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2.1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9.4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227.7
《
失衡与重塑——百年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经济
》
售價:HK$
135.7
《
不被定义的年龄:积极年龄观让我们更快乐、健康、长寿
》
售價:HK$
79.4
《
南方谈话:邓小平在1992
》
售價:HK$
82.8
《
纷纭万端 : 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
售價:HK$
109.8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72.5
|
內容簡介: |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
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
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 :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 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热闹之余,我们这个 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在没有*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
關於作者: |
陈嘉映,1952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
|
目錄:
|
哲学之为穷理 001 1.1 哲学是什么 _001 1.2 好道与说理 _003 1.3 行止与言说依乎道理 _003 1.4 哲学大致就是穷理 _004 1.5 默会道理与明述道理 _005 1.6 道理在言说中成形 _007 1.7 成形者与未成形者是同一个吗? _009 1.8 因事说理和离事说理 _009 1.9 寓言 _013 1.10 拈花一笑 _015 1.11 讲出了什么道理? _016 1.12 同一个道理的不同表述 _017 1.13 命题不是道理的绝对表述形式 _017 1.14 同一者可言说吗? _019 1.15 烹小鲜与治大国 _019 1.16 道与术 _020 1.17 道的位置 _022 1.18 凿与虚 _024 1.19 按道理说 _026 1.20 大道立身 _027 1.21 道、理、道理 _027 1.22 道理、理、道、说理这些词怎样译成英文? _031 1.23 道理不是自然规律 _033 1.24 所以然或前因后果 _036 1.25 机制还原 _037 1.26 思辨理论 _039 1.27 然与所以然 _041 1.28 哲学通过穷理达乎道 _042 1.29 穷理与常理 _044 1.30 自然理解 _046 1.31 非常之事与非常之理 _047 1.32 系统说理 _049 1.33 贯通 _051 1.34 建筑与网络 _054 1.35 体系需要生活世界的支撑 _057 1.36 统一思想就是没思想 _059 1.37 哲学作为对话 _060 1.38 初级反思与哲学之为治疗 _063 1.39 中西哲学的区别 _066
第2章 哲学为什么关注语言? _069
2.1 语言转向 _069 2.2 语言或概念 vs. 事质 _071 2.3 反形而上学 _073 2.4 眼睛是什么?有两层意思 _078 2.5 语义学上的发现 _079 2.6 语言中凝结着根本的道理 _082 2.7 在种种精神客体中,语言何以高标特立 _082 2.8 说话只是为了让人懂,行为不是这样 _084 2.9 哲学检视我们怎样说到世界 _086 2.10 唯语言能论证 _087 2.11 概念考察 _087 2.12 概念考察的日常缘起 _089 2.13 概念考察之为知 _090 2.14 概念与道理 _092 2.15 概念的广义和狭义 _094 2.16 概念考察与语词分析 _095 2.17 日常语言作为证据的优越性 _096 2.18 概念考察之为科学 _098 2.19 不是语言学转向 _101 第3章 哲学语法 _105
3.1 维特根斯坦使用语法一词的大致情况 _105 3.2 维特根斯坦论语法与逻辑的区别 _106 3.3 逻辑语法 vs. 经验的两分与中间地带 _109 3.4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同 _112 3.5 维特根斯坦评说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之异 _114 3.6 研究者论两者的区别 _116 3.7 形而上学与语法任意性 _119 3.8 任意性的限制,自治性 _123 3.9 工具与实践的自治性 _127 3.10 复杂工具 _128 3.11 对应与负责 _129 3.12 自然事实的不同角色 _132 3.13 使用者与研究者 _137 3.14 游戏规则 _139 3.15 规则,烹饪与象棋 _142 3.16 用法,棋规与棋理 _145 3.17 约定与道理相交织 _148 3.18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1) _152 3.19 规则与道理 _153 3.20 哲学语法与普通语法(2) _155 3.21 深层语法 _157 3.22 哲学语法与普遍道理 _160 3.23 本章小结 _162 第4章 论理词与论理 _165
