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7.3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HK$
158.7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102.4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4.3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93.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7.9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9.7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71.8
|
編輯推薦: |
作者专业 本书作者荣文婷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近10年儿童青少年心理和教育研究经验,曾发表多篇教育专著。
全面覆盖 6大问题集中领域,40种常见行为分析,设计家庭、学习、社交、人格各方面,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各类行为问题。
剖析深刻 从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和成因,到问题行为的心理解读,再到家长的应对方式,3步解读孩子内心,让家长此听懂孩子的心里话。
立足实践 将专业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相融合,解读中国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行为问题,并为家长呈现详细而实用的应对策略,纠正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
|
內容簡介: |
在婴儿时期,孩子的叛逆行为就已经开始了,之后,孩子逐渐增强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挑战着父母的权威,使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这是无法避免的,若处理得当,经历斗争的孩子会与父母和解,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若处理不当,将产生困扰孩子一生的心理问题。
本书列举了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社交、人格、习惯、性爱等方面的40 种常见行为,结合实际,以典型例证逐一解读这些行为背后孩子的真实想法,并为家长呈现详细而实用的应对策略,纠正家长错误的教养方式,让家长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培养孩子和而不同的心理优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完成自我实现。
|
關於作者: |
荣文婷 工学博士,加拿大布鲁克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研究员。博士毕业后,她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从事学生培养方向的研究工作,因工作原因,开始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产生极大兴趣,于是工作之余自学并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此开启心理与教育的研究之路。
她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教学研究课题10余项,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特等奖,出版学术著作《情商与智慧人生》《加拿大教育治理》。
|
目錄:
|
第一章 家庭篇孩子的成长,家长的修行
第1 节 叛逆:孩子表达自由意志的特殊方式 002
第2 节 出走:太多的爱也会逼走孩子 011
第3 节 争夺:二胎时代,如何摆平同胞竞争 018
第4 节 挑食:用餐好习惯从娃娃抓起 025
第5 节 尿床:孩子难以启齿的困扰 032
第6 节 懒惰:不做家务的孩子不是懒孩子 039
第7 节 偷窃:拥有越多,越有安全感 047
第二章 学习篇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
第1 节 手机:孩子生活的陪伴者 056
第2 节 自言自语:从外部语言过渡到内部语言 062
第3 节 厌学:不是坏孩子的专利 070
第4 节 英语:孩子缺少爱上它的理由 076
第5 节 网络:诱人的世界,妈妈不懂 082
第6 节 多动:一个最常给孩子贴的标签 088
第三章 社交篇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交圈
第1 节 打架:孩子自我意识成长的分水岭 096
第2 节 礼貌:帮孩子学会共情 102
第3 节 霸凌:欺凌与被欺凌同样值得关注 108
第4 节 脏话:孩子急切证明自己已经成熟 115
第5 节 孤独:不爱社交的孩子 122
第6 节 Cosplay:孩子的爱好,妈妈不能体会 129
第四章 人格篇接纳孩子是给予他们最好的爱
第1 节 黏人:亲密依恋关系的副产品 136
第2 节 发脾气: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 143
第3 节 怕打针:孩子不是胆小鬼 151
第4 节 拖延:内心逃避的一种表现 157
第5 节 自私:这是孩子的天性吗 163
第6 节 撒谎:谁的童年不说谎 169
第7 节 偷吃:一种本能的欲望 176
第8 节 自虐:释放中寻找存在感 181
第五章 习惯篇别太在意,谁都会有些小爱好
第1 节 吮指:从娘胎带来的小习惯 188
第2 节 啃指甲:最容易养成的癖好 195
第3 节 拔头发:能带来快感的习惯 202
第4 节 爱哭:孩子表达意愿的特殊语言 208
第5 节 抽烟:成人的诱惑 215
第6 节 赌博:离孩子并不遥远 222
第7 节 酗酒:被忽视的危害 229
第六章 性爱篇成人世界的初体验
第1 节 接吻:总比预想中要来得快些 236
第2 节 自慰:满足性需求的正常方式 242
第3 节 色情:缺失性教育的副产品 248
第4 节 恋物:将性满足与物品联系在一起 254
第5 节 性行为:送给孩子的成年礼 259
第6 节 性虐恋:将性满足和痛感联系在一起 266
|
內容試閱:
|
冲突与对立:儿童青少年40 种行为的心理解读
跟你说没用!你根本不了解我,你甚至不认识我。 身为家长,我想没有什么会比听到自己一手抚养大的孩子说出这样一句话,让我们更感到丧失信心并沮丧的了。
每一个孩子的降临都给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喜悦、期待。面对这个柔软的、没有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婴儿,家长们都想竭尽所能地给予孩子自己拥有的全部。脱离母体那幽暗温暖的环境,新生儿对这个光亮的、新鲜的世界充满了兴趣。这个全新的环境不断激发他的欲望,让他想触摸、品尝、表达,想坐起来、想爬行、想行走。这些目标和动机,不断地促进新生儿的行为发展,增加他独立生存的能力,也不断推动他的心理走向自主、自立。
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当孩子可以自主掌握运动器官的使用方法时,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也逐渐开始了:在哺乳期,3 ~ 5个月的婴儿就会有用手推开母亲乳房的行为,表达拒绝母亲继续哺乳的意愿;当孩子可以独立爬行时,父母不得不在房间里增加一些防护性措施,来阻止和限制孩子的进入;当孩子具备站立和独立行走能力时,父母就不得不时刻盯住孩子,防止有打碎花瓶、撕烂书籍、推翻桌子等灾难性事件的发生。
随着孩子自主行为能力的增强,孩子的目标和动机也不断发生变化,到了青少年时期,独立做决定、控制自己的生活、具有自己的话语权成为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发展内容。孩子的自主探索行为和内心的自主独立意识不断挑战父母的内心底线,家长与孩子的冲突也不断升级,特别是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的青少年,在当今互联网极度发达的新型社会中,青少年与父母的冲突会变得非常普遍。这些问题一般集中在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家务劳动、朋友的选择、学习、生活习惯、性之类的问题上。实际上,这正是孩子的自我与父母的权利之间的较量;这是孩子越来越希望获得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性,父母逐渐丧失在孩子生活中的权威性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孩子正在经历的一个自我实现阶段和父母逐渐为其敞开大门的自然过程。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冲突和权利的争夺之战几乎家家不能幸免,一般会持续3 ~ 5 年,甚至更久。如果父母对处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追求自我的行为处理得当,经历斗争的孩子,最终将与父母和解,重新形成更为平等的亲子关系,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处理不当,孩子很有可能会为了寻求自我,产生过激的行为,从此变得抑郁、叛逆、远离父母甚至逃离家庭。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知道,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心理意识与之关联。心理学研究者、教育者简尼尔森博士曾提出:孩子的过激行为,往往来自归属感、爱与关注的缺失。因此,当父母面对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时,我们除了忍耐、包容外,更需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去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与孩子的冲突过程可以过渡得更顺利些。
作为千禧后一零后的家长,我们较之以往的家长,面临更多的挑战:中国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孩子需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因此,他们不仅是听话懂事,他们更需要自我个性与想法。这就更需要我们家长智慧地去对待孩子们那些为了实现自主、追求自我的过激行为,有步骤地去给予孩子们一个能让其自由发展的环境,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
本书列举了儿童青少年在家庭、学习、社交、人格、习惯、性爱等方面常见的40 种行为,作者为读者逐一解读孩子们真实的内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