战使未来社会面临更加复杂局面Complexity;新的交互模式和新形式暴力正在急剧地重塑着人们的当下生活和未来世界,使国际社会面临模糊性Ambiguity,且全球趋势使各类事物逐渐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内在联系,相互依赖进一步加强。因此,OECD教育2030项目将未来世界视为一个充满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世界。面对这样一个VUCA世界,OECD召集一批成员国的政策制定者、思想和行动领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专注于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学生具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率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价值取向已经远远无法匹配社会发展的步伐。人类社会的发展视角应跳出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包容性增长,重新建设能够为个人、社会和环境发展创造更好未来的国家或地区。这个新视角将人类福祉置于发展核心位置,寄希望于新视角的产生,赋予艺术、文化、科学和智慧领域发声权,通过新视角的确定,促进社会发展方式的不断变革,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还在全球化进程下重视文化统一和共同价值。这一视角转换体现了在新时代变革的浪潮下人类共同福祉的创造成为各项事业追求。鉴于此,OECD开发了11个维度的目标体系去衡量个人福祉,并且强调个人福祉的增强有助于社会整体幸福指数的提高,社会福祉的提高也将相应地反哺个人福祉。事实上,全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威胁和挑战,教育无疑成为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主要方式,只有促进教育的系统变革,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人们追求的未来福祉2030成为现实。
(二)未来教育的作为
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能够通过系统性变革塑造年轻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改变过去几代人建立的制度,打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从而把我们追求的未来变为现实,这是教育应该具有的胸怀和责任。但现行的教育体系尽管几经变革,仍然没有摆脱工业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学校系统范式固守的理念和行为并没有随着社会变革发展做出相应变革。因此,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任重道远。当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学生学业表现上,师生福祉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未来社会的繁荣和社区、国家及世界的持续发展往往被忽略,因此,教育定位和视点较低才是造成学生学业负担和教师工作压力过重的根本原因。在许多层面上,教育状态依旧沿用知识经济的方式,适应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脚步有待加速。杜威曾警告过:如果我们仍然以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就是掠夺他们的明天。可见,保持对无法预见的21世纪的现实警醒,培养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教育担负起面对未来全球挑战的使命。
因此,转变教育范式(Shift the Paradigms of Education)也成为当务之急,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变革势在必行,教育2030项目就此提出了未来教育的使命教育要面向更广阔的目标2030福祉,为实现全球共同利益而培养人才。因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为就业而掌握技能的教育,国家和全球发展所需要的公民素质教育以及数字数据智能教育同样重要。
未来需要创新能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简单机械的东西很容易自动化、数字化。但即使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强调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具备基本的概念、数字素养及伦理道德。因此,教育需要确定人类需要发展什么能力,考虑人类智能如何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相互补充,才能应对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技术进步、网络安全等带来的挑战,这也是2030学习罗盘的价值所在。
为此,教育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其主体性,教育者要以负责且有意义的方式采取行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也是《OECD学习框架2030》的核心概念,学生要为未来而学,为未知而学,学习是权力也是责任;教育要塑造完人,完人教育的追求不仅仅是单纯强调学业成就,也要培养社会和情感技能,陶冶道德情操,即OECD提出的素养内涵的内容,也就是中国话语中的立德树人;重新界定学生成功的内涵,它不仅仅指向学生学习的成果,尤其是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习经历或学习过程与学习的结果同等重要,过程性成果本身存在内在价值,应该受到认可;教育要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激励好奇心和内在驱动力,提高发展力和创新力;教育要确立学生成长初心,看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亮点,不仅要关注其缺陷和不足,还要相信学生本身具备学习能力,并对其抱有较高期待,因为他们才是世界未来的主人;通过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题和案例开展学习是未来教育的重要方式,能够在真实性情境中选择解决方案,以便帮助学生发展抓住新机遇、识别新问题的技能与洞察力,待成人后能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育要重视深度学习,提倡概念化教学,避免浅尝辄止,为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避免课程和评估超载,增加学业负担,影响幸福感;未来教育教学中教师角色要从讲台圣贤转变为俯身指导者,不应假定教师或教科书可以提出解决学生在课堂上遇到所有问题的方案,而要赋予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课程权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