4.1 长篇论理 _165 4.2 论理词 _166 4.3 故事与论理 _170 4.4 移植词 _174 4.5 大多数现代汉语论理词是移植词 _177 4.6 移植词的汉化 _178 4.7 移植词带来的困扰 _179 4.8 移植词与中国哲学 _180 4.9 论理词作为论题名称 _184 4.10 两个层级间的跳跃 _186 4.11 论理词用来明确标识两分 _187 4.12 论理用法更准确吗? _188 4.13 新概念与旧语词 _190 4.14 新概念和旧词原来的含义是怎样联系的? _192 4.15 真义,知行合一 _194 4.16 改变本义或不改变本义 _196 4.17 本真术语 _197 4.18 被考察的语词和用来考察的语词 _199 4.19 语词考察和用语词来论理 _201 4.20 科学术语 _202 4.21 语词的理论负载 _203 4.22 论理词与日常语言 _205 4.23 语词真义与唯一理论 _207 4.24 一定要用论理词论理吗? _208
第5章 感知与语言分析 _211
5.1 休谟与感官感知 _211 5.2 感觉资料理论 _212 5.3 语言分析方法 _214 5.4 应对语言分析攻势 _215 5.5 日常语言作为起点 _218 5.6 过度概括和简单两分 _222 5.7 自然语词与概括层次 _225 5.8 概括与说理 _226 5.9 两分与分类 _230 5.10 我们看见的是什么? _234 5.11 感知、感官感知、五官 _236 5.12 五官之觉 vs. 内感知 _237 5.13 视觉 vs. 触觉 _240 5.14 感觉语词的错综联系 _242 5.15 看上去与实际所是 _245 5.16 证据结论模式 _248 5.17 生理心理感知理论与感觉资料理论 _250 5.18 看见图案的周边情况 _256 第6章 亲知与观念 _261
6.1 有感之知 _261 6.2 亲知的丰富性 _263 6.3 浅知深知 _264 6.4 two hundred and sixty thousand 265 6.5 知道与理解 _266 6.6 你怎么知道她是你妈妈? _269 6.7 笼统所知 _272 6.8 观念与观念体系 _272 6.9 缘虚假的观念行动 _275 6.10 何不跟着感觉走? _277 6.11 观念批判 _278 6.12 观念批判与概念考察 _280 第7章 看法与论证 _283
7.1 ? _ _?? _? _?? _? _283 7.2 说理论证,证实,证明 _285 7.3 为什么要带有说理论证? _288 7.4 抬杠 _289 7.5 论证只是装饰? _289 7.6 没有事先看法的推论 _290 7.7 从自明者开始推论 _292 7.8 树上十只麻雀 _293 7.9 形式推论与框架 _296 7.10 直觉 _298 7.11 灵感 _301 7.12 《静静的顿河》的作者 _304 7.13 看法与偏好 _308 7.14 看法的厚度 _310 7.15 论证的结构不是看法的结构 _312 7.16 假如《静静的顿河》是外星人所著 _313 7.17 不被说服与终极理据 _316 7.18 改变他人主张的诸多途径 _317 7.19 口服与心服 _318 7.20 论证求取所以然 _321 7.21 威胁、欺骗、利益之争 _323 7.22 不愤不启 _324 7.23 申辩式说理 _327 7.24 理据要多普遍? _328 第8章 普遍性:同与通 _331
8.1 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心普遍性 _331 8.2 Universal和General 332 8.3 理性的普遍性和经验的普遍性 _332 8.4 相对主义 _335 8.5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_336 8.6 抽象普遍性 _338 8.7 关系共相 _339 8.8 稳定的共同点 _340 8.9 内在规律 _341 8.10 人必有一死 _343 8.11 普适性 _345 8.12 英语没有骈文 _346 8.13 翻译同一性 _348 8.14 从相通而不是相同来理解普遍性 _350 8.15 普遍性之为特殊性的注脚 _351 8.16 典范与本质 _354 第9章 事情本身与事实 _357
9.1 事实概念处在近代思考的核心 _357 9.2 事情与事实 _358 9.3 Happening 361 9.4 树林与木材 _362 9.5 全部事实与相关事实 _363 9.6 复杂事实与原子事实 _365 9.7 从金星到星星不是确定事实 _367 9.8 事实的分解 _367 9.9 假象与事实 _369 9.10 确定事实的办法多种多样 _371 9.11 终极不可怀疑的事实和没有事实 _372 9.12 有待解释的事实 _373 9.13 突兀事实与平淡事实的相互转换 _375 9.14 事实是独立的还是互相联系的? _375 9.15 同一个事实的不同说法 _377 9.16 是不是同一个事实的边缘情况 _378 9.17 事实独立是指不依附于特定立场 _379 9.18 雪和白有联系 _379 9.19 概念联系就是事物的一般联系 _380 9.20 确立一个事实属于哪种一般事实 _381 9.21 经验推理百密一疏,还需要证据 _381 9.22 事实对理论中立 _382 9.23 事实在情境中说话 _382 9.24 事实的说话方式 _383 9.25 减少语义联系 _387 9.26 转向事实的说话方式不是换个说法 _389 9.27 成绩差和70分哪个给出更多信息? _390 9.28 印象有时比事实还重要 _392 9.29 理论上行与事实下行 _393 9.30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 _395 9.31 判断不是偏好 _396 9.32 工具性价值与价值本身 _397 9.33 墨迹作为赤裸裸的事实 _399 9.34 价值中立 _400 9.35 所知与知者相连 _401 9.36 社会科学 _403 9.37 穷理尽性 _405 本书所引著作名称缩写表 _410
|
